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藥之父(1 / 3)

炸藥之父

如果你有任何才幹,或任何工作吸引你,就全力去做吧。把整個人投進去,像把一把刀直刺入到刀柄。不要問為什麼,也不管可能碰到什麼困難。——諾貝爾諾貝爾炸藥之父努力開發美國市場

諾貝爾清清楚楚地知道國際市場上有新的需求跡象。他也認識到對於任何一個競爭者來說,製造他的簡易生產儀器和產品都比較容易。

諾貝爾在爆炸油對撞擊的敏感性方麵,曾有過辛酸的教訓,因而他了解它在運輸方麵的困難。因此,他決定必須立即將爆炸油在國際上取得專利權,以便今後在盡可能靠近消費它的地方,或者至少是在使用它的那些國家裏進行製造。

諾貝爾在英國、挪威和芬蘭取得專利後,又同其他幾個歐洲國家和美國開始了有希望的談判。通過這些安排之後,加之溫特維肯工廠有得力助手,由他的哥哥羅伯特和阿拉裏克·利德伯克照料,他在1865年3月接受了來自漢堡的一項有前途的關於聯合生產的邀請。他遷居漢堡,從此開始了日益擴展的活動。

1865年6月,在瑞典出生的商人威廉和西奧多·溫克勒以及同德國礦業和金融界有著良好接觸的漢堡律師班德曼博士的共同參與下,諾貝爾建立了屬於他的第一家國外公司“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公司”。

此後不久,所有條件苛刻的德國批準手續都辦妥了,總共3萬普魯士塔勒的資本,已足以使這家工廠在開張時雇傭約50名工人從事規模較大的生產。

這家工廠建在易北河畔格斯塔赫特地段的克魯梅爾,廠址選在一個地勢很好的邊遠山穀裏,北麵的漢堡是當時歐洲大陸最大的進出口船運中心。從這裏,硝化甘油通過馬車、鐵路和船舶被運送到德國各地以及奧地利、比利時,甚至美國、南美以及澳大利亞。

英國早在1863年的時候就授予了爆炸油發明專利權,但是興趣不大。一直到諾貝爾一再親自進行示範表演及取得安全的儲存場地後,這才開始進口爆炸油。看來,北威爾士的采石場對它有著非常大的基本需要。

在1869年的限製硝化甘油的法案生效之前,僅1866年至1868年期間,英國北威爾士的采石場一家就用了9噸進口的爆炸油。這還是在售價高昂的情況下進口的;在當時1磅硝化甘油的價格是3先令3便士,然而普通炸藥則隻有4個半便士,硝化甘油有良好的市場前景。

但是好景不長,由於生意的冒險性、當局的不信任及貸款和原料的缺乏,諾貝爾和他的助手們每天都身處困境,隨後的幾年,工廠的前景變得黯淡而令人憂慮。

更壞的情況也接踵而來。由於消費者和運輸者對爆炸油的特性缺少常識,他們對給予的說明書又往往漫不經心,當然也因為這種物質在儲存或溫度變化情況下的分解引起的不穩定性。於是,關於可怕的爆炸災難的報告,很快便從世界各地傳來。人員死亡,運輸工具、倉庫和工廠被毀。隨之而來的是,諾貝爾的公司和新取得的市場遭到嚴重影響。即使爆炸油比它的對手黑色炸藥具有已在各地得到證明的優越性。

但是,用戶和公眾的恐慌情緒增長了,用戶所在國當局也采取了越來越多的限製。有幾個國家頒布禁止進口它的命令,從而使在溫特維肯和克魯梅爾的生產有被窒息的危險,在挪威和芬蘭的建廠計劃也被迫擱淺。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公司這家提供災難產品的企業遭到了抱怨的攻擊和威脅,嚴重妨礙他取得貸款。這位發明家必須設法盡快驅散這塊烏雲。

