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後,伊曼紐爾的另一封信更讓羅琳娜母子欣喜若狂,因為全家人很快就可以在聖彼得堡相聚了。
信上說:他已經進行了一次地雷和水雷演習,許多高級軍事專家都出席了,邁克爾公爵也親臨現場,試驗獲得了巨大成功。一連串的地雷同時爆炸,摧毀了一片廣袤的地區,假若敵軍一個先遣縱隊來犯,一次至少可以炸死50人。
因此,伊蓋爾夫將軍已向俄國國防部部長報告,要求政府接受他的設計,並付給伊曼紐爾4萬盧布的報酬。
伊蓋爾夫將軍還特別指出,不僅伊曼紐爾用於設計和製造地雷所花的時間和精力應得到報酬,對他在試驗過程中所冒的生命危險也應給予獎金。
伊曼紐爾在來信中還告訴羅琳娜母子,他建成一座小軍火工廠,由於是和伊蓋爾夫合夥經營,因此,已接到俄國陸軍部許多訂單。
此外自己已買下一幢房子,房子寬敞明亮,還帶有花園。
伊曼紐爾在信中興奮地說:
5年了,多麼難熬的5年,我拚命工作,盼望著我們團圓的一天,這理想馬上就能實現了,我有了自己的工廠。
孩子們,你們為我高興吧!我等著在聖彼得堡擁抱你們。
伊曼紐爾隨信一起還寄來了很多錢,足夠羅琳娜母子的路費。
1842年10月21日,羅琳娜和路德維希、諾貝爾得到護照。第二天,他們乘坐一艘輪船前往聖彼得堡。而在此之前,具有冒險精神的羅伯特一心想和父親早日見麵,已在一艘貨輪上當了一名機修工助手,在克隆斯達特港登陸獨自去了聖彼得堡。
10月末的一天,羅琳娜母子乘坐的輪船在聖彼得堡外的克隆斯達特港靠岸,伊曼紐爾的馬車早已等候在碼頭上。羅琳娜母子乘上伊曼紐爾的馬車,直奔他們在涅夫斯基大道的新家。
馬車走得不快不慢,這樣他們就有更多的時間欣賞周圍的一切。這兒是比斯德哥爾摩要大好幾倍的一個大城市,有幾座尖屋頂、高鍾樓的大教堂。過了石造的大橋,沿途是有蒼翠樹木的大公館街,人來人往的熱鬧商業區。
“啊!十字路。”
“咦!有那麼大的狗!”
孩子們覺得所見所聞都很新奇,坐在馬車裏,忍不住大叫起來。母親羅琳娜微笑著,過一會兒看看孩子,再過一會兒看看馬車夫和丈夫。
不久,馬車走到了大門前,停下了。
“看!孩子們,到家了。”伊曼紐爾宣布。
“這是咱們的家?這座小樓全是咱們的?”孩子們簡直不敢相信。在斯德哥爾摩,全家擠在公寓樓背麵的兩間房裏,而現在,這一幢小樓全是自己一家的了。
這是一座漂亮的花園住宅,鐵欄杆大門裏麵是一座大庭院,庭院中樹木成蔭,池塘裏遊著魚兒。庭院深處便是二層樓的莊園式住宅,十分壯觀,而且有些近乎豪華。
此外,家裏還雇有仆人。在斯德哥爾摩那狹小破舊的家中,肩擦著肩長大的諾貝爾兄弟驚喜地望著新家,羅琳娜也如置身夢境。
諾貝爾兄弟三人到聖彼得堡時還都在上學的年齡,諾貝爾隻有9歲,路德維希隻有10歲,羅伯特隻有13歲。聖彼得堡沒有瑞典人開辦的學校,即使進了當地的正規學校,諾貝爾兄弟三人又聽不懂俄語,開始不免有語言上的困難。
在當時俄國有這樣的風氣:有錢人家的孩子都不用去上學,而是跟著家庭教師學習。值得慶幸的是,伊曼紐爾在經濟上已經充裕起來,所以能夠為孩子聘請瑞典或俄國優秀學者做家庭教師。
於是,伊曼紐爾決定首先聘請一位瑞典籍的家庭教師,教他們俄文,同時也教一些曆史知識。
