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社交心理學(1 / 3)

為什麼有的人就是那麼受歡迎

1可口可樂效應——感情投資可獲真情回報

所謂“可口可樂效應”,就是指人們把說服性信息與一些強化刺激聯係起來,從而提高了信息的效應現象。這主要與“凡事最好佐以可口可樂”所起的作用相仿而喻稱為“可口可樂效應”。這一效應的實質是強化作用。

關於“可口可樂效應”,賈尼斯等人在1905年就做過這方麵的實驗研究。

他們把說服性信息用通常的方式介紹給被試者,但給有些被試者以一種新異的報答,而另一些則不給。例如,在讀過外商廣告上的說服性信息之後,給一些被試者每人一瓶可口可樂喝,而另一些人什麼也沒有得到。結果得到報答的被試者往往比沒有得到報答的要受到更大的影響。因此,把這種效應喻為“可口可樂效應”。

對這種效應的產生原因有雙重的解釋,即認為首次給予報答使被試者從總體上對實驗者或實驗情境產生積極的熱情;或者,它隻是置被試者於一個很好的精神狀態之中。而後者很可能隻有影響被試者積極對待一切事情的作用。

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最容易讓人對你產生信任和感動的往往不是你那些傾囊相助的義舉,相反,平時小小的感情投資往往能獲得別人的好感,取得別人的信任,從而使你在為人處事時變得暢通無阻。平時的一瓶“可口可樂”,說不定在關鍵時刻就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王維是一名業務員,偶然一次從公司的銷售網絡裏發現了一個大客戶。但是令王維尷尬的是,這個客戶曾與王維比較要好的一個同事鬧過不愉快,以至於王維在拜訪這位客戶時備受冷落。但他又不忍心就這樣舍掉了一塊“肥肉”,正當王維無計可施之際,他發現客戶的書架上擺放著許多石頭,頓時計上心來。

第二天,他一個人到河邊揀了一些別樣的石頭,並仔細將它們分類整理好,包裝成禮品的樣子送給那個客戶。當他把石頭拿出來時,客戶頓時兩眼放光。石頭不值錢,但對喜歡收集石頭的人來說,這是世上最好的禮品了。

就這樣,客戶開始注意起了這個年輕的小夥子,並在不久後跟他合作了一筆生意。也正是這筆生意,讓王維輕鬆地坐到了銷售經理的位置上。

如果你能運用“可口可樂效應”從人情、人性的基礎出發,對待客戶、生意夥伴從生活、學習、工作、家庭等方麵予以關懷,施以感情投資,對其起到感情強化作用,從而拉近彼此的距離。那麼對方一定會對你很感激,進而使你輕鬆地達到目的,收獲大大的實惠。

有時候,也就是多說幾句好話或者客氣話的事情。可如果平時不花精力去做這些事,那麼,到了緊要關頭時,你就是花再多的精力,也是很難奏效的。而且即使在企業之間,適當地進行感情投資也是需要的。

張娜是某小企業的總經理,該企業長期承包一些大建築公司的工程。所以,張娜經常與這些公司的重要人物聯絡、保持關係,但她的更高明之處在於,她不僅看重這些公司的重要人物,而且對年輕的職員也殷勤款待,經常施與小小的感情投資。

在平時的時候,張娜總是想方設法將那些大公司中各員工的各種情況作一個全麵的了解。當她發現某公司裏有個人大有可為,以後可能會成為該公司的要員時,不管他現在有多年輕、職位有多低,都盡心款待。因為她明白:自己的感情投資終會有回報的。她現在是在為以後更大的發展與合作打基礎。

可見,平時感情投資的意義是多麼的重大。因為平時這樣做,會讓別人覺得你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並不是什麼做作、故意拉攏人心之舉。

因此,你與人交往,平時點滴關愛之心的付出更能換來別人的真情回報,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他會心甘情願地為你排憂解難。當你在為自己的人際關係發愁時,不妨用“可口可樂”當個作料!