1866年春天,諾貝爾把克魯梅爾的生產安排妥當後,動身到美國去進行第二次訪問。

諾貝爾的戰術始終是計劃、鼓舞和行動,當看到一件計劃實現之後,又立即投入新的任務,現在,他正是這樣做的。

1866年8月14日,諾貝爾在美國取得製造和使用硝化甘油的專利權,人們很快便認識到生產它的可能性。

由於爆炸油是在美國內戰後才進入美國市場的,當時的美國正處於恢複和發展的時期,要建築泛美鐵路,並且向西部的黃金和石油產區擴展。因此,爆炸油在金礦、礦業公司和民用工程等方麵大有市場。

從克魯梅爾的工廠出口硝化甘油到遙遠的美國,無論如何也滿足不了迅速增長的產品需求。通過從漢堡直達紐約的船隻來運送商品是比較容易的,但是將這種敏感的爆炸油轉運到舊金山或者中西部,則冒著很大的風險。

從漢堡到舊金山的海路,在當時隻有經大西洋南去,繞過合恩角,或者經過加勒比海,到達巴拿馬海峽的東岸。

由於當時那裏還沒有運河,船上的貨物卸下後,必須再用馬車或者挑夫隊,經過顛簸不平的叢林道路運到西部,然後再從那裏裝船沿太平洋海岸北上。

處理這種產品的各種臨時工對它的危險性一無所知,因此,運輸中的事故經常發生。

由於事故太多,進口被卡在了運輸環節。

此外,這項產品還遭到美國大軍火製造企業杜邦的激烈反對,因為他們的固定市場受到爆炸油的嚴重威脅。杜邦將軍在報刊宣傳和講話中,大肆宣稱他的明確意見:“誰使用硝化甘油,誰就必然喪命,隻不過是早死晚死的問題。”

然而,諾貝爾通過不懈努力,終於在美國開設了一家“美國爆炸油公司”,從而進行大規模生產。入夥的是紐約的一些股東,計劃股金資本為100萬美元。諾貝爾接受了他們提供的1/4的免費股票,外加發明專利權的2萬美元現金。

但由於股票沒有賣出去多少,再加上人們對能否保持壟斷地位產生的疑慮,阻礙了這家公司想要在紐約完成建廠的首要任務,於是,他隻好將在美國的專利權轉讓給設在舊金山的“大火藥公司”,由當地的工廠供應加利福尼亞市場,以免千裏迢迢從克魯梅爾進口爆炸油。

不久,諾貝爾在舊金山西郊的裏士滿建立了另一座工廠。工人是些華人,爆炸油日產量大約為半噸,售價是每磅175美元。由幾名從克魯梅爾派來的瑞典工程師負責生產,公司的管理和銷售業務則交給了精力充沛的商人朱利葉斯·班德曼。諾貝爾的這位商務代理人住在加利福尼亞,是他在漢堡那位同夥的弟兄。

諾貝爾的爆炸油在美國的首次使用,是於1865年7月15日用進口材料進行的,那時他還沒有在美國取得專利權。

19世紀60年代,當硝化甘油在美國開拓市場時,人們需要有難以想象的勇氣和膽量,他們必須以足夠的精力、信念和堅忍精神,來對付和克服各種阻力。很多人為此付出了寶貴的生命。

為了滿足紐約和東部幾個州的需要,同時也為了創造條件,1868年,諾貝爾在紐約成立了“大西洋大火藥公司”。這家公司後來接管了“美國爆炸油公司”,並選擇加利福尼亞的“大火藥公司”作為合夥人。這兩家“大火藥公司”分別在落基山脈兩邊從事活動,並且取得了初步成功。

出於對這種產品幾乎不可思議的威力的關注,人們很快便充分認識了硝化甘油,幾乎所有需要炸藥的人,都在不擇手段地尋求掌握它的秘密,以便為他們節省金錢和時間。

因此,不久全國各地便出現了假冒的現象,而當時法律界的狀況又長期混亂。在當時的企業中,經營方法鬆懈和不講信譽是家常便飯,諾貝爾在美國很快就遇上了所有權的糾紛和訴訟。

