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畫(四)

先憂後樂

【釋義】在別人憂慮之前憂慮,在別人享樂之後享樂,現多指一些奉獻精神。

【出處】元·脫脫等《宋史·範仲淹傳》。

1043年身為參知政事的範仲淹見行政方麵有許多弊端,因而提出改革的十項意見,這改革因與以宰相呂夷簡為首的保守派的利益發生衝突,遭到他們的反對而沒有實行,範仲淹也被貶為鄧州知州。

在鄧州上任,範仲淹寫了一篇著名的散文《嶽陽樓記》。《嶽陽樓記》先寫了嶽陽樓的始末和規模,接著寫被貶放逐的官吏和失意文人的覽物之情,最後一段是作者的議論,原文是這樣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大意是這樣的:“唉!我曾經研究過曆代仁人誌士的思想。他們的表現與被貶官的人和失意的文人不同,這是什麼原因呢?古代的仁人誌士不因為美景而高興,也不因為自己的處境不好而哀傷。他們處在宰相那樣的高位,就為自己的百姓憂慮;身處偏僻的江湖之上,就替自己的國君憂慮,這就是說,入朝當官憂慮,退居為民也憂慮。既然這祥,那麼他們什麼時候才有歡樂呢?如果有人問他們,他們一定會說:憂慮在天下百姓之先,歡樂在天下百姓之後。啊!除了這種人,我還能和誰是誌同道合的朋友呢?”

範仲淹憂國憂民的情懷感人至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簡縮為“先憂後樂。”

先發製人

【釋義】先行下手,采取主動措施製服對方。

【出處】漢·班固《漢書·項籍傳》。

秦朝末年,百姓因不堪忍受秦王朝的殘暴統治,紛紛揭竿而起,其中陳勝吳廣起義軍聲勢最大。會稽郡守殷通接見項梁,想聽聽項梁對起義軍的看法。

項梁大聲地說:“現在大江兩岸的人都起來反對暴秦統治了,這表明秦朝氣數已盡了。這時候,先動手可以控製別人(先發製人),後動手會被別人控製。”

殷通說:“聽說你家世世代代都是楚國的將軍,看來,起事隻有靠你了!”

項梁一直就想取殷通而代之,所以他走出門外小聲地叮囑侄兒項羽幾句,又回來對郡守說:“請你召見項羽。”

殷通剛叫完項羽的名字,就見門外走進來一位健壯勇猛的青年,手裏拿著一把寒光逼人的長劍。殷通一邊打量著,一邊不停地稱讚:“一位勇士,真是將門虎子啊!”項羽走到他身邊停住了,這時項梁對他使了個眼色,項羽馬上一劍殺了殷通。項梁、項羽提著殷通的頭,帶著官印綬帶,來到郡府,又殺了百來個大小官吏,其他的人都嚇得趴在地上,不敢起身。

接著,項梁四處派人召集自己的舊友和相識的豪強、官員,告訴他們已殺掉了郡守,最後說:“現在我們必須要發動吳中的軍隊,迅速攻打周圍各縣,建立起自己的武裝,對各縣實施直接的統治。先割據吳中一帶,爭取主動。”

先禮後兵

【釋義】先以禮相待,如不能解決問題,再用武力處理。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東漢末年,魏武帝曹操帶兵攻打徐州,徐州太守陶謙立即派人請求劉備出兵解圍。劉備便率領關羽、張飛和趙子龍等一班人馬,衝入曹軍,殺出了一條血路,進入徐州城內。陶謙將劉備請入府衙,取出徐州太守官印讓給劉備,說:“當前國事紛亂,朝綱不振,你是漢室宗親,正該力扶社稷,我已年老昏庸,甘願將徐州相讓……”

二人推來推去,沒有結果。府吏們相勸說:“今日兵臨城下,還是先商議退兵之計為好,讓位之事可容日後再商量。”

劉備答應說:“我先給曹操寫封信,勸他退兵,如果他不答應退兵,咱們再和他交戰也不遲,這叫做先禮後兵。”

