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貢獻(3 / 3)

1985年春天,金碧輝煌的人民大會堂傳出令人興奮的新聞:華羅庚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

會後,眾多的記者將華羅庚圍在了中央。有的記者問:“華老,您這次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有何感想?”

華羅庚微微一笑,說道:“首先我感到非常榮幸,其次我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有的記者問:“您對下一代有什麼樣的希望和要求?”

華羅庚回答道:“我希望學生們能多學多思,多動手。多學,就是要啟發學生們自學,不是靠灌輸。古人提倡讀萬卷書,現在萬卷書也不算多,放在矽片上就那麼薄。”

“一個手提包就是一個圖書館。”他的學生插話說。

“是啊,光學還不行,要多思。國外有人說:中國學生考起來都呱呱叫,而要作畢業論文,就顯得思索不夠,獨立思考不夠。有的學生作出了非標準答案,不僅不應扣分,還應當加分。現在不會思考,將來不如一台電子計算機。”

眾人聽了紛紛點點頭,華羅庚又說:“現在青年人羨慕老年人有知識、有能力、有經驗,這是可貴的;中年人羨慕老年人有知識、有能力、有經驗,這也是可貴的;老年人羨慕青年人有朝氣、身體健康、思想活躍,這是老年人不能再獲得的。所以,曆史總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輩新人勝古人。”

有的記者問:“華老,您今後有什麼打算?”

他笑著說:“我計劃在有生之年做兩件事。其一,繼續為國家一些重科技項目出力;其二,中央領導同誌叫我寫回憶錄。前一件是必須做的,後一件事想做,但是不知是否力所能及。”

對於讓華羅庚寫回憶錄的事情,葉劍英和胡耀邦都曾經要求過。胡耀邦曾經在1982年給華羅庚的一封回信中這樣寫道:

如果自然界能寬限你更多的日子,我希望你能把你一生為科學而奮鬥的動人經曆,以回憶錄的形式寫下來,留給年輕人。

你那些被劫走失散的手稿中的一些最重要的觀點和創見,能不能夾在其中敘述呢?完成了它,我認為就是你在科學上的超額貢獻了。

華羅庚曾對他的朋友秦文亮說:“耀邦同誌要我寫回憶錄,唉!叫我怎麼下筆呢?”

是啊,他的一生實在太複雜太坎坷,從何下筆呢?實在難啊!所以這一工作遲遲未能動手。

在這次記者的提問中,華羅庚將寫回憶錄作為自己日後需要完成的一件大事,可是直至他去世也隻是寫出了一個提綱。最後的《華羅庚》由他的弟子王元花了整整八九年的時間才得以完成。

王元介紹寫這本華羅庚回憶錄時說:“算起來,我開始寫作《華羅庚》大概是在1985年。當時華老還在世,有一天,我說要到他家去商討寫傳記的事,他就在我動身之後沒到他家前,寫下了一個簡短的自傳提綱,但裏麵隻是講到了他的數學工作。等到我開始寫的時候,我覺得不能隻寫數學。我覺得華老的一生有兩點特別打動我:

“一是他自學成才。他隻上過初中,即使到了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當教授,他的履曆上也隻有初中的文憑。這一點對中國的年輕人奮發向上有特別大的鼓勵。”

“還有一點就是他的愛國,他第一次是1937年在英國的時候,正值抗日戰爭爆發,英國人要他留下教書,他卻毅然放棄這些,在1938年回國,到了西南聯大與同胞們共患難。”

“他第二次是在美國,已經是伊利諾伊大學的終身教授了,但仍然帶領全家返回祖國。他的這種愛國精神可以說是推動我寫這本書的巨大動力。”

王元寫這本書可謂困難重重。其中最大的困難,是查證曆史資料。翻開《華羅庚》一書,可以看到每一章的末尾那長長的參考書目、文件的目錄。

有人曾驚異地問他:“你怎麼能搞到這麼多的材料的?”

