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立誌
我成了一個業餘天文愛好者,從而對宇宙產生了興趣,並對有朝一日能把人送上月球的飛行器產生了好奇心。——馮·布勞恩馮·布勞恩從小立誌有探險精神的孩子
1912年3月23日,韋納·馮·布勞恩出生於德國東普魯士波森省維爾西茨的一個貴族家庭。布勞恩出生時,家裏還有一個大他一歲的哥哥。
他的父親馬格努斯·馮·布勞恩男爵是省議會議員,以善於解決問題和判斷準確而聞名。他的母親埃米·馮·布勞恩男爵夫人是一個出色的業餘天文愛好者。她出身於貴族世家,兼有瑞典和德國血統,有很好的修養和學識。她酷愛文學和音樂,能熟練地用6種語言會話。
夫婦兩人的家族均可追溯至中世紀時期的皇室。
布勞恩受母親影響很深,在他小時候,酷愛音樂和文學的母親總是對他循循善誘,使他產生好奇心,引起他求知的欲望。布勞恩6歲在路德派教堂行堅信禮後,母親沒有按常規送他金表,而是給他一架望遠鏡。
臨睡之前,布勞恩常用他的小望遠鏡對著星星看上一兩個小時。“於是,我也成了一個業餘天文愛好者,從那時起開始對宇宙產生了興趣。”布勞恩說。“那些星星上會有生物嗎?人能不能上月亮上麵去啊?”他經常這麼想。
布勞恩剛出生時,執行對外擴張政策的德國與英、法等國之間摩擦不斷,1914年8月終於爆發了兩大陣營間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經過了4年零3個月的戰爭後,作為戰敗國德國被迫簽訂了《凡爾賽條約》,不僅要賠付50億美元的戰爭賠款,還要割讓約10%的領土以及所有的海外殖民地。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本土並未受到戰火的波及,所以元氣並未受到過大的傷害,工業體係依然保存完整。
此時,德國國內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你爭我奪,在1919年1月建立了不甚穩定的民主政府,即魏瑪共和國。20年代初,他父親進入內閣,並擔任政府農業和教育部長,布勞恩全家也搬到了柏林。
戰後的德國經濟非常脆弱,新政府麵臨著嚴重的經濟危機和驚人的通貨膨脹。比起普通家庭,布勞恩家族要幸運得多,他們仍然過著不錯的生活。
還是個孩子的小布勞恩對那個時代的政府更迭以及社會的變革並未引起大的興趣,也並不關心勞動階級和他們的日常生活。
20世紀20年代初科學技術已經得到快速發展,已經出現了雙發動機飛機,汽車也已經成了流水線上的產品……此時的德國柏林,彙集了大批著名的科學家,例如相對論的創立者、現代物理學奠基人、1921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愛因斯坦等。特別是物理學和化學方麵,幾乎每個月都有令人振奮的突破出現。
當時,柏林有兩個膽量過人的發明家馬克斯·法利爾和弗裏茨·馮·奧佩爾,他們多次進行火箭試驗,並把火箭綁到競賽用汽車,甚至火車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驚人的速度紀錄,轟動了整個德國,他們倆也成了譽滿全國的英雄。
在此之前,俄、美、法等國的科學家也在開展火箭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一些進展。與此同時,大量的有關太空和火箭的論文及科普作品,包括這一題材的科幻小說同時湧現出來。如法國人儒勒·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德國科學家庫爾德·拉斯維茨的科幻小說《兩個行星上》等,不光是一種遐想,也非常具有科學性。他們的作品與當時的科學探索發現是緊密結合的,既不同程度受到不斷出現的新技術、新發現的影響,又對航天科學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影響作用。後來的許多火箭專家和航天先驅者都受到了這些作品的啟發和激勵。
這些成就同樣引起了布勞恩的極大興趣,他經常購買和閱讀這類書籍,使他對太空充滿了無限的憧憬,並迫不及待想進行自己的火箭試驗了。
第一次火箭試驗是在柏林豪華的使館區一條街道上進行的。他從附近的一個煙火商那裏買來6支特大號的煙火,牢牢綁在自己的滑板車上。
隨著煙火被點燃,“火箭車”拖著彗星尾巴似的火焰躥了出去。“我欣喜若狂,”布勞恩回憶道,“車子完全脫出了控製,我萬萬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大的威力。”街上的人嚇得大喊大叫。
最後,煙火在巨響中燃燒幹淨,滑板車也停了下來。警察很快就把他抓住。幸好沒有人受傷,所以就把他釋放了,交給部長先生——他的父親去管教。
父親的嗬斥並沒有影響布勞恩對火箭的興趣,那個飛奔的火箭車反而引起了他更大的興趣。他在哥哥西吉斯蒙德的幫助下,發射了許多自製的煙火。