2自己人效應——“自己人”最可靠

所謂“自己人”,是指對方把你與他歸於同一類型的人。“自己人效應”是指對“自己人”所說的話更信賴、更容易接受。

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彼此會相互影響。這種相互影響有時是無意的,有時則是有意的,即一方對另一方有意識地施加影響,以便矯正對方某種行為。有意施加影響的技巧很多,其中“自己人效應”便是其中之一。

任何場合,在正式溝通前,恰到好處地利用“自己人效應”,可以使人們在說服對象心中成為被認可和感到親切的人。大家一起共同感受的強化,特別是就一係列問題預備性地取得一致意見後,會大大緩和對方的矛盾心情和抗拒感受,使暗示性和從眾性增加,說服往往容易讓人接受。裏根在競選美國總統時正是通過巧妙地利用“自己人效應”而為自己贏得了民眾的支持。

美國總統裏根在參加競選時,迎合選民的手法是變化多端,富有吸引力的。當他在向一群意大利血統的美國人講話時,他說:“每當我想到意大利人的家庭時,我總是想起溫暖的廚房,以及更為溫暖的愛。有這麼一家住在一套稍嫌狹小的公寓房間裏,但已決定遷到鄉下一座大房子裏去。一位朋友問這家一個12歲的兒子托尼:‘喜歡你的新居嗎?’孩子回答說:‘我們喜歡,我有了自己的房間。我的兄弟也有了他自己的房間。我的姐妹們都有了自己的房間。隻是可憐的媽媽,她還是和爸爸住一個房間’。”這個笑話明顯地拉近了他與當地選民的心理距離,有效地推銷了他的形象。這正是“自己人效應”所給他帶來的好處。

100多年前,林肯引用一句古老的格言,說過一段頗為精彩的話,他說:“一滴蜜比一加侖膽汁能夠捕到更多的蒼蠅,人心也是如此。假如你要別人同意你的原則,就先使他相信你是他的忠實朋友,即‘自己人’。用一滴蜜去贏得他的心,你就能使他走在理智的大道上。”掌握“自己人效應”,對於人際交往以及處理人際關係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在運用“自己人效應”時,一定要恰到好處,為自己贏得主動,占得先機。

張正大學畢業後一直沒有找到工作,每天忙於東奔西跑,應聘了幾家單位都被拒之門外,感到十分沮喪。

就在他快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他收到了一份麵試通知。他抱著最後一線希望決定到公司應聘。在應聘之前,他決定此次再也不能魯莽地去麵試了,而是積極主動地去打聽該公司老總的曆史,通過熟人了解了老總的經曆和公司的經營狀況。

通過了解,他發現這家公司老總以前也有與自己相似的經曆,他如獲珍寶。於是在應聘時,他與老總暢談自己的求職經曆,以及自己對該公司經營的設想。因為事先做好了充分準備,所以在交談時張正的表現甚為搶眼。果然,這一席話博得了老總的賞識,最終他被錄用為業務經理。

張正很聰明,為了讓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和態度,首先把對方與自己視為一個群體,向對方傳播一些他們能接受並喜歡的觀點或者思想,然後再悄悄地將自己的觀點和思想滲透進去,使對方產生一種印象,似乎“我們的思想觀點是一致的”。彼此的態度和價值觀相同,就會使對方感覺到張正與他有更多相似的地方,從而很快地縮小心理距離,讓對方更願意接受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得到老總的賞識。

因此,要想讓對方接受你的觀點和態度,你就要把對方與自己視為一體。隻要你的思想觀點與對方已認可的思想觀點是相近的,表明自己與對方的態度和價值觀相同,就會使對方感覺到你與他有更多的相似性,從而很快地縮小與你的心理距離,更願同你接近,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要把自己變成他人的“自己人”,也要掌握以下一些技巧:

(1)找出自己與他人的共同點。強調彼此一致的地方,讓對方感覺到你是“自己人”,從而使你提出的建議易於被接受。

(2)可信度要高。在人際交往中,你的話語必須使人感到你說的有道理。隻有這樣,才能增強信息傳遞的效力。

(3)平等的地位。隻有平等的雙方才有和諧的交流。當別人問你的鞋子價格時,最好說出和他那雙差不多的價格!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人們都不可避免地去交際,認識各種各樣的朋友。利用好“自己人效應”能夠讓你更好地溝通人際關係。有時候,隻是向人們提出好建議是遠遠不夠的,還可以強化和發揮“自己人效應”,說服別人讓他喜歡按照你的建議去做。要知道,無論是在誰的心中,“自己人”永遠是最可靠的。

