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居閑後,既無兵,又無權,但是,趙構和秦檜對嶽飛的迫害並不到此止步。他們覺得嶽飛雖已罷官,但他的愛將王貴和張憲仍分別擔任嶽家軍的都統製和副都統製;同時,英勇善戰的嶽家軍依舊存在。這些都使他們不能放心。因此,他們又施展一係列陰謀詭計,以達到殺害嶽飛和解散嶽家軍的目的。
還在六月間,趙構和秦檜就已派林大聲為湖、廣總領官,不僅總管嶽家軍糧餉,還有權統率各軍。林大聲到鄂州後,想方設法收集嶽飛的材料,網羅敗類,企圖使嶽飛的部將們互相攻擊,然後牽連嶽飛父子。嶽飛手下有一個叫王俊的前軍副統製,屢次因奸貪而受到張憲的處罰,對張憲懷恨在心。林大聲覓到王俊,如獲至寶,便向王俊暗示了秦檜的意圖。王俊受寵若驚,覺得這是難得的升官發財的好機會,還可乘機報複張憲。
林大聲和王俊經過精心策劃,由王俊出麵誣告說,張憲曾對王俊談及,為嶽飛罷官,準備裹脅大軍由鄂州移屯襄陽,逼迫朝廷釋放嶽飛,並把兵權交還給嶽飛。如朝廷派兵來剿,則請番兵幫助。王俊的狀詞破綻很多,最明顯的是張憲和王俊原來關係並不融洽,王俊又是盡人皆知、專事告密的無恥之徒,張憲決不會跟他推心置腹地商議這種大事。
張憲原準備去臨安朝見趙構。等張憲經過鎮江時,王俊的誣告狀已送到了張俊手中。張俊立即在鎮江將張憲拘押起來。根據宋朝的法製,樞密院無權審訊犯人,但張俊求功心切,不等將張憲解往臨安,就在行府私設刑堂。張俊使用種種毒刑,把張憲打得體無完膚,企圖逼迫張憲承認收到過嶽飛的親筆信,信上命令張憲設法使朝廷將兵權歸還嶽飛。並把王俊叫來當堂對證,但張憲寧死不屈,不肯誣認。張俊見動刑和對證都不能使張憲屈服,便假造供詞,上奏說:張憲已供認“在收到嶽飛文字後謀反”。
按照事先的策劃,不論指使王俊誣告,或者脅迫王貴,拷打張憲,無非是為了順藤摸瓜,以牽連嶽飛父子。十月十三日,趙構傳下“聖旨”,命令在刑部大理寺設立製勘院,以審理此案,然後“聞奏”。於是嶽飛和嶽雲都被逮捕,押送到大理寺獄之中。與此同時,朝廷還出榜公布,說張憲一案“其謀牽連嶽飛,遂逮捕歸案,設詔獄審問”。此案由趙構親自審理,可見關係重大。
嶽飛被投入牢獄後,由禦史中丞何鑄、大理卿周三畏共同審訊。何鑄原來附和秦檜,曾參預彈劾嶽飛。審訊時,何鑄傳嶽飛到庭,要嶽飛交待“謀反”的罪行。嶽飛撕開衣服,袒露背部,叫何鑄看他背上刺著的“盡忠報國”四個大字。這幾個字深深透入肌膚,是他老母姚氏早年親手刺上的。何鑄不禁深受感動。在繼續審訊時,何鑄逐步發現王俊的狀詞、張俊的奏章等都是無實據的誣陷之詞,說明嶽飛蒙受了不白之冤。他把這一看法稟告秦檜。秦檜聽罷,大為不滿,便向何鑄透露,這次逮捕和審訊嶽飛不是他秦檜的主意,而是“聖上的意思”。何鑄不聽,仍然據理力爭,說:“我何鑄豈止是為了一個嶽飛!強敵未滅,無故殺一名大將,會失去士卒的信心,不是社稷長久之計!”秦檜無言以對,憤憤而去。
