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麟
1946年3月16日,延安《解放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登了一則震驚中外的消息:“反動派暗了殺北滿人民領袖,李兆麟同誌遇害”。噩耗傳開,東北人民以及一切有正義感的愛國人士都對反動派這種卑鄙無恥的暗殺行為感到異常的憤慨。人們對傑出的共產黨人、民族英雄李兆麟的不幸遇難深表哀悼。
李兆麟原名李超蘭,1910年11月2日生於遼寧省遼陽縣鏵子鄉小榮官屯一個農民家庭。1922年畢業於遼陽縣呂方寺高小,又在大榮官屯上了兩年私塾。他勤奮好學,而且能寫一手好毛筆字,十五六歲就成為鄉裏公認的“小秀才”。1925年,由於父親去世,家境日漸窘困,他隻好輟學務農,但在勞動之餘,他仍孜孜不倦地堅持苦讀。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年輕的李兆麟目睹了神聖的國土慘遭日本侵略者的踐踏,3000萬骨肉同胞被任意蹂躪的悲慘情景,不禁使他怒火中燒。當時,李兆麟的姨父張一吼在北平中國大學讀書,並參加了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張一吼知道李兆麟是一個具有愛國思想的青年,便寫信邀他到北平參加抗日救國活動。李兆麟在接信後的當天夜裏便向母親講述了自己的心事,並講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和抗日救國的道理。李兆麟的母親不僅同意了兒子的要求,還幫他一起說服了李兆麟的祖父。於是,李兆麟賣了家裏的一車大豆作為路費,於1931年11月8日離家奔赴北平。到北平後,經張一吼介紹,李兆麟向擔任救國會常委的地下黨員馮基平報告了遼陽一帶人民抗日救國活動的情況,並請求派人去領導群眾開展抗日鬥爭。馮基平吸收李兆麟加入了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
1932年初,李兆麟隨馮基平等來到遼陽縣鏵子鄉小堡一帶組織抗日武裝。李兆麟是當地人,熟悉情況,他利用同鄉、同學關係,做了許多抗日武裝的工作。經過多方努力,他終於將遼陽、奉天、本溪一帶的“長江隊”、“燕子隊”、“平日隊”、“天地榮”等組織的1000多人聯合起來,在這年的農曆2月,成立了東北抗日義勇軍第二十四路軍。這支軍隊在遼陽一帶開展抗日活動,給敵人以很大打擊。那年的春天,義勇軍攻打鏵子溝礦井,活捉了日本礦長久留島;又在遼西地區以優勢兵力圍殲了日本關東軍所屬的一支300多人的土匪隊。
李兆麟等在組織抗日義勇軍的同時,還在遼陽小堡一帶建立了“反帝大同盟”、“窮人會”、“少年先鋒隊”、“婦女會”等反日組織。李兆麟不僅自己廢寢忘食地從事革命活動,還動員母親、妹妹、堂兄等親屬參加了抗日救國活動,他的家成為進行革命活動的一個聯絡點。經過鬥爭的鍛煉,李兆麟於1932年5月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7月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32年底,李兆麟受奉天特委派遣到本溪煤礦做工運工作。他以礦工的身份在工人中開展抗日救國宣傳工作。不久,他又在礦區建立起秘密的抗日救國會,迅速發展會員300多人。沉重的勞動、緊張的工作和惡劣的生活條件使李兆麟染上了嚴重的肺病。1933年2月,特委調他回奉天休養治病,在養病期間,他仍然堅持工作。病愈後,他擔任了軍事委員會幹事兼青年士兵委員會負責人。6月,特委遭到破壞。8月,李兆麟調至哈爾濱,擔任中共滿洲省委軍委負責人。在此期間,他先後到海倫、巴彥、珠河等地巡視抗日工作,並向群眾宣傳黨的抗日救國政策,幫助建立抗日救國會和反日遊擊隊。
1934年初,李兆麟被派到珠河遊擊隊任副隊長,隊長是趙尚誌。這支隊伍是李兆麟於1933年10月初,按照滿洲省委的指示建立起來的,如今,這支隊伍的規模已由剛建時的7人發展到了130餘人。為鼓舞士氣和擴大影響,李兆麟提議於5月中旬聯合義勇軍部隊攻打賓州城,這一提議得到了上級領導的首肯。那一天,一支近500人的聯合軍包圍了賓州城,城內守敵驚恐萬狀,一小時內給哈爾濱的日軍連打了7次電話求援,敵人派來5架飛機和近千人的增援部隊。經過激烈戰鬥,聯合軍雖未攻進城內,但卻給敵人造成重大傷亡,並打落敵機一架。經過多次戰鬥,珠河遊擊隊發展成為哈東地區一支重要的抗日隊伍,並於1934年6月29日正式改編為東北反日遊擊隊哈東支隊,趙尚誌為司令,李兆麟為政委,下設3個總隊、9個大隊、27個中隊,共450多人。哈東支隊建立後,立即分為3路,由趙尚誌、李兆麟和韓光分別率領,開展反日遊擊活動。他們作戰靈活,時分時合,沉重地打擊了敵人。1935年4月,以哈東支隊為基礎,吸收了青年義勇軍等隊伍,編成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趙尚誌為軍長,李兆麟先後在二團和一團任政治部主任。他協助趙尚誌建設部隊,開展哈東遊擊戰爭,為創建珠河抗日根據地,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