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眼的光環
榮譽就像玩具,隻能玩玩而已,絕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就將一事無成。——居裏夫人居裏夫人耀眼的光環不用科學發現謀私利
鐳的發現是居裏夫婦完成的最重要的工作,也是他們對科學作出的最重大的貢獻,它在科學界引起了極大的重視。
一位著名科學家甚至說:“‘偉大的革命家鐳’登上革命舞台時,它從根本上震撼了經典物理學。”
1903年5月,居裏夫婦接受英國皇家學會的邀請,到英國去作關於鐳的演講。這次演講是由皮埃爾作的,演講的地點是英國著名科學家戴維和法拉第作過演講的地方。
英國有這種星期五晚上演講的優良傳統。它的目的是盡量使沒有或缺少科學知識的公眾們有機會知道科學家們在幹什麼,並從中學到一些科學知識。
這種演講常常會獲得極大的轟動和成功。每到星期五晚上,報告廳所在的那條街上,汽車隻能單向行駛,因為汽車和人實在是太擁擠了。男人們穿著考究的燕尾服,女人們身穿晚禮服,滿戴首飾、珠光寶氣,英國人把聽這種報告像德國人出席音樂會一樣看得同樣莊重。
世界上最有成就的英國科學家要出席演講會,世界上最傑出的科學家被請來作最出色的科學普及演講。女性也可以參加這種演講會,隻規定不體麵的女性不得入內。
皮埃爾的演講受到英國科學家極其熱烈的歡迎。皮埃爾演講以前,居裏夫人仍然穿著她那件黑色連衣裙。按照當時的習慣,人們一般是不穿黑色衣服的,但居裏夫人穿著黑色衣服卻顯得十分文雅。英國皇家學會可能沒有料到的是,當皮埃爾上台演講的時候,居裏夫人也隨著皮埃爾一同上了講台。
皮埃爾在演講時,居裏夫人一直坐在旁邊。在英國期間,他們除了見到了開爾文以外,還見到了英國著名科學家克魯克斯、拉姆賽、杜瓦等人,相談甚歡。
後來皮埃爾和杜瓦合作,研究鐳在低溫時的物理現象。居裏夫人還結識了愛爾登的妻子赫莎,她們後來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赫莎也是一位很出色的科學家。
從英國回來以後,居裏夫人將要捍衛她的博士論文了。從1891年至1903年,已經過去了12年。現在她已經是36歲、有一個女兒的中年婦女了,但她卻以驚人的毅力為自己爭取到了最後,也是最高的一個學位。
1903年6月25日,這是居裏夫人答辯的一天。布羅妮婭和皮埃爾也坐在索爾本大學小禮堂的聽眾席上。布羅妮婭專程從波蘭趕到法國來,為的是一睹她的小妹妹奪取最後一個學位時的風采。
評審委員席上坐著李普曼、布蒂、穆瓦桑三位教授。他們三人似乎有點過分嚴肅地坐在評審席上。今天也確實非同一般,因為索爾本大學還從來沒有為一位婦女舉行過這種答辯。居裏夫人為了讓人們知道,一位女性將在今後躋身於科學家之中,所以她特地請佩蘭、朗之萬和一些賽福勒女子高師的學生來為自己助威。小禮堂真是座無虛席。
在答辯現場,居裏夫人麵色蒼白,身穿黑色連衣裙,金黃色頭發挽成一個髻子在腦後高高聳起。她的論文題目是《放射性物質的研究》。論文有100頁,全文除了導言、曆史介紹以外,正文共有四節,全麵介紹了放射性現象和新的放射性元素。評審委員們提出一些問題,居裏夫人都一一作了回答。
人們鴉雀無聲地聽著她的答辯。最後,評審委員會主席李普曼教授站起身來,莊嚴地宣布:“夫人,巴黎大學授予您物理學博士的學位,並給予極優的評語。”
學者們不重辯才和宏論,聚集於理學院的主考人在授予瑪麗博士學位的時候,用的也是樸實無華的詞句;但是30年後重讀這些詞句,卻使人感受到很深的感情價值。
評審委員會主席李普曼教授還加了一句很少使用的客套話:“夫人,我謹以評審委員會的名義向您表示最熱烈的祝賀!”
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皮埃爾和布羅妮婭在禮堂外熱烈地擁抱著瑪麗,向她祝賀。
這些嚴格的考試,這些嚴肅而且樸實的儀式,對於天才的研究者和努力的工作者,都以同樣的方式舉行,這並不可笑,它們自有其風格和莊嚴性。
那天晚宴上,皮埃爾興奮地從上衣口袋裏拿出一隻盛有鐳的小玻璃管子,管壁有一層硫化鋅。
在4月的夜色中,鐳所發散出的幽光讓在座的所有人感到驚訝不已。皮埃爾激動地說:“這就是未來之光呀!”