王元說:“是下笨工夫,一點一滴地坐在圖書館裏大海撈針得到的。我寫華老與文學家寫傳記不同,這本書裏不會有一點虛構的、所謂想象的東西,我所有的描述都有出處,我是要讓大家看到一個真實的華羅庚。”

華羅庚的一生要寫得真實也實在是難,他的學術成就到底有多大?怎樣去估計?他在中國近代科學與數學史中應該放在什麼位置?他在20世紀50年代回國值得嗎?他從事普及數學工作值得嗎?一切的一切都太難回答。

所以,這本30萬字的書,王元竟寫了八九年。《華羅庚》第一次麵世是1994年,由開明書店出版。最近,《華羅庚》的修訂版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而且,以出版自然科學著作著稱的德國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了《華羅庚》的英文版,該社的《華羅庚》日文版也在翻譯出版中。

《華羅庚》出版以後,共印了27000本,其中中國台灣的九章出版社印的繁體字版本在台灣一地就賣了2000本,台灣的“中央圖書館”1994年就將其收入館藏。

華羅庚所說的兩件事都圓滿地完成了,相信他在天之靈也會開心地笑的。

應邀赴美講學

華羅庚的歐洲之行,使世界對中國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為了進一步加深對中國的了解,世界各國紛紛向中國伸出了邀請之手。

1980年8月,華羅庚應邀去美國訪問講學。當離聖佛朗西斯海灣越來越近的時候,他的心情也越來越激動,心想:

30年了,離開這裏30年了!想當初自己是“逃離”這裏的,沒想到30年後,竟然受邀來到這裏。

此時,華羅庚的心中充滿了自豪感。

當滿頭銀霜的華羅庚手拄拐杖,走下飛機後立即被圍攏了起來。攝影記者們的鎂光燈在他的身上不停地閃耀。

“啊,他就是當代著名的數學大師——華羅庚教授!”

這次訪問曆時半年,華羅庚每到一處,都會受到當地的盛情相待。他的每次講演,都會引起空前的轟動,往往需要借助警察來維持治安。

他在美國所作的報告主要是“關於在中國推廣數學方法的若幹個體會”,在這報告中著重談了優選法的原理、作用,以及如何推廣等。

人們對華羅庚的報告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一位美國教授聽完報告後,對華羅庚說:“如果以後有誰說數學沒有用的話,那就拿你作為榜樣去回答他們好啦!”

一個特地從加拿大趕來的教授說:“你的研究領域寬廣,這在當今數學界中頗為罕見!”

華羅庚的講演被譽為是國際數學教育會議四個全體會議報告中最精彩的一個。

在美國各地,時常有人帶著各種不同領域裏的問題,找上門來和華羅庚討論、交流。

一天,一位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應用數學教授,專程從紐約趕到普林斯頓向正在那裏訪問的華羅庚交流優選法理論。

和華羅庚談過以後,這位教授豁然開朗,連連點頭稱是。臨別時,華羅庚把自己寫的《優選學》一書的中文稿送給了他,他看了讚不絕口,主動要求將這本書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並且很快就完成了譯稿。後來,這位教授還多次寫信或是打電話和華羅庚討論問題。

美國的數學界開始為這位博學精深的數學奇才驚歎了,華羅庚的著作紛紛被譯為各種文字發行,許多數學家主動把自己寫的文章的油印本、預印本送給華羅庚。

這時,由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數學係主任哈伯斯坦教授主編的《華羅庚選集》即將完稿,他在序言裏這樣寫道:

華羅庚1979年秋天在歐洲的突然出現,對我們許多人來說,是一個傳奇式的事件,它使神話變成了現實。

長期以來,華羅庚在我們當代數學的編年史上,隻不過是一個受人尊敬的名字。他本人出乎意料地出現在我們麵前:莊嚴而活潑,朝氣勃勃而富於智慧,寧靜而又無休止地探索新的課題。這時候,我們才意識到長達30年時間裏,他在國際舞台上消失,曾經引起我們多麼深切的懷念。從他的著作中挑選出來的這些論文,是最有說服力的論據,而無須我們再做什麼說明了。我希望它的出版是可代替我們最誠摯的話:歡迎你回來……

這次訪問,華羅庚還會見了許多老朋友,這些幾十年不見的朋友見到他非常高興,有的緊緊地握著他的手,有的熱烈地擁抱親吻他,彼此在一起緬懷過去,依依不舍。

李普曼·波爾斯教授對華羅庚說:“當時我真為你擔心,許多人受麥卡錫主義的影響都不敢說話了,而你仍然那麼大膽地鼓勵在美的中國學生回國。”

“我做的事情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做的,實在不值一提。”華羅庚笑著說。

麥克雷恩教授關心地問:“聽說你回國後,你們國家的條件和這裏比差遠了?”

