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社交心理學(2 / 3)

三國時期,吳國將軍呂蒙不愛學習。孫權開導他說:“像我這麼忙的人都常常讀書,你也應該好好學。”呂蒙聽後,從此專心學習。

後來,魯肅路過呂蒙屯兵的地方,與呂蒙商談天下之事。酒到酣處,呂蒙問魯肅:“您擔負重任以抵禦關羽方麵軍,打算用什麼方法應付突然發生的襲擊?”魯肅輕慢地說:“臨時想辦法就行。”呂蒙說:“現在東吳和西蜀是暫時聯盟,關羽畢竟對我們有威脅,怎能不提早做好應對的打算呢?”於是就這個問題,為魯肅想了五種應對的方法。魯肅又佩服又感激,從飯桌上跨過去,坐在呂蒙旁邊,手撫著呂蒙的背,親切地說:“呂蒙,我不知道你的才能策略竟然到了如此的境地!”呂蒙說:“士別三日,就應當擦亮眼睛,用新的目光看待。”於是魯肅拜見了呂蒙的母親,並和呂蒙結為朋友,告別而去。

從當初的“吳下阿蒙”,到後來讓人的刮目相看,正是“近因效應”的一個典型體現。現在很多人都在爭著出國,留洋前不過是無名小卒,但回來後就戴上了“海歸”的帽子。這時候人們往往不會記得他們從前的樣子,隻會稱讚他現在的成就。所以說,無論你現在處境多麼窘迫,隻要你發憤圖強,一旦功成名就,別人定會對你刮目相看。

最後的印象往往是人們記憶最深的。因此,一方麵要避免因為一時衝動而犯下錯誤,而使你處於不利的境地;另一方麵,又要好好利用“近因效應”,逐漸提升你在別人心目中留下的形象,讓別人從此對你“刮目相看”。

5親和效應——像磁鐵一樣吸引別人

“親和效應”的主要含義是:人們在交際應酬中,往往會因為彼此之間存在著某種共同之處或者相似之處,從而感到相互之間更加容易接近。這種接近會使雙方萌生親密感,進而促使雙方進一步相互接近、相互體諒。

在人們的日常交往和認知過程中,每個人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定式。社會心理學家發現,心理定式在人際交往和認知過程裏是普遍存在的。心理定式是指一個人在一定的時間內所形成的一種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趨勢,即一個人在其過去已有經驗的影響下,心理上通常會處於一種準備的狀態,從而對其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帶有一定的傾向性與專注性。

在人際交往和認知過程中,人們的心理定式大體上可以分為肯定式與否定式兩種形式。肯定式的心理定式,主要表現為對於交往對象產生好感和積極意義上的評價。否定式的心理定式,則主要表現為對於交往對象產生反感和消極意義上的評價。

因此,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往往存在一種傾向,即對於自己較為親近的對象,比如,有共同的血緣、姻緣、地緣、學緣或者業緣關係,有相似的誌向、興趣、愛好、利益,或者是彼此共處於同一團體或同一組織等,會更加樂於接近。

一個人如果想要讓身邊的同事、朋友與自己有親密感,除了本無法改變的血緣外,就要懂得與他人的相處之道。主動讓別人對自己產生好感,認同並喜歡自己,就需要拿出“親和力”。隻有這樣的人才會把周圍的人吸引到自己身邊來,才會讓別人認同自己,對自己有親密感。

所以說,在其他條件相當的情況下,人們對具有親和力的人的心理定式往往是肯定的,交往效果也就更為明顯。因此,在交往中雙方都應當努力創造條件,形成雙方的共同點,從而使彼此都處於很親近的情境之中。

江麗在公司已經工作兩年了。兩年來,江麗工作認真勤奮,基本上沒出過什麼差錯,她待人和藹,看到勤雜工大媽都很親切地打招呼,能幫得上忙的都會很熱心地去幫忙。

上周,江麗由於家裏有急事,一心惦記家裏人的她,居然把公司的標書給弄丟了。這是公司的商業機密,如果被競爭對手拿到,不僅對公司是不小的損失,江麗的飯碗恐怕也保不住了。

正在焦急地尋找的時候,江麗突然接到一個電話,原來,是做勤雜工的大媽在洗手間撿到了她的東西,並及時給她送了過去。問題解決了,江麗十分感激這位大媽,大媽卻說,平時你對我很好,經常幫助我,我覺得你就像我家裏人一樣,你丟了東西,我比你還著急。

