闔閭死後,夫差即位,在伍子胥等人的輔佐下,積極準備伐越報仇。經過三年的準備,到了周敬王二十六年春,夫差親率大軍,舉行大規模的伐越戰爭。吳軍在夫椒(今浙江紹興)把越軍打得大敗,越王勾踐隻帶五千人逃奔到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市東南)上。吳軍把會稽山團團圍住。越國滅亡的命運似乎已經注定了。
處於生死存亡關頭的越國君臣經過緊張的謀劃,決定卑躬屈膝,向吳國請和投降,隻要能求得生存,就不惜一切代價,然後再作將來的打算。他們還通過賄賂,買通了太宰伯嚭;伯嚭答應幫助吳國說服夫差同意媾和。這樣,在越國極其謙卑的言辭懇求下,加上伯嚭的竭力慫恿,也還有一條重要的原因就是夫差急於北上伐齊,進而爭霸中原,也想盡快了結越國的事,因此夫差決定接受越國的求和。
這時,隻有伍子胥看到了同越國媾和的巨大危險,因此竭力反對,而主張乘勝前進,將越國徹底消滅,免遺後患。他勸夫差說:“千萬不可接受越國的求和!越國和吳國是仇敵之國。吳越二國周圍有三江(指吳江、錢塘江、浦陽江)環繞,二國的人民沒有別的地方可遷徙,有吳就沒有越,有越就沒有吳,這種勢不兩立的局勢是任何時候也不會改變的。我聽說,陸生者居陸,水生者居水。北方中原地區的國家,我們攻打他們取得了勝利,我們卻不能居住他們的土地,不會乘坐他們的車輛;對於越國,我們戰勝了他們,卻能夠居住他們的土地,能夠乘坐他們的舟船,這也正是我們攻打越國的利益所在。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大王一定要把越國滅掉!否則將來後悔也來不及了。”伍子胥還舉出曆史上的經驗教訓說:“夏朝時候太康失國,被有窮氏的後羿奪取了政權。後羿又被他的部下寒浞所殺,帝位又被蹇浞所篡奪。太康和他弟弟仲康在外逃中不久都死了。仲康的兒子名叫相,便去投靠斟灌(今山東壽光縣東北)、斟尋阝(今山東濰坊市附近)兩個夏的同姓部落。寒浞奪得帝位之後,便大力消滅夏的殘餘勢力。他出兵滅掉了斟灌和斟尋阝,並殺死了相。當時相的妻子正懷著兒子少康,她從一個牆洞裏鑽出去逃跑了。她跑回了自己的娘家有仍氏(今山東金鄉縣境),生下了少康。少康在有仍氏長大成人後,便積蓄力量,努力要恢複夏王朝。後來終於滅掉了寒浞,重新恢複了夏的統治。現在我們吳國遠不如過去的寒浞強大,而現在的越國卻比過去的少康要強大的多。說不定上天還會使越國重新振興起來,到那時再想製服它,就很難了。我國介於蠻夷之間,卻要保存敵人,以使其強大,用這樣的方法來求取霸業,必然是行不通的。”但無論怎麼說,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的夫差就是聽不進去,終於答應了越國的求和。
伍子胥見過夫差出來後對人說:“越國用十年的時間繁衍積聚,用十年的時間對人民進行教育訓練,二十年以後,吳國的宮殿恐怕就要變成沼澤了!”