“不能把個人的享樂放在首位,能夠回到祖國,為它增磚添瓦我已經很滿足了。”

“你對現在的美國有什麼看法?”卡普蘭斯基問。

“坦率地說美國比中國發達,它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世界一流的。我們都能看得出,30年來美國的進步是驚人的,已經進入了電子信息時代,科技發展的速度令人吃驚。”

華羅庚頓了頓又說:“美國是個強國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是我們中國人也不差啊。想當初剛回國的時候,新中國剛剛成立,當時沒有人,不怕!開始培養,沒有設備、圖書館、資料,不怕!想辦法搞去。最後經過大家的同心協力,終於白手起家,建立了一些家底,而且在某些領域趕上或是接近了世界水平!”

大家紛紛點頭,表示讚同,斯賓塞說:“你們中國現在的經濟雖然不是很發達,但是有像你這樣既愛國又有才能的人去建設它,我相信,不久以後,中國一定能夠趕上美國的。”

老朋友們相聚一起,有談不完的話,直至深夜大家才依依不舍地離去。

華羅庚以其傑出的成就贏得了美國數學家們的尊敬和友誼,他的來訪大大增強了兩國數學界之間的聯係和了解。在美國各地,他還遇到了不少華裔的美籍學者,許多人都是國際知名人士,他們關心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幸福,和華羅庚傾心長談,提了不少有關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意見和建議。

半年的時間裏,華羅庚訪問了美國26所大學、3家公司,總計講演多達38次,參加的大小座談討論不計其數。華羅庚取得的驚人成果,在美國科學院引起了轟動。

1982年12月9日,香港中文大學授予華羅庚榮譽理學博士學位。

在典禮上,陳天機教授宣讀道:

數學向來被尊崇為科學中的皇後,而數論,則被尊崇為數學中的皇後,其地位崇高,不言而喻。因此,有人認為以嚴格和簡潔著稱的數論隻宜屹立於高不可攀的學問巔峰,供人歎賞,而不能攜入塵世,加以應用。但我國的華羅庚教授,就正是既能攀上數論的峰巔,又能將這一門學問應用於實際問題的罕有的數學家。

華羅庚教授雖以數論知名於世,但事實上用博學精深四字來形容他的學問,是再恰當不過的。

華羅庚教授早年家境清貧,生活艱苦,以致連中學教育亦未完成。事實上,多年前本人在美國攻讀大學時,即有幸認識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訪問的華羅庚教授。當時他初露頭角,風華正茂,坦蕩自得。

兩年以後,華羅庚以全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曆史上被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有元素周期表的發明者門捷列夫,發現鐳元素的居裏夫人,牛痘的發明者琴納,英國的數學家哈代,物理學家法拉第,還有巴甫洛夫、普朗克等人。

他們都是世界上科學技術發展的奠基人和有重大貢獻的泰鬥級學者。華羅庚是第一位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中國人。

當美國科學院外事秘書馬倫先生將手中的院士簽名冊遞給華羅庚時,華羅庚突然問道:“我想用我的母語簽字,可以嗎?”

“可以,當然可以!”

這句話迅速地傳遍了全世界,傳到了世界所有華人的耳朵裏,也傳到了遠在大洋彼岸的祖國,人們歡騰了,紛紛致函寫信向他祝賀。

國務委員方毅代表黨和國家從遙遠的祖國發來賀信:“祝賀你,這是美國科學院120年曆史裏獲得這個榮譽稱號的第一個中國科學家!”

旅居美國的華僑們聽到這個消息,紛紛奔走相告,他們興奮地來到華羅庚的住處,用鮮花把這位為祖國贏得榮譽的科學家簇擁在中間。

有一位旅居美國50多年的老華僑激動地說:“華先生,您真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請你允許我按照外國人的習慣,給我未出世的小孫子起名為華羅庚。”

這位情意綿綿的老華僑,道出了無數中華兒女的心聲,華羅庚不僅是位數學家,而且是中國人的驕傲!

