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援見劉秀如此熱情,平易近人,深受感動,心中認為,漢光武帝胸懷博大,禮賢下士,此人堪可以擔大任成就大事。

漢光武帝和馬援談得很融洽,馬援回去以後,就把自己的看法跟隗囂說了。後來,公孫述果然被劉秀滅掉,漢光武帝統一了天下。

買櫝還珠

【釋義】把裝珠寶的木匣買走,而把貴重的珠寶還給賣者。比喻舍本逐末,取舍失當。櫝:木匣。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珠寶商人,常常往來於楚國和鄭國之間作生意。

有一次,他又準備帶一批珠寶到鄭國去賣,為了吸引顧客,他想了一個招攬顧客的辦法。

首先,他選了一些上等的蘭木,做成許多式樣十分新穎的木匣,然後在匣子外麵雕刻上精致的玫瑰花紋,四周還鑲嵌了許多彩色的羽毛,同時還用名貴的香料把匣子熏得香噴噴的。他想,把珠寶放在這樣的匣子裏,鄭國人一定會搶著買,他就可以好好的做一筆生意了。

於是,這個珠寶商做好了準備,就滿懷希望動身到鄭國去了。到了鄭國以後,他選了一條最熱鬧的街市來展示他的珠寶。結果,果然不出所料,馬上有許多人圍攏來欣賞、觀看。珠寶商看到客人這麼擁擠,心中暗暗高興,以為可以大賺一筆錢了。

可是他仔細一聽顧客的對話,不由緊張起來。原來顧客們欣賞的是匣子的樣式以及裝飾的美麗,而對匣中的珠寶卻毫不在意。

為了讓珠子引起人們的注意,珠寶商放開聲音推銷珠寶,但人們充耳不聞,仍是隻關心裝珠寶的匣子,有的人花高價錢買走了匣子,而留下了珠寶。

如魚得水

【釋義】就如魚兒得到了水一樣,比喻得到了與自己情投意合的人或很適合自己的環境。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

諸葛亮,字孔明,山東陽都人;劉備,字玄德,河北涿縣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豪傑紛起,群雄爭霸,劉備為實現自己統一天下的宏願,多方搜羅人才,特意拜訪隱居在隆中臥龍崗的諸葛亮,請他出山,他連去了兩次都未能見著,第三次去,才見了麵。劉備說明來意,暢談了自己的宏圖大誌,諸葛亮推心置腹,提出了奪取荊州、益州,與西南少數民族和好,東聯孫權,北伐曹操的戰略方針,預言天下今後必將成為蜀、魏、吳三足鼎立的局麵。劉備聽後大喜,於是拜孔明為軍師。

孔明千方百計、竭盡全力輔佐劉備,而劉備對孔明的信任和重用,卻引起了關羽、張飛等將領的不悅。他們不時在劉備麵前,表現出不滿的神色,秉性耿直的張飛,更是滿腹牢騷。劉備耐心地給他們作了解釋,他形象地把自己比做魚,把孔明比做水,魚兒離不開水,反複說明,孔明的才識與膽略,對自己完成奪取天下大業之重要。他說。

“我劉備有了孔明,就好像魚兒得到了水一樣,希望大家不要再多說了。”

以後,劉備在孔明的輔佐下,聯合東吳的孫權,首先占領荊州,進而攻取益州,取得一個又一個戰鬥的勝利,勢力範圍不斷擴大,最後促成三國鼎立局麵的形成。

如火如荼

【釋義】像火一樣紅,像茅草的白花一樣白,形容軍容的盛大。現在常用來比喻氣勢旺盛。荼:古代指茅草的白花。

【出處】春秋·左丘明《國語·吳語》。

春秋後期,吳國國力逐漸強盛,吳王夫差想當中原霸主,於公元前482年,帶領大軍來到衛國的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約天下諸侯前來會盟,要大家推他為盟主。為了顯示實力,夫差在一夜之間把帶來的三萬軍隊分成左、中、右三路,每路百行,每行百人,各擺成一個方陣。他親自高舉斧鉞,以熊虎為旗號,指揮中軍前進。中軍全體將士,全都身穿白色戰袍,披上白色鎧甲,打著白色旗幟,插起白色箭翎,遠遠望去,好像遍野盛開的一片白花;左軍一萬將士,一律身穿紅色戰袍,披上紅色鎧甲,打著紅色旗幟,插起紅色箭翎,望去好像一片熊熊烈火;右軍則全用黑色,猶如一片烏雲。

