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物 簡 介
生卒與經曆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年10月~1896年12月)於1833年10月21日出生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他是著名化學家、工程師和發明家,並擁有大型軍工廠和鋼鐵廠,是軍工裝備的製造商和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者。
諾貝爾的父親伊曼紐爾·諾貝爾是以發現淋巴管而成為著名瑞典博物學家的路德伯克的後裔,同時是位發明家,諾貝爾從父親那裏學習了工程學基礎,也像父親一樣從小具有發明的才能。
諾貝爾從小主要接受家庭教師的教育,16歲時,在化學方麵的天賦與才能就初露端倪。他還能流利地說英、法、德、俄、瑞典等國家語言。
1850年,諾貝爾離開俄國赴巴黎學習化學,後返回聖彼得堡後,在他父親工廠裏工作,直到1859年工廠破產為止。重返瑞典以後,諾貝爾開始製造液體炸藥硝化甘油。這種炸藥投產後不久的1864年,工廠發生爆炸,諾貝爾最小的弟弟埃米爾和另外四人被炸死。由於危險太大,瑞典政府禁止重建工廠,被認為是“科學瘋子”的諾貝爾,隻好在湖麵的一隻船上進行實驗。他發現硝化甘油可以被幹燥的矽藻土所吸附,使他得以改進黃色炸藥和必要的雷管。他的黃色炸藥在英國和美國取得專利之後,諾貝爾進而實驗並研製成一種威力更大的同一類型的炸藥爆炸膠,並於1876年取得專利。大約10年後,又研製出最早的硝化甘油無煙火藥彈道炸藥。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意大利的聖雷莫去世,終年63歲。
諾貝爾在遺囑中,利用他的巨大財富創立了諾貝爾獎,各種諾貝爾獎項均以他的名字命名。人造元素锘也是以諾貝爾命名的。
成就與貢獻
諾貝爾一生發明極多,共得到各種各樣的專利權355項,其中僅炸藥就達129種,就在他生命垂危之際,他仍念念不忘新型炸藥的研究。
諾貝爾知識豐富,興趣廣泛,多才多藝。他對電學、光學、機械學、生物學、生理學都相當了解,時常把自己的研究和其他學科聯係起來加以思索。他說:“各種科學彼此之間是有內在聯係的,為了解決某一科學領域裏的問題,應該借助於其他有關的科學知識。”
諾貝爾晚年做過人造絲和人造橡膠試驗,雖然沒有成功,但對後來的發明卻有不少幫助。
從1886年到1896年的10年間,諾貝爾開辦的跨國公司遍及21個國家,擁有90餘座工廠,雇工多達萬餘人,到了19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諾貝爾跨國公司實際上已成為一個龐大的工業帝國。
地位與影響
在世界科學史上,諾貝爾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1880年,諾貝爾獲得瑞典國王頒發的科學勳章,此後他又獲得法國大勳章。他的遺產所產生的利息,被當做“諾貝爾獎”的基金,頒發給在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經濟學等領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它象征著和平、發展與進步。
諾貝爾的貢獻不僅在於他的科學發明,不僅在於他將畢生的財富捐獻給社會作為鼓勵世界科學事業的發展基金,更在於他給瑞典,給斯德哥爾摩注入了永久的內涵和永恒的文化與精神財富。
今天,以諾貝爾的名字命名的科學獎,已經成為舉世矚目的最高科學大獎。他的名字和人類在科學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遠地留在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文明史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