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教師節在我國正式實施。

植樹節的由來

植樹造林,能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淨化空氣,防風吸塵,防暑降溫,降低城市噪聲。樹木是人類的好朋友和保護者。

我國最早在1915年規定每年的清明節為植樹節。後於1929年把植樹節改為每年的3月12日。這是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先生生前一貫提倡植樹造林,定3月12日為植樹節,表達了人們對他的敬仰與懷念。

解放後,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對植樹造林十分重視,於1979年五屆人大常委會六次會議決定,仍以3月12日為全國植樹節,規定每人每年植樹3—5棵。

國外也有植樹節:古代猶太人把每年1月份後半月的一天作為植樹節;美國規定每年4月份的最後一個星期為全國性的植樹節;日本則把每年4月份的1至7日稱為“綠化周”;有些國家和地區還規定凡婚嫁或生了小孩,都要植樹,稱為“新婚稱”、“添口林”等等。據統計,目前世界上已有四五十個國家規定了植樹節。

目前,我國北方春季風沙肆虐,種樹防風沙已成為一項急迫的任務。

啤酒節的由來

啤酒節起源於德國。

素有“啤酒城”之林的德國慕尼黑,每年都要歡慶別具一格的節日——啤酒節。

1810年10月之初,巴伐利亞國王的王子舉行了一次盛大的婚禮,王子舉杯請大家痛飲啤酒來助興。就這樣,人們痛飲啤酒互相幹杯,載歌載舞,一直到婚禮結束。從此,傳統的民間節——啤酒節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啤酒節,是從每年的9月最後一周起到下個月最初一周止。在整個節日期間,人們要喝掉100萬公升的啤酒。

改革開放後,隨著我國啤酒產量的增加,慶祝啤酒節的活動在我國越來越普及。

“愛鳥周”的由來

鳥類是大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寶貴資源。因此,保護鳥類對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對科研、教育、文化、經濟等方麵都具有重要意義。而我國政府對野生動物資源的保護一直很重視,1962年國務院發出了“積極保護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的指示”,其中就包括鳥類,同時摘去了麻雀的“四害之一”的“帽子”。1982年2月,國務院又發出了關於保護鳥類的通知,並同意林業部等八單位提出的關於每年各省市都要開展“愛鳥周”宣傳活動的建議。由此,各市、自治區都紛紛確定了本地區的“愛鳥周”或“愛鳥月”時間,廣泛開展愛鳥宣傳活動。現在,由於大量的捕殺和農藥危害,我國鳥類的數量大量減少,就連“文革”時期“害鳥”麻雀也被列為鳥類保護對象,成了珍稀物種。

貼“囍”字的由來

其實,把“喜”字寫成“囍”,是人們希望好事成雙的心理體現。

人們舉行婚禮時,都要貼出紅雙喜字,以示慶賀。表示成雙成對的意思。與其相應的是,結婚的良辰吉日也選雙日子。

據說,這種習俗源於宋代。宋代的宰相王安石自幼才華顯露,年方23時進京趕考,路過馬家鎮他舅舅家住下。次日,他上街去逛,見鎮上馬員外家門外懸掛的走馬燈上寫著一副上聯:“走馬燈,燈馬走,燈熄馬停步。”卻沒有下聯,王安石一時也沒有對上下聯,便暗自記在心中,尋思下聯怎麼個對法。

王安石到京城應考,主考官指著一杆飛虎旗念道:“飛虎旗,旗虎飛,旗卷虎藏身。”王安石頓時想起馬員外家那副上聯,便以此為對,主考官驚讚不已。

在回程路過馬員外家宅時,馬員外恰在門首恭聽幾名書生應對聯。王安石便擠進前隨口說出主考官出的對子。不想走馬燈上的對子是專為擇婿而出的。馬員外覺得石安石的下聯對得最出色,問明王安石尚未婚配後,執意要將女兒許配給他。王安石一打聽,得知馬員外的女兒才貌雙全,經與舅舅商議,便同意了這門婚事。

不久,王安石擇吉日良辰完婚,恰逢官差來報“恭喜王大人高中了”。王安石喜上加喜,提筆在大紅紙上寫下一個金色大“囍”字,貼在門上。並吟詩一首:“巧對聯成雙喜,馬燈飛虎結絲羅,洞房花燭題金榜,小登科遇大登科。”從那以後,這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北京故宮的坤寧宮中還有好幾個紅紙金色的大“囍”字,據說那還是光緒皇帝大婚時用的呢!

