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青絲的風姿(1 / 2)

年少時,愛看古裝劇,尤愛看那些身著鳳冠霞帔的新娘端坐在銅鏡前,任自己的生身母親無比愛憐地梳理一頭烏黑的長發。一邊梳,還一邊叨念:

“一梳梳到底,二梳白發齊眉,三梳兒孫滿地。”

那一刻,覺得真是盛世太平,花好月圓,一切都完美了!

對長發的絲絲渴望亦是從那時滋生。

總覺得,隻有妖嬈嫵媚的一頭黑發,才是東方女子風姿綽約,風情萬種的象征。

這叫我想起漢朝,那個歌女出身的衛子夫。

相傳當年,漢武帝在霸上祭掃後來到平陽侯家中,平陽公主派歌女獻歌助興,衛子夫素麵朝天,披散一頭秀發,漢武帝“見其美發,悅之,遂納於宮中”。才成就了她38年皇後的富貴榮華。

漢朝是個出美女的朝代,從戚夫人、王娡到衛子夫、李夫人,再到後來的飛燕合德姐妹。個個絕色天驕,傾國傾城。並且,這些史上留名的美女都有個特點:每一位都是出身卑微,或來自鄉間,或出自歌坊。

這不得不讓人佩服漢宮王室的眼光獨到,真正讓人流連往返的美女不僅是姿色出眾,更重要的是內心的天真可愛、純粹無邪。她們粉麵含嗔,款款走來時,飄散的秀發間還殘存著青草的芬芳,或許這才是讓高高在上的皇帝“三千寵愛在一身”的原因吧!

一頭長發,是女子美麗的資本,三千青絲,是少女青春最好的代言。

還記得不久前,我寫過的一首四言小詩:

“南陌之阪,有女如玉。綰綰青絲,如泄如潺。五陵公子,親之悅之。

南陌之阪,有女如妍。錦錦其袂,如灼如鸞。五陵公子,思之求之。

南陌之阪,有女如鳶。芳菲其華,皎皎其顏。五陵公子,可求不可的焉。”

那個倚年玉貌的少女,行走在他人頻頻回首的目光下,“頭發甩甩,大步地走開”憑著一頭飄逸的秀發,總有揮霍不完的驕傲和清高;“揮手Bye—Bye,祝你們愉快,我會一個人活得精彩”。

還是活在當代好啊!不像古代女子,“綠雲擾擾,梳曉鬟也”卻隻為了“縵立遠視,而望幸焉”。臨了末,換回“白頭宮女在,閑話說玄宗”的淒涼。一生的愛情,從沒有綻放過,滿頭青絲,終成一地白霜。

不過,古代女子對頭發卻遠遠要比現代人珍愛的多。古代人信奉“身體發膚受之於父母”。因此,無論男女,自打娘胎裏出來就斷不會去修剪它半分,這種習俗意誌到清兵入關才被打破,後來辛亥革命“斷發易服”把中國的長發推向了西方的文明。但在古人眼裏,對頭發的珍愛不僅是古代社會價值體係的審美要求,更是體現著對父母祖先的尊重。

與此同時,古代女子不僅要留長發,還要以發型的變化來象征個人身份地位的不同。古代未婚嫁的女子皆是留直發紮成辮子。《詩經?衛風?虻》中就有“總角之宴,言笑晏晏”就是以兒童的兩條黃毛小辮來借代女主人公青春年少的美好時光。女子十五歲及笄時,就開始把頭發綰成發髻,表示自己已經成年,等待出嫁。再接著,等女子出嫁那天,由生母親手“上頭”梳發型。窮人家的女兒,為了日後勞作方便,常把頭發盤起,插幾枚陪嫁的發釵,富人家的小姐,會把頭發挽成發鬟,以示尊貴。而在皇宮貴族,妃嬪們往往效仿神話中的仙女,把頭發梳理的巍峨華麗,比如漢武帝時期的“高鬟望仙髻”,甄後首創的“靈蛇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