3首因效應——初次見麵就給人留下好印象

人與人在第一次交往中彼此留下的印象,都會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並占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首因效應”。第一印象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長,比以後得到的信息對於事物整個印象產生的作用更強。

“首因效應”又稱“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首因,是指首次認知客體而在腦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應”,是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後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

心理學研究發現,與一個人初次會麵,45秒鍾內就能產生第一印象,而最初的025~4秒給對方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不要小看這短短的4秒,別人對一個人75%的判斷和評價都由此而來。所以別人第一印象中的你不管是不是真實的,以後你留給別人的這種印象都很難改變。

有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準備了30個題目,然後讓兩個學生都做對30道題中的一半。但是讓學生A做對的題目盡量出現在前15道題,而讓學生B做對的題目盡量出現在後15道題,然後把試卷給其他的同學看,接著讓他們對兩個學生進行評價:學生A和學生B比較,誰更聰明一些?結果發現,多數同學都認為學生A更聰明。

這個實驗表明第一印象給人形成的是肯定的心理定式,會使人在後繼了解中多偏向發掘對方具有美好意義的品質。若第一印象形成的是否定的心理定式,則會使人在後繼了解中多偏向於揭露對方令人厭惡的部分。

心理學家認為,由於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別、年齡、衣著、姿勢、麵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體態、姿勢、談吐、衣著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個人的內在素養和其他個性特征,不管暴發戶怎麼刻意修飾自己,舉手投足之間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優雅,總會在不經意中“露出馬腳”,因為文化的浸染是裝不出來的。

因此在人們日常交往的過程中,特別是與別人的第一次交往,一定要注意給別人留下美好的印象。“首因效應”在人們的交往中起著非常微妙的作用,隻要能準確地把握它,定能給自己的事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美國總統林肯也曾因為相貌偏見拒絕了朋友推薦的一位才識過人的閣員。這樣一位偉大、英明的總統怎麼會犯以貌取人的錯誤呢?這很讓人不理解。當朋友憤怒地責怪林肯以貌取人,說任何人都無法為自己的天生麵孔負責時,林肯說:“一個人過了四十歲,就應該為自己的麵孔負責。”

也許閣員可能在某一領域有精辟過人的見解,但如果他連約見總統的事情都不放在心上,不能把自己最好的一麵展示給總統,那麼總統怎麼在最短的時間內去判斷這個人呢?雖然林肯以貌取人也有其不可取之處,但是人們卻不能忽視“第一印象”的巨大影響,因而必須通過提高自身修養來改變自己的形象,為將來的成功奠定基礎,搭好台階。

機會對於人們來說一閃而過,如果不能做到先聲奪人,那麼在萬千個競爭者中就很難脫穎而出。隻有讓個性閃光,才能讓才能找到施展的舞台。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人們帶給別人的“第一印象”相當重要。有時候,“第一印象”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前程甚至命運。這種先入為主所帶來的第一印象是鮮明的、強烈的、過目難忘的,因為對方很容易地將你的“首因效應”存進他的大腦檔案,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那麼在各類社交活動中,為了給別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你應該怎麼做呢?

(1)讓自己穿著得體。人靠衣裳馬靠鞍,這是非常有道理的。第一次見麵,別人沒有辦法去了解一個人的內在美,而體現在著裝上的個性卻能讓人看得明白。如果穿著得體,那就容易給別人留下一個好的印象。

(2)要注意言談舉止。言辭幽默,侃侃而談,不卑不亢,舉止大方,定會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沒有人會喜歡一個言談粗鄙的人。

(3)自己要有風度。風度是一個人氣質和性格的自然流露。性格開朗,風度則往往瀟灑大方;性格豪爽,氣質粗獷,風度則往往豪放雄壯;性格沉靜,氣質高潔,風度則溫文爾雅。

一個很有修養的人,在和別人第一次接觸的時候,一定會表現得得體大方,使人非常願意與其交往。相反,沒有修養的人會讓人感覺別扭。因此,無論著裝得體與否,風度是否瀟灑,都和修養有著直接的關係。沒有平時良好的修養,即使主觀上想給人留下一個好印象,也往往是裝模作樣,讓人生厭。

