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老人
單靠邏輯是什麼也幹不成的,唯一的道路就是直覺地把握整體,並且洞察到正確的東西。——諾貝爾諾貝爾不屈老人反對炸藥用於戰爭
晚年,諾貝爾對一個與人類社會關係密切的問題也開始傾注越來越多的心思了,這就是反對戰爭,維護和平。
諾貝爾55歲那年,他的哥哥路德維希死於心髒病。法國的一家報紙誤以為諾貝爾已去世,就刊登了一則訃告,稱他為“死亡商人”,稱他一生隻在發明新式方法“毀滅和滅絕生靈”。
諾貝爾驚呆了,因為他一直自視為理想主義者和藝術家,是愛好和平的人。
諾貝爾在青少年初期就盼望人類永遠和平,他對人類的未來充滿樂觀,認為普及教育就是普及繁榮,科學發展就會帶來幸福,和平隨著科學、教育的發展會自然到來。雪萊的和平主義思想,是他的和平之夢的最早思想根源。後來,一位更不妥協的和平運動家——《伊斯蘭教起義》的作者也深深地影響了他。
一個終生與戰爭和炸藥為伴的人同時又是一位著名的和平主義者,這在人們看來是矛盾的。
諾貝爾不斷發明新型炸藥,確實是為了把它用於修建鐵路,開采礦石,開鑿運河和建設電站這樣一些和平事業,所以他的產品主要是用於工程。一直到19世紀80年代中期,諾貝爾的發明事業才傾向軍事方麵,如無煙火藥等。
這種傾向吸引他的無疑是炸藥本身,完全不是它的實際應用和商業價值,他隻是作為一個發明家從純科學觀點出發的。成功發明“巴裏斯梯”對他和他的公司都非常重要,他這才想到從中取得經濟利益。
他對為了和平目的而發明的炸藥也會被用做戰爭的武器這一點,曾經表示過憂慮。這樣反複不定的思潮在諾貝爾心中翻滾、激蕩。任何時代,都有熱切盼望和平而願為和平努力的人。
諾貝爾年輕時是一位熱血青年,他會為實現理想而參加和平運動,和多數人交談,請教專家學者,他知道單單靠和平運動根本無法消弭戰爭。人們的理想雖然崇高可敬,但是世界和平不可能總靠貼標語或演說的形式來實現,不可能靠這些來使戰爭銷聲匿跡。
世界並非如人們所想的那樣單純。誰不憎恨戰爭帶來的災害?但它依然存在,這是無可避免的。
由於對事實強烈的認知,諾貝爾不再參加無意義的和平宣傳運動。但是並不表示他放棄和平主義,他想以另一種更有效的實際工作促使和平早日實現。諾貝爾苦思著有什麼辦法才能使戰爭與人類世界完全絕緣。
他父親健在時,就曾問起過這件事。如果真有足以毀滅人類的強力武器,他們就不敢輕易動幹戈。正因為這種超威力的武器永遠不會誕生,所以人類永遠有戰爭存在,諾貝爾公司才能永遠生存。如果製造出超級強力炸藥,製造威力十足的火藥也許是遏製的方法之一。而且火藥能促進文明發展,改善人類生活,是有益於人類的發明。
為了人類和平他要再研究,再發明更強大的火藥。他暗下決心說:“我有信心完成威力更大的火藥研製,強製用於戰爭,我必須在世界上留下和平的功績。”
他對黃色炸藥作為礦業和交通運輸業傑出的助手這種正當的主張在內心裏深信不疑,但他也曾說過:“世界上沒有任何能夠不被誤解或不被人講壞話的事情。”
1887年發明了混合無煙炸藥之後,他曾多次宣布:如果能將炸藥在技術上完善到一種可怕的破壞程度的話,那麼,他認為它就會成為遏製戰爭的東西。他爭辯說,隻要知道還有這種可怕的炸藥存在,就將製止人類使用它們作為戰爭的武器,從而也就促進了和平。通過早在1876年表達的這一具有遠見的思想,他像通常一樣,遠遠站在他的時代前麵。
因為童年時長期身體多病,他被迫成為一個習慣於用腦子警覺地觀察事物但卻並不活潑的孩子。對於生活奧妙與世間罪惡的觀點,在他青年時代的文學創作中,以及在他作為一個成年人的書信中,經常再現出來。
他成為一個不帶偏見的追求者和自由的渴望者。他越來越多地相信,人類的進步與幸福,最好是通過和睦與協調來爭取。他有一種勇敢的開拓精神,但卻絲毫也沒有權力的欲望,更沒有任何去征服別人的領土和掠奪他們財產的意願。
