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榮
提起偵察英雄楊子榮的名字,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老幼皆知。著名長篇小說《林海雪原》和同名影片中,生動地刻畫了楊子榮深入匪穴,在百雞宴中舌戰小爐匠、活捉老匪座山雕等情景,他那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傳奇式的戰鬥事跡,在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
楊子榮,原名楊宗貴,1917年2月出生於山東省牟平縣■岬河村一戶貧苦的農民家庭。他13歲時為生活所迫,跟隨父母闖關東,尋找活路。少年時期的楊子榮曾經在安東市(今丹東市)繅絲廠當過季節性童工,在鴨綠江上做過船工,在鞍山、千山等地當過礦工,飽嚐了舊社會統治階級,特別是日本侵略者的殘酷奴役和壓榨。
楊子榮長期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艱苦的生活養成了他堅毅的性格和勇於鬥爭的精神。他還學到了許多社會生活知識,熟悉當地的風俗人情,了解一些行幫禮節和暗語黑話,而且還會一些武術拳技,這些都為他以後成為一名出色的偵察員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1943年春天,年輕的楊子榮因為再也無法忍受牛馬不如的勞工生活,便和幾個礦工一起痛打了日本工頭。如此一來,他無法再在東北呆下去了,於是就逃離礦山,回到了山東老家。這時,他的家鄉已經建立了共產黨的組織,有了村政權和民兵武裝。經過黨的教育和培養,楊子榮的階級覺悟迅速提高,他當上了民兵,積極參加抗日鬥爭。他所在的民兵隊伍配合八路軍攻打煙台時,楊子榮英勇無畏的表現,受到了上級的讚賞。
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楊子榮的家鄉也從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解放出來。為了爭取革命在全中國取得最後的勝利,人民解放軍膠東軍區部隊決定擴編,動員農村黨員、幹部、民兵參加主力部隊。楊子榮當即報名參軍,被編入海軍支隊(後改編為山東軍區第二支隊)。當上戰士的他毅然告別妻子、女兒,隨部隊去萊西進行政治學習和軍事訓練。經過培訓,楊子榮由一名普通民兵成長為一名自覺的革命戰士。
1945年,蔣介石破壞國共和平談判,內戰爆發了。為了建立穩固的東北根據地,黨中央派遣大批軍隊和幹部進入東北地區,領導東北人民進行革命鬥爭。山東軍區第二支隊也奉命開赴東北,到達黑龍江省境內。楊子榮這時已經29歲,他精明強悍,性格豪放。部隊開始分配他當炊事員,他毫無怨言,認為隻要是革命工作都應該好好去幹。在北上的行軍途中,他積極熱情地向地方群眾宣傳革命思想,動員了30多名青年參軍,被評為“擴軍模範”。在戰鬥中,他不僅冒著炮火給戰士們送飯,還參加戰鬥,幫助搶救傷員。1946年初,第二支隊擴編成兩個團,楊子榮被調到二團三營七連當班長。由於楊子榮見多識廣,膽大心細,團首長經常派他出去偵察,他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務。黨組織根據楊子榮的申請和表現,批準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6年初,東北地區形成敵我對峙的局麵。為了鞏固根據地,發動人民支援解放戰爭,我黨在這一地區實行了土地改革。但有一部分被擊潰的國民黨殘部,逃進了深山密林,與當地的慣匪及地主惡霸相勾結,組成土匪武裝,對人民燒殺搶掠,破壞土地改革。人民解放軍當時的另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剿滅國民黨收編的土匪武裝。牡丹江軍區二團參加了軍區司令員李荊璞和副司令員劉賢權指揮的東進剿匪戰役。1946年3月25日夜裏,楊子榮隨軍追擊國民黨土匪武裝到林口縣境內的大據點杏樹村。這本是一個山清水秀、美麗富饒的村莊,自從被國民黨“中央胡子”郭春富和許大虎占據後,全村被破壞得隻剩下殘垣斷壁。他們威逼部分身強力壯的村民們加入土匪武裝,組成兩個主力連,加上村裏其他的百姓,據點裏共有1000餘人。26日拂曉,楊子榮帶領戰士們來到敵陣外圍,成為七連的尖兵。這天上午,我軍炮火開始對敵人進行猛烈地轟擊。楊子榮看到敵兵已成驚弓之鳥,軍心動搖;村民們惶恐呼叫、哭泣,怨聲載道。他便展開了政治攻勢,決定闖入敵陣勸降。趁著停火的間隙,楊子榮突然躍出塹壕,快步奔向城門,向著敵軍大喊:“兄弟們,不要開槍!我找你們當官的講話!”楊子榮這種大義凜然的精神震懾了敵人,匪兵們竟然打開城門放他進去了。他向匪徒們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指出投降和頑抗的利害關係。楊子榮為人民大眾的解放不借赴湯蹈火、視死如歸的崇高精神,以及他的仗義執言不禁讓敵人深感佩服,匪兵和村民們紛紛由厭戰到公開反戰。在我軍強大攻勢的壓力下,匪首郭春富和許大虎被迫率部棄槍投降,並上繳了大批武器彈藥和其他物資。戰鬥結束後,楊子榮立了特等功,被評為戰鬥英雄,並晉升為偵察排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