根據吳越兩國的媾和條件,勾踐應和他的大臣隨夫差去吳國,給夫差當奴仆。周敬王二十六年五月,勾踐留文種守國,自己帶著範蠡等大臣來到了吳國。夫差把他們君臣密閉在宮中,讓他們做苦役。勾踐君臣知道,在目前這種情況下,隻有一切隱忍,逆來順受,才有可能求得吳王夫差的寬宥和赦免,從而獲得一條生路。因此他們表現出毫無怨言,一切恭敬從命的樣子。夫差見此情景,果然很高興。
隻有伍子胥時刻為此憂慮。他認為勾踐君臣一天不除,隱患就存在一天,而且總有一天會釀成大的禍害。因此,他總想找機會勸說夫差殺了他們,以斬除禍根。這一天,他終於找到一個機會,勸諫夫差說:“從前夏桀囚禁了企圖反叛他的商湯而不誅,商紂王囚禁了企圖反叛他的周文王而不殺,結果時機一過,天道反複,轉福成禍,商湯反而殺了夏桀,周武王反而滅了商紂。今天大王您既然囚禁了越君而又不誅,我以為大王是受他們君臣假象的迷惑太深了,這就很難保將來不遭受夏、商那樣的禍患。”這一說,夫差倒似乎有些醒悟了,便下令把越王召來,他要親自盤問盤問。
勾踐見了夫差,表現得極為謙卑恭順。經不住勾踐幾句好話一說,夫差的心又動搖了,便決定把他關押進石室,先不殺。於是伍子胥又勸諫夫差說:“我聽說想成就王業的人攻打敵國,戰勝了,就要把敵國的國君殺掉,因此沒有怕遭報複的憂慮,從而也就給自己的子孫後代免除了禍患。現在越王既已被關進石室,應該早下決心除掉他。否則,以後必將成為吳國的大禍患。”但這時伯嚭卻在一旁說:“從前齊桓公北伐山戎以救燕,回來後燕君送他,不覺送入了齊國境內,齊桓公便將燕君所到之地都割給了燕國,齊桓公因此而被世人所稱頌。當年宋襄公同楚國作戰,一定要等楚軍渡過了泓水,擺好了陣勢,才下令開戰,因此人們稱讚他講道義。取得成功的能夠留下美名,遭受失敗的也有德義可稱頌。現在大王能赦免越王,功名就超越前代的聖王了。”夫差聽了他們倆人的話,一時猶豫不決。當時他身體不好,正在生病,便說:“這事先放一放吧,等我病好了再說。”
勾踐這時感到形勢對他很不利,是否能免除一死,並進而逃脫虎口,還命運難卜,因此他內心非常不安。他的謀臣範蠡卻安慰他沉住氣,並向他獻計,讓他趁夫差生病之機,進一步向夫差表現自己的忠順和赤誠之心,以感動夫差,這樣來求得夫差的信任和赦免。於是勾踐依計而行,通過伯嚭,以求探視夫差的病,並親嚐夫差的糞便。這一下確實讓夫差感動了,以為勾踐真的是赤心待己,所以當他病好之後,便決定赦免勾踐。
夫差為慶賀自己身體康複,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酒宴,特請勾踐參加,讓他麵朝北與己對麵而坐,並要求群臣對勾踐以客禮相待。勾踐在酒宴上為夫差舉酒祝壽,稱頌夫差的功德,極盡諛美之詞。夫差聽了非常高興。隻有伍子胥更加憂慮。因為他見夫差正在興頭上,不便掃他的興,所以等到第二天,他才對夫差說:“在昨天的酒宴上,大王已經看到了吧。我聽說,內懷虎狼之心的人,口稱諛美之詞。現在大王好聽一時間的動聽的言詞,而不考慮萬世之憂患;不聽忠直之言,而好聽讒夫之語。不誅生死仇敵,不滅刻毒之仇怨,這就好像加羽毛於炭火之上,投禽卵於千鈞之下,而想求得保全,可能嗎?臣聽說,夏桀曾登高而知危,卻不知怎樣才能求得自安。前當白刃的人自知必死,卻不知怎樣才能生存。受迷惑的人知道反悔,迷路的人知道回頭,為時還不晚,請大王認真考慮考慮吧。”
夫差聽了伍員的話,很不高興地說:“我病臥在床三個月之久,竟然沒有聽到相國您說過一句安慰的話,這說明是相國您心地不慈;又沒有見您進獻過一次我想吃的東西,心裏就沒有想起過我,這說明相國您心地不仁。作為人臣,不慈、不仁,還哪裏談得上忠信呢?越王原來被人迷惑,放棄邊防守備,導致了國家破亡。現在他能親率其臣民,來歸附於我,這說明了他的義。他親自做奴仆,妻子作妾,而對我毫無怨色;我生病期間,他來探視我,親嚐我的糞便,這些都說明了他的心慈。他拿出越國府庫的所有珍寶錢幣,奉獻給吳國,並且對自己的親朋故舊一切都不顧,來追隨我,這說明了他的忠信。他用這三條品德來侍奉我,而我竟然聽相國的話殺了他,那就是我的不明智,而隻求快意於相國之心了。這樣做,不辜負上天嗎?”
