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靖宇
1940年2月28日下午,長白山的慷江縣(今為靖宇縣)山區,鬆濤呼嘯,漫天雪海,零下30多度的氣溫簡直要把人的血液都凍結起來。而位於該縣保安村西南約6裏左右的三道威子處,此時卻是槍聲大作,炮火轟鳴。隻見一位身穿破皮大衣、滿臉絡腮胡子的抗聯戰士正手持雙搶邊跑邊往後開槍。在他身後,一群敵人像惡狼一樣緊追不舍。一陣激戰後,這個戰士在槍聲中倒下了。敵人膽戰心驚地走近他,確定他已經死了以後才把他抬上擔架,簇擁著直奔蒙江縣城。
敵人不明白:為什麼在衣著單薄、糧食斷絕的情況下,這個戰士仍然能頑強地戰鬥到最後一分鍾?
到了醫院後,敵人把屍體抬到手術室,殘暴地割開他的腹部,發現“胃裏連粒米都沒有”,隻有野草、樹皮和棉絮。這時敵人的猜測終於得到了證實,這個戰士就是關東軍懸賞一萬元要捉拿的楊靖宇將軍。
敵人照例“歡慶勝利”,但他們的內心卻無法擺脫恐懼,害怕楊靖宇的精神不死。因此,他們在報紙上用大號字寫下醒目的標題:“怨敵楊靖宇被射殺!”,並把他的頭顱割下四處懸掛,向日本天皇“遙拜”。後來,他們又把這顆頭顱送到新京——偽滿洲國首都長春市,報功請賞。但盡管如此,在一些敵人的內心深處,不得不承認楊靖宇有壯誌淩雲的豪氣,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
楊靖宇將軍犧牲的消息傳開後,中國人民無不痛心疾首。正如原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政治部主任馮仲雲的題詞所說的:
“滿腹棉絮枯草,戰鬥到最後一人。共產黨員以身殉國,永示典範。”
楊靖宇的故鄉是河南省確山縣李灣村。1929年春,楊靖宇來到東北參加革命鬥爭後,便和故鄉的親人失去了聯係。要不是楊靖宇的老戰友楊一辰在淮海戰役後到中共河南省委組織部工作,碰巧找到了楊靖宇的兒子馬從雲和女兒馬錦雲,河南人民還不知道聲震東北的楊靖宇將軍就是本省盡人皆知的馬尚德。
在大革命時期,楊靖宇在河南確山和劉莊領導農民運動,建立了革命政權。1928年4月25日,他離開家的這一天,正是女兒剛出生的第五天,他為女兒取了個名叫“躲”,就是“在李灣村住不了,躲到楊橋姥姥家去”的意思。7月初,反動派抄了楊靖宇的家。他的妻子郭蓮把楊靖宇在開封讀書時照的一張相片縫進女兒馬躲的棉衣裏,聲淚俱下地說:“躲兒,等革命成功,紅軍回來了,拿著相片去認你爸爸吧!”
楊靖宇是1927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離開家鄉後,楊靖宇到上海黨中央舉辦的訓練班學習,後奉命到東北撫順從事地下工作,協助白區工人進行革命運動。煤礦工人把這位自稱籍貫是山東的張貴一看做自己的貼心人,大夥兒親切地稱他為“山東張”。就是這位行裝儉樸,夏穿舊長衫,冬著薄棉襖,鞋子常“張嘴”的“山東張”,在白區從事地下工作3年多來,曾三次被捕又安全脫險。
“九·一八”事變後,他調到哈爾濱,在鐵路工人中從事抗日宣傳工作,工人們又親切地稱他“張大個子”。
1932年春,他被調到新的戰鬥崗位,從事軍事鬥爭。因鬥爭需要,他又將自己的名字從張貫一改為楊靖宇。從此,楊靖宇的英名威震林海雪原。
在東北戰場上,“楊靖宇”這三個字,使得日偽軍聞之喪膽,而在東北人民群眾中,這三個字卻又成了抗日的旗幟。老鄉們親切地稱呼他為“我們的楊司令”,並把抗聯一路軍稱作是“楊司令的隊伍”。他的英雄壯舉至今還銘刻在東北父老鄉親的腦海裏。
楊靖宇司令領導的隊伍,經常在檬江一帶活動。檬江境內有個仁義村,這個村前有大江、後有群山,是一個能進能退、能攻能守的好地方,楊司令常帶領隊伍到這兒落腳。村裏的十幾戶莊稼人把戰士們視為親人,要是部隊有十天半個月不來,一個個就都急得坐立不安,到處打聽。戰士們到村裏也像是到了家一樣,常常忙著幫大夥種地、砍柴……部隊與老百姓的關係就好比魚和水、血和肉。鄉親們對楊司令也格外地敬重。一有空,大夥便湊在一塊講楊司令:有的說楊司令是個“飛毛腿”,來無影去無蹤,鬼子坐電驢子也攆不上;有的說楊司令撒豆成兵,不管來了多少鬼子,隻要他手一擺,立刻東南西北,天上地下全是兵,一下就能把鬼子打個稀巴爛;還有的說,楊司令會“分身法”,鬼子明明把他圍住了,打了一陣,到跟前一看,原來是棵紅鬆村。一次,一位老鄉繪聲繪色地講了這麼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