雖然說聖彼得堡的氣候不比斯德哥爾摩更為惡劣,但諾貝爾受不了這座陌生城市的氣候,除了胃病和容易感冒以外,又添了脊柱方麵的毛病。
醫生讓伊曼紐爾夫婦放心,說脊柱方麵的毛病會逐漸好起來,並建議讓諾貝爾躺著,能堅持多久就躺多久,因為諾貝爾脊柱方麵的毛病,需要經常躺在床上。
為了不讓阿爾弗雷德的學習落後,父親幹脆把羅伯特、路德維希都叫到阿爾弗雷德的房間裏來上課,“病室”也就成了教室。
上課的難題解決了,老師還有一個擔心:阿爾弗雷德年齡小,身體又不好,能跟上哥哥們的進度嗎?然而不久,老師發現,這種考慮是多餘的。阿爾弗雷德的語言天賦很高,不僅跟上了進度,甚至學得比哥哥們還要好一些呢。幾個月下來,孩子們已經能流利地說俄語了。
羅伯特、路德維希雖然不放鬆學習,但是他們兩個仍想著到處玩。而阿爾弗雷德由於身體的原因,隻能待在家裏,可他沒閑著,總是用功學習。在掌握了俄語後,又要求老師教他學習法語、英語、德語。
當母親推開阿爾弗雷德的房門時,阿爾弗雷德並不知道母親進來,隻是專心地埋頭於一大堆書籍裏,不停地寫呀、翻呀。他把法國大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著作譯成瑞典文,然後,再把瑞典文譯成法文。“這樣可以發現我對法文的理解有哪些不足與錯誤,能提高我的法文水平。還可以幫助我理解伏爾泰的觀點。”母親聽到他這樣說,高興地笑了。
3個孩子的俄文都學成後,開始讓他們學習科學方麵的知識,這是培養他們成為技術專家的必備基礎。這次伊曼紐爾請來了俄國化學家齊寧教授當老師。
尼古拉·齊寧教授是著名的化學家,俄國有機化學的奠基人。也就是齊寧教授向他們父子介紹硝化甘油爆炸性能的。
齊寧教授也同樣有著擔心,年齡較小的阿爾弗雷德能和哥哥學習一樣的知識嗎?很快,他也發現這個擔心是沒有必要的。阿爾弗雷德的理解力很強,學習也很勤奮,學習俄語比哥哥進步還要快,完全超過了哥哥,就連父親的口語能力也趕不上他了。
3個孩子的學習都很好,這讓齊寧教授感到很高興。
性格內向的阿爾弗雷德從小愛沉思、好幻想,現在,科學把大自然的世界一層層地剝開,展示出一幅幅奇妙景象和一個個神秘關係。他的心中萌發了一個念頭:我應該投身於研究物質世界的工作中,去發現自然的奧秘,創造新東西,為人類服務。然而,他的這些想法隨著自己的愛好而發生變化。
後來,三兄弟都成為出類拔萃的人才,其中一個原因,不能不說是這位教師給他們打下了牢固的知識基礎,使他們能夠在不同的領域裏發揮自己的專長。
尤其是他對諾貝爾在化學啟蒙教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顯然是不能低估的。
諾貝爾除在語言學和化學方麵顯示了非凡的才能之外,他還非常愛好文學,讀了不少文學名著,他學習外語常常廢寢忘食。
1868年,諾貝爾用英文將自己的詩《謎》抄贈一位英國的老牧師。這位老牧師讀了以後,竟以為是英國人的作品,並做出了以下評價:“我曾竭力搜求文法上的錯誤和謬誤的成語,卻是這樣的少。在全篇425行詩句中,平凡的詩句,僅有六行。”
在俄語教師的指導下,諾貝爾熟悉了歐洲啟蒙運動時代的哲學家並愛上了雪萊的詩歌。
