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在急速前進。進入朝鮮國土後的一天深夜,忽然下起傾盆大雨,天空被烏雲遮蓋,戰士們根本無法看清腳下的路,他們在風雨中艱難地行走著。這時,一位朝鮮老媽媽不知從哪裏走來,為戰士們點亮了一盞燈,指引著他們前進。她不時地提醒戰士們注意腳下,因為地上有許多被炸彈炸出的深坑,灌滿了水。看著這位老媽媽在風雨中步履艱難卻盛意拳拳的樣子,羅盛教被深深地感動了。

部隊到達了目的地南映裏,在這裏,羅盛教親眼目睹了美國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他看到一個六七歲的孩子撲倒在血泊中的母親身上,哭喊著“阿媽妮”;他還在土堆旁發現了一隻嬰兒鞋,怎麼也想像不到美國侵略者居然把不懂事的小孩子也殘忍地活埋了。悲慘的情景一幕幕印刻在了他的心中。對朝鮮人民的熱愛和對侵略者的痛恨,使他熱血沸騰,於是他在日記中寫下了這樣一首詩:

當我被侵略者的子彈打中以後,

希望你不要在我的屍體麵前停留,

應該繼續前進,

為千萬朝鮮人民和犧牲的同誌們複仇!

在戰鬥中,他要求指導員讓他參加搶救傷員工作。他和同誌們淋了一夜的雨,修好了防禦工事。戰鬥開始後,一個同誌受了傷,他替傷員包紮好傷口,把傷員背回後方後又馬上返身爬上山坡,進入工事裏。敵人向工事前沿衝了過來,他舉起手榴彈,奮力向敵人投去。羅盛教把心中的仇恨都化為戰鬥的力量,同戰友們一起奮勇殺敵,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

1951年冬季,羅盛教所在的部隊駐紮在成川郡石田裏,這是一個秀麗的村莊。沒多久,羅盛教就和村裏的百姓親如一家人了。他住的那家有個老奶奶,一見到誌願軍就用手比比高矮,然後豎起大拇指,她的意思是在誇“住在我家的矮個子誌願軍同誌真是好樣的”。村裏的孩子們也都很喜歡他。

來朝鮮半年了,羅盛教深愛著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他已把石田裏當作了自己的家,把這裏的人看成是自己的親人。

1952年1月2日,連長在上操時號召大家努力學習軍事技術,進一步提高戰鬥力。羅盛數想起河邊還扔著兩個打不響的手榴彈,可以撿回來作練習擲彈用。於是,一下操後他就和戰友小宋走向泥櫟河邊。冬天的早晨,寒風凜冽,河麵結了一層冰,有幾個朝鮮少年正在上麵滑著、笑著。

突然,“喀嚓”一聲,緊接著傳來一聲驚叫。原來,河中央有個少年掉到冰窟窿裏去了,他在水麵掙紮了幾下,轉瞬間就被淹沒了。羅盛教見狀立即向那少年奔去,邊跑邊脫自己的衣服,跑到冰窟前,他身上就隻剩下一件單衣了。他毫不遲疑,縱身就跳入了冰窟。羅盛教在水底摸索了一陣後,鑽出水麵換氣,又進入水底,此時,他的臉已經凍得蒼白,沒有一絲血色。終於,羅盛教從水底把那個少年托上來了,眼看那少年顫抖地爬上冰麵,忽然,“嘩啦”一聲響,冰的邊沿又塌裂了,少年連人帶冰又掉進水底,濺起了層層水花,冰窟越來越大了。羅盛教此時已精疲力竭,他把頭伸出水麵,急促地呼吸著,接著又一次毅然地潛入水底。過了很久,那少年才升到水麵,這一回是羅盛教用頭和肩把他頂上來的。小宋正好趕到,把電線杆子遞入少年手中,少年得救了,羅盛教卻久久不見上來。

小宋不會遊泳,急忙跑回村裏叫人,等人們鑿開厚厚的冰層,找到羅盛教並把他抬上岸時,卻再也無法將他喚醒了。他為了搶救一名異國少年犧牲在異國他鄉;他把年輕的生命獻給了他所深愛的朝鮮人民。

1952年2月,中國人民誌願軍領導機關給羅盛教追記特等功,同時授予他“一級模範”的光榮稱號。同年4月1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追認羅盛教為“模範青年團員”。

1953年6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授予羅盛教“一級國旗勳章”及“一級戰士榮譽勳章”。

他犧牲的所在地,已改名為羅盛教村,村前的泥櫟河,改名羅盛教河,安葬他的佛體洞山也改名為羅盛教山。人們在山上建了紀念亭,並豎起了紀念碑,碑上刻著一行金色的大字,這是由朝鮮人民的領袖金日成親筆題寫的:

“羅盛教烈士的國際主義精神與朝鮮人民永遠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