“美國爆炸油公司”由於逐漸被一些無恥的股票經紀人控製,從而變成一家詐騙性的企業之後,以及在許多不講信用的競爭對手公司通過各種狡猾手段取得了大批不愛挑揀的顧客之後,依靠法律途徑與它們進行鬥爭的前景看來是非常可疑的。因此,隻好成立一個由各家公司參加的合作與利潤均攤的卡特爾。

此時,“大西洋大火藥公司”的股金已增加到300萬美元,其中1/3按30%的比例,轉讓給各聯合公司,其餘的則由原股東按比例持有。

“大西洋大火藥公司”曾有過長期十分成功的曆史,在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死後,合並到“杜邦·德奈穆爾公司”。杜邦公司在1865年曾激烈反對諾貝爾和他的爆炸油,但這時已經突破了最初的規模,成為一家業務廣泛的軍火企業。

長期以來,杜邦公司一直是美國最大的化工企業,生產各種炸藥和尼龍等產品。1956年,這家公司有75萬名職工,其中1500人是科學研究者,並且把“大西洋大火藥公司”說成是“我們在烈性炸藥方麵大發展的主要原因,這種烈性炸藥,是以諾貝爾首先引進美國的硝化甘油為基礎的”。通過改進現代產品的質量及逐步提高生產能力,杜邦公司繼續發揚諾貝爾的傳統,為美國和全世界取得了巨大的利益。

當90年前諾貝爾為建立公司而努力鬥爭時,情況就大大不同了。由於股東的詐騙行徑,諾貝爾對企業的組織和經濟整頓一直無法實現。部分股東用狡詐的欺騙手段巧取豪奪,導致了沒完沒了的官司。

他們把諾貝爾的配方略加變動,冠以高效炸藥、硝基劑、雙硝炸藥、劈石粉、大力士、鐵路炸藥等新名稱競相進入市場。這不僅搶走了諾貝爾的市場,而且威脅到他的專利權。這種行為在他後來發明的黃色炸藥進入美國之後,變得更加明顯。

此外,各卡特爾之間的糾紛使得諾貝爾對公司在美國的發展越來越沒有信心。

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諾貝爾離開了美國,並且從此沒有再去那裏。在他給紐約的一位律師的信中寫道:“我不願巴納姆來此訪問,並且作為一個騙子死乞白賴地與我握手。”

他經常以批評和譏諷的語調來提到美國:“我終於發現美國的生活絕不是愉快的。對金錢的過分追求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樂趣,為了那些想象的需要而毀掉了廉恥感。”

在19世紀60年代那種或者成功或者毀滅的環境中,諾貝爾為正義與進步而同狡猾的金融鯊魚、冒險家、騙子及他們無恥的“律師”進行的頑強和不妥協的戰鬥,在諾貝爾的心裏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大膽進軍德國市場

從1865年至1873年,這位發明家非常樸素的住宅和私人實驗室都在克魯梅爾,公司的營業辦公室則在漢堡。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公司”這家企業,就是從這裏將數量不斷增加的硝化甘油炸藥,不僅發往廣闊的德國市場,而且很快也運到了其他歐洲和海外市場。1870年後,在各地接連建成的新工廠便承擔了全部供貨生產。

克魯梅爾工廠曾於1866年及1870年兩度被爆炸摧毀,1876年又被重新建立起來,並且擴大了範圍,原來的企業被改組成一家生產矽藻土炸藥的有限責任公司,總部仍然設在漢堡。

1868年於紮姆基和1873年在普雷斯堡興建的大型工廠完工後,奧地利和匈牙利的顧客大量增加,這家公司第一次改名為“德國—奧地利—匈牙利黃色炸藥有限公司”。然而,很快便發現沒有帶上諾貝爾這個招牌名字顯然是一個大錯,於是又將公司的名字改為“黃色炸藥有限公司,原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公司”。