同人進行爭吵,對他來說是件格格不入的事。他在1888年曾寫道:“我避免爭吵,就像躲避瘟疫那樣,即使對那些給我充分理由與之吵架的人,也是這樣。”因此,他憎惡國家之間的戰爭,這種戰爭在通常情況下不過是個人之間爭權鬥毆的擴大罷了。
盡管他健康狀況不佳,並且有著很多各種急迫的事情要做,他仍然與其他一些為和平運動工作的理想主義者們保持著接觸。
早在1885年4月,他在給比利時的一位和平倡導者的信中寫道:“我越來越多地變成一個哲學家了。我對於未來的夢想,與迪奧克萊蒂安那塊用忘河之水澆灌的卷心菜園有點不同。我聽到的炮聲越多,看到的流血、合法的掠奪與得到許可的報複越多,我的這種夢想也就變得越栩栩如生起來。”
他在1886年1月給一位英國朋友的信中表示,對在這個爆炸性的世界上能夠看到開放得像玫瑰花那樣鮮紅的和平之花,抱著越來越真誠的希望。
在給比利時的一位和平之友的信中,諾貝爾寫道:“我已得出一條結論:唯一真正的解決辦法,是由政府簽訂一項約束他們自己的條約,以便聯合起來保衛每個遭受攻擊的國家。
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導致部分裁軍,而部分裁軍才是唯一可能實現的事情,因為必須有一支武裝力量來維持治安。
從前的一些政府比起他們的公民來,更加目光短淺、心胸狹窄和喜好爭鬥。現在的情況則似乎是,各國政府常常做出努力,來使被惡意的報界煽動起來的愚蠢公眾的感情衝動平息下來。
諾貝爾關於爭取和平的辦法的觀點,也許會被看成是奇怪的,但是,人們必須記住由他的職業造成的那種奇妙的中間立場。在這位發明家所從事的炸藥和混合無煙炸藥的職業背後,始終有著一種真誠的願望,即能夠通過改進炸藥方麵的技術,使得戰爭成為不可能的事。
戰爭將像過去那樣,由戰爭本身來加以遏製。這就是為什麼諾貝爾在給伯莎·馮蘇特納的信中能夠寫出他那句著名的、也許是舉世皆知的警句:
“我的那些工廠,可能在你的和平大會之前,就會讓戰爭消亡。因為,在兩支軍隊彼此能在一秒鍾之內相互消滅掉的那一天,一切文明國家肯定會在戰爭麵前退縮回去,並將裁減他們的軍隊。”
他的這些直率的、幾乎是預言性的語言,使得這一觀點變得更加有力。
據軍火大王施奈德的兒子說,諾貝爾於1890年在巴黎的一次討論會上曾經表明:“僅僅通過努力提高戰爭武器的精密程度,並不能夠為我們保障和平。炸藥的有限作用,是這方麵的一個巨大障礙。
為了彌補這一缺點,必須使戰爭對國內民眾的殺傷力也能像對前線軍隊的殺傷力一樣大。讓臨頭的危險環繞在每個人的身邊。先生們,你們將會看到一項奇跡:如果武器是細菌的話,那麼,一切戰爭便會很快地停止下來。”
晚年的諾貝爾在法國遭到不公平的對待後,便決定離開居住長達18年之久的法國,遷居意大利。他選中意大利維埃拉地區附近的聖雷莫作為新的工作場所。那時聖雷莫隻是個坐落在地中海邊上的僻靜的小鄉村,鄰近法國邊界,遍布亞熱帶植物。
諾貝爾在這裏建立了一個研究實驗室。新的實驗室比舊的麵積大得多,設備更加先進。從德國訂購了一批新的儀器、機械設備,加上從塞夫蘭實驗室運來的珍貴設備,擺滿了兩大間屋子。
在這裏,諾貝爾進行了最後6年高度緊張的工作。他在炸藥領域的最後發現,即所謂“改進型無煙炸藥”,那種為了適應某些特殊目的而進一步改進的混合無煙炸藥就是在這裏研究出來的。
諾貝爾作為一個發明家的興趣絕不限於炸藥,他具有天才的想象力,這是真正的發明家必不可少的品質。
在聖雷莫的時間內,諾貝爾除了作出與炸藥有關的新發明外,還作出了其他許多重要發明。僅這一時期在英國所獲的專利就多達53項,占諾貝爾在英國申請專利的近48%,可謂是他發明的高產期。
1863年10月21日,是諾貝爾60歲生日。