伍子胥說:“大王的話正好把理說反了。老虎伏下身子的時候,是為了有所捕獲;狐狸伏下身子的時候;是為了有所獵取。雉(野雞)的眼睛被彩綢所迷惑因而被拘獲;魚因貪求誘餌以至被捕而死。大王您以為越王歸附吳為義,以能嚐糞便為慈,以盡獻其府庫為仁,這實際上不過是越王故意做出的姿態,目的是為了求得生存,大王決不可隻憑聽言觀貌就信以為真。現在越王稱臣於吳,恰恰說明了他的深謀;盡獻其庫府,不表現出一點怨恨之色,這正是為了欺騙大王;親嚐大王的糞便,卻正是為了上食大王之心。吳國在越王的言辭中,真是被頌美得夠偉大了,而最終吳必將被越所擒!希望大王能認真考慮這個問題。我決不敢為逃避死亡而辜負前王所托,一旦到了社稷變成廢墟,宗廟叢生荊棘的時候,難道還可以再追悔嗎?”夫差說:“相國算了吧,不要再說了。我不願再聽到這樣的話!”夫差終於把越王勾踐和他的隨臣都赦免回國了。與此同時,他卻開始討厭並疏遠伍子胥了。越王勾踐回去後積極經營,準備攻吳複仇,而吳王夫差卻積極謀劃爭霸中原。伍子胥之死
吳王夫差要北上爭霸中原,首要的打擊目標便是齊國。為此吳國已經做了多年的準備,為了解決交通和糧草運輸的困難,吳國還特意開了一條人工大運河——邗溝,把江、淮兩大幹流溝通起來。但伍子胥的想法卻與夫差不一樣。因為越國未滅,他始終憂心忡忡。他竭力勸說夫差,應把戰略重點放在防越上,而不應致力於北上伐齊。但急於爭霸中原的夫差根本聽不進去。
周敬王三十一年,齊景公死,新君宴孺子即位。宴孺子幼弱,貴族爭權,政局混亂。夫差探知齊國的這種情況,非常高興,認為這正是伐齊的大好時機,便決定興師北上。伍子胥勸諫說:“前此上天把越賜給吳,而吳不接受,使越國得以繼續保存下來。天命是會有反複的!現在越王改弦更張,勵精圖治,革除弊政,減輕賦稅,施民所善,去民所惡,躬行節儉,而務富其民,因此人口繁衍,兵甲漸盛。對於吳國說來,越國的存在就像人的心腹之患。越王一天也沒有忘記要打敗吳國以複仇。現在大王不注意對付越國,卻把矛頭指向北方的齊國!那齊國對吳國來說,就好像人的皮膚上所生的疥瘡,並非心腹之患。齊難道能越過江淮而來爭我吳國之地嗎?隻有越國才一心想占有吳國的土地。近來大王又很不注意以德撫民,為自己尋歡作樂而大興土木,修築姑蘇台,勞民傷財。今年上天又奪我民食,災荒不斷,百姓饑困。在這種情況下,大王還要遠道伐齊,民眾一定會背離您了!譬如野獸群處,其中一獸中箭,那就會引起百獸驚恐逃竄。到時民眾一潰散,大王就將無法收聚他們了。到那時越人一定會來襲擊他們,大王就將悔之莫及了!”然而夫差不但不聽信伍子胥的意見,反而更加疏遠他了。
夫差這次伐齊似乎很順利,不僅沒有出現伍子胥所預言的危機,還在艾陵(齊地,今山東萊蕪縣東)大敗齊軍。夫差勝利而歸,更加趾高氣揚。他把伍子胥召來說:“從前我先王在世的時候,大夫您輔佐他開辟基業,西破強楚,是有功勞的。但是現在大夫已經老了,而又不能安分享樂,頤養天年,卻成天在那裏想怎麼給吳國找麻煩。我要興師出兵,大夫卻誣我民眾要背離,擾亂我國家的法度,又故意危言聳聽,蠱惑民眾,說什麼伐齊就會導致亡國之禍。現在天降福善於吳,齊軍被我降服了。我不敢自己誇功,這都是托福於先王的神靈。現在我冒昧地把戰況通告給大夫。”這實際上是在責備伍子胥,夫差顯得很得意。
伍子胥聽了夫差這番意得誌滿和責備自己的話,心裏想,這樣下去,吳國的大業就一定會葬送在他手中,因此還要盡自己的努力,來勸說吳王,試圖使其醒悟。伍子胥說:“從前吳國的先王世世都有輔弼之臣,因此善於決疑防患,而使國家不致陷於大難。現在大王竟想拋棄老臣,而與那些不經事的頭腦發熱的年青人合謀,說什麼‘我的命令他們不會違背’。不違背您的命令,實際卻是違背治國之道了。隻知一味順從而不違背您的意誌,這正是亡國的階梯啊!天要想拋棄誰,一定先會滿足他的一些小的欲望,讓他得意忘形,而大的災禍卻緊跟在後頭。大王這次如果伐齊而未能獲勝,恐怕還會覺悟,而吳國的大統還能繼續。這一打了勝仗,就更加迷惑了。我們的先王要想取得的,就一定有正道可以得到;想要拋棄的,也一定有正道可以把它拋棄掉。因此一直到他們去世的時候,都能保持國家的強盛。縱然偶有危機出現,也能及時消除。大王現在卻不能以正道去獲取,必將導致吳國的短命,大王不可不深思啊!”但這些話絲毫不能打動夫差。