法國人保羅·巴布從巴黎的諾貝爾公司調到漢堡,在以後的4年裏,他一直是那裏一位有能力的組織經理。與此同時,諾貝爾在漢堡的兩名助手被調到巴黎的“法國總公司”工作,漢堡公司開張時的資本為350萬馬克,其中多數屬於諾貝爾和巴布。

作為諾貝爾多方麵活動之一的政治和行政因素,使得有必要在此後不久便為奧地利和匈牙利另立了一家公司,即總部設在維也納的“諾貝爾黃色炸藥有限公司”。

由於貿易條件的順利、這位發明家不斷改進的專利發明,以及基於這些專利發明的新產品的製造,人們總是願買這家公司的股票,它的股金也就不斷增長。1888年增長到500萬,1898增長到900萬,1908增長到1200萬,1918年增長到3600萬。

在1919年至1923年間,竟然逐漸增加到25億的資本股票和5000萬的優先股金,這當然是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嚴重通貨膨脹造成的。當1925年這家公司成立60周年之際,股金已被穩定在3000萬德國馬克。

諾貝爾比較信賴的朋友古斯德福·奧夫斯拉特博士從1889年起的30年左右一直是公司的董事,後來還擔任了總經理。他曾在這家母公司幹得很出色,並且為它在國外的利益,例如,在重要的外瓦爾地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19世紀的60年代至70年代,這家公司在德國市場上最強勁的競爭者是在科隆地區奧普拉登的“萊茵黃色炸藥製造廠”、漢堡的“德國爆炸材料有限公司”和德累斯頓的“德累斯頓黃色炸藥製造廠”。

但在1886年,諾貝爾成功地在價格和地區方麵將這三家公司控製在德國和英國公司組成的卡特爾之內。這項國際協議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遭到了突如其來的破壞,但在第二年,公司便被漢堡的“黃色炸藥有限公司”所兼並。

自1989年起,這家公司便同柏林的一家炸藥企業“科隆—羅特魏爾有限公司”有著對前途重要的利潤和冒險分攤協議,每年的清算是通過特別為此成立的一個公司進行的,這個公司就是漢堡的“阿達斯特拉管理有限公司”。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德意誌帝國的催逼下,有著2700名工人的克魯梅爾工廠在狂熱的軍工生產方麵起過重要作用,它曾生產了製造彈藥所需要的混合無煙炸藥以及各種附屬品等高效能爆炸物。《凡爾賽和約》的條款規定立即停止這方麵的生產,因此,整個工廠的炸藥產量急劇下降。

生產遭到了嚴重的影響,而戰後的幾年又是陰鬱的,但卻並不缺少資金和德國精神。關鍵在於尋求一些從生產角度來說純屬和平時期的產品,以便通過仍然存在的優良技術源泉:工程師和工人、未遭破壞的機器和實驗室等來製造這些產品,諾貝爾公司裏的每一個人都在為使工廠轉向和平時期的形勢需要而焦急。

在一種危機的時期裏,這家公司努力的結果,對於國家的經濟生活和恢複,以及對於科學也都有著巨大的重要意義。

在克魯梅爾建立了一座大型的研究實驗室和兩座新工廠,一座生產人造絲,另一座製造“維斯特拉”化纖,這兩種紡織纖維產品,都是以低硝處理的纖維素為基礎造成的。

後來,這些產品在紡織工業中起過巨大作用,在其製造過程中的很多技術問題,都是以諾貝爾在聖雷莫的實驗室裏進行的開創性研究和設計為基礎的。

“德國爆炸材料有限公司”的三家大工廠,也投入硝化纖維的生產,其產品包括賽璐珞、人造絲、人造革、漆、膠和發光合金的白熾燈等。

1902年,從原公司分出單獨設立在朱利奇的“諾貝爾膠片公司”,生產製造電影、X光和業餘攝影用的膠片。

1918年至1924年間,黃色炸藥有限公司買下了接著要提到的四家德國大公司的多數股票,這些公司也已經轉到生產民用炸藥和其他一些重要的工業用品。這家公司通過一些特設部門加強研究工作。