雖然僅憑一次見麵就給對方下結論為時過早,“首因效應”並不完全可靠,有時候還可能出現很大的差錯,但是絕大多數人還是會下意識地跟著“第一印象”的感覺走。所以說,若想在人際交往中獲得別人的好感和認可,就應當給別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要知道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當然,對於人們自身來說,不應以“第一印象”而去判斷一個人。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不要因為一時一事而作出輕率的判斷,小則錯失良才益友,重則日後朋友之間反目成仇。

4近因效應——士別三日,讓人刮目相看

“近因效應”是指在多種刺激一次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來出現的刺激,即在交往過程中,人們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占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因此,又稱為“新穎效應”。

與“首因效應”相反,“近因效應”使人們更看重新近信息,並以此為依據對問題作出判斷,忽略了以往信息的參考價值,從而不能全麵、客觀地看待問題。比如多年不見的老同學,在自己腦海中對對方最深刻的記憶就是臨別時的情景;某個人最近出現了異常言行,使別人印象非常深刻,以致推翻了根據過去人們對此人形成的好感,從而導致一定的偏見,經常會因為一句話就傷了多年的和氣。這些都是“近因效應”在生活中給人們所帶來的影響。

“近因效應”是美國心理學家盧欽斯通過連續實驗得出的結論,其中最著名的實驗就是關於吉姆印象形成的實驗。

首先他編撰了關於吉姆生活片段的兩段文字作為實驗材料,第一段文字將吉姆描寫成熱情並外向的人,另一段文字則相反,把他描寫成冷淡而內向的人。在實驗中,盧欽斯把兩段文字加以組合:

第一組,描寫吉姆熱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現,冷淡內向的文字後出現。

第二組,描寫吉姆冷淡內向的文字先出現,熱情外向的文字後出現。

第三組,隻顯示描寫吉姆熱情外向的文字。

第四組,隻顯示描寫吉姆冷淡內向的文字。

盧欽斯讓四組被試者分別閱讀一組文字材料,然後回答一個問題,吉姆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結果發現,第一組被試者中有78%的人認為吉姆是友好的,第二組中隻有18%的被試者認為吉姆是友好的,第三組中者認為吉姆是友好的被試者有95%,第四組隻有3%的被試者認為吉姆是友好的。

但是,盧欽斯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如果在兩段文字之間插入某些其他活動,如做數學題、聽故事等,則大部分被試者會根據活動以後得到的信息對吉姆進行判斷,也就是說,最近獲得的信息對他們的社會知覺起到了更大的影響。在兩種或者兩種以上意義不同的刺激依次出現的場合,印象形成的決定因素是後來新出現的刺激物。

“近因效應”是人們的社會交往的一個偏見。在生活中普遍存在著這些事情:某人一向口碑很好、犯了一個錯誤,人們便改變了對這個人的一貫看法;某人因做了一件有意義的好事,人們就認為他是浪子回頭金不換,以前的不好都隨之而去,從此對他刮目相看;在朋友交往中,有時多年的友誼會因一次誤會而告終;夫妻之間吵架,一氣之下,可能全忘記了對方過去的好處和恩愛,隻想著離婚,等等。這些都是心理學上的“近因效應”在起作用。

兩江總督曾國藩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可以作為“近因效應”的引證:

曾國藩在最初和太平軍的交鋒中,因為一直處於劣勢,於是在奏折中稱自己“屢戰屢敗”。但他幕下的一個師爺看了說,不要這樣寫,要將這四個字的位置調動一下,就變成“屢敗屢戰”了。

曾國藩恍然大悟,把奏折改了過來,交了上去。結果一個“常敗將軍”的形象變成了敗而不餒、堅忍不拔的形象。

最近的印象或者最後的印象都容易給人們的認知產生強烈的影響,結果往往會被視為過程的總結,從而導致人們對事情產生一種新的印象。因此,人們要善用“近因”,創造良好的“近因”,從而改善自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