新娘蒙“紅蓋頭”的由來

婚禮時,人們會看到新娘頭上蒙著一塊別致的大紅綢緞,被稱為紅蓋頭,這塊蓋頭要入洞房時由新郎揭開。

最早的蓋頭約出現在南北朝時的齊代,當時是婦女避風禦寒使用的。以後各族人民紛紛仿效,成為一種社會風氣。

蓋頭的演變經曆了三個階段。初時為民間遮風沙和禦寒的頭巾,僅僅隻蓋住頭頂。到唐朝初期,便演變成一種從頭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據傳說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唐明皇李隆基為了標新立異,有意突破舊習,指令宮女以“透額羅”罩頭,也就是婦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蓋一塊薄紗遮住麵額,作為一種裝飾物。從後晉到元朝,蓋頭在民間流行不廢,並成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慶裝飾。為了表示喜慶,新娘的蓋頭都選用紅色的。

新娘蒙上紅蓋頭,顯得十分神秘。

新娘為什麼要蒙蓋頭,還與神話傳說有關。

據說在宇宙初開的時候,天下隻有女媧兄妹二人。為了繁衍人類,兄妹倆商議,要配為夫妻。但他倆又覺得害羞。於是兄妹倆上到山頂,向天禱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為夫妻,就讓空中的幾個雲團聚合起來;若不讓,就叫它們散開吧。”話音剛落,那幾個雲團冉冉近移,終於聚合為一。於是,女媧就與兄成婚。女媧為了遮蓋羞顏,“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麵”。而以扇遮麵,終不如絲織物輕柔、簡便、美觀。因此,執扇遮麵就逐漸被蓋頭蒙頭代替了。

世界上許多民族關於人類起源的傳說中,都有兄妹結婚的情節,而且都有用樹葉、獸皮或編織物遮麵避羞的描述。可以說,新娘蒙紅蓋頭隻是由其演變過來的。

生日祝壽的由來

你知道生日祝壽的由來嗎?

在中國,祝壽這一習俗很早就存在了。傳說在堯時候,華山封人就曾向堯祝過壽,隻不過不管其生日在哪一天。中國人過生日大約是從南北朝時開始的。據北齊文學家顏之推的《顏氏家訓》記載,當時,在江南就盛行著慶祝孩子一周歲生日的習俗。在唐代,慶祝成人生日的習俗也很盛行:史籍記載,唐太宗有一次對孫無忌說:“今天是我的生日,世俗都為主歡樂,而我卻感到悲傷。”唐玄宗生日時,曾在花萼樓下宴會百官,百官上表要求以皇帝生日這天為千秋節。

至於生日獻壽禮,大約始於宋朝。在宋時,朝政腐敗,做官的過生日,僚屬都要獻壽禮。《水滸傳》一書中,就有“送生辰綱”的情節描述。紹興年間,宋高宗曾下過禁止任何官員接受生日賀禮的命令。但秦檜掌權後,四方之官為巴結他,都趁生日之機向他送禮,各地效仿,於是這一習俗也就流行起來。

“壓歲錢”的由來

按照我國習俗,過年時長輩總要給孩子們發一點“壓歲錢”,以示祝福。“壓歲”原意是“壓驚”,來源於古代傳說。

相傳太古時,有一種凶惡的怪獸叫“年”,每隔365天後的夜晚,“年”就出來傷害人畜,踐踏莊稼,常常使兒童受驚嚇。大人們在燃燒“啪啪”作響的竹子趕走“年”後,便用食物來安慰小孩,謂之“壓驚”。年複一年,“壓驚”逐漸演變為以貨幣來代替食物。據《宋史》記載:宋神宗時,王韶的幼子南陔在元宵觀燈,被壞人背走,途中恰巧有皇家車子經過,南陔呼救,得以隨車入宮,神宗賜給他“壓驚”金犀錢。

以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壓歲錢”的意義由壓驚又轉化為節日祝福。古代的“壓歲錢”是以彩繩穿錢,置於床腳,待年過後方可花掉。明清時,壓歲錢大多用紅繩串著。民國以後,流行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寓“長命百歲”之意。紙幣廣泛使用後,大人們則喜愛選用號碼相聯的新鈔票,贈給孩子們以作春節的禮品。

守歲的由來

每逢新春佳節,我國人民不僅喜歡買年貨、吃餃子、貼年畫、掛春聯,而且還有除夕“守歲”的習俗。

據記載,在公元紀元前兩千多年前的堯舜時代,就有了慶賀新年的風俗,“守歲”也就應運而生。人們把每年農曆最後一天的夜晚叫除夕,並把它作為長一歲的界日(指虛歲),而這個晚上又是舊歲已過,新年到來的一夜。人們舉家歡慶,徹夜不眠,圍坐守歲,辭舊迎新,以求新的一年裏大吉大順,這一習俗即謂除夕“守歲”。

在除夕之夜,還有不少文人墨客以“守歲”為題材即興賦詩,抒發感慨。唐代詩人的七絕《除夜》就是很有名的一首詩:“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時轉淒然,故鄉今夜恩千裏,霜鬢明朝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