第五章

吃葷的植物

足不出戶的“獵人”

大自然界裏,有少數植物會捕捉動物來補充自己的營養需要。

豬籠草的葉子具有非常長的葉柄。葉柄的下部寬而扁平,中部變成細長的卷狀,上部便成為一個籠筒,葉片本身則成為籠筒的蓋。籠筒的口上能分泌蜜液,散發著甜味,引誘一些弱小的昆蟲前來吸食。由於籠筒的內壁極為光滑,因此落在籠筒邊上的昆蟲,常常不小心便掉入筒內。這時筒蓋便自動關上,昆蟲便被筒內分泌出來的消化液消化掉,成為這個“足不出戶的獵人”的一頓美餐。

除了豬籠草外,捕蠅草、毛氈苔、茅膏菜、捕蟲堇、水狸藻等等也能捕捉動物。

這些會捕捉動物的“食肉”植物大多都是生長於貧瘠的土地或沼澤,由於沒有充足的礦物質供應,它們不得不“學會”這種特殊的本領。

食肉植物通常都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具有誘捕動物的香會或偽裝,如氣味、顏色、花蜜等等;二是擁有用於捕捉動物的陷阱;三是會分泌能溶化動物的消化液。

四種巧妙的陷阱

常見“食肉”植物的陷阱,可分為四類:

其一是采用粘的辦法。作為陷阱的葉子表麵是黏糊糊的,一旦有獵物落在葉上,獵物的腳或身體的某一部分就會被粘住。於是,獵物便開始掙紮。一旦這掙紮的信號傳給植物,植物葉麵上的分泌腺便分泌出更多的黏液,把獵獲物粘得更牢。同時葉子也開始卷曲起來,並分泌出消化液,把動物身體的柔軟部分溶解成可吸收的液體。捕蟲堇便是具有這種捕捉方法的食肉植物的代表。

第二種陷阱,被稱為瓶狀陷阱,又叫籠狀葉。豬籠草便屬於這一類。擁有這種“瓶狀”陷阱的“獵戶”種類較多,形狀大小各異,有的小至僅可用來捕捉纖小的昆蟲,有的大到足以捕捉蜥蜴、小鳥和青蛙。美國有一種叫做“眼鏡蛇”的植物,也具有這一類陷阱。它沒有其他葉子,而是掛滿了一簇簇的“瓶子”。“瓶子”的外緣會分泌出一種香甜的花蜜。當貪吃的昆蟲飛到瓶緣舐吃花蜜時,常會不自覺地鑽入“瓶”中,於是,它便成了“眼鏡蛇”的獵獲物,再也無法逃出來了。

第三種陷阱,被叫做彈簧陷阱。平時,這種陷阱是敞開的,發出一種香甜的氣味,引誘那些愚蠢的昆蟲上鉤。一旦有昆蟲飛落它的上麵,便會觸動那具有非常靈敏感覺的茸毛。瞬時,陷阱就閉合了。捕蠅草便是這種食肉植物的代表。在北美的沼澤地裏,還生長有一種被叫做“愛神的陷阱”的食肉植物,它是以能在四分之一秒內緊緊擁抱“愛”上它的昆蟲而聞名的。

最後一種,被叫做吸入陷阱,這種陷阱也是一種類似於瓶或氣泡的結構物,而且它們都有蓋。當動物碰它一下時,蓋便會自動打開,把動物吸進去,然後蓋會自動關上。水狸藻便是這種食肉植物的代表。水狸藻產於水中,有著鮮豔的、毛發般的綠葉。在它的葉梗上則長著氣球形的陷阱。水裏的“居民”,為了逃避追捕者,常會遊到水狸藻葉叢中來避難,沒想到卻成了水狸藻的獵物。因為水狸藻氣球狀陷阱口的一束束硬毛,受到它們的碰撞,會把陷阱的門打開,本來無水的氣泡在吸入水流時便把動物一起吸了進去。一二天以後,當吸入物被“消化”以後,水狸藻的氣泡又能重新開始工作。

爪哇吃人樹

自然界中還存在植株巨大、能捕捉人畜或獸類的“食肉”植物。據說,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上有一種被叫做“奠柏”的可怕吃人樹。

這種吃人樹擁有彈簧陷阱,由許多柔軟的枝條構成。平時,這些枝條是任意舒展的,一旦有人或野獸無意中觸動了其中一根枝條,樹就會立刻得到警訊,並隨即動員所有的枝條以迅猛的動作把人獸牢牢抓住,同時,枝條便會流出一種膠狀的液體,把人或野獸消化掉。然後又重新展開它的枝條,等待著另一次機會。