許多人從幽光中注意到,皮埃爾的手粗糙得不像一位學者,倒像一位搬磚工人的手,而且明顯地在發炎、紅腫,似乎快握不住小玻璃管了。大家的心中感慨萬千。
過了不久,一個星期天的上午,皮埃爾告訴瑪麗,說美國有一家公司來信談到他們將創立一家煉製鐳的工廠。
皮埃爾說完後,瑪麗似乎對這件事並不感興趣,說:“那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得在兩種決定中采取一種:要麼毫無保留地把提煉鐳的專門技術公之於眾,誰願意生產鐳盡管去生產;要麼我們申請生產鐳的專利,這畢竟是我們發明的。”
“皮埃爾,我想你一定不會采取後一種決定。我們不能申請專利,那是違反科學精神的。”
皮埃爾想讓瑪麗把利害關係搞清楚,因此又冷靜而客觀地分析說:“我們要慎重。有了專利,我們可以生活得舒適一些,不必再去幹那些太辛苦、損害我們身體健康的活,而且關鍵的是,我們將會有一個好的實驗室。”
瑪麗想了一下,平靜地說:“科學家無權把他們的發現當做搖錢樹,鐳屬於世界上所有的人。而且,它可以用來治療癌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不能以此牟利,是吧?”
皮埃爾聽了她的意見後,說:“是的,我們不能從我們的發現中牟取私利,這是違反科學精神的。在答複美國的要求之前,我想知道你的想法是否與我一致。好啦,今晚我就給美國寫回信……現在,讓我們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吧!”
居裏夫婦騎上顯得破舊的自行車,向郊外駛去。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鐳具有一種特殊的性質,在日光的照射之下,人的肉眼是看不到它所散發出來的光芒的,但是如果你將鐳放到陰暗的角落,它的光芒就會變得很強烈。
鐳所放射出來的光線可以照射透任何不透明的物體,並且影響到旁邊的其他東西,隻有很厚的鉛才會完全遮掩住它。
鐳的發現,開創了原子時代。有了原子能,才有了人類向宇宙進軍的新紀元,鐳還為醫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它也是人類的殺手——癌症的克星,全世界都被這巨大的神奇作用震驚了。
1903年,巨大榮譽向居裏夫婦撲來,英國皇家學會授予居裏夫婦戴維獎章。這項獎勵創設於1877年,每年由英國皇家學會頒發,授予在化學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的科學家,獲獎者可在獲得銅質獎章的同時得到200英鎊的獎金。
在這之前,他們在1903年還獲得過伯特洛獎章、巴黎市榮譽獎章。而這年最大的榮譽是他們將獲得該年度的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的來源是這樣的:以發明黃色炸藥而出名的瑞典科學家諾貝爾死後留下一筆很大的財產,寄存在銀行裏,他在遺囑中表示願將這筆錢的利息分贈給最優秀的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暨醫學、文學以及對世界和平有貢獻的人們。全世界每年隻有十名候選者,所以這種榮譽是非常高尚的。
1903年11月14日,瑞典科學院院士、常務秘書歐利維理烏斯寫了一封信給居裏夫婦:
居裏先生暨夫人:
瑞典科學院在11月12日的會議中,決定以本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的一半授予你們,表示尊重你們在貝克勒爾射線的研究上共同卓越的成就。這一決議,要在12月10日才正式公布,此前將嚴守秘密,獎金和金獎章也將在同時頒發。
評審委員會還希望居裏夫婦在授獎那一天能到瑞典斯德哥爾摩來接受獎狀、獎章和獎金,並在會上作“諾貝爾演講”。
11月19日,皮埃爾回信說,他非常感謝瑞典科學院將諾貝爾獎授給他們夫婦倆,但因為工作太忙和居裏夫人一直生病,無法在冬天出門到嚴寒的北歐去。他希望在1904年6月天氣暖和了再去作這個演講。