三路軍馬在晉營附近,擺開陣勢。這時,吳王夫差躍身下馬,親自指揮擂鼓助威,頓時,鼓號聲、呐喊聲連成一片,響徹雲霄,好似天崩地裂一般。

吳軍在各諸侯方麵顯示了強大的陣容,給諸侯一個下馬威,令其不敢滋事。吳王夫差終於如願以償,當上了盟主。

如釋重負

【釋義】比喻人在解除某種負擔後輕鬆愉快。

【出處】戰國·浵梁赤《浵梁傳·昭公二十九年》。

公元前542年,魯襄公病死,公子裯繼位,史稱魯昭公。當時,魯國的實際權力,掌握在季孫宿、叔孫豹和孟孫三個卿手裏,其中以季孫宿的權力最大,昭公不過是個傀儡。昭公這個國君也不爭氣,整天想著吃喝玩樂,不理朝政。生母去世後,他在喪葬期間麵無愁容,談笑自若,還外出打獵取樂。這樣,就使他更在國內失去民心。

大夫子家羈見昭公越來越不像樣,非常擔心,幾次當麵向昭公進諫,希望他勤於政事,鞏固力量,免得被外人奪了政權。但是,昭公不聽他的勸告,照樣我行我素。

日子久了,昭公終於覺察到,季孫宿等三卿在不斷擴大勢力,對自己已經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於是,他在大臣中暗暗物色反對三卿的大臣,尋找機會打擊三卿。

不久,季孫宿死去,他的孫子意如繼續執政。大夫公若、砵孫、藏孫與季孫意如有矛盾,打算除掉季孫氏,便約昭公的長子公為密談這件事。公為當然讚成。

公為回宮和兩個弟弟商量後,認為父親昭公肯定怨恨季孫氏專權,因此勸說昭公除掉季孫氏。昭公聽說砵孫、藏孫等大夫與季孫氏有矛盾,心裏很高興,就秘密把他們兩人召進宮內,要他們一起來討論誅滅季孫氏。接著,又把子家羈召來,告訴了他這一密謀。不料,子家羈反對說:

“這可千萬使不得!如果這是進讒者利用大王去僥幸行事,萬一事情失敗,大王就要留下無法洗刷的罪名。”

昭公見他堅決反對,喝令他離去。但子家羈表示,現在他已經知道了這件事的內幕,就不能離宮了,否則泄露出去,將來就會怪罪他。於是,他就在宮中住了下來。

這年的秋天,三卿之一的叔孫豹因故離開都城,把府裏的事情托給家臣砯戾掌管。昭公覺得這是個好機會,沒有人會去支援季孫氏,便使砵孫、藏孫率軍包圍了季孫氏的府第。季孫意如來不及調集軍隊反擊,又不能得到叔孫豹的救援,隻好固守府第。他向昭公請求,願意辭去卿的職務回封地去,或者流亡到國外去。子家羈建議昭公答應季孫意如的請求,但是,砵孫堅持非把他殺掉不可。昭公覺得砵孫的意見對,就聽從他的。

再說叔孫豹的家臣砯戾得知季孫氏被圍的消息,和部署商量後認為,如果季孫氏被消滅,那麼接下來會輪到叔孫氏,所以馬上調集軍隊救援季孫氏。昭公的軍隊沒有什麼戰鬥力,見叔孫氏的軍隊衝過來,馬上四散逃走。三卿中還有一家孟孫,見叔孫氏家已經出兵救援季孫氏,也馬上派兵前往,路上,正好遇到逃退過來的砵孫,便把他抓住殺死。

昭公見三卿的軍隊已經聯合起來,知道大勢已去,隻好和藏孫一起出奔齊國避難。

約法三章

【釋義】原意是約定三條章程,後泛指公開講定條件,嚴格遵照執行。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

秦朝末年,劉邦和項羽領導的起義軍是兩支最大的起義隊伍。最後,他們約定,誰先入鹹陽,誰就稱王。結果,劉邦率部長驅直入,向西進兵,攻下秦都鹹陽,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劉邦當時非常重視籠絡人心,軍紀也比較好。劉邦的部隊,進至霸上的時候,秦王子嬰前來投降,脖子上套著帶子,雙手捧著皇帝的印,跪在道旁。有的將領主張把秦王殺了,劉邦不同意,說:“他既已投降,就不必殺他了。”當即把他看管起來,大軍於是開進鹹陽。

劉邦當時召集各縣代表人物舉行了會議,劉邦對大家說:“各位父老們,你們已被暴秦折磨夠了,我現在宣布廢除秦朝的一切苛捐雜稅和法律製度;地方官吏照常工作,我們的部隊,已經撤回霸上,請大家不要害怕。”劉邦為安定秩序,收攏人心,還宣布了三條約法,他說:“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意思是殺了人的要償命,傷害了人要治罪,搶劫東西的要懲處。劉邦還派出人員會同秦朝原來的地方官吏,在各縣各鄉普遍宣傳。關中各地群眾,很快都安定下來,紛紛擁護新主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