在講台猝然倒下

1985年6月3日,華羅庚應日本亞洲文化交流協會邀請,帶領一批中青年業務骨幹陳德泉、計雷等人,赴日本進行友好訪問和學術交流活動。

此行要做的事情有兩件:一件是進行數學應用方麵的交流;另一件是準備在日本向他們報告準噶爾規劃的情況,當時華羅庚他們正在做準噶爾煤礦的發展規劃,準噶爾煤礦是由日本政府的人員帶團去建的,所以需要到日本作這個方麵的報告。

訪問日本期間,華羅庚受到了日本數學界同行們友好的接待和熱情的歡迎。華羅庚與日本學者討論了他們提出的數學問題,他們對這位數學家的精辟論述感到非常滿意。

同時,華羅庚也十分謙虛地向日本的應用數學家們學習,他向他們了解日本關於數學在國民經濟管理和決策中的應用情況,並且親自做了筆錄。

準噶爾的報告會也開得非常成功。準噶爾的規劃很豐富,因為它涉及準噶爾的1500萬噸的能力建設。煤開采出來後,必須要解決運輸問題,要解決電的規劃問題。而且需要考慮準噶爾的建設,包括城市的取水怎麼取,城鎮工業怎麼建設,甚至包括煤礦工人大多是男性,男女搭配地搞工業協調發展的問題。

彙報完畢,日方的領導給這次報告以非常高的評價,最後他說道:“以後,凡是中國政府的人員帶團來日本,隻要是經過華羅庚小組論證的我們都通過。”

訪日前,日本數學會在訪問計劃中提出,希望華羅庚能夠作一次學術報告。6月9日,華羅庚從日本箱根回到東京後,連續兩天謝絕各種活動,認真準備講稿,直至深夜。

1985年6月12日下午13時30分,華羅庚從下榻的賓館出發,訪問日本學士院。在學士院他會見了日本數學界的院士們,並與院士們交換了自己最近出版的著作。隨後,他參觀了院長辦公室。

應日本友人的邀請,他在留言簿寫下這樣的留言:

十分草率地來訪日本學士院。祝兩國科學交流日益繁榮。

華羅庚

1985年6月12日

誰也沒有想到這竟是這位數學大師最後的墨跡了。

學術報告於下午16時在東京大學的大廳裏舉行。當這位兩鬢銀白的數學家,穿著嶄新的西裝,手持拐杖,笑容滿麵地出現在聽眾麵前時,全場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

無須更多的語言介紹,在場的聽眾早已聽說過這位數學家的事跡,人們用敬佩和仰慕的目光注視著他登上講台。

16時12分,華羅庚開始了他題為“中國普及應用數學的一些體會”的講演。

開始時,華羅庚用中文講演,然後由翻譯把他的講演譯成日語。到後來當報告講到專門的數學問題時,華羅庚征求了會議主席和聽眾們的意見改用英文講演。

這是對他自己從理論數學到應用數學的整個一生的總結。先從20世紀50年代的理論方麵的工作講起,講至20世紀60年代統籌法和優選法思想的出爐,20世紀70年代,對“雙法”的普及……

當華羅庚講道:“在英國倫敦數學會,當我介紹了在中國的應用數學工作,有位教授問我的學生陳教授:‘華教授肯定是百萬富翁吧?’陳不好回答,就帶他來問我。我回答說:‘是的,我是億萬富翁。但是,錢不是在我的口袋裏。我為國家做些事感到精神上是充實的,是億萬富翁。’”

正當大家聽得入神的時候,提示時間到的鈴聲響了起來,華羅庚對會議主席請求道:“我的講話超出了規定時間,請允許我再延長幾分鍾好吧。”

會議主席點點頭,表示許可,華羅庚又接著講20世紀80年代,應用數學開始向經濟數學轉變的過程……

計雷回憶這場講演時說:“講的過程,已經回到我20世紀60年代上科大的時候,他跟我們講課的狀態,甚至比那個時候還瀟灑。原來華老是坐在輪椅上的,後來他站起來了,把西裝脫掉了,一手拿著拐杖,一手拿著教鞭這麼講。”

原定的時間是15分鍾,可是10分鍾過去了,華羅庚還沒有停止的意思,又10分鍾過去了,他還沒有結束的表示。這時候陳德泉和計雷不約而同地站了起來,跑到了前麵。陳德泉指了指手上的表,小聲地衝著華羅庚說:“時間超了很多了。”

華羅庚點了點頭,又衝他們兩個揮了揮手,意思是我知道了,你們先到旁邊。然後繼續他的講演。

一分鍾過去了,兩分鍾過去了……華羅庚還是沒有結束的意思,陳德泉和計雷急得在底下直轉圈,都對華羅庚的身體健康憂心忡忡。

17時16分,講演結束了。在場的聽眾仿佛在數學的殿堂遨遊了一通,一個個還在意猶未盡地回味著。過了一會兒,台下才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幾個日本友人拿著鮮花爭先恐後地跑上台,準備向這位偉大的數學家獻花,正在這時,隻聽“咕咚”一聲,再看華羅庚已從輪椅上滑了下去。