舉行講座的那一晚,禮堂裏麵擠滿了知名的學者,皮埃爾用法語慢慢地講著鐳的特性,並在場做了幾個相關的實驗。
1903年12月10日,一直秘而不宣的獲獎消息正式宣布。這一消息立即在巴黎和全世界引起了轟動。而且這一次又非同尋常,獲獎者竟是一位弱不禁風的金發年輕女性,這是第一位獲獎的女性,而且在素來是男性工作領域的物理學中獲獎,並且是夫妻雙雙獲獎,這一切真是太吸引人了,太能挑起廣大民眾和記者的好奇心了。
新聞記者像轟炸機群似的向居裏夫婦進行輪番采訪,原來門可羅雀的實驗棚屋,如今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熙來攘往,成了鬧市。
這令最喜歡安靜的居裏夫婦叫苦不迭,他們根本抵擋不住這種畢生沒經曆過的采訪、照相、好奇,感覺自己簡直像動物園中的珍奇動物一樣,無可奈何地聽任各種各樣的人擺布。他們驚恐、憤怒,他們感覺受到了淩辱,感到窒息。
無論他們走到哪兒,總有人在窺視和跟蹤,總有人試圖接近他們以求深挖新鮮的新聞材料,以便在報上又轟動一番。記者們甚至在居裏夫人女兒伊倫娜身上大做文章。
後來連法蘭西共和國總統埃米爾·盧貝的好奇心也被煽動起來了,親自到那神奇的棚屋去參觀。
美國人也來湊熱鬧,有人來信邀請他們到美國去,“給你們舉行祝賀宴會”、“一切費用即刻寄去”,而且在信中篤實地叮囑,“無論如何一定要來”。
皮埃爾和瑪麗不勝其煩,瑪麗可憐兮兮地寫信給哥哥約瑟夫說:
我做夢也沒想到獲得諾貝爾獎會招來如此嘈雜不堪的結果。我們已不能再過像以前那種安靜的研究生活了,皮埃爾和我都認為我們的生活完全被敬仰和光榮毀壞了。我們多想早日回到過去那種沒人打擾的安靜生活中去,對如今的我們來說,沉思才是最重要的。
1904年1月22日,皮埃爾寫信給喬治·古依說:
請您原諒我,我早就想給您寫信而不能寫,因為我此刻過的是一種愚蠢的生活。您看見這種突然發作的鐳狂了,這種狂熱把聲望的好處都給我們帶來了。
世界各地的新聞記者和攝影記者追隨著我們,甚至於記錄我的女兒和她的保姆的談話,並且大肆描寫我家裏的那隻黑色小貓。我們收到許多函件,還要沒完沒了地接見許多古怪的人和還沒有出名的發明家。還有人向我們請求大筆款項。
末了,收藏親筆簽名的人,趕時髦的人,上流社會的人,有時候還有科學界的人,都來看我們。這些事使實驗室一刻也不得安靜,而且每晚還必須寫許多無聊的信。過這樣的生活,我覺得自己整個人都變蠢了。
後來在1923年應美國麥隆內·馬丁夫人的邀請寫的《居裏夫人自傳》中,居裏夫人還提到這些可怕的騷擾。她寫道:
以前我們在不能令人滿意的條件下工作,因過分專注而使身體過分勞累,影響了健康。後來又因為宣傳得不適度,受到眾多人的騷擾,使我們更加勞累了。我素來珍愛的隔絕、平靜的生活被徹底打亂,它所造成的影響和後果更加令人不堪設想。
我們需要維持正常的生活和研究工作,這就必須完全排除外界的騷擾才行,但我們卻得不到這種安靜。那些騷擾我們的人,當然存心是善良的,隻是他們不明白對於科學家來說什麼更重要。
居裏夫婦逃避各種招待宴會,在社交場所上看不見他們的身影;但是他們不能永遠躲過正式的晚宴和招待外國學者的大宴會。那個時候皮埃爾不得不脫下他每天穿的厚毛料衣服,換上禮服,瑪麗也把她的晚禮服穿上。
居裏夫婦實在厭惡透了這種不斷的騷擾,包括與上流社會的應酬。這其中有一件最著名的軼事,是有一天晚上,居裏夫婦被邀請赴盧貝總統的晚宴。
在大廳休息時,有一位夫人走近居裏夫人,殷勤地問道:“您願意由我引您晉見希臘國王嗎?”
居裏夫人誠懇而溫和地回答:“我看不出來有這個必要。”忽然她驚呆了,跟她說話的竟是總統夫人。她連忙不好意思地改口說:“但是,如果是您要我做的事,我當然一定遵命。”
後來,他們實在受不了,就悄悄地躲到偏遠小村子去。在鄉間小店住宿時,他們隻能用化名登記。他們像一對農村夫婦,推著自行車在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島上的鄉間小路上漫步,他們走累了,就隨意在一塊石頭上坐下,瑪麗會乘此機會脫下鞋,把裏麵的沙子倒出來。有一次,當她正在石頭上磕倒鞋中的沙子時,她心裏突然一驚:糟了,怎麼會被一個記者盯上了梢呢?