到底有沒有吃人樹,一些植物學家對此是表示懷疑的。

來自食肉植物的啟示

吃人樹和各種食肉植物的“行為”,特別是它們對於外來刺激靈敏而快速的反映,使人們對長期以來存在的認為植物是一種無知覺的生物的結論,產生了懷疑。

大家知道,在植物界裏對外界有所反應並不隻是這些食肉植物。向日葵的幼嫩花盤會隨著陽光轉動,棉花和其他一些植物的葉子也具有同樣的功能,合歡樹的葉子朝開夜合,含羞草對觸動的反應,更是眾所周知。近年來還發現,讓植物經常“聽”些音樂也有助於植物的生長。所有這一切似乎表明,植物對光、聲、力(觸動)的刺激都不是無動於衷的。因此,人們不禁要問,這些外界的刺激信息又是怎樣在植物體內進行傳遞的呢?難道植物也有著它們自己的神經係統嗎?

有一些研究者甚至認為,植物也有味覺。證據是,一些植物會散發一些氣味,來迎合它所歡迎的昆蟲及驅趕“不速之客”。他們認為,如果不是植物也能聞到這些氣味,否則又如何會在進化的道路上選擇這一特有的本能呢?還有的人相信,植物也有痛覺。證據是,當植物的枝葉受到摧折時,植物電位測量儀會顯示出電壓的激發。

一則來自前蘇聯的消息說,第比利斯有一個名叫朱娜的婦女,具有異常的特殊功能,竟能聽到植物發出的聲音。據說,在她聽來,每棵樹都是一個樂隊,每朵花都是一名歌唱家。她還能看到樹木花卉上空,都有一圈霓虹般的光暈。

隻是目前還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以上這些是真的。而現有的理論在解釋植物對外界的反應方麵,也顯然是不完善的,所有的這一切還有待於人們去作更深入的探索。

恐怖的“食人樹”真相

在許多冒險小說甚至科普讀物中,都有關於“食人樹”的描寫。有的作品還繪聲繪色地寫出被害的人或動物如何被食人樹的藤蔓纏住難於脫身,又被分泌黏液的樹葉所捕食、消化,最後隻剩根根白骨的悲慘細節。這些作品中食人樹生存的地點,則往往是南美的熱帶森林,或某些人煙罕至的海島。

動物取食植物,在人們看來已是正常的或不足為奇之事。要說植物能捕食動物,則會使不少人驚訝。那麼,世界上真有能捕食人或動物的植物嗎?

這個問題要分兩句來回答。首先,能捕食動物的植物確實存在,這主要有產於南亞和澳大利亞的豬卷草、茅膏菜與產於南美的捕蠅草及瓶子草等。這些植物大都生長在熱帶沼澤地帶,因為這類地區往往土壤貧瘠,所以植物不得不捕食動物以增加營養。這類植物捕食的方式基本有兩種:

一是生有捕捉器或夾子般的葉子,葉子兩半能迅速閉合,把犧牲品夾在當中。如茅膏菜,它的葉子平時分兩片張開,葉上分泌有甜味的液體,一旦有昆蟲類小動物碰到葉子上的觸毛,兩片葉子立即閉合,把昆蟲夾在其中,並分泌消化液把它消化即“吃掉”。大約十天後,消化已畢,葉子重新張開,等候捕捉下一個獵物。另一類如豬卷草、瓶子草,葉子演化成瓶狀,瓶口色彩鮮豔如花,並能分泌具有香味的蜜腺,吸引昆蟲等小動物。而瓶頸又長著向下斜生的硬毛,昆蟲隻要爬進瓶中就無法逃出,瓶底的消化液會迅速把它消化掉。

這些能捕食動物的植物,雖然令不少人覺得驚奇,但它們確實存在。然而,這些植物都不高大,一般隻有二三十厘米,最高的也不過六七十厘米高。它們隻能捕食小動物,主要是捕食昆蟲,較大的品種,偶爾也能捕食小型的蛙或壁虎等。因此人們把它們稱為捕蟲植物或食蟲植物。至於稍大些的動物,哪怕是小老鼠,它們是根本無力捕獲的。

了解了這些植物的生活情況,關於“食人樹”的問題也就自然明白了。可以說,正是這些食蟲植物激起了某些小說作家的想象,從而寫出了“食人樹”之類聳人聽聞的故事。而真正能捕食人或哪怕稍大些的動物的植物,至今還沒有在地球上發現過,因此也可以明確地說“食人樹”並不存在。

