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龍非常失望,對葉公的印象大打折扣,認為葉公不是一個真正喜歡龍的人。

歎為觀止

【釋義】讚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春秋時期,吳國君主壽夢死後,他的四個兒子依次繼承王位。輪到第三個兒子餘昧繼位時,便拜弟弟季劄為相國,季劄有治國安邦之才,他主張結交中原各諸侯國,擴大勢力。

公元前544年,吳公子季劄來到魯國,表示願與魯國世代友好相處。魯國很高興,用舞樂招待季劄。

季劄精通舞樂,一邊觀賞,一邊品評。當魯國演出《韶痀》舞時,季劄便知道這是壓軸戲。觀罷《韶痀》,季劄讚歎一番,然後非常得體地說:“這舞樂好極了,我們就觀看到這裏為止吧!”魯國國君感到非常驚奇,季劄竟能預知這是最後一個節目!

季劄的博學獲得魯國國君的尊敬,使季劄在外交上獲得成功。

樂不思蜀

【釋義】比喻樂而忘返或樂而忘本。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蜀書·後主傳》。

三國時期,蜀國國力最弱。自從蜀國丞相諸葛亮死後,蜀國國力一落千丈,大不如昔,蜀將薑維雖然驍勇,但也不能抵擋強大的魏軍。

司馬昭見蜀國日益衰弱,立即命鍾會、鄧艾為大將,兵分兩路進攻蜀國。薑維接到軍報,馬上率軍在陽平關抗守,使鍾會20萬大軍受阻不能前進。

鄧艾避開薑維正麵主力,抄小路偷襲陰平,陰平陷落,魏軍長驅直入,逼近成都。諸葛亮的兒子率軍抗敵,不幸戰死,劉禪被迫開城投降。

劉禪被俘後,來到魏國都城許昌,司馬昭建議魏主曹髦封他為安樂公。

劉禪的隨行大臣瓵正為他獻計,說:“如司馬昭問起你,想不想回蜀國,你就說‘父母的墳墓都在那裏,哪有不想回去的道理’,然後你就痛哭流涕。司馬昭也許心一軟,會放你回去。”

幾天後,司馬昭舉行宴會招待劉禪,酒席間,司馬昭問劉禪,想不想回蜀國。劉禪把瓵正教的一席話一字不漏地背了出來,然後裝出很悲哀的樣子,用衣袖掩住眼睛,假裝擦眼淚。

司馬昭聽了劉禪的回答,不動聲色地說:“我聽這話好像是瓵正的口氣。”

劉禪吃驚地放下袖子說:“是瓵正說的,您怎麼會知道?”

司馬昭很欣賞劉禪的誠實,沒有往下追究,放鬆了對劉禪的戒備,並關照手下人好好照料他,安排好飲食起居,劉禪的生活優越,心情非常愉快。

過了些天,司馬昭再度舉行宴會,請劉禪及蜀國歸降的官員一同赴宴。宴會上司馬昭特地命人演奏蜀國音樂。蜀國官員聽到故鄉音樂,都黯然神傷默默不言,惟獨劉禪談笑風生。

司馬昭又問劉禪還想不想蜀國,劉禪很滿意地說:“在這裏很舒服,蜀國有什麼好想的。”

饑寒交迫

【釋義】饑餓與寒冷一同迫來。形容窮困潦倒。

【出處】宋·王讜《唐語林·政事上》。

唐高祖李淵愛護士兵是出了名的,他做事從不武斷,凡事都要經過深思熟慮才下決心。遇到比較複雜的案件,他會親自提審犯人。

當時,武功有個叫嚴甘羅的人,在地方上因為搶劫犯了法,被官吏抓來關在監牢裏。正逢高祖親審囚犯,官吏將嚴甘羅押到高祖麵前。

高祖見這個犯人,衣衫十分破舊,難以遮蓋全身,因為冷的緣故,拱著一副尖瘦的肩膀,瑟瑟縮縮地跪在地下,顯得很可憐,根本不像一個為非作歹的人,就問他:“你為什麼要做強盜?”