在那個和平時一樣忙的工作日裏,他打算辦理“發射武器”和“消除唱片上的幹擾噪音”的發明專利;並且考慮購買瑞典的鋼鐵公司伯弗爾斯。在諾貝爾心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思念他的祖國。他認為報效祖國最好的途徑就是投資辦廠,以推動瑞典工業的發展。
大力資助北極探險
1895年2月,斯德哥爾摩專利局某部門主任、一位著名的發明家在瑞典科學院作了一次報告,提出了一個乘飛船到北極探險的計劃。過去有許多探險者葬身於冰天雪地之中,沒有一個人達到他們的目標,即提供有關北極圈的科學數據,填補地圖上的空白。
這個發明家叫薩洛蒙·奧古斯特·安德烈,他既是工程師,又是冒險家,而且還是一個精幹的組織者。他在青年時代就已越過大西洋,到過美國費城,學習了當時有關航空學的全部理論。
安德烈製造過一些氣球,在上麵裝配了牽引繩、導向繩和風帆,使之成為可操縱的飛船。他的飛行試驗在美國和歐洲都引起了轟動。
科學院的成員傾聽了安德烈的計劃,但對這項計劃是否切實可行仍有懷疑。報界以嘲諷的口吻評論這項計劃。
不過,安德烈的計劃卻引起了一個人的興趣,那就是諾貝爾。
諾貝爾是在專利局結識安德烈的,他們在那裏討論了各種各樣的科學問題,盡管在每個問題上他們幾乎都持不同的看法,可他們之間仍然保持著友好的感情。
諾貝爾信任這位傑出的瑞典人,聽過他的講座後更加敬重他。安德烈周密地考慮了考察中會碰到的地理、技術、體力和氣象方麵的困難,並挑選了三名優秀的學者和技師作為同伴。他需要12萬瑞典克朗來裝備和發射飛船,配置考察設備。
諾貝爾完全可以提供給他全部經費,但他覺得如果公眾能參加捐款,就會加深這次考察的意義,起到相互推動的作用。因此,他捐獻了2萬克朗,同時建議安德烈向社會呼籲捐助。
可是,新聞界對此仍然態度冷漠。於是,諾貝爾表示願意承擔一半的費用,並叫安德烈啟奏國王奧斯卡帶頭捐助。他擔保,如果國王答應資助一筆,剩餘的金額立刻就會有人來捐獻。結果國王同意了,諾貝爾的建議果然奏效。
事後,諾貝爾和安德烈繼續保持密切的聯係,共同解決關於考察的無數問題。對這次考察北極的目標誰也不了解,乘飛船到北極的方式也從未經過試驗。可這兩個人都喜歡解決難題,未知的因素激發了他們的熱情,而他們各自又是不同領域的探險家。
諾貝爾周圍的人看著這位年老多病的人滿腔熱情地去幫助安德烈都驚詫不已。在他們心目中,他是一個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實業家,現在竟熱心於一項荒謬的設想,這使一些人感到困惑不解。
然而,這項前所未有的冒險計劃卻為諾貝爾製定遺囑起了催化作用,為他處置遺產指明了方向。
諾貝爾確信他找到了造福人類的最佳途徑。起初,他漫無目的地接濟一部分人,後來他發現得到資助的大多數是狡詐的人。這件事使他認識到,隻有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才能有效地幫助值得幫助的人。
諾貝爾在1893年設立過小規模的獎金。起初,諾貝爾獎金隻是用來鼓勵獻身於基礎理論研究的科學家,而現在準備用於激發公眾的熱情。看到公眾和新聞界終於對安德烈的考察計劃表示出巨大的熱情,諾貝爾從中找到了設立獎金的根本意義。
諾貝爾受到啟發,決定在遺囑中設立一項新的獎金。這項獎金特授予文學界最傑出的作家,他的著作宣傳人類最崇高的理想,幫助公眾認識人的偉大究竟表現在什麼地方。
諾貝爾關心北極考察隊每一步的準備工作,關注飛船工程進展,參與各項討論工作,向幫助人彙報情況,盡一切可能促成探險行動。
1896年6月,維哥號貨輪載著飛船、考察隊員以及設備物資,開往挪威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那年夏天,大氣層情況一直不佳,飛船無法起飛。同年9月,安德烈宣布把飛行計劃推遲到下一年,諾貝爾聞訊後非常失望。
