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畫(二)

巧奪天工

【釋義】比喻技藝高超巧妙。

【出處】元·趙孟《贈放煙火者》。

東漢末年,上蔡縣令甄逸生了一個小女兒,長得國色天香,傾城傾國。一天,有個相麵先生來到甄家,說是能未卜先知,算出一生凶吉。甄夫人信以為真,請他逐一為自己和女兒看相算命。

相麵先生見到漂亮的甄姑娘後,大吃一驚,說她的相貌貴不可言,將來必定是一位貴夫人。甄夫人萬分高興,從此留心給甄姑娘找一個有權勢的夫家。

當時,出身於四世三公大官僚家庭的袁紹,擔任冀州牧,他第二個兒子袁熙還未成親。於是甄家托人去說親。袁熙聽說甄姑娘貌美如花,而且是官宦人家出身,請求父親派人去提親。這樣,甄姑娘便嫁給了袁熙。

後來,袁紹在與各地方勢力的混戰中取勝,握有四州之地,他三個兒子也各領一州。但好景不長,公元200年,他在官渡被曹操打敗,不久病死;甄姑娘的丈夫袁熙不久也被殺死。

當時,袁紹的夫人劉氏和甄姑娘一起住在鄴城。曹操的兒子曹丕攻破鄴城後進入袁府,見到甄姑娘後,被她的美貌驚呆了。他當即要她理一下披散的頭發,並遞過手巾去讓她擦臉。離走時,留下一隊衛兵保護袁府,不準外人闖入。

劉氏對曹丕剛才的舉動不僅不擔心反而還暗自慶幸。曹丕走後,她對甄姑娘說,我們的性命無憂了。果然,不久曹丕稟明曹操,派人將甄姑娘接到自己府裏,並與她成了親。

曹丕對甄夫人寵愛無比,百依百順。後來曹丕代漢稱帝,建立了魏國,甄夫人被立為皇後。當時她已四十歲,為了讓曹丕長久寵愛自己,她每天早晨都要花許多時間打扮。

據說在她寢宮前的庭院中,有一條十分美麗的綠色小蛇,它嘴裏經常含一顆紅珠。每當甄皇後梳妝打扮的時候,它就在她麵前盤成奇巧的形狀。甄皇後不經意地發現,這蛇每天盤一個形狀,從來不重複。於是,她就模仿它的形狀梳頭。

時間久了,甄皇後的頭發雖然是用人工梳成的,但它的精致巧妙勝過了天然的。當然,她每天的頭發形狀也是不同的,後宮的人都稱它為“靈蛇髻”。曹丕見了後,更加覺得她美麗了。

幾年後,甄皇後終於年老珠黃,她的皇後位置被一個姓郭的美麗的姑娘所代替。她對此表示了強烈不滿,曹丕惱羞成怒,便殺了她。

撲朔迷離

【釋義】比喻事物複雜,不易辨別。

【出處】南北朝民歌《木蘭詩》。

花木蘭原來是一個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姑娘。有一年北方邊境上發生戰事,皇帝下詔書在百姓之中征兵參戰。花木蘭的父親在征兵之列,花木蘭全家為此犯愁,因為花木蘭的父親年邁體弱,根本沒法征戰沙場,而花木蘭的弟弟年紀尚幼更加沒辦法參軍。為此,花木蘭整天為這件事犯愁,以至於達到了寢食難安的地步。一天,她忽然想到:我替父親去應征,女扮男裝,不就解決了難題嗎?於是木蘭跑到市場上買來駿馬,又購置了鞍韉、轡頭,跟著同村的男子們一塊兒出征了。

花木蘭征戰沙場長達十年,這十年中她險些喪命,當真是九死一生。將士和同伴們許多戰死在疆場,木蘭僥幸地活著回來了。軍隊打了勝仗,皇帝犒賞凱旋而歸的功臣。皇帝問木蘭:“你為國家出生入死,我要好好獎賞你。你有什麼要求盡管說吧。”木蘭回答說:“我隻想早點回家看望我的父母。”

花木蘭回到了家中,家裏人都欣喜不已。她脫下戰袍,找來舊衣服換上。倚在窗台上梳理自己的頭發,把頭發梳成女人的樣式。稍稍打扮竟然美麗無比。

這時候,一同在疆場上拚殺的夥伴們來探望木蘭。木蘭穿著女人的衣服,梳著女人的雲髻,帶著女人的飾品,款款走出房門。同伴們一看,全驚呆了:“唉呀!這十年裏,我們都不知道你是個女的呀!”

