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們初到普利茅斯,就遇上了嚴寒的冬天。他們缺乏裝備、缺乏經驗,在荒野裏艱難地生活著,從事著繁重的勞動。不久,又有傳染病流行,奪走了這裏過半數人的生命。這年冬末,隻有50名移民僥幸地活了下來。第二年春天的一個早上,普利茅斯來了一個印第安人。他是附近村落的酋長派來察看情況的。這位印第安人和移民們認識後,弄清了情況,立刻回去把酋長馬薩索德叫了來。慷慨的酋長當即給移民們送來了很多生活必需品作為禮物,並派來不少能幹的印第安人,教移民們捕魚、狩獵,種南瓜、玉米、筍瓜、蠶豆和飼養火雞等。

第二年,移民種的莊稼獲得了豐收,生活有了很大的好轉。移民們為了感謝“上帝”,並加強同印第安人的友誼,特地在11月底的一天,大辦筵席,邀請印第安人一起赴宴。筵席上有打的野火雞,還有用豐收的土豆、南瓜做的土豆泥和南瓜餅,以及水果、幹果等。印第安人欣然應允,並提前送來了5隻鹿。在節日裏,雙方除了相互歡宴外,還舉行多種活動,有摔跤、賽跑、唱歌和跳舞等,搞得喜氣洋洋。以後,這個歡樂的節日在普利茅斯流傳下來,並逐漸推廣到美國各地和北美一些國家。1789年,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宣布每年的11月26日為美國的感恩節,可是到了1863年,林肯總統又把感恩節定在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二戰”期間,羅斯福總統與有些州的州長在感恩節的日期上發生爭執,經過國會討論,1941年以法令的形式確定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為感恩節。潑水節的由來

在緬甸、泰國等國都有過潑水節的習俗,而我國每年的4月中(傣曆六月),雲南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也要歡度潑水節,這是他們辭舊迎新的傳統節日。

傳說,傣族家鄉美麗富饒,人民豐衣足食。後來,來了一個火魔,整日橫行霸道,為非作歹,把傣族家鄉變成酷熱幹旱、五穀不生的地方。人民對火魔恨之入骨,千方百計想消滅它。

火魔接連搶了7名年輕美貌的傣族姑娘。其中最小的姑娘叫依香(也有說叫南粽布的),她騙取了火魔的寵愛,在傣曆六月的一天陪火魔飲酒。當火魔喝醉了的時候,儂香故意吹捧火魔的本領說:“你什麼都不怕,真了不起。祝大王千秋萬歲!”火魔喝醉了酒,得意忘形,脫口而出:“我什麼都不怕,就怕一樣:怕我自己的頭發絲勒住我的脖子。”濃香趁火魔醉得酣然大睡時,乘機從火魔頭發上拔下一根頭發,把火魔的頭勒下來了。正當儂香驚喜交集的時候,那魔頭卻似一團火球,滾到那裏燒到那裏。儂香大聲呼叫,六姐妹急忙趕來,七手八腳把魔頭提起來。說也怪,魔頭一離地,火就滅;一著地,火又起。於是七姐妹隻得輪流抱住魔頭,不讓它落地。魔頭滾燙,大家隻能不停地潑水降溫。她們一人抱一年,直到7年以後,魔頭才死去。七姐妹為民除了害。從此,傣族人民為紀念她們的功勞,每年傣曆六月都要舉行潑水節,慶賀打敗妖魔的勝利。年輕人放鞭炮、賽龍船、載歌載舞,持續三四天。

這個民間傳說,反映了人類戰勝旱災、祈求豐收的願望。

“七月七”的由來

“七月七”,又被人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年年七月七,牛郎會織女。

相傳,很早的時候,一個村裏有一個放牛娃,與老黃牛相伴為生。人們稱他為牛郎。牛郎待老黃牛很親,白天去放牧,夜裏睡在它身邊。老黃牛待牛郎也很親。

一天夜裏,牛郎站在院裏向天上望,隻見一群仙女在玉池裏洗澡,臨走時,一個仙女向下偷看他一眼,第二天夜裏,隻見那個仙女獨個來到玉池邊,大著膽子看牛郎。第三天夜裏,望著牛郎微微笑。第四天夜裏,向牛郎點點頭。第五天夜裏,端著一籃蠶。第六天夜裏,偷出一架織布機。第七天夜裏,拿著織布梭向牛郎招手。牛郎織女,一個在地上,一個在天上,眉來眼去七個夜晚。牛郎盼著織女下凡來,織女盼著牛郎快去娶。七月七那天,從天上飛下來一喜鵲,落在了老黃牛的頭上,喳喳喳地叫著:“織女差我來,叫您快去娶。快去娶,快去娶。”老黃牛向牛郎點點頭,牛郎套上車,坐上去。老黃牛四蹄騰空,一會兒來到玉池,牛郎下去,和織女雙雙抬起織布機放在車上,織女挎著蠶籃上了車,牛郎也跳上車和織女坐在一起。老黃牛騰雲踩霧,四蹄翻飛,不一會到了家。