神農架為什麼會有白色動物

在近幾年,人們在神農架上發現了20多種白色動物,比世界上其他地方所有的白色動物或白化動物的種類還要多。

1954年,神農架林區田家山鄉一位藥農,在深山密林裏的熊窩中捉到一隻小白熊,被武漢中山公園買入展覽,曾轟動一時。

70年代前後,神農架群眾又多次捉到白熊,送往北京、武漢等地展出。

1970年,人們又相繼發現了白色金絲猴、白猻猴、白鹿、白麂、白麝、白獐、白蘇門羚、白斑羚、白驢頭狼、白豪豬等。

1977年,由中國科學院和中共湖北省委聯合組織的鄂西北奇異動物科學考察隊,又在神農架發現了白熊、白雕、白鬆鼠等。

1984年,人們在神農架捕獲了白蜘蛛、白鸛。

1987年,人們在神農架溪溝中抓到了白龜和白蛇。

到現在,神農架地區已發現了20多種白色動物。有人說,把世界上其他地方所有的白色動物或白化動物聚集在一起,其種類也沒有神農架的多。

每一種白色動物的出現都是足以令人激動的,要知道,地球上白色動物已經不多了。日本的白烏鴉、北級的白熊、印度的白虎、非洲的白獅和白人猴,以及近年我國一些地區發現的白猴等,其種類已非常稀少。1966年,西班牙人從赤道幾內亞捕獲了一頭白色大猩猩,養在巴塞羅那動物園,被視為舉世無雙的奇寶。

現在,地球上的白色動物已經很少了,而神農架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白色動物,成為白色動物的世界呢?

科學家們認為,動物白色與它內在基因突變有關,也與神農架的地理位置及環境等有關。神農架的氣候溫暖多雨,山頭雲霧遮蓋繚繞,原始森林裏濕度大、日照短,霜期長。一些動物生活在洞穴內,長期曬不到太陽,自然而然有的動物就變成了白色。

神農架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一年中約有半年時間是冰天雪地,在這林海雪原中,白色有利於隱蔽,有利於保護自己,因此經過長期自然選擇,白色動物會越變越多。

此外,神農架遠古遺傳下來的古代白色動物可能也特別多(即不是白化變異)比如神農架白熊的形態特征、生活習性等與相似體型的黑熊大不相同,它們沒有黑熊那樣凶悍,而是性情溫和,喜歡與人類接觸。這說明這種白熊就不大可能是由黑熊變過的。

神農架出現白色動物的原因是由於動物內在因素和外界環境的影響導致的,但這隻是大體而言,具體的因素還需進一步研究探索,以便早日揭開這個白色動物世界之謎。

淮陽八卦白龜之謎

河南省淮陽縣曾有“伏羲之都”之稱,為傳說中的三墾之首的伏羲氏所建。傳說伏羲氏當年曾用蓍草畫出“先天八卦”,至今太曇陵東南有八卦台(高約10米,麵積約10平方米),其中有八卦亭和八卦柏。台前還有白龜池,伏羲氏曾養白龜於此。他曾反複觀察龜紋,從中悟出八卦原理,畫出了“伏羲先天左太極八卦圖”,以代表天地間的各種事物,創建了華夏早期文明。

1993年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的日子,淮陽景舉辦了“首屆中華龍都朝祖會”,以“太牢”古禮致祭於太皇陵的,弘揚華夏文化。國家已批準在太吳陵旁設一處“中華故士園”,以吸引“龍的潔人”。

在這次“龍都朝祖會”上,令人驚異的是,人們看到了一隻白龜,長約40厘米,寬約15厘米,其背上及胸腹部的龜紋分布,代表明陽五行、24節氣的各種符號,與伏羲氏留傳下來的八卦圖竟是一樣。

這隻白龜是1984年6月18日淮陽景城關一位青年在伏羲畫卦台的小湖中釣到的,龜齡已達240餘歲。它給人們帶來了一些難解之謎:為何這隻白龜身上的紋路竟與伏羲始作的八卦那麼相似?難道它是幾千年前伏羲所養的那隻白龜的後代?難道這隻是一種神奇的巧合?