一個人若隻是和自己工作有關係的人交流互動,對周圍的人視而不見,那麼他的交際圈子就會窄很多,更談不上具有親和力,也不會贏得大多數人的好感。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應學會善待他人,盡量做到親切溫柔,讓別人覺得你是個隨和可親的人,這樣你就能融洽地和他人相處。千萬不可認為自己處處高人一籌,自命清高,對周圍的人愛答不理,或是瞧不起某些地位比較低的人。想成為一個具有親和力的人,就應該懷有一顆愛心,對別人一視同仁,用甜美的微笑去感染周圍的每一個人,親近每一個人。

海因茨是美國著名食品公司亨氏公司的總裁,也是世界食品業巨子。有一次,他去佛羅裏達旅行。可是沒過多久,他就回來了。“怎麼這麼早就回來了?”大家以為他在外麵碰到不愉快的事情,提前回來了。

“你們都不在,我一個人也沒有多大意思。”說著,他指揮一些人在工廠中央安放了一隻大玻璃箱,其他員工納悶地過去看,原來裏麵有一隻短吻鱷,重達360千克、身長442米。

海因茨笑著說:“怎麼樣,這個家夥看起來還好玩嗎?”在當時,如此巨大的短吻鱷並不容易見到。員工們在驚愕之餘,都高叫著好玩。

“這個家夥是我佛羅裏達之行最得意的收獲!”海因茨笑嗬嗬地說,“也是我最興奮的事情,請大家工作之餘一起與我分享快樂吧!”原來,海因茨是特意為員工們買回來的,他不喜歡一個人獨自享受這個稀有的動物所帶來的樂趣,於是就幹脆把它買回來與員工們一同欣賞。

正是海因茨這種與員工苦樂共享的風度,增加了他的親和力,使公司的員工們獲得了一個融洽快樂的工作環境,而正是這樣的環境成就了亨氏公司。現在亨氏公司的分公司和工廠遍及世界各地,這是一個年銷售額高達60億美元的超級食品王國。亨氏公司的這種勞資關係被認為是全美工業的楷模,他的公司也被譽為“員工的樂園”。

每個人都希望待在一個人與人親密無間的環境裏,因為這樣才有安全感。一個友好的微笑,一個鼓勵的眼神,都可以使人感到你倍加親切。

因此,如果你渴望人群,渴望有事與人分享,那麼就請運用你的親和力去“吸引”別人,積極主動地去和別人交流,讓別人看到你甜美和藹可親的一麵,讓別人和你在一起有如沐春風的感覺。這樣,你就會如磁鐵一般擁有強大的吸引力。

6刻板效應——打破“先入為主”的觀念

“刻板效應”又稱“定型效應”,是指人們擁有刻印在自己頭腦中的關於某人、某一類人的固定印象,並以此固定印象作為判斷和評價人依據的心理現象。人們總是習慣於把人進行機械的歸類,把某個具體的人看做是某類人的典型代表,把對某類人的評價視為對某個人的評價,從而導致了人們對這個人的判斷。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種偏見,人們不僅對接觸過的人會產生刻板印象,還會根據一些不是十分真實的間接資料對未接觸過的人產生刻板印象。

蘇聯社會心理學家包達列夫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他把參加實驗的被試者分為甲乙兩組,將一個人的照片分別給兩組人看,照片的特征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翹。然後對甲組被試者說,照片中是一位屢教不改的罪犯。對乙組被試者說:照片中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在所有的被試者看完後讓他們根據照片中人的外貌來分析其性格特征。結果甲組被試者說: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凶狠、狡猾,下巴外翹反映著其頑固不化的性格;乙組被試者認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翹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頑強精神。

為什麼兩組被試者對同一照片的麵部特征所作出的評價竟有如此大的差異呢?原因很簡單,是人們對社會各類的人有著一定的定型認知。把他當罪犯來看時,自然就把其眼睛、下巴的特征歸類為凶狠、狡猾和頑固不化;而把他當學者來看時,便把相同的特征歸為思想的深邃性和意誌的堅忍性。所以說“刻板效應”實際就是一種心理定式。

《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曾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臥龍是指諸葛亮,鳳雛則是龐統。龐統當初準備效力東吳,去拜見孫權,“權見其人濃眉掀鼻,黑麵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龐統又見劉備,“玄德見統貌陋,心中不悅”。孫權和劉備都認為龐統這樣麵貌醜陋之人不會有什麼才能,因而產生不悅情緒,這實際上也是“刻板效應”的負麵影響在發生作用。

“刻板效應”具有如下特點:

(1)對個體、群體過於簡單化的分類。

(2)在同一社會、同一群體中,刻板印象有驚人的一致性。

(3)多是偏見,甚至完全錯誤。

“刻板效應”有時候能使人們在從事某些活動時根據以往的經驗作出判斷從而事半功倍,節省了人們的時間和精力。但是,“刻板效應”無疑也會束縛人們的思維,讓人們習慣於用固定的方式看問題,用固定的思維去想問題,從而導致人們看不到事物的變化,陷入因循守舊的僵局,不能夠去創新和尋找捷徑。

世界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一生中共撰寫了400餘部書。阿西莫夫從小就很聰明。

有一次阿西莫夫遇到一位老熟人,是個汽車修理工。修理工想和阿西莫夫開個玩笑,於是汽車修理工說:“嗨,博士,我來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題看你能不能答對,我打賭這道題你肯定在10秒鍾內答不出來,信不信?要不要試一試”。阿西莫夫從來不懷疑自己的智商和反應能力,於是就同意了。修理工便開始說題:“有一位聾啞人,想買幾個釘子,可是他說不出話,不知道該怎麼表達。於是他慢吞吞地來到五金商店,終於想到了一個好主意。他對售貨員做了這樣一個手勢:左手食指立在櫃台上,右手握拳做出敲擊的樣子。售貨員見狀,先給他拿來一把錘子。聾啞人搖搖頭。於是售貨員明白了:他想買的是釘子。聾啞人滿意地離開了。

聾啞人買好釘子走出商店,接著進來一位盲人。這位盲人想買一把剪刀,你說這位盲人將怎麼做?”

阿西莫夫順口答道“盲人肯定是這樣——他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狀。”說著,還伸出自己的手模仿動作。

聽到回答,汽車修理工哈哈大笑起來:“你答錯了。盲人想買剪刀隻需要說‘我買剪刀’就可以了,為什麼要做手勢呢?”

阿西莫夫隻得承認自己回答得很愚蠢。而那位修理工在提問阿西莫夫之前就認定他肯定答錯,因為他所接受的教育太多,一些生活常識反而忽略了。

其實這並不是教育和不聰明之間有聯係——學多了知識人就變笨了,而是因為隨著人們學習的知識和經驗越來越多,會在頭腦中形成較多的思維定式。這種思維定式會束縛人的思維,使思維按照固有的路徑展開。想一想在生活中人們是不是經常犯這樣“聰明”的錯誤呢。

心理學家指出,人們在一定的環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使人們習慣於從固定的角度來觀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來接受事物。那麼,人們就要學會避免“刻板效應”,以妨礙問題的解決。

在世界上,萬事萬物都在運動和變化之中,因此,不能用固定、靜止和一貫的思維方式去看待問題。也許你正被困在一個看似走投無路的境地,也許你正囿於一種兩難選擇之間,但無論什麼時候遇到什麼樣的情況,你一定要明白,這種境遇也許隻是由你固執的思維定式所致,隻要勇於重新考慮,打破“先入為主”的觀念,開拓思維,換個角度看問題,就一定能夠找到跳出困境的出路。

7赫洛克效應——讚美是最值錢的本事

心理學家赫洛克曾做過一個實驗,他把被試者分成4個組,在4個不同誘因的情況下分別完成任務。第一組為激勵組,每次工作後給予鼓勵和表揚;第二組為訓斥組,每次工作後對存在的一點點問題都要嚴加批評和訓斥;第三組為被忽視組,每次工作後不給予任何評價,隻讓其靜靜地聽其他兩組受表揚和挨批評;第四組為控製組,讓他們與前三組隔離,且每次工作後既不表揚、批評,也不給予任何評價。

實驗結果顯示,前三組的工作成績都比控製組優秀,表揚組與訓斥組顯然比忽視組優秀,而表揚組的成績不斷上升。這個實驗說明:對於工作結果及時給予評價,能夠強化工作動機,對工作起到促進作用。適當表揚的效果顯然比批評要好,而批評的效果要優於不給予評價。

赫洛克由此提出了“赫洛克效應”。“赫洛克效應”是指讚美是激勵他人和成就自我的最佳方式。的確,一句讚美的話勝過一劑良藥,真誠的讚美來自內心深處,是心靈的感應,如同和煦的陽光,能使人受到感染,這甚至是一種拯救。

在非洲南部有一個族群叫巴貝姆族。族裏麵有一條特殊的規定,倘若族內的某個人犯了行為有失檢點的錯誤,就會被族長罰站在村落的中央,公開亮相,以示他人。但最值得稱道的是,整個部落的人都會不由自主地放下手中的工作,從四麵八方趕來,進行一個可以令他重新做人的儀式。

