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天時間過去了,農夫再也沒有等到第二隻撞樹樁的野兔,而田裏的莊稼卻荒蕪了。人們都取笑他這種行為,並且迅速傳遍了宋國。
衣不解帶
【釋義】形容睡覺不脫衣服。帶:腰帶。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殷仲堪傳》。
殷仲堪出身於晉代宦官人家,自幼聰穎好學,對《道德經》一書能倒背如流,遠近各地廣為傳頌。
鎮守京口的大將軍謝玄十分器重他,想請他做官,但被拒絕了。在給謝玄的信中,殷仲堪情真意切地訴說了戰爭給百姓帶來的痛苦,希冀上麵能以仁義來遍布天下。隻有“邊界無貪小利,強弱不得相淩”,才能不愁“黃河之不濟,函穀之不開”。謝玄讀後十分感動,更加敬重他,並采納了他的諫言,殷仲堪最後答應擔任晉陵太守的職務。
上任以後,殷仲堪嚴令整治當地風氣,因此,晉陵尊老愛幼蔚然成風,並以禮義之鄉著稱。
過了一段時間,殷仲堪的父親得了一種怪病:一點細微的聲音都被他當作鬥牛般的巨響,身體逐漸衰弱,從此一病不起,四處求醫無效,殷仲堪心急如焚,於是決定親自攻習醫學,日以繼夜地研究其精妙。為了給父親治病,幾年來他衣不解帶,伺候父親吃藥,他常常一麵拿著藥一麵流眼淚,就這樣,他的一隻眼睛失明了。孝子殷仲堪的名聲傳遍天下,他父親去世後,孝武帝任命他為太子中庶子。
交頭接耳
【釋義】頭挨著頭,嘴靠近耳朵。形容兩人靠得很近,竊竊私語。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
據《水滸傳》記載,林衝原為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教頭,由於高俅的兒子看上了林衝的老婆,想娶為妻,林衝不同意,就得罪了高太尉,被發配到滄州。一天他在閑走時,忽然遇上李小二。李小二曾經被林衝救過命,後來李小二來到滄州,開了一個茶酒店,所以他遇見林衝時分外親熱殷勤,立即請到家裏款待,從此以後林衝常與他來往。
一天,李小二的酒店裏突然來了幾個陌生客人,行動鬼鬼祟祟,李小二立刻警覺起來,忙回到內屋,對妻子說知此事。
妻子躡手躡腳走到板牆後麵,細心地聽起來。過了一會兒她回來對丈夫說:“他們交頭接耳地說話,我聽不太清楚,隻聽到一句說:‘包在我身上,好歹結果他的性命。’好像那位東京客官還給了管家金銀。”
不久,林衝來到酒店。李小二急忙把方才店裏的情況告訴了他。林衝一聽,頓時火冒三丈:“那家夥正是仇人陸謙,他敢來這裏害我,我叫他屁滾尿流!”
幾天之後,林衝向草料場附近走去,他預料到躲在草料場有危險,就躲在附近的古廟裏,正好撞見去草料場放火的仇人,林衝殺死他們以後,跑到梁山去了。
興師動眾
【釋義】興:發動之意。原指發動大批兵馬,後借以形容動用很多人力來辦一件事。
【出處】佚名《吳子·勵士》。
戰國時魏國的名將吳起,曾任西河太守,把西河治理得井井有條,魏武侯非常欣賞他。有一次魏武侯向他請教說:“一個國家是否刑法嚴厲、賞罰分明就可以戰無不勝呢?”
吳起回答說:“關於這點,我從用兵作戰這方麵來談談看法。將軍在戰場上發號施令,軍士願意聽從;將軍興師動眾采取作戰行動,士卒願意出征;到了戰場上與敵人交戰,士兵不怕死。這三條是君王所倚仗的,有了這三條國家就不會受人侵犯。”
魏武侯又問:“君王如何才能實現這三條呢?”
吳起說:“說起來也並不難做到,你舉拔有功勞的人然後獎賞他,對於無功勞的人你設法激勵他、鼓勵他,他們就會爭著去立功。”
魏武侯按照吳起的意見,在朝廷上擺上三排座席,請有大功的士大夫、將領坐在前排;有中等功勞的人坐在第二排;無功的人坐在後排,菜肴也分成三等。酒宴散席以後,魏武侯又把有功勞人的父母、妻子請到太廟門外,也給予獎賞。這樣一來,人們都以立功為榮耀,以無功為恥辱,紛紛尋找立功的機會。
三年以後,秦國的軍隊侵擾魏國,魏軍軍吏和士卒不等上級部署,就主動抵抗秦兵,魏武侯見到這種情景,高興地對吳起說:“士兵能有這樣的素質,國家能有這樣的形勢,多虧了你啊!”