這位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的叛逆精神,他對暴政、對愚昧無知、對一切卑鄙的情欲的強烈抗議,成為終生鼓舞諾貝爾的力量。在那時他傾慕雪萊,並由此愛上了詩歌創作,開始做起“雪萊夢”,希望自己也能成為像雪萊那樣的詩人。
這幾年,通過對知識的探求,對生活的觀察,對人生、情感、社會、自然的不斷思考,阿爾弗雷德已成為一個體弱但卻聰明、內向、早熟、富於想象力的少年。
學習之餘到父親工廠實習
父親的工廠和諾貝爾家的住宅之間隔著一條很寬的河,諾貝爾和兩個哥哥對父親的工廠和那裏的工作極感興趣。三人每天做完功課後幾乎都要一塊兒到工廠去。
在工廠裏,有許多滿身是汗的工人正忙著製造機器。台子上大大小小的箱子裏,裝滿了剛剛做好的各種零件。
手巧的路德維希,一早就開始仿效其他工人,獨自一個人用心地擺弄著機器。沉默寡言的阿爾弗雷德,則是站在一旁靜靜看著哥哥的動作。
這時,穿著工作服的父親來了。
“哦,你們都來了,阿爾弗雷德。”父親指著不規則的鐵塊說:“這是什麼,知道嗎?”
“不知道。”
“這是爸爸最近發明的水雷。”
年紀幼小的阿爾弗雷德並不懂父親的意思,“水……雷……?”
“嗯,把大浮標結到水雷上,放到水裏,如果經過的船舶碰到了它,就會馬上引起很大的爆炸。”
“哇,那一定很危險了!”阿爾弗雷德很吃驚地說。
“是呀,很危險!就在前幾天,做實驗時,炸起了驚人的水花兒,周圍的木材也都被炸得粉碎。”
父親對這水雷的發明,好像比較得意。
“爸爸,為什麼要造這種傷人的東西?”
“這是戰爭的需要,為防守港口或水路用的。如果把水雷放在海洋裏,敵人的軍艦因為怕出危險,就不敢來了,如果敵人艦隊追來,把這個水雷放入海裏再撤退,不用開炮,也會把軍艦擊沉,威力非常大。”
可是,阿爾弗雷德聽了爸爸的講解之後,心裏並不是十分的佩服,隻是應和了一聲,隨後就一個人走開了,去看哥哥們玩弄其他的機器。
諾貝爾對這些機器非常好奇,對它們總是用心揣摩,研究機器的構造,有時達到了癡迷的程度。但令他覺得最有趣的是裝入地雷或水雷中的火藥。
隻要有空,伊曼紐爾便帶著3個孩子在工廠中到處轉,把機械的構造原理講給他們聽,有時讓他們實際操作一下,伊曼紐爾盡心盡力把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傳授給孩子們。他不僅是孩子們的父親,也是一位好老師。
少年時代的諾貝爾和父親接觸十分密切,諾貝爾在工廠裏給父親當助手的時候,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諾貝爾受到了父親那種突出的發明精神的影響,並且將這種影響發展到更加廣闊的地步,大量的家庭通信及阿爾弗雷德寫的那首詩,給這位體質虛弱的年輕人勾畫了一幅畫像:
由於勤奮學習與渴求知識,凡是經他耳聞目睹的那些重要學問,通通都被他吸收了進去。生活本身變成了他的大學,父親豐富的想象力對他影響巨大。
諾貝爾曾經這樣說過,盡管生活無疑是很艱難與憂慮的,但我把它看成是一份珍奇的禮物,是大自然這位母親親手賦予我的一顆寶石,讓我自己來磨煉它,直到這顆寶石用它的光澤來獎賞我的辛勤勞動。