何鑄為嶽飛鳴冤,審訊工作自然毫無進展。趙構和秦檜就用別的名義,將何鑄調離禦史台,不久後又將他貶官。十一月二十一日,改由萬俟、羅汝楫、周三畏等人重新審理嶽飛這一案子。
萬俟以前任湖北提點刑獄時,嶽飛宣撫荊湖,曾對萬俟很不客氣,萬俟一直耿耿於懷。這次,萬俟主動要求負責審訊嶽飛,顯然不懷好意。嶽飛和張憲第一次受審,被帶到堂上,蓬頭赤腳,渾身血染,戴著沉重的枷鎖鐐銬。萬俟等人向嶽飛大聲嗬斥道:“國家哪裏虧待你們,你們二人卻要謀反?”嶽飛理直氣壯地說:“對天起誓!我絕對不辜負國家。你們既然主持國法,就不該損陷忠臣。否則,我到冥府也要與你們對質到底!”萬俟又追問嶽飛說:“你既然不想謀反,你記不記得遊天竺寺時,在壁上題有‘寒門富貴在何時’一句,這是什麼用意?”羅汝楫等陪審官員一齊隨聲附和說:“你既然寫這些東西,豈不表明想造反嗎?”嶽飛看到這些審訊官員無一不是秦檜的黨羽,跟他們講道理還有什麼用處呢?不禁長歎一聲說:“我現在才知道已落入國賊秦檜手裏,使我為國盡忠之心都白費了!”說罷,閉上眼睛,再也不說一句話,任憑獄卒去拷打。
在以後的許多次審訊中,嶽飛屢經酷刑的折磨,但始終以堅強的意誌、非凡的毅力,忍受肉體上的極大痛苦,拒絕回答萬俟們提出的任何問題,拒絕承認王俊、張俊等人捏造的“罪狀”。為了表示抗議,嶽飛開始絕食。連續好幾天,嶽飛一口粥也不吃。他終於病倒了。
秦檜、萬俟還繼續派他們的黨羽搜檢嶽飛的文書檔案,又派黨羽分頭到各地去羅致別的“罪證”。他們說,在當年淮西戰役中,嶽飛故意藐視同朝大將,而且是想殘害友軍。又說,嶽飛有一次召集諸將開會,他忽然揚言:“國家今天的景況不得了啊,官家(指趙構)又不修德!”這是“指斥乘輿”,即攻擊皇帝。他們還說,幾年前,嶽飛第一次作節度使時,曾經高興地向別人誇耀說:“我三十二歲建節,自古少有。”而在這個年紀做節度使的,隻有開國皇帝宋太祖。這是與太祖皇帝相提並論,顯然懷有不測的野心。此外還編造說:嶽飛罷兵權後,曾經命幕僚孫革寫信給張憲,叫張憲“采取措施,另行籌畫”,又指使張憲謊報金兀術大軍侵犯襄、漢一帶,以便占據襄陽作亂。萬俟等人還捏造了嶽雲的一些罪名,說他寫信給張憲,要張憲想法把嶽飛弄回軍中來,並說這封信已經焚毀。
在這樣的“罪狀明白”以後,萬俟決定立即結案定罪。按照宋律,應該召集此案審訊官和刑部、大理寺官員一起集議。大理寺丞李若樸、何彥由提出,嶽飛的罪依法隻可判處兩年徒刑,不應判死刑。萬俟鹵等人置之不理,仍然決定嶽飛、嶽雲、張憲三人犯下了“私罪”,應該判處嶽飛斬刑、張憲絞刑、嶽雲徒刑,並將所定罪名奏報朝廷,請趙構最後“裁斷”。
正當秦檜、萬俟鹵等人迫害嶽飛的時候,朝廷內外許多主持正義的官員展開子營救嶽飛的活動。一個宗室首領力辯嶽飛無罪,他說:“中原未寧,禍及忠義,這是忘記二聖,不想恢複中原了。臣願意以全家百口,擔保嶽飛沒有罪。”福建布衣範澄之上書指出,全國百姓不知道嶽飛因犯何罪而被逮係詔獄,但又怕指責為造謠惑眾,所以都不敢說話。宰輔大臣獻媚虜人,急於求和。陛下正下定決心恢複祖宗大業,豈可叫將帥們互相屠殺!希望陛下特予赦宥,釋放嶽飛。抗金名將韓世忠不顧個人的安危,親自責問秦檜,秦檜含糊其詞地回答說:“嶽飛子嶽雲寫給張憲書雖然不清楚,但是這件事莫須有(也許有)……”韓世忠聽了,義憤填膺,說道:“相公,‘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從此,“莫須有”成為冤獄的代名詞,後代還稱冤獄為“三字獄”。在趙構和秦檜一夥操縱下,愛國的官員和士大夫的營救活動都成為徒勞。