汗馬功勞
【釋義】比喻戰鬥中立下的功績。後泛指工作成績。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蕭相國世家》。
漢高祖劉邦打敗楚霸王項羽後,建立西漢王朝。漢朝建立後,高祖劉邦,分封有功之臣,劉邦認為丞相蕭何功勞最大,於是封他做了酂(地名)侯。其餘的人都不服氣,說:
“我們不顧生死,奮力衝殺,身經百戰,久經沙場,而蕭何未有汗馬之勞,隻會耍筆杆、發議論,根本沒上過戰場,封賞反在我們之上,這是什麼道理?”劉邦望著眾人,不慌不忙地問:“你們知道打獵嗎?”文武大臣一齊回答:“知道。”劉邦接著說:“打獵的時候,追殺野獸的是狗,而讓狗去追殺的卻是人。你們不過是有功的獵狗,而蕭何能知道野獸的去處並讓狗去追殺,他才是真正的有功之人。而且,你們多是單身跟隨我,有同族兩三人就算難得了,但是蕭何叫全家族的幾十個男子都參加了我的隊伍,跟著我一同出力。他的大功勞是怎麼也不應忘記的!”大家聽了,便誰也不吭聲了。
江郎才盡
【釋義】比喻才思衰退或寫不出詩文。
【出處】南朝·梁·鍾嶸《詩品·齊光祿江淹》。
南北朝時,有個叫江淹的,他從小就刻苦勤奮,聰慧伶俐,是個有名的才子。他的父親才學出眾,還當過官,對他管教非常嚴格。但在他十三歲那年,他的父親就死了,從此,家道衰落。
生活的坎坷並沒有把江淹擊倒,使他更加發憤進取,他經過不懈的努力,學業大有長進,寫得一手好文章,他寫的《別賦》、《恨賦》等,成為曆代傳誦的名篇。他的名聲在當時也傳布很廣,許多社會上流人物都仰慕他的才華,同他結識交往。
蕭道成掌握軍政大權以後,聽說江淹才學超群,就召江淹到身邊當官,負責擬朝廷的文稿。有時需要草擬的文件很多,江淹就一邊飲酒,一邊揮筆疾書,一會兒功夫,一大堆文件就擬好了。
江淹連著在南朝的宋、齊、梁三朝做官,官職越來越高。但他到晚年的時候,文思卻大不如前,文章和詩寫得也不怎麼樣。因他年輕時被人稱為“江郎”,所以這時人們就惋惜地說他是“江郎才盡”了。
據說,江淹晚年的時候,曾在午睡時夢見郭璞。郭璞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在夢中,郭璞說他的筆在江淹那裏,讓江淹把筆還給郭璞。江淹還筆以後,文才也就沒有了。
“江郎才盡”也可說“江淹才盡”。
妄自尊大
【釋義】指目中無人,自高自大。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馬援傳》。
東漢光武帝劉秀剛剛即位的時候,天下未定,還存在著許多割據勢力。當時除了光武皇帝以外,還有四個人稱帝,四個人稱王,兩個將軍,他們都各自獨霸一方。其中,勢力比較大的有五郡大將軍竇融、西州大將軍隗囂、蜀中皇帝公孫述。
漢光武帝要想統一天下,就必須把這些割據勢力各個擊破,於是他決定先拉攏隗囂和竇融,好孤立公孫述。公孫述也想拉攏隗囂,曾經派使者去封他為王。隗囂不知道漢光武帝和公孫述兩人到底誰能最後統一天下,拿不定主意到底應該投靠誰,就派手下的一個謀士馬援作為使者,到兩邊去探聽慮實。
馬援和公孫述是同鄉,從小就是好朋友。他到了公孫述那裏,以為自己是公孫述的老朋友,又多年沒有見麵,公孫述見了他一定會很高興。可是公孫述卻向他擺皇帝的架子,對待他就像對待一般使臣一樣,雖說接待他的場麵也很隆重,但是一點也沒有以前的親熱勁。他見了馬援,沒說上幾句話,就封馬援為大將軍,還威嚴地坐在那裏,等馬援向他謝恩。
馬援心裏很不痛快,就推辭不幹。他回到隗囂那裏,對隗囂說:“公孫述妄自尊大,就好像一隻井底下的青蛙,我看我們還不如投靠東邊的漢光武帝。”
於是,隗囂又派馬援去見漢光武帝。光武帝穿著便裝,也不帶衛兵,在殿上很隨便地接見馬援,就像老朋友見麵一樣,沒有半點皇帝的派頭。他笑著對馬援說:“您在兩個皇帝之間奔波,今天見到您,我還真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啊!”馬援說:“現在天下還沒有定下來,不但是做君主的要挑選臣子,做臣子的也要挑選君主。我和公孫述從小就是要好的朋友,他見我的時候都有衛兵護衛著,您見我的時候卻這麼隨便,連衛士也不帶,就不怕我是刺客嗎?”漢光武帝笑著說:“您不是刺客,大概是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