嚴甘羅打著哆嗦回答:“饑寒交迫,所以做強盜活命。”

唐高祖聽了嚴甘羅這句話深受感動,覺得嚴甘羅很可憐,便從輕懲罰了他一下。

失之毫厘,差之千裏

【釋義】毫厘都是長度單位。形容稍微相差一點,就會導致極大的錯誤。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記》。

西漢有一個人名叫趙充國,祖籍上邦。有一年漢宣帝命令他領兵去征伐西北地區的叛賊。

到了那兒,察看了一下軍情,發現叛軍的力量雖大,但軍心不齊,他就決定采取招撫的辦法。經過不懈努力,果然有1萬多叛軍前來投誠。趙充國便打算撤回騎兵,隻留一小部分軍隊留駐原地開墾土地,等待叛軍全部歸順。

可是還未等到他把情況上報漢宣帝,漢宣帝卻命令他再次出兵討伐叛賊。經過再三考慮,趙充國決定還是按照自己原來的打算去做招撫叛軍的工作。

趙充國的兒子趙卯聽到這個消息,急忙派人勸他父親執行漢宣帝的命令,免得因違抗皇帝命令而遭殺身之禍。這使得趙充國想起了種種往事。

趙充國曾向皇帝建議讓酒泉太守辛武賢去駐守西北邊境,但皇帝卻派了不懂軍事的義渠安國帶兵,結果被匈奴人殺得大敗。

有一年,金城、關中糧食大豐收,趙充國向皇帝建議收購300萬石穀子存起,那麼邊境上的那些心懷不軌的人見到軍隊的糧食充裕,他們就不敢輕舉妄動了。

但是後來耿中丞隻向皇帝申請買l00萬石,皇帝又隻批40萬石,義渠安國又輕易地耗費了幾萬石,隻因為做錯了這兩件事,才發生了這樣大的叛亂。

趙充國想到這些,深深地歎了口氣說:“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裏’啊!現在戰事未停,危機四伏,我一定要用生命來堅持我的正確主張,替皇帝扭轉這個局麵。我想,英明的皇帝是可以對他講真心話的。”

接著趙充國冒著違抗皇帝的危險把自己的正確主張奏報了漢宣帝,漢宣帝覺得趙充國說得很對,允許趙充國那樣做。後來,趙充國果然平定了叛亂。

外強中幹

【釋義】形容表麵上強大,實際上很虛弱。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十五年》。

有一年,晉國發生了災荒,糧食減產很嚴重。晉惠公派人向秦國借糧,秦穆公很爽快地答應了,他派出船隊,運了很多糧食到晉國去。

到了第二年,秦國也遭了大災荒,而這年晉國卻獲得了大豐收。於是秦穆公也派人向晉國借糧,但是秦穆公的使者到了晉國卻沒有借到糧食,晉惠公不願意幫助秦國。

秦穆公和大臣們見晉惠公這麼忘恩負義,都非常氣憤。於是,在公元前645年,秦國和晉國之間終於發生了戰爭。

晉惠公派人去向秦穆公下戰書,秦穆公回答說:“當初,你要當國君,我就幫助你當上了國君;你要借糧食,我就給了你糧食;如今你要打仗,我怎麼能不答應呢!”

兩國軍隊交戰以後,秦軍勇猛無比,晉軍潰敗不止。晉惠公有些著急,就問大夫慶鄭:“秦軍勢不可擋,怎麼辦呢?”

慶鄭也對晉惠公忘恩負義的行為十分不滿,認為晉惠公是個不講信義的人,這時見晉惠公問他,就很不客氣地說:“是大王自己叫他們打過來的,我有什麼辦法!”

晉惠公聽了,惱羞成怒,就決定親自率軍作戰。古人作戰時,主帥的戰車右邊的人選是非常重要的,本來晉惠公右邊的應該是慶鄭,但晉惠公不再重用他,而是讓另一名大臣站在他的右邊,還叫人給他的戰車套上剛從鄭國弄來的駿馬。

慶鄭在一旁看到,忍不住說道:“打仗的時候,一定要用本國的馬駕車,因為本國的馬熟悉水土,又知道主人的心思,指揮起來才會得心應手。如果用外來的新馬,對主人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很難配合一致。到作戰的時候,它一旦受驚,就會失去常態,不聽主人的號令。到那時,它的鼻子就會亂噴氣,周身血脈亂湧,看上去很強悍,實際上很虛弱,中看不中用。到時候弄得進也不行,退也不行,大王肯定會後悔的!”

最後的結果正如慶鄭所料,從鄭國弄來的馬果真不聽晉惠公的命令,竟把晉惠公拉到泥沼裏去了,晉惠公被秦軍俘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