在場的中日教授和醫生們趕緊跑了過去,隻見華羅庚雙目緊閉,臉色發紫,已經失去知覺。看到這種情況,大家紛紛給急救站打電話,並且千方百計地找來了東京大學心髒病權威杉木教授。

杉木教授趕到現場後,立即指揮搶救,親自給華羅庚做人工呼吸和心髒按壓。做了兩次後,華羅庚自己能夠呼吸了,心髒監視儀上出現了心髒搏動的波形。

大家長出了一口氣,暫時停止了人工呼吸和心髒按壓。可沒過多長時間,心電圖上表示心髒搏動的波形變小了,脈搏變得微弱了。杉木教授馬上指揮醫護人員進行急救。

傍晚,專家和醫生們決定把華羅庚送到東京大學醫院繼續搶救。這時候,在場的所有聽眾還都沒有走,他們自發地隨著救護車來到了東京大學醫院的急救室外,焦急地等候著。

20時27分,急救室的門開了,上百雙眼睛齊刷刷地盯向了門口,隻見東京大學的三井醫生緩緩地走了出來。

中國使館的人員問道:“醫生,華老怎麼樣了?”大家全都屏住了呼吸,一臉緊張地望著三井醫生。

三井醫生摘下口罩,神情黯然地對中國使館人員和代表團的成員們說:

“從18時15分起,我們又給病人使用人工呼吸和心髒起搏器,到現在已有兩個小時了,但是他仍沒有恢複血液循環和心跳,繼續搶救已經沒有意義了。是否可以停止一切措施,宣布死亡?”

“醫生,求求您了,能不能再想些別的辦法?開刀、換心髒,什麼辦法都行,隻要能讓華老再睜開眼,拿我們的心髒換都行!”在場的中國人員聲淚俱下地請求著。

三井醫生遺憾地說:“對不起,我們已經盡力了。東京大學的急救部是整個東京醫療界的權威了,我們非常抱歉。現在是按照日本的慣例征求家屬的意見,因為已經沒有任何可能性再把華羅庚教授搶救回來了。”

1985年6月12日22時9分,東京大學附屬醫院宣布華羅庚教授去世。一顆蜚聲國際數學界半個世紀的科學巨星隕落了!

後來,計雷針對華羅庚的去世說道:“其實我後來的想法,華老最後這種狀況是偶然也是必然的,為什麼這麼講?華老實際上心梗三次,第二次心梗華老在北京醫院時甚至說道,他寧肯戰死在疆場,不肯在病床上倒下。

“後來華老還曾說過:‘盡管心已極盡,哪顧水平高低,人民利益為前提,個人成敗休計。奮不顧身的奮鬥,考慮到與生命搶時間,盡心盡力為祖國,我將血濺軒轅,沙場報國得所,馬革裹屍難齊。’”

華羅庚實現了自己的諾言,奮不顧身為了報效祖國,為了科技進步,為了國民經濟的發展,他不顧身體的狀況,搶時間,最後竟倒在疆場。

噩耗傳來,舉國悲痛,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的工人、農民,無一不為中國失去這樣一位為人民事業鞠躬盡瘁的優秀科學家而難過。

1985年6月15日下午,北京天空陰霾密布,久久不散,霏霏細雨似在哀傷涕哭。下午15時,載有華羅庚骨灰的中國民航飛機徐徐降落在首都機場。

人們多麼渴望再能看見那個慈祥和藹的老人,拄著拐棍大步流星地走下飛機。可是,當飛機的門打開後,大家看見的是華羅庚的長子華俊東滿麵悲愴,小心翼翼地用手捧著覆蓋著中國共產黨黨旗的父親的骨灰盒。

在場的人都禁不住淚流滿麵,此時心中的痛,不亞於失去至親。

在隨後的幾天之內,國內外發來的唁電、唁函就有幾百件。從國外發來的,有外國政府的要員、科學團體、華羅庚生前的友人、華人和僑胞;國內的唁電、唁函有中央領導同誌的,有來自港澳地區的,還有許多是華羅庚生前去用應用數學指導過生產的工廠、油田、農村和解放軍連隊的。

這些唁電、唁函中,讚揚華羅庚為人類認識自然、發展同各國人民的友誼作出的貢獻,對他的猝然病故深表惋惜和悼念。許多來自基層的唁電、唁函表達了人民群眾對華羅庚的感謝和懷念。