曹操看完信,罵劉備說:“劉備算什麼東西?膽敢來教訓我!將送信的人給我斬首,全軍上下馬上攻城。”

曹操的謀士郭嘉勸諫說:“最好別這樣做,劉備遠來救援,先禮而後兵,這是很合乎禮節的,我們應該用好話去安撫他,鬆懈他們的鬥誌,然後再攻城,徐州城就可以順利地拿下了。”

曹操於是盛情款待信使,又給劉備寫回信。這時,忽然有流星探馬報告說呂布的軍隊已經攻破兗州,正進攻濮陽。曹操頓時大驚道:“兗州有失,我們就無家可歸了,馬上撤出徐州!”

郭嘉又對曹操說:“我們何不就此給劉備賣個人情,就說看在他的麵上我們退軍了!”曹操點頭,重新給劉備寫了一封信。

安如泰山

【釋義】像泰山一樣安穩,不可動搖。形容十分穩固。

【出處】西漢·枚乘《上書諫吳王》: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脫。必若所欲為,危於累卵,難於上天;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

枚乘是漢代著名的文學家,字叔,西漢人,是吳王劉濞府中的郎中。

漢景帝時禦史晃錯為了製約各方諸侯而要求漢景帝削減各諸侯的封地,這觸動了包括劉濞在內諸侯的利益。為了確保自己現有的利益,吳王劉濞聯合起來發動兵變。

枚乘清醒地看到劉濞陰謀反叛的禍害,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劉濞進行勸諫。在諫書中,他說:

“您要是能夠聽取忠臣的話,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那是比疊雞蛋還要危險,比上天還要艱難的;不過,如果能盡快改變原來的主意,這比翻一下手掌還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還穩固。”

但劉濞執迷不悟,加緊進行陰謀活動。於是,枚乘隻得離開吳國,到梁孝王劉武府中做了賓客。

公元前154年,劉濞聯絡楚、趙、膠西、膠東等諸侯王,以“清君側”“殺晁錯”為名,起兵叛亂。曆史上稱“吳楚七國之亂”。

漢景帝聽信讒言,殺了晁錯,向諸侯王們表示歉意。這時,枚乘又寫了《上書重諫吳王》,勸劉濞罷兵。劉濞還是不肯回頭。不久,漢朝大將周亞夫率領軍隊打敗了吳楚叛軍。楚王劉戊自殺,吳王劉濞逃到東越被殺,其餘五個王也落得自殺或被殺。這場叛亂隻有三個月就徹底失敗了。

叛亂雖然在短時間內就被平息,但枚乘在這場叛亂中聲名大振,不幸的是在進京做官時,還沒到京城,就死於途中。

安然無恙

【釋義】平安無事,沒有受到損害或發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災禍。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四》

“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使者不悅,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繼位,稱作趙孝成王。由於孝成王年紀小,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負責處理。

趙威後是一個賢慧的中年婦女。她開始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對趙國進行了全麵的進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後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後再出兵。趙威後舍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著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

“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

齊國使者聽了感到很不高興,說:

“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您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麵,把尊貴的放在後麵嗎?”

威後微微一笑,說:

“不是的。如果沒有收成,就沒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就沒有君主?難道問候時能舍棄根本而隻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以後,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個“無恙”的故事,後來慢慢演化為成語“安然無恙”。

守株待兔

【釋義】守著樹樁等待兔子跑過來撞死。株,是指樹樁。比喻堅持片麵經驗,抱著僥幸心理,不經過努力奮鬥而妄想獲得成功。

【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王蠹》。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耒而守株,冀複得免。兔不可複得,而身為宋國笑。

宋國有位農民,一天在田裏幹活,忽然看到有隻野兔從遠處跑來。隻見它狂奔亂闖,最後撞在一個樹樁上。他走近一看,那野兔已折斷頭頸死去。

農夫高興極了,把那隻死兔撿回家美美吃了一頓。

第二天,農夫也不下田幹活了,他就坐在那個樹樁旁,等待著再發生野兔撞樹樁而死的事,想白白地撿到死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