盡管條件困難,但伊曼紐爾和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那種追求進步的精神,使產品在很多方麵得到改善,新的機器和生產方法也被采用。買下的四家公司是:

漢堡的“碳質炸藥有限公司”,它在施菜布什有一個生產合成樹膠、膠片和油漆的工廠,在基爾還有一座生產鋼絲的工廠,這家工廠在戰爭期間曾為海軍製造過水雷和雷幕材料,現在則被諾貝爾公司組織生產工業、礦業、航運和漁業需要的各種型號的鋼絲、繩子、金屬絲和網製品。

漢堡的“納恩森爆炸材料有限公司”,它在多密茨的一座工廠,利用阿爾弗雷德·諾貝爾1865年發明的最新形式,生產工業需要的各種類型的爆炸雷管和引爆劑。

多特蒙德的“德國西部爆炸材料有限公司”,製造礦山使用的炸藥及其附屬材料。

科隆的“控製工具有限公司”,它在符根多夫的工廠生產各種木器螺絲材料;在威斯特伐利亞州的霍帕克,還有一座生產蓄電池和礦用燈等產品的工廠。

德國諾貝爾公司於1926年再次聯合成不僅類似英國的公司,而且類似“I·G·化學工業有限公司”。這一措施有利於以後取得良好成果。公司的總部也由漢堡移到靠近科隆的特羅伊斯多夫。

1929年至1939年的和平歲月,是這家公司的興隆繁榮時期。這時,它的母公司有3000名工人,股金達4700萬德國馬克,利潤也很高。

接踵而來的是1939年至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死去與和平獎金設立40多年後,他在1865年設計的作為一個和平工業進行生產的克魯梅爾工廠變成了一家有9000名工人的德國最大的彈藥廠,無情地為死亡和破壞服務。

在當時良好的發展階段中,一切建設性的工作都被擱置在一旁。但是這家工廠直到戰爭將近結束時,長期沒有遭到破壞。隻是到了1945年4月的一個白天,在盟軍的一次空襲中,它才被1000多枚重型炸彈所摧毀,而這些炸彈所使用的炸藥,也正是以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自己的發明為基礎製造出來的。

在戰爭快要結束時,所有的金屬材料均被沒收熔化,來滿足希特勒的軍工需要,甚至連為紀念這位黃色炸藥的發明家和工廠創始人而在前院建立的一座上麵鐫有“技術勝於自然力”的大型銅像也未幸免。

但是,後來在廢墟中找到了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半身塑像,雖然它被彈片損壞,卻依然屹立,已被安放在這家公司的辦公大樓裏。他在這裏以安詳但卻憂傷的眼睛繼續注視著現在的董事們,自1945年後,其中有一名董事是英國的管製軍官。

克魯梅爾工廠的生產當然不可能恢複,但這家現已改名為“諾貝爾黃色炸藥有限公司”的德國母公司卻仍在進行工作。它的總部還在特羅伊斯多夫,在其他未被破壞或重建的地區,有現代化的工廠和辦公室。

克魯梅爾工廠區是在萊茵河畔起伏不平的一片坡地裏,現在那裏野草叢生,隻剩下一座辦公樓沒有遭到破壞,現在這裏的一切就像1865年年輕的諾貝爾帶著各種計劃首次進行現場勘察時那樣平靜。

後來建立的廠房廢墟掩蓋了茂密的雜草。那所被摧毀、但未被遺忘的小小磚砌平房,就是諾貝爾試驗直到製成黃色炸藥的地方,在這座小平房裏,他首次造出了一小包炸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