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畫(三)
中流砥柱
【釋義】像砥柱山一樣屹立於黃河急流之中。砥柱:黃河中流像柱子一樣的山。比喻在艱難險惡的環境中起巨大支撐作用的力量或英雄人物。
【出處】戰國·佚名《晏子春秋·內篇諫下》。
在河南西部三門峽東邊的黃河裏有座砥柱山,據《水經注》上記載,上古時代,因這座山堵塞了黃河的河道,河水不能暢通,夏禹治水時,便鑿寬山兩側的河道,使河水分流而過,這座山就橡一根高大的石柱,矗立在黃河的急流中。於是人們把這座山叫做砥柱山。
黃河的水,在三門峽一帶,是最急最險的,三門峽那兒的河底橫著一道高高低低的岩石,因而形成了三股急流,俗稱北邊一股為“人門”,中間的一股為“神門”,南麵的一股為“鬼門”,而以“鬼門”最險。三門峽這個名稱,就是這樣產生的。從前,船隻經過三門峽的時候,觸礁遇難的事故,履見不鮮,從三門峽洶湧東下的黃河急流,以萬馬奔騰之勢,直對著砥柱山衝去,而這根高大的“石柱”,卻迎著險惡的水勢,巍然屹立,毫不動搖。故後人把“中流砥柱”比作強大的依靠。
日暮途窮
【釋義】天黑下來了,路也到盡頭了。比喻無計可施,到了末路。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伍子胥列傳》。
楚平王是春秋時楚國的君主,他在位期間,昏庸無道,濫殺無辜,太子、太子師傅伍奢及長子伍尚先後被殺。
伍奢的次子伍子胥逃到吳國後,幫助闔閭刺殺了吳王僚,使闔閭取得了王位;接著又幫助吳王闔閭訓練軍隊,治理國家,使吳國日益強盛起來。
為了替父兄報仇,伍子胥就率領吳軍攻打楚國。吳軍一連打了五次勝仗,最後攻下了楚國的都城郢。楚昭王帶了部分大臣和將士逃到了隨國(今湖南隨縣)。可是楚平王已死,伍子胥的仇也無法報了。在吳王的同意之下,伍子胥找到了平王的墳墓,挖開了墳,打開了棺材,舉起銅鞭,連續在平王的屍體上鞭打了300下,直打得平王骨折肉爛,還割下了平王的頭,才算解了心頭之恨。
伍子胥的好朋友申包胥聽說這件事,派人給伍子胥送去了一封信。信裏責備伍子胥說,你也曾是平王的臣子,雖說為了報父兄之仇,可現在連死人也不肯放過,這樣做未免太過分了。
伍子胥對送信人說:“請你替我向申君致意,並轉告他:我好比是走遠路的人,遇到日暮途窮的時候,心裏焦急,無可奈何,有做出違背常理的事來,請申君能理解我,不要責怪我。”
日行千裏
【釋義】形容速度極快。
【出處】北朝·北齊·魏收《魏書·吐穀渾傳》。
涉歸是古代鮮卑族一個部落的首領,他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吐穀渾,二兒子若洛畟。涉歸死後,若洛畟接替了父親的位置,吐穀渾分到700戶牧民。
一天,吐穀渾與若洛畟雙方的馬群互相鬥毆,若洛畟派人去對吐穀渾說:“父親已給我們分家,你為什麼不走遠一點!”
吐穀渾對那人說:“馬是畜生,馬鬥而怨人,這是什麼道理。既然他這樣說了,我就遷到萬裏以外的地方去!”
若洛畟後悔把哥哥攆走,就派大臣去把他追回來。
吐穀渾對追來的大臣說:“你如果能夠把我的馬群趕回去,我就跟你回去。”
那大臣的手下人把吐穀渾的馬群拚命往回趕,趕了幾百步,群馬忽然長嘶短鳴,掉頭向西狂奔。吐穀渾於是再也不肯回去,率領牧民繼續向西方走去,到了青海的草原地帶,自成一個部落。
吐穀渾部落的這次大遷移正值西晉末年。後來,這個部落逐漸發展壯大,並且逐漸被漢人同化,到了唐代,他的後代被封為青海王。吐穀渾當年曾經得到幾匹波斯種馬,他把它們放入青海湖畔,繁殖出一種又高又大的青白色的馬,這種馬能夠“日行千裏”,人們非常喜歡它。
見異思遷
【釋義】遷:改變。意為看到別的事物就改變原來的主意。指意誌不堅定或喜愛不專一。
【出處】《國語·齊語》。
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豁明大度,通情達理,不計小節,知人善任。管仲曾用箭射傷過他,但他依然任用管仲做宰相。
有一次,他和相國管仲在一起討論治國之道。“相國,你看我們齊國人多地廣、行業繁雜,怎樣才能讓百姓都安居樂業呢?”桓公問。
“我們國家人口的確不少,”管仲沉吟片刻,接著說,“他們如果都混居一地,那勢必會相互影響,還可能引起混亂,對於我們來說,就應該能對他們有個清楚的認識,然後分散管理,這樣才會有利於國家的安定。其實,讓他們散居,不僅可以使他們樂業、敬作,還有利於他們後代的成長。如果一個人從小耳濡目染,那長大後就會專心致力於本行業,不至於‘見異物而遷焉’,這對我們國家將來發展是很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