父親也說:“我的好學而勤奮的諾貝爾,受到父母的器重和兄弟們的高度尊敬,這是因為他有著無與倫比的學識和不屈不撓的工作精神。”
諾貝爾家庭學校從1843年起一直辦到1850年。1850年,諾貝爾三兄弟結束了學業。
這時父親的企業又擴大了,當時的俄國在軍事工業方麵很落後,而軍隊又急需現代化的武器裝備,大批國家訂貨使他們的工廠生意興隆。
伊曼紐爾設法生產了大量軍用材料,還從瑞典招來了一些工頭從事生產。俄國第一條鐵路使用的鐵器製品,俄國軍艦所用的大炮和蒸汽機等,都是由這家企業製造的。
幾艘於19世紀50年代建造的軍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仍然服役,這表明這家工廠的產品質量是高超的。
伊曼紐爾於1853年曾被授予帝國金質獎章,以表彰他在俄國工業中的“勤奮和技藝”,這對一個外國人來說是一種罕見的榮譽。
滿懷信心赴海外留學
結束了家庭補習教育後,羅伯特和路德維希都到父親的工廠裏實習了。
羅伯特主要負責公司有關業務方麵的工作,路德維希則主要負責工廠技術方麵的事情。
正像父親所預料的那樣,他們兩個表現得都很出色,成了父親的好幫手。
這一年羅伯特才20歲,路德維希18歲。而阿爾弗雷德也已經17歲了,看到兩個哥哥表現得非常好,阿爾弗雷德也想做點什麼了。
有一天,伊曼紐爾把全家人叫過來,宣布說:
“我想讓阿爾弗雷德出國跑一圈。一則讓他在學習上深造,到紐約艾裏克遜船長那裏學習技術,再到巴黎的一些實驗室工作一段;二則也為廠裏收集一些技術資料、購置儀器設備。他掌握了幾門語言,可以勝任這個工作。”
阿爾弗雷德聽了父親的話,不禁大為歡喜。在聖彼得堡這個歐洲文化的邊緣待著,科學、文化、思想都較為閉塞、落後。這沉悶的環境早就憋得他想出去,到外麵的世界開開眼界、呼吸新鮮空氣了。
媽媽擔心地說:
“阿爾弗雷德從小身體虛弱,又沒有離開過家,獨自出去生活,而且是去很遠的美國。這能行嗎?我不放心他去。”
“沒關係的,媽媽,您放心吧,我會照顧好自己的,您不要擔心!”
阿爾弗雷德滿懷信心地說。
“是啊!我們的孩子都已經17歲了,他不是小孩子了,你要是真為了兒子好,就應該讓他經常外出,鍛煉一下才能長見識,況且我在美國有一個朋友,叫艾裏克遜,兒子可以跟他學習新技術;他是一位活躍的發明家,肯定沒問題,放心好了。”
聽了丈夫的話,雖然她知道,一切都是為了兒子的前途著想,但阿爾弗雷德的母親還是不放心兒子一個人到海外去闖蕩。
因為從小到大,阿爾弗雷德一直在母親的關懷和嗬護下生活,他也確實沒有離開過母親。然而,這次他突然要去海外,這怎能不讓母親為之擔憂呢。
此時,母親怎麼能舍得兒子離開自己,孤身一人外出呢?想到兒子就要起程了,母親不由得流下了傷心的淚水。
而父親,他其實也是不忍心送兒子去那麼遙遠的地方的,何況此次出行,結果如何仍是個未知數。
但是,他考慮到為了兒子以後的長遠發展,他覺得應該讓兒子到外麵的世界去增長才智。因為他太了解兒子了,他知道兒子是個聰明勤奮的孩子,而且更有力求上進的精神,他的才智是任何人都不能與之相比的,他在心底堅信兒子將來一定會有發展。