因為他幾乎是個外行,所以事故頻發:那些煙火有時會落到水果攤上,炸得果肉橫飛;有時又鑽進了麵包鋪,炸得麵包滿地亂滾……布勞恩因此會被父親關到屋子裏一兩天。
當時的布勞恩是一個非常具有探險精神的孩子。他發現生活中的許多東西都值得探究,但是這些在他的學校課程裏幾乎都沒有。
他的學校是法國人辦的大學預科,傳統意識很濃厚。200多年前,法國胡格諾派新教徒受本國信奉天主教的國王的迫害逃亡到此地,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為他們的子弟辦了這所學校。
至1925年,該校還保持著老習慣,所以布勞恩不是把該尤斯·尤裏烏斯·愷撒的《高盧戰記》譯成本族語德語,而是譯成法文。他的外語,尤其是法語,有很大進步,但他忽略了其他課程。
顯然,他不怎麼喜歡這種教育方法,所以產生了一些抵觸情緒,成績單上的分數也總是讓他的父母憂心忡忡。他的物理課成績很差,數學也沒好多少。
布勞恩學習上不夠努力,但卻有很強的動手能力,經常搞一些讓老師看來不務正業的東西。在比較關鍵的一個學年中,布勞恩又有了一個同齡孩子想都不敢想的主意,他下定決心要搞一種比自行車更好的交通工具。
他在一個從密歇根州大瀑布城來的同學比奇·康格的幫助下,開始在父親的汽車庫裏自己動手造汽車。東拚西湊的零件和工具在兩個孩子手裏最終沒能變出來一輛汽車,但這次失敗並沒打消他的熱情。
因為造汽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很自然地耽誤了複習功課,結果布勞恩不但數學不及格,物理也不及格。感到臉上無光的馬格努斯·馮·布勞恩認為自己再也沒有辦法教育這個孩子了,於是考慮要通過別的途徑加強對布勞恩的管教,就把他轉到了魏瑪附近的埃特斯堡寄宿學校。
建造學校天文台
埃特斯堡寄宿學校以先進的教學方法,以及師生之間保持著密切的私人關係而聞名。
那裏的校舍富麗堂皇、氣勢宏大,是一座看上去大廳和走廊甚至屋頂都極富動感的大別墅。歌德在寫《浮士德》和《伊菲格尼》等巨著的時候,曾經在這裏住過好幾個星期。
在這優美的環境和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布勞恩的文化課開始有了一些進步。這個學校不僅在教育方式上別具一格,甚至在教育的內容上也和許多學校不一樣。
這裏的學生在上午上完6小時課以後,下午的時間便被學校安排進行木工、農事方麵的實踐學習,甚至還要求他們開展一些對他們來說很辛苦的石工的活動。
小布勞恩很喜歡做這些活動。因為少了許多在家裏所受的約束,每當天氣晴朗的夜晚,在就寢之前,他總能饒有興趣地拿起他的小望遠鏡對著夜空的點點星光看上一兩個小時。
1925年的一天,布勞恩無意中在一份天文學雜誌上看到了一本書的廣告,書名叫《飛向星際空間的火箭》,這本書是一位火箭專家赫爾曼·奧伯特寫的,內容是有關航天方麵的。曾經造過“火箭車”的布勞恩早就聽說過這本書,他恨不得立刻就讀到這夢寐以求的好書。於是,他馬上郵購了一本。
“那本珍貴的書一到,我馬上拿到自己的房間裏,”他回憶道,“但是打開一看,我驚呆了,滿紙都是五花八門的數學公式,簡直叫人莫名其妙。我隻好跑去找數學老師,問他怎樣才能弄懂赫爾曼·奧伯特說的話。他給我的建議是好好學習數學和物理,可那是我最差的兩門功課!”
布勞恩下定決心,全力攻讀這兩門叫他倍感頭痛的學科,努力的結果是他的成績逐漸得到了提高。
1928年,他又轉學到了北海施皮克羅格島上的赫爾曼·利茨學校。因為渴望弄懂奧伯特航天書裏的內容,布勞恩延續了在上一個學校裏刻苦學習的精神,時間不長就成了班上功課最好的學生。
而在課外,那些涉及火箭和航天內容的科普讀物展示出的宇宙空間的誘人前景,更是不斷加深了布勞恩從小就有的天文學興趣。那隻母親給他的小望遠鏡,已經不能適應他日益開闊的視野了。
考慮再三,布勞恩決心在學校搞一個設施完備的天文台。
布勞恩找到了不苟言笑的老校長,大著膽子向他陳述了建天文台的理由。校長首先驚訝於這個孩子的想法,其次對他的膽量和口才表示出極大的讚許。
校長被成功地說服了。學校購買了一架高級的折射望遠鏡,這件事展示了布勞恩為實現科學夢想不可思議的籌款的能力。為了建造天文台的外圍結構,他又在同學中組織起了一個石木工小組,他在這個過程中的組織才幹也顯露了出來。
建好後的天文台,得到了全校師生的廣泛稱讚。從此以後,學校有了一個學習天文學的基地,而布勞恩也承擔起義務講解員的工作,並組織了天文學小組,開展了一些簡單的天文研究工作。
因為當時社會上對火箭和宇宙空間方麵的關注不斷升溫,所以不少學校的老師都帶領學生前來參觀,這讓利茨學校聲望大增。
學習和各方麵能力都非常突出的布勞恩引起了學校董事會的關注,並得到的一致認可,他們覺得應該給這個孩子一個機會。
有一天,校長對布勞恩說,如果他能通過今年的畢業考試,他可以比同班同學早一年畢業。布勞恩自信滿滿地表示,非常樂意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