最後遺憾的是安德烈與其他兩位立誌征服北極的同伴在探險的征途中不幸遇難。涉足政治反對專製
諾貝爾在家裏或是外出旅行時讀的東西都非常多,並且通過各種政治色彩的報紙對世界政治狀況十分清楚。
諾貝爾把那些強權政治看做是心口不一和陰險狡詐,時時刻刻帶有不可告人的動機;這種強權政治同那些官僚主義結合在一起,影響著他的國際活動。
諾貝爾對這些恨之入骨,以致在他那些沒有寫完的短篇小說中以戲弄的方式無情地批評了政府機構、官僚作風和迂腐法律等。由於這些私人寫作在他惱怒和生病時起著一種安全性的作用,所以這些批評涉足比較深遠。
諾貝爾對現存的社會秩序幾乎全都看不慣。他的批評態度不僅是始終如一的,而且是針對所有的人。
諾貝爾是個激進分子,但是卻以一種特殊方式出現。馬克教授認為,諾貝爾是受到了俄國流行文學和無政府主義的影響,才使得他反對沙皇的專製政治。
然而,他對群眾的政治常識沒有太多的信心,對普遍的選舉權和議會製度不帶有任何同情心,反而認為正確的政府就要擁有那些權力。
諾貝爾在晚年時期認為,“一種社會民主派,不過卻有點變形。”但是,索爾曼並不同意這一點。他的評價是:
諾貝爾在立場、言論和行動方麵,表明他同社會民主黨的觀點不同。他甚至很難作為一名民主派。他對在他工廠裏的工人抱有好感,並且照顧他們的利益,但卻從來沒有時間去進行個人接觸。
對他自己的仆人來說,他是一位最隨便的主人,但是,他卻拘泥禮儀,任何私人接近都是不可思議的,即使當他生病、痛苦或者感到缺乏它的時候,也從不這樣。
諾貝爾熱烈支持平等機會和大眾教育的原則,他曾說過:“普及教育就是普及繁榮。”他對別人的人格尊嚴、自由和個人信仰表現出極大的尊重。
作為一個大規模的發明家、工業家和資本家,諾貝爾經常要同各國的政府機構進行談話和發生爭執。由於他對政府的不滿,且持有批評態度,因此,他也可能對國家事務表示讚賞。
諾貝爾大力主張私人財產不應被繼承或者留給親屬,他說:“它們若是幫助了懶惰,會因此而助長那些懶惰者,會損傷人類的精神,從而帶來更多的災難。”他自己的遺囑,就是他這種觀點的證明。
諾貝爾經常被稱為“歐洲最富有的流浪漢”,這個稱呼對他來說不夠恰當。他的確很富有,而且不知疲倦地到處旅行,對於行動的獨立和自由,有著迫切需要。不管是在年輕時代,還是在成年時代,就是在他的一生中,他從來都是自由輕鬆的,沒有一刻成為別人的包袱。
諾貝爾做任何事都目的明確,並且以頑強的毅力、堅持不懈的精神來完成。他是一個“最不擺架子的大富翁”。
在1947年出版的一本廣泛傳記中,諾貝爾曾被稱為“使用炸藥的歹徒、作惡分子和軍火商”,說他一生的工作主要是“破壞力量的典型”。他可能發現並且從事過致命的東西,但是這些事實都是在他死後出現的,他的某些發明慢慢成為軍工企業的必需品。
但是,在諾貝爾自己的精神和性格裏,在他的行動、文字和目的中,卻沒有任何的自私自利,也沒有殘酷無情的做事態度,更不會從死屍身上掠取金錢。
不巧的是,那些花言巧語在那些不善於動腦筋者的腦海裏留下了不滅的印象,而那些正確但卻沒有影響力的論斷卻早就銷聲匿跡了。反對虛名贏得尊敬
諾貝爾對於那些來擺架子、吹牛皮的自負的人,或者來逢迎拍馬的人,在客氣地但卻堅決地請他滾蛋之前,他總要當場訓斥他一頓。他在各方麵都是一位謙虛的人,他不時地參加知識分子和科學家們的友好聚會,但他卻避免出頭露麵。
諾貝爾天生謙虛,既不喜歡多談自己,也不寫一切私人的日記。他不愛接受記者采訪,更厭惡在報紙上、雜誌上炫耀自己。盡管他在世時早已赫赫有名,但知道他的人實在有限。
諾貝爾愛工作,當病魔侵襲時就愛孤獨。他厭惡一般的社會生活,如應酬、接待等。如果有機會,他樂意與有才智的人們往來,尤其是那些見識較廣的人。諾貝爾曾這樣寫道:
人生有一件不幸的事就是回避一切有教養的社會,忽視與善於思考的人交流思想,最後失去了這種活動的能力,犧牲了自己獲得的他人的尊敬。
為了這個原因,諾貝爾從來不讓他自己成為一個乏味的科學工作者。他具有理解人類一切的本能。
諾貝爾不慕虛榮的事情很多。有一次,一位編輯向他索取照片在雜誌上刊登,他堅決拒絕,並說:“在這煞費苦心和厚顏無恥大肆宣揚的年代裏,隻有那些具有特殊資格的人才讓自己的照片在報紙上出現。”
一位瑞典出版商要出版一本瑞典名人專輯,同他接洽時,諾貝爾回答說:“我喜歡訂閱這部有價值有趣味的書,但我請求不要把我的照片刊登在這個專輯中。我不知我應否得此名望,我不喜歡諛辭。我天生的意願是少給死者榮譽,他已沒有感受,我們為死人建紀念碑不如幫助活著的人。”
他最明確的一次發表他的論點是在有人提議為法國化學家和微生物學家巴斯德舉行紀念式的時候。他寫道:
我相信巴斯德自己會拒絕這種表彰的勾當,他厭惡任何用他的名義所做的標榜,因為他厭倦在事後登門拜訪的人們。像這裏所住的名人一樣,他沒有受到那些最厭惡的新聞記者們的煩擾。他們比臭蟲還討厭。
如果有人發明一種藥粉,消滅這兩條腿的害人精,那真是再好沒有的事。我相信巴斯德受到過新聞記者的注意,他們曾使他精疲力竭,甚至寧願拋棄科學院的榮譽。用他的名義建立一個基金會比一枚獎章更合他的意,他獲得的勳章已經足夠了。
哥哥路德維希曾要求他寫一個自傳,他不肯從命。他說:“你為什麼用寫自傳的事來折磨我呢?隻有戲子和殺人犯的自傳才有人看,特別是殺人犯的,不論他的‘豐功偉績’是關著門在家裏取得的還是在戰場上取得的。”
由於他哥哥一再堅持,他就回信附了下麵這篇傳略給他:
諾貝爾呱呱墜地之際,一個仁慈的醫生就該及早結束他多災多難的生命。
主要優點:平素清白,從不牽累別人。
主要缺點:未娶、無家室、易發脾氣、消化不佳。
唯一願望:不要被人活埋。
最大罪過:不向財神頂禮膜拜。
一生重要事跡:無。
這樣說是不夠還是多餘呢?在我們這個時代,有哪些事情才能叫做“重要的事跡”呢?在我們這個被稱為銀河係的小小的宇宙旋渦中,大約運行著100億顆太陽,但太陽如果知道了整個銀河係有多大,它肯定會因為自己的渺小無比而感到羞愧不如。
到晚年,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授予諾貝爾哲學博士學位,照慣例要寫一份自傳,這樣他才寫了唯一的一份樸實無華的自傳:
本文作者生於1833年10月21日,他的學問來自家庭教師,從沒進過高等學校。他特別致力於應用化學,生平所發現的炸藥有猛炸藥、無煙炸藥,又稱“巴裏斯梯”。
1884年,選入瑞典的皇家科學院、倫敦的皇家學會和巴黎的土木工程學會。
1880年獲得極星勳章和法國大勳章。唯一的出版物是一篇英文作品。此外獲得銀牌一塊。
說到諾貝爾所獲的勳章,固然不止這些。但他認為這些榮譽多與他研究的炸藥無關,因而極為淡漠。諾貝爾曾風趣地說:“瑞典政府授予他極星勳章,那是由於他的廚師的烹調本領,受到一位名人的賞識;法國勳章是由於他結識了一位部長,而且過從甚密的結果;巴西的玫瑰勳章,是因為偶然認識了一位要人。”
諾貝爾越說越奇,最後竟說他之所以得到波立華勳章,是因為授勳人想模仿一個名劇中授勳時的情形。
這些言談當然不能作為諾貝爾獲獎的事實根據,但是從一個側麵真實地反映出諾貝爾的謙虛精神。對於表彰他科學工作的獎章,他極為珍惜。
諾貝爾說:“我有瑞典科學院所贈的一枚金質獎章,我又是科學院的成員;我極重視這些獎品,在我看來,它的價值遠在其他各種勳章之上!”
現今諾貝爾基金會保存的他唯一的一張畫像是在他去世後畫的。諾貝爾生前拒絕為他畫像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