1985年6月21日,在北京西郊的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了隆重的為華羅庚教授安放骨灰的儀式。黨和國家領導人及首都各界500多人,前來寄托他們的哀思。

禮堂正中懸掛著華羅庚的大幅遺像,骨灰盒上覆蓋著鮮紅的黨旗。

禮堂四周擺放著鄧小平、胡耀邦、葉劍英、李先念、陳雲、彭真、鄧穎超、徐向前、聶榮臻、烏蘭夫等中共中央、中顧委、中紀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的領導同誌和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全國政協、民盟中央、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委、中國科協、北京市領導機關和江蘇金壇縣等單位送的花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萬裏主持了華羅庚的骨灰安放儀式。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丕顯致悼詞。

悼詞是這樣敘述的:

華羅庚同誌是中國科學院主席團委員和數理科學部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和中國民主同盟的卓越領導人,還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華羅庚同誌的逝世,是我國學術界和全國人民的一個重大損失。全國人民為失去一位偉大的科學家而萬分悲痛。

華羅庚同誌是我國現代史上傑出的數學家。他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與多複變函數論等很多方麵研究的創始人與開拓者。他的完整三角和的研究成果被國際數學界稱為“華氏定理”。

華羅庚同誌一生為我們留下了200多篇學術論文和專著,由於他在科學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先後被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法國南錫大學、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博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他的名字已載入國際著名科學家的史冊。華羅庚同誌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華羅庚同誌也是我國最早把數學理論研究和生產實踐緊密結合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

華羅庚同誌不僅是一位在困難條件下自學成才的傑出的科學家,而且是一位經曆新舊兩個不同時代,從愛國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戰士的我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

華羅庚同誌還是一位著名的社會活動家……

華羅庚同誌盡一切可能扶持年輕一代成長。他十分注意發現優秀人才。他是新中國在中學生中開展數學競賽的創始人、組織者。他引導青少年從小熱愛科學,進入數學研究領域,扶持他們成為我國新一代的數學家。

華羅庚同誌頑強拚搏,為四化奮鬥到最後一息。今年6月3日,他帶領一批中年業務骨幹赴日本進行學術交流。在向日本數學界作學術報告的講壇上,當講完最後一句話時,心髒病突發,搶救無效。

我們敬愛的華羅庚同誌,為加強中日兩國人民和科技界人士的友好合作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實現了他“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生的壯麗誓言。

悼詞中對華羅庚一生功績的緬懷,更增添了人們對他,一個把畢生精力都獻給祖國科學事業的優秀知識分子的敬意。

肅立在華羅庚遺像和骨灰盒前的習仲勳、王震、方毅、楊尚昆、宋任窮、胡喬木、鄧力群、喬石、劉瀾濤、段君毅、程子華、彭衝、朱學範、阿沛阿旺晉美、嚴濟慈、胡愈之、榮毅仁、張勁夫、鄭天翔、楊靜仁、康克清、胡子昂、錢昌照、楊成武、陳再道、呂正操、包爾漢、繆雲台、費孝通、趙樸初、屈武、馬文瑞、茅以升、錢學森、錢三強、貝時璋、黃家駟等中央及各有關部門的領導同誌和華羅庚的一些生前好友,以極其沉痛的心情,向他的遺像和骨灰盒深深地三鞠躬,並走到守護在靈前的夫人和子女、親屬們的麵前,握手表示深切的慰問。

華羅庚的學生陳景潤和王元也來了。他們的話,表達了大家共同的心聲。

“太難過了,太難過了,我的老師華羅庚教授去世,對我是個沉重的打擊。”陳景潤抱病坐在輪椅上含著眼淚說。

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王元表示:一定要學習華羅庚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品德,完成他老人家未竟的事業,沿著他老人家沒有走完的道路繼續走下去。

聽說今天要為華羅庚舉行骨灰安放儀式,一些省委、省政府和省科委,一些工廠、農村、部隊和個人,把送來的挽幛、挽聯掛放在公墓禮堂外的樹叢上。

有首挽詩寫道:

將軍死在戰場,學者死在書房,可敬的您耗盡一腔心血,光榮地死在科學講壇的崗位上……

人們所以有這種心情,不僅由於他是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學院主席團成員、數理科學部委員、中國科協副主席,也是由於他甘做“人民數學家”的可貴精神,是他“祖國中興宏偉,死生甘願同依”的無私奉獻精神。

正如有的唁電中所說: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人,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