長者首先發言,講述這個犯錯誤的人曾經為整個部落做過的有意義的事情。每個族人依次用真誠的話語敘述犯錯者的優點和善行。當所有的族人都將“讚美語”說完後,還要舉行一次盛大的慶典。老族長是慶典的主持人,部落中的男女老幼都要載歌載舞,用一種隆重而熱烈的禮儀來慶賀犯錯誤的人懸崖勒馬,脫胎換骨,重新開始一種全新的生活。

心理學家、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表示:“人類性情中最強烈的渴望就是受到他人認同。”有時候,簡單的一句讚美,可以讓人挖掘無窮的潛力,從而創造出非凡的業績。美國總統威爾遜在競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時候,就運用讚美他人和巧於恭維的這種方法最終獲得了大選的勝利。

在威爾遜競選總統前夕,有人發布威爾遜多年以前所寫的一封信,在那封信裏,他表示要將某議員打得一塌糊塗。信件發布以後,威爾遜同這位議員的關係陡然降至冰點。不久,在華盛頓的某一場宴會中,那位議員也在座,席間,威爾遜對那位議員的品格和他所以博得名譽的緣由大加讚譽。過了不久,威爾遜又和該議員碰麵了,那位議員與原來判若兩人,對威爾遜十分熱情、客氣,並在競選中支持了威爾遜。

可以說讚美他人、巧於恭維是博得他人好感、獲得他人讚同的一把金鑰匙。把讚揚送給別人,就是對別人的認可,使其需求獲得滿足。在許多時候,它就像維生素,是一種人人都需要的營養。

讚美有時隻是簡單的一句話,卻包含著關注與肯定。真誠地讚美一個人,會使他加倍地珍惜自己的名聲和信譽,讚美會成為彼此心靈和諧與默契的橋梁,讚美往往能達到苛刻的責備望塵莫及的效果。隻要你願意尊重對方的才能,高度地給予讚賞,每個人都會把自己的優點表現得淋漓盡致。要是你想讓別人尊重你,那麼,你就應該率先尊重別人。如果想矯正一個人的缺點,不妨先反過來讚美對方的一些優點,對方才會樂於迎合你的希望,接受你的建議,及時改正自己。

世界上沒有人能拒絕讚美的語言。真誠的發自內心的讚美可以搞好你的人際關係,使你在事業的道路上暢通無阻。讚美從一定意義上講,是一種有效的感情投資,當然,有付出就會有回報。對於領導的讚美,能使領導心情愉悅,對你越發重視;對於同事的讚美,能夠聯絡感情,增強團隊精神,在合作中更加愉快;對於下屬的讚美,能使你贏得下屬的敬重,激發下屬的工作熱情和創造精神,從而更好地協助你在事業上的發展;對生意夥伴的讚美則會贏得更多的合作機會,從而獲得更多的利潤;如果你是一個商人,學會讚美你的顧客,就會擁有更多的顧客回頭率。

馬克·吐溫曾經誇張地說:“隻憑一句讚美的話,我就可以多活兩個月。”一位著名成功人士在談及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曾發誓每天都要讚美別人。所以,學會讚美吧,因為讚美是成功的密碼,讚美聲中隱藏著許多你難以察覺的成功機會。在讚美聲中,你將會獲得比讚美對方大得多的回報!

8鄰裏效應——用熱情打動對方

人的心理有時很奇怪,害怕他人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又想被人接受和理解。因此,人在下意識中,都喜歡和那些看似與自己親近的人交往。居住越近的人,交往的次數越多,關係就越親密。在社會心理學領域,這稱做“鄰裏效應”。

1950年,美國有三位社會心理學家對麻省理工學院17棟已婚學生的住宅樓進行了調查。住宅樓都是二層樓房,每層有5個單元住房。住戶住到哪一個單元,純屬偶然,哪個單元的老住戶搬走了,新住戶就搬進去,因此具有隨機性。調查時,所有住戶的主人都被問到:在這個居住區中,和你經常打交道的最親近的鄰居是誰?統計結果表明,居住距離越近的人,交往次數越多,關係越親密。在同一層樓中,和緊隔壁的鄰居交往的概率是41%,和隔一戶的鄰居交往的概率是22%,和隔三戶的鄰居交往的概率隻有10%。多隔幾戶,實際距離增加不了多少,但是親密程度卻有很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