1850年,在父母的安排下,阿爾弗雷德首先來到了美國。
阿爾弗雷德到了紐約後,先去拜訪了艾裏克遜船長。艾裏克遜船長是個瑞典人,與伊曼紐爾是朋友,他因首先設計了螺旋槳推進器而聞名。
他現在正在設計用蒸汽推動的鐵甲艦。伊曼紐爾就是想讓阿爾弗雷德學習製造蒸汽機和螺旋槳的技術。伊曼紐爾很清楚,俄國海軍遲早要以蒸汽推動的軍艦來代替多桅帆船的。
阿爾弗雷德向艾裏克遜轉交了父親的信,並虛心地跟隨他學習。
可阿爾弗雷德並沒有在美國待很久。對這個懷著浪漫幻想的少年來說,剛剛開發的美洲對他吸引力不大,他更盼望早點回轉歐洲,去遊曆巴黎、羅馬、維也納這些文化、科技發達的名城。
他在學習和了解了一些蒸汽機和螺旋槳的技術後,又向艾裏克遜船長訂購了一批圖紙和技術資料,然後就離開了紐約,前往巴黎。
在巴黎,阿爾弗雷德來到一些實驗室學習。他之所以這樣安排,為的是讓自己掌握最新的化學方麵的成果和實驗手段。
巴黎這個聞名世界的文化之都,正向這個青年展現著無限的魅力。盧浮宮、塞納河、巴黎聖母院,上層社會的沙龍,都散發著濃鬱的曆史與文化氣息。這一切無疑都給了阿爾弗雷德以炫目的新奇感。
但同時,這一切也給這個孤獨而內向的外鄉遊子一種難言的惆悵與恍惚的感覺。
是青春心緒的萌動?還是詩人情懷的流露?阿爾弗雷德也說不清。莫名的失落感時常籠罩在他的心頭。
白天,阿爾弗雷德要去訪問大學的研究室。他在那裏參觀各種實驗,熱心聽取老師們的講解。又學習了新的科學,他所有新奇的疑惑也便一一得到解答。
但是一到了晚上,他便把自己關在屋裏,讀他最喜愛的詩人雪菜的作品。有時,他還模仿雪萊詩的形式自己寫起詩來。
著名詩人雪萊一向主張和平,但當阿爾弗雷德想到爸爸製造的武器,他內心便又重新開始矛盾起來。令他倍感困惑的是,自己將來究竟能不能為和平做點貢獻。
他的內心是極度苦惱的,他不想再翻閱任何科學書籍了,而是一心想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讀小說和詩歌作品上。他不知道自己將來“做個科學家好呢,還是做個文學家好”?
他又開始猶豫和困惑了,麵對人生,自己到底該做怎樣的選擇?多少個漫漫長夜,他都這樣徘徊著。
他時常仰望著茫茫夜空,感到天空的無邊無際,而地上的自己又是多麼的渺小,個人的悲哀又是多麼的微弱。
他覺得應該以對自己生命負責的態度,仔細斟酌,重新規劃人生。他覺得肩負起新的、更大的使命才不負人生。
人生短暫,隻是自然的大海中的一朵浪花。自己應該也必須走向自然的大世界,操起科學的舟楫前行。
阿爾弗雷德對科學鑽研越來越感興趣,他終於下決心做個科學家。選定了科學工作者道路的阿爾弗雷德,滿懷信心地回到了聖彼得堡。這時父親的工廠改名為“諾貝爾父子機械鑄造廠”。
全家人都為他的歸來感到高興。羅琳娜看著心愛的阿爾弗雷德的臉龐,雖然略顯消瘦和疲勞,但卻顯出更加的堅定和成熟。她有些心疼,但兩年來的思念之苦卻一掃而光。
伊曼紐爾則興致勃勃地聽阿爾弗雷德講述所學到的新知識和技術,如獲至寶地瀏覽著他帶回的圖紙、資料。兄弟們也對他帶來的關於西歐、美國的新鮮感受充滿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