雄兔和雌兔同步奔跑,很難辯認雌雄,當真是撲朔迷離啊!

打草驚蛇

【釋義】比喻做事不謹慎,泄露了風聲而驚動了對方。

【出處】宋·鄭文寶《南唐近事》。

南唐時,有個叫王魯的人,他通過賄賂上級當上了縣令。他生性貪婪,愛財如命,他之所以舍得花錢買個縣令,因為他知道當了縣令以後可以利用手中的權勢撈到更多的錢財。他上任以後,就利用一切機會對百姓敲詐勒索,隻要能搜刮到錢財,什麼傷天害理的事他都幹。他的下屬們也效仿他,個個都營私舞弊,無惡不做,老百姓對他們都是恨之入骨。

有一天,王魯正在公堂上坐著,腦子裏想著搜刮民財的點子,忽然聽到衙門外一陣吵鬧。他抬頭一看,原來是一群老百姓叫喊著擁上堂要告狀。王魯接過狀子一看,嚇了一跳,狀子是老百姓聯名寫的,告的是王魯手下一個掌管文書的小吏,小吏所犯的罪行多得舉不勝數,要求王魯依法嚴懲這個小吏。王魯看完狀子,心裏吃了一驚,狀子上所寫的罪行雖然都是那個小吏的,但每一件都與自己有關係,自己的罪行還要嚴重得多。他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這件案子,正在發愁,堂下告狀的百姓又在催促,搞得他汗都出來了。這時他忽然想起自己前一天在花園裏散步,用棍子撥了一下草,一條蛇受到驚嚇逃竄的情景,心想,你們狀子上告的雖然是那個小吏,但也跟我有密切關係,引起了我的警覺。接著,他借口此事要上報上級處理,且寬待幾日再辦理,把堂下的百姓搪塞過去了。

本來麵目

【釋義】原為佛家語,指人的本性。後比喻原來的模樣。

【出處】唐·慧能《六祖壇經·行由品》。

佛教禪宗六代世祖出身於貧苦家庭,3歲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以砍柴維持生活,在21歲那年,頓悟,向黃梅縣東禪宗五世祖弘忍大師學習佛法,取名慧能。

弘忍大師說:“你為什麼要來學佛呢?”

慧能回答:“人雖有東西之分,但佛性無南北之別;我雖然與和尚不同,佛性是沒有差別的。”

弘忍知道他不是平常人,有心收他為徒但又恐怕寺裏的僧人不肯相容,就分派他去幹雜活。

有一天,弘忍召集眾弟子宣講佛法,他讓每人作一篇偈語,從中挑選優秀者傳給達摩祖師衣缽,定為六代世祖。

有個叫神秀的大和尚連夜寫成一篇偈頌:

身是菩提樹,

心是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眾人看了,紛紛誇讚。誰知弘忍大師卻說,神秀還未見到本性,隻到了門外,還沒有進門。

當時,慧能在柴房劈柴,聽人念誦神秀偈語,心中一動,也吟成一篇偈語,但是,他不會寫字,慧能便口誦偈語,請人代為書寫。偈語說: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弘忍大師見了,知道慧能已參透佛法,有意想把衣缽傳於他,但弘忍大師知道他不能服眾,便隻好私下裏傳位於他,叫他出逃。

慧能接受衣缽後,立即逃往南方,走了兩個月,到達大瘐嶺。這時,有數百個僧人跟蹤追來,想奪取衣缽。其中有個慧明和尚,原來是四品將軍,為人粗魯,他率先趕上慧能。

慧能將衣缽扔在一塊大磐石上,說:“這件衣服是個信物,怎麼可以憑力氣來爭奪呢?”

慧明趕來,拾起衣缽,說:“我為佛法而來,不是為衣缽而來的!望行者為我說法。”

慧能走了出來,先讓他“屏息諸緣,勿生一念”,然後說:“不思善,不思惡,這個一念不生的境界,就是你的本來麵目。”

慧明頓時開悟,告辭而去。

《六祖壇經·行由品》原文是:“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麵目?”

出爾反爾

【釋義】就是從你那裏出來,又回到你那兒去,指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你。後來多用來形容言行前後矛盾,反複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