嶽飛被捕入獄後,趙構、秦檜一夥加緊向金朝投降。十月,趙構派吏部侍郎魏良臣等出使金朝,在兀術麵前再三叩頭,哀求甚切,兀術才準議和。十一月,宋、金和談成功,金朝規定宋朝投降的條款為:劃定兩國的國界,東從淮水、西到陝西大散關以北的土地全部歸金朝所有,宋在京西割唐、鄧二州,陝西割商、秦二州之半給金;仍向金稱臣,每年奉送金朝銀子25萬兩和絹帛25萬匹。
趙構和秦檜一夥屈膝投降後,又按照金朝統治者的意旨,決定對嶽飛下毒手,置嶽飛於死地。
紹興十一年冬,嶽飛經過許多天的絕食,身體已經極度衰弱。趙構審批尚書省轉呈的刑部大理寺奏狀,當即下旨:“嶽飛特賜死。張憲、嶽雲並依軍法施行,命楊沂中監斬,仍多差將兵防護。”刑部大理寺原來議定不殺嶽雲,但趙構和秦檜一夥連嶽雲也不肯放過。
當天,大理寺執法官遵旨進入獄中,作最後的處決。他們再次提審嶽飛,逼他在供狀上畫押。嶽飛知道已經到了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仍然堅持自己抗金愛國無罪,決不乞求開恩赦免。不過,他覺得如果老天有眼,一定會證明自己的一生光明磊落,無辜被害,於是他鎮定自若地取過筆來,在供狀,上寫了八個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獄吏拿來毒藥,放入酒中,嶽飛一飲而盡。張憲、嶽雲同時也被押赴刑場。三位民族英雄就這樣沒有戰死在抗敵的疆場上,卻慘死在妥協投降派的毒刑下。這時,嶽飛僅39歲,嶽雲23歲。
嶽飛等三人被害的同時,嶽飛和張憲的家屬也受到株連,按照趙構的“聖旨”,被分別押解到廣東、福建拘管,家產被查抄,沒收入官。嶽飛的許多部將都卓有戰功,這時都被作為嶽飛的同案犯,根據趙構的“聖旨”,被判處流放、監管、杖脊等刑罰。一些曾為嶽飛鳴冤的官員也都受到牽連,被貶官或罷官,不一而足。嶽家軍由張俊的心腹田師中接管,牛皋被毒死,很多將領被田師中用各種名義驅逐。至此,嶽家軍實際上已被瓦解。
嶽飛被害後,不斷有人為嶽飛喊冤。二十年後,趙構才下詔釋放嶽飛和張憲的家屬,準許他們隨意定居。直到宋孝宗即位後,為了平息民憤、鼓勵將士抗敵,才正式昭雪嶽飛的冤獄,追複他原有的官職,並將他的遺體依禮改葬。後來,在鄂州替嶽飛蓋造“忠烈廟”,表示紀念,迫封鄂王。宋理宗對嶽飛改諡“忠武”。至此,嶽飛終於恢複了他的抗金名將的名譽,受到後世的景仰。嶽飛一生英勇抗金,體現了高度的愛國主義情操,這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