人獸之情

在古代羅馬,每逢盛大節慶日,國家競技場都要舉行規模空前的人獸角鬥,由那些服刑的囚犯與餓獸進行搏鬥,直到一方喪了命才罷休。自然,通常情況下獲勝的隻能是餓獸,囚徒不過是野獸的一頓美餐而已。這天又是一個喜慶日。達官貴人們身穿節日的盛裝,喜氣洋洋地湧向競技場。今天出場的囚徒身強體壯,然而他的對手也非同一般,它是一頭餓了三天三夜的獸王獅子。由此可以想象這場惡鬥會有多麼扣人心弦!所以連國王也興致勃勃地早早來到競技場,等著一飽眼福。

皇家樂隊步伐整齊地進場了,他們吹奏著《羅馬進行曲》繞場一周。隨後,一隊皇家衛兵齊刷刷地吹起了軍號,激昂的號角聲頓時響徹上空。

人們按捺不住興奮,迫不及待地引頸張望,喧鬧的場子一下子鴉雀無聲,隻見一個身材魅梧的男子,步履堅定地走到場中。他右手緊握一柄短劍,左手提著一麵盾牌,上身赤裸,古銅色的肌膚泛出一種奇異的活力。他目光深邃,透出一股冷冷的光,漠然地注視著前方。正在此時,一頭非洲雄獅威風凜凜地衝進場內,滿不在乎地瞅瞅眼前提著武器的男子,似乎在掂量眼前的獵物能不能填飽它的肚子。男子倏地立起身子,發達的肌肉一下繃得鐵緊,握著寒光閃閃的利劍慢慢地向猛獅逼去。周圍的觀眾頓時騷動起來,他們正期待著出現那鮮血淋漓、人獸廝拚的場麵;或是他奇跡般地把凶悍異常的對手殺死,或是成為對手的腹中之物。

獅子似乎並不急於進攻,像是在考慮對策,眼睛不住地打量對手。突然,它揚頭猛吼一聲,利索地向前一撲,看台前瞬時騰起一片黃霧般的沙土。待塵土消盡之時,人們看到猛獅和囚徒又對峙著,顯然囚徒並不是等閑之輩。

雙方又擺開了架勢,步步緊逼,在場上周旋,一時誰也占不了上風。看台上觀眾的心被揪緊了,這樣精采的場麵可真是千載難逢,一場觸目驚心的殊死搏鬥近在眼前。囚徒心裏卻暗自納悶,別看他的對手模樣凶狠,可並沒有把他往死裏逼,有幾個回合完全可以置他於死地,它卻偏偏讓了過去。難道對手打算先消耗他的體力?真是頭有心計的獅子!他可不想坐以待斃。他猛然直立起身子,揚起利劍,一個箭步,直刺獅子的右腹。誰知對手早有防備,異常敏捷地掉轉頭來,順勢用前爪一擋,隻聽“口當”一聲響,短劍被擊落了。觀眾席中一片驚呼。

等囚徒去撿,猛獅已凶猛地逼了上來。囚徒預感死期已到,幹脆將盾牌丟在一邊,鎮定自若地閉上了眼睛。不少觀眾紛紛站起,那些濃妝豔抹的貴夫人發了驚恐的尖叫,用手捂住了眼睛。

然而,猛獅忽地收住了腳步,像挨了致命一擊似地蹲了下來,慢慢地匍匐上前,溫柔馴服地伏在囚徒的腳邊,毛茸茸的腦袋摩挲著他的雙腳。囚徒猛然認出了這頭獅子,淚水刷地流滿了麵頰,觀眾們全都驚呆了。席位上不知誰喊了一聲,頓時全場響應,一致請求國王赦免這個囚徒。國王也被這奇特的情景感動了,決定破例給這位囚徒自由。

原來,在很多年以前,這個囚徒從奴隸主那兒逃出來,沒想到竟然在沙漠裏迷了路,天色暗了,他的雙腿再也無力提起,便聽天由命地躺倒在沙漠裏,這時突然跑來了一頭獅子,向他舉著前爪。他看見獅子的爪上鮮血淋漓,便為它拔出了紮在肉裏的木刺,又用衣服替它包紮了傷口。從此,他倆相依為命,朝夕相處。獅子每天外出覓食,隨後帶回來和他分享。直到有一次這頭獅子外出以後再也沒有回來。他獨自跑出了沙漠,結果又被逮住做了階下囚,送到競技場參加角鬥。沒想到竟然和老朋友在這裏相逢。

這奇特的故事使觀眾們驚歎不已,於是獲得自由的囚徒和他的老朋友一起離開了競技場。

奇怪的鯊魚

以活人祭鱷魚

澳洲昆士蘭北部發現了一條長達824米,重達2噸的大聘魚,更發現了一群以壽聘魚為神靈、以人作牽獻的土著,而受害者已多達百人。

該駭人的命案由一名受害者的兄長揖發,某日這名兄長目睹妹妹在光天白日下被數名男子擄走,他尾隨跟蹤,抵達森林某一沼澤,見這群男子把他的妹妹推進一幹旱的沼澤內,然後步入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