原來,織女就是七仙女,是玉皇大帝的第七個女兒。

鄉親們知道牛郎成了家,都來賀喜。織女把她帶來的天蠶分給姐妹們,教大家養蠶、抽絲、織綢緞。

第三年的七月七,織女一胎生了一男一女,男的取名叫金哥,女的取名叫玉妹。牛郎耕田,織女織布,小日子過得康樂和睦。姑娘小夥都很羨慕,問他們是怎樣到一起的。牛郎指著茶豆架,說出了根根底底。茶豆熟了的時候,姑娘們、小夥們爭著采摘,種到自家的院裏,也偷偷地鑽到茶豆架下。向天上了望。小夥們盼著能見到一個偷看他的仙女;姑娘們盼望著瞅見一個偷看她的仙童。年輕人一鑽到茶豆架下,心裏都是甜蜜蜜的。

又過了幾年,那天,牛郎正在犁地,晴空響了一陣雷。金哥、玉妹哭著跑來了,對他說,王母娘娘來了,把媽媽從織布機上拉跑了。牛郎忙把鋤扔下,一手拉金哥,一手拉玉妹,騰空就追。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照腳下一畫,滾滾滔滔的一條大河(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銀河)出現了。牛郎拉著金哥玉妹站在河這邊哭,織女在河那邊哭。哭聲驚動了玉帝,玉帝看一雙孩子怪可憐的,就叫他們一家人每年七月七相會一次。

牛郎織女雖然登天了,可給人們留下了難忘的天蠶、織布機,世世代代養蠶、抽絲、織綢緞。每到七月七的晚上,人們就想起了牛郎織女,傳說著他們的故事。還有些好奇的男女,藏在茶豆架下望著天,偷看牛郎會織女。

牛郎織女的傳說,反映了青年男女企盼婚姻自由、勤勞致富的美好願望。

母親節的由來

母親節創立人是安娜·賈維新。據說,美國南北戰爭結束以後,安娜·賈維斯的母親,當時是美國格拉夫頓城教會學校的總監,並兼職在教堂講述美國國殤紀念日的課程。當講述到在戰役中英雄捐軀的故事時,她不禁感慨萬分,認為應該給予失去兒子的母親們一種慰藉、一個紀念日。同時也衷心希望有人會創立一個母親節來讚揚全世界的母親,她的想法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認可。

安娜·賈維斯的母親死後,她繼承了母親所遺給她的一筆龐大的財產,不過地為失母感到格外悲痛,立誌要實現母親的願望,創立母親節,借以紀念世上所有的母親們,同時提倡孝道等。為此她向社會發出呼籲,結果她獲得各方麵熱烈的支持和良好的反應,並紛紛邀請她前往演講。至1914年,美國參眾兩議院終於通過決議案,將每年5月第二個星期日定為母親節。在她的努力推動下,一共有43個國家公認這一偉大的母親節。現在它已經成為世界性的節日了,每到這一天,人們都會想起辛勤操勞、哺育兒女的母親。

父親節的來曆

父親節是由美國人約翰·布魯斯·多德夫人倡議建立的。多德夫人早年喪母,她有5個弟弟,姐弟6人的生活負擔全落到了父親身上。父親每天起早貪黑,無微不至地關心著孩子們的成長,既當父親又當母親。自己則過著節衣縮食的節儉日子。多德切身體會到父親的關愛,感受到父親的善良與偉大。她長大後,深感父親這種自我犧牲的精神應該得到表彰,做父親的也應該像母親們那樣,有一個讓全社會向他們表示敬意的節日。於是,她給華盛頓州政府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建議以她父親的生日,每年的6月5日作為父親節。州政府被她的真情打動,便采納了這一建議,隻是把日期改在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1972年,在各方的強烈呼籲下,美國總統尼克鬆簽署了建立父親節的議會決議,使其成為全國性的節目。目前,這個節日受到東西方世界許多國家百姓的認同。每到這一天,子女們總是向辛勞的父親致以敬意。

教師節的由來

中國是個尊師重教的國家。在我國,從事教育的老師多達上千萬人,但一直沒有自己的節日。

1984年12月9日,《北京晚報》總編室一版編輯接到一條記者編寫的倡議書,文字不長,是當時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的王梓坤院士倡議在全社會推動尊師重教之風,設計一個教師的節日。一版編輯很激動,便在總編室大聲讀給所有的編輯聽。大家都認為這是篇好文章,於是第二天,《北京晚報》就刊出文章《王梓坤校長建議開展尊師重教月活動》。12月15日,北師大鍾敬文、啟功、王梓坤、陶大鏞、朱智賢、黃濟、趙擎寰等著名學者積極響應,聯合提議設立單獨的教師節。1985年1月21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作出決議,將每年的9月10日定為教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