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國家安定,兵強馬壯,呈現出繁榮強盛的局麵,成就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氣壯山河

【釋義】比喻人的豪邁之氣好像高山大河那樣雄偉壯觀。

【出處】宋·陸遊《老學庵筆記》。

南宋有個大臣叫趙鼎,他才華橫溢文采突出,他是21歲考中進士,宰相吳敏對他的才幹十分賞識,調他到開封任職。

1125年冬,金國出兵南侵。次年秋攻陷太原,宋欽宗驚慌失措,趕緊召集文武大臣商議對策。一些貪生怕死的大臣,主張割讓土地向金國求和。趙鼎卻說:“祖先留下來的國土,怎能拱手送給別人?望陛下千萬不要考慮這種意見!”

可是,欽宗非常懼怕金兵。金軍要求把黃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割讓給金國,欽宗竟答應了。但是,金軍繼續南下。這年底,抵達開封城下。欽宗不等金軍攻破就親自到金軍營中乞求投降。不久,金兵統帥扣留了欽宗,讓部下進城掠奪,然後把欽宗和他的父親徽宗當作俘虜,連同搜刮到的大量金銀財寶,一起返回金國。北宋王朝就此滅亡。

欽宗的弟弟康王趙構在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了南宋王朝,史稱高宗,即位初期,啟用了一批主戰派大臣。趙鼎也在其中,後來還當了宰相。在金兵不斷的南侵下,高宗被迫撤退到會稽(今浙江紹興市)。後來,宰相秦檜知道高宗隻想偏安江南,而不真心抗金,便竭力唆使他與金國講和。趙鼎自然反對他。於是,秦檜經常在高宗麵前說趙鼎的壞話。後來,高宗終於將趙鼎貶到外地去當官。

趙鼎孤苦無助,心情鬱悶,鬱鬱寡歡地在朱崖住了三年,其間生活艱難,這些情況被反應到了秦檜那兒,秦檜便叫地方官注意趙鼎的存活時間。

趙鼎62歲那年,終於患了重病。臨死前,對兒子悲憤地說道:“秦檜非要置我於死地不可。我不死,他可能會對你們下毒手;我死了,才可不再連累你們。”說罷,他叫兒子取來一麵銘旌(豎在靈樞前標誌死者官銜和姓名的長恥,在上麵書寫了一行字:“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它的意思是:“我身騎箕、尾兩座星宿回歸上天,我的氣概像高山大河那樣雄壯豪邁地存在於本朝。”幾天後,趙鼎絕食而死。

毛遂自薦

【釋義】毛遂:戰國時趙國平原君的門客;自薦:自己推薦自己。比喻自告奮勇,自我推薦去從事某項工作。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列傳》。

公元前257年,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平原君奉命去楚國求援,想與楚聯合抗秦。

平原君打算從食客中挑出20個有智有勇的人,隨他前往楚國。挑出19個人後,還有一個再也找不到合適的了。

有個名叫毛遂的食客,向平原君自我推薦道:“聽說您要帶20人前往楚國,現在尚缺一人,那就請我隨相國一起去吧。”

平原君不熟悉毛遂,問他道:“先生到我門下有幾年了?”

“已有三年了。”

“一個有本事的人在世上,好比一把錐子裝進口袋,馬上可以看到錐尖戳破袋子鑽出來。你來這裏三年,我從未聽別人有稱讚你的話。

“今天,我就請您把我當作錐子放進口袋。如果早放進口袋,那麼不僅是錐尖鑽出口袋,恐怕整個錐子會像禾穗那樣挺出來呢。”毛遂回答說。

於是,平原君同意他隨同前往。途中,同行的人在與他交談過程中,逐漸發現他是個了不起的人物,都很欽佩他。

他們到達楚國後,楚王不願聯合抗秦,平原君也說服不了他。毛遂代表其他19位義士去說服楚王。楚王聽說毛遂是平原君門下的食客,怒氣衝衝地要他滾出去。毛遂一手提劍,一手拉住楚王的衣袖,慷慨陳辭,層層推進,一再說明聯合抗秦的重要性。

楚王被毛遂勇敢的舉動嚇呆了。接著,毛遂又向楚王分析說,共同抗秦對趙、楚雙方都有好處,道理是如此清楚、明白,沒有理由反對。

毛遂的一席話,使楚王佩服得五體投地,楚王決定和平原君聯合抗秦,很快解了圍。從此,毛遂也成了平原君家中的貴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