然而越國的日益強大畢竟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夫差也不能不有所憂慮了。所以到周敬王三十六年,當他再次北上伐齊之前,為了消除可能發生的後顧之憂,同時也為了試探一下越國的實力和態度,他決定先伐越。越王勾踐采用文種的計謀,仍然卑躬屈膝地向吳國求和,做出一副對吳國永遠忠誠、毫無二心的姿態,同時又拿出許多珍寶財物來賄賂夫差周圍的人,使這些人也都一個勁地幫越國求情。於是,夫差又動心了,便決定接受越國的求和。伍子胥看到夫差將再一次錯過滅越的機會,便勸諫道:“越國是我國的心腹大患。我們兩國同處於一塊土地上,他們對我國是有欲望的。他們的馴服,不過是為了達到他們的欲望,並非出於真心。不如趁此時滅了他們。我們攻打齊國,所獲得的土地,對我們來說就好像滿是石塊的田,毫無用處。越國要是不成沼澤,吳國就將被滅掉。讓醫生看病,卻說‘一定要留下病根’,是從來沒有的。《盤庚之誥》說:‘如果有猖狂搗亂而不聽話的,就統統誅滅而不留後代,切不可讓他們留下逆種!’這就是商朝所以興起的原因。現在您卻反其道而行之,這樣還想使吳國強大,怎麼可能呢!”伍子胥的話是如此激切,但夫差不僅聽不進去,還頗為反感。
夫差為了不再聽伍子胥說東道西,便派他出使齊國。臨行前,伍子胥對自己的兒子說:“我多次勸諫王,而王不聽。我現在就已經看到吳國的滅亡了。即使你們一起跟著滅亡,也沒有用處,不如到齊國去避禍吧。”於是他趁出使齊國的機會,把兒子暗中托付給了齊國的貴族鮑氏,這就是後來齊國的王孫氏。
伯嚭因與伍子胥的政見不一,兩人的矛盾已經越來越深。當他得知伍員把兒子托付給齊國鮑氏,便乘機在夫差麵前攻擊伍子胥說:“子胥為人剛暴,待人少恩而又猜忌。他對大王您充滿怨恨,恐怕將會釀成不測之禍患。前次大王伐齊,子胥認為不可,大王終於取得大功而回。子胥恥於他的計策不被采用,反而怨恨大王。現在大王又要伐齊,子胥剛愎自用,一味強諫,動援軍心,隻希望吳軍戰敗,以證明他的謀略正確。現在大王親率大軍伐齊,國內空虛,子胥出使齊國回來,卻裝病不起,不隨大王出征,大王不可不備。他要乘大王出征之機在國內興起禍亂,是不難的。況且我已經使人暗中探知,他前次出使齊國時,已將自己的兒子托付給了齊國的鮑氏。作為人臣,在國內不得意,竟向外求助於諸侯!他自以為是先王的謀臣,而現在不被信用,因此常心中怨憤。希望大王早作打算。”
聽了伯嚭這番話,夫差說:“不光是您這樣說,我也很懷疑他呢。”於是夫差便決定,北伐之前先除掉伍子胥。他派人去賜給伍子胥,把名叫屬鏤的劍,對伍子胥說:“請你用這把劍自裁吧!”伍子胥仰天長歎說:“啊!讒臣伯嚭作亂,大王反而殺我。是我使你的父親成就了霸業。你未立為太子時,諸公子爭位,是我不顧殺身之禍,在你的父王麵前為你爭得了太子地位。你立為太子之後,為感激我,想要分吳國給我,我不敢期望,堅辭不受。然而今天你卻聽信諛臣的讒言,竟然要殺死長者!”於是他吩咐自己的門人說:“我死後,請你們一定在我墳上種上梓樹,使它長大後可以做棺材,把我的眼珠摳出來,懸在吳國的東城門上,我要親眼看著越軍怎樣進城消滅吳國。”說罷,便用劍自刎而死。伍子胥這裏所說的棺材,是在暗示吳國必亡,這棺材給夫差使用。
夫差聽人報告了伍子胥臨終前說的話,大怒說:“你想看見的事,我決不讓你得見!”於是命人用一隻皮革做的袋子把伍子胥的屍體裝起來,拋入江中。
伍子胥死後,吳人哀憐他,便在江邊的山上立祠祭奠他,並把這座山叫做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