這位記者大約是偶然邂逅,也驚了一下,但他立即認出這就是報紙上登過無數次的著名的居裏夫人,他立即掏出記事本坐到她身邊。皮埃爾無可奈何地輕輕歎了一口氣。
記者想用這意外的好運氣挖出一點不平常的消息,但居裏夫人隻說了一句話:“請您轉告大家,在科學上我們應該注意的是事,而不是人。”
居裏夫婦對名聲和財富視若浮雲。他們不僅把自己所掌握的全部有關鐳的知識,無代價地告訴給所有求教於他們的人,還把自己付出如此艱辛的勞動代價取得的鐳鹽,無償地送給了許多醫院。1905年2月,他們把再次提煉的一點鐳鹽送給了維也納醫院,以感謝奧地利政府廉價供給他們的瀝青鈾礦渣。
1904年夏季來了,居裏夫婦本應去瑞典作諾貝爾演講,但皮埃爾因為風濕病發作,全身疼痛難忍,沒能到瑞典去。
居裏夫婦榮獲諾貝爾獎以後,法國政府再不對居裏夫婦表示關注,似乎真有些說不過去了。1904年10月,皮埃爾被索爾本大學校長任命為理學院新設物理學講座正教授;11月,居裏夫人也被任命為理學院物理實驗室主任。
1905年6月6日,皮埃爾代表他和妻子,在瑞典科學院作了演講。他的演講題目是《放射性物質——鐳》。
他首先表示歉意,“由於一些我們自己也無法控製的原因,我們未能於1903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同大家見麵。”接著他說,“要講放射性物質的特性,我當然不可能隻講我們倆人自己的研究工作。”他提到了貝克勒爾和許多人。
在介紹了“我們稱這些物質為放射性物質”的一般性質後,皮埃爾特別著重指出:
鐳這種放射性物質是一種可以持續不斷提供能量的能源,用它的放射性強度可以表示出它的能量的大小。在我與拉博爾德合作的研究中還發現,1克鐳每小時連續釋放的熱量達100卡。
盧瑟福和索迪、朗格和普裏希特,還有埃格斯特朗,都曾測量過鐳釋放的熱量。據所測量的結果來看,釋放能量的強度經過數年後都將不會改變,因此,鐳釋放的總能量將十分驚人。
對於這種能量的來源,曾引起我們和許多科學家的高度關注,並提出過幾種假說以解釋這些能量究竟是從哪兒來的。皮埃爾指出:
在開始研究的時候,居裏夫人和我曾認為,這種現象可以用兩種不同的一般假設來解釋。關於這些假設,居裏夫人在1899年、1900年作過闡述。
第一種假設:放射性物質從外界攝取能量,然後再釋放所吸收的能量,因此這種釋放是第二次輻射。空間不斷被外來穿透性很強的射線所穿透,在穿透過程中被一定的物質所捕獲。這種假設並不荒謬。
根據盧瑟福、庫克和麥克林南最近的工作來看,這一假設有助於解釋很多物質的極微弱的輻射。
第二種假設:放射性物質釋放的能量來自物質本身,因此放射性物質處在變化之中,它們逐漸地緩慢衰變,盡管其中有些物質的狀態從表麵上看並不變化。
鐳在數年中釋放的熱量,如果與相同重量的物質在化學反應中釋放的熱量相比,那是非常巨大的。然而,釋放出的這些熱量隻不過是極少量鐳在衰變時放出的能量,這些鐳少得甚至衰變數年後還察覺不出來。這無疑使我們得出以下結論:放射性物質衰變的原因,要比普通的化學變化深奧得多,因為放射性衰變時元素的轉變,意味著原子的存在就會出現問題。
在這次諾貝爾演講中,皮埃爾又進一步明確提出,如果鐳是從其他元素中分離出來的,那麼它的壽命將是很有限的。在自然界中,鐳總是與鈾共存的,可以設想它是由鈾產生出來的。最後,皮埃爾以下麵十分著名的一段話結束了他的演講:
我們可以想象到,如果鐳落到了壞人手中,它就會成為非常危險的東西。由此可能會產生這樣一個問題:知道了大自然的奧秘對人類是否有益?人類從新發現中得到的是益處,還是害處?諾貝爾的發現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例。
烈性炸藥可以使人類創造奇跡,然而在那些把人民推向戰爭的罪魁禍首手裏,烈性炸藥就成了可怕的破壞武器。我是信仰諾貝爾信念中的一員,我相信,人類從新的發現中獲得的更美好的東西,將多於它帶來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