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一名社會心理學家在警察專科學校也作了十分有趣的研究。他把學生們的名字按其字母順序排列起來,然後再按這個順序安排教室座位和宿舍房間。六個月後,要求學生說出三個最親近夥伴的名字。他竟然發現,學生的朋友都是在名字字母順序上和自己相近的人。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的確如此。美國社會學家巴薩德20世紀20年代研究了費城的5000份結婚申請書,發現三分之一的夫婦,婚前住在五個街區之內的範圍中。“鄰裏效應”反映的實質就是:如果你想擁有更多的朋友,你就應該主動熱情地去和他們親近,和他們交往,和他們分享你的快樂和幸福。
愛默生說過:“有史以來,沒有任何一件偉大的事業不是因為熱情而成功的。”的確,熱情是吸附成功的強力磁石,所有成功的人都必定具備這一特質。熱情是一種能源,可以轉化為促使你成功完成一件事的重要力量。熱情就是成功和成就的源泉,沒有了它,你就沒有了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一位偉人曾講過:“事業成功的秘密,一是保持熱情,二是保持熱情,第三還是保持熱情。”即便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注入熱情的動力,也能做出一番成就。
一位女孩曾對她母親的為人稱讚不已,她說自己很佩服她的母親,能夠在搬進自己房子的一周內,就和周圍的鄰居熟稔起來並打成一片。
有一次家裏停電,因為沒有工具而無法修理,如果按照她的習慣就會忍一宿,但是,她的母親很熟悉地敲開鄰居家的門,輕鬆地借到了工具,修好了故障,而在她母親搬來之前的很長時間裏,她幾乎沒有和鄰居說過一句話。
正是因為這位母親對鄰居的主動和熱情,不僅解決了生活中的小麻煩,還使這位女孩對周圍的一切不再陌生,不再沒有安全感,與鄰居們逐漸地變得親切起來。
當你用熱情對待周圍的人的時候,周圍的人也會給你相同的回報。在社會中,人們普遍存在一種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的期望,如果能和周圍的鄰居打成一片,就會最大限度地避免鄰裏之間的不愉快,也會更好地在給予別人方便的同時也方便自己。
“鄰裏效應”歸根結底就是要熱情對待身邊的人,你懂得關心別人,自然也會得到別人的真心相待。熱情笑對身邊的人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投資,是提升個人魅力的一個砝碼。付出了熱情,收獲了融洽,利人利己。
有一位獨居老人,一直以來為人都相當熱情,左鄰右舍要是有什麼事,他總是熱心幫忙。雖然子女常來看望老人,但一個人住,難免有個頭疼腦熱的時候。
一天晚上,老人突然發起了高燒,渾身發燙,額頭上大顆大顆的汗珠直往下掉。鄰居家包了餃子,正好準備端一碗給這位平時對他們很熱心的大爺,一進門看見老人躺在床上,得知是發高燒後,趕忙在老人的床頭找通訊錄,給他兒子打電話。自那以後,鄰居每天都要到老人家看看。有一次老人外出,好長時間沒回來,鄰居不放心,專程去告訴他兒子,方才得知老人到孫子家吃飯去了。
老人的兒女們都為父親有這樣的好鄰居而高興,其實這也正是老人用自己的熱情所帶動起來的。
熱情的人是容易受到朋友歡迎的,他們的身邊永遠不會缺少同伴的關心,所以從現在開始就做一個充滿熱情的人吧,用你的情緒感染人,用你的行動帶動大家,熱愛生活、熱愛事業、熱愛家庭、熱愛身邊的朋友。相信給身邊人付出熱情的時候,你也能得到快樂!
9投射效應——不要把自己的“刺蝟”送給
別人“以己度人,認為自己具有某種特性,他人也一定會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誌、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的一種認知障礙。”這便是“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主要分為三種表現形式:
(1)相同投射,即認為他人跟自己一樣,從而合二為一,把對方進行了同化。
(2)願望投射,即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加於對方的投射現象,總是認為別人的願望就和自己所希望的一樣。
(3)情感投射,認為別人的好惡與自己相同,進而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試圖影響別人。
心理學研究發現,“投射效應”是一種心理現象,人們喜歡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歸屬到別人身上,比如個性、好惡、欲望、觀念、情緒等。這種心理現象反映到人際交往中,就表現為常常假設別人與自己具有相同的特性、愛好或傾向等,認為別人理所當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而這種效應,正是人應該杜絕的。
有時候,當人自己有不稱心的事時,常常會把一些問題轉移到別人身上,以求心理平衡。劉春玲是一個事業有成的女人,因忙於工作,年近三十了還沒有男友。一次她獨自一人度過周末,百般無聊時,向餐館打電話訂餐,餐館訂餐員很熟練地報出她經常點的菜,然後報以大笑。這笑聲在她聽來,似乎在譏笑她一個人孤單,可憐。劉春玲怒不可遏地衝到餐館,她想,一定要當麵質問這個訂餐員,為什麼用這樣的笑聲對待自己,她甚至都做好了吵架的準備。然而當劉春玲進了那家餐館才發現,那位訂餐員正在用同樣的笑聲進行著電話訂餐。她一下子釋然了:原來並不是對方慢待了自己,而是自己的內心發生了變化,是自己內心對自己現狀的不滿,才會有這樣的感覺產生,這些都是自己的推己及人所導致的。
盡管人們經常會受到錯誤“投射效應”帶來的負麵影響,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還是常常會錯誤地把自己的想法和意願投射到別人的身上。推己及人有時候也是一種感情投射,即認為別人的好惡與自己相同,把他人的特性硬納入自己既定的框框中,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加以理解。比如,自己喜歡某一事物,跟別人談論的話題總是離不開這件事物,不管別人是不是感興趣、能不能聽進去,引不起別人共鳴,就認為是別人不給麵子,或不理解自己;自己喜歡的人以為別人也喜歡,經常會疑神疑鬼且莫名其妙地“吃醋”;父母替子女選擇學校和職業;老師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授課,認為簡單的就可以不講等等。其實這一切,都是人們的一相情願。
需要你記住的是,你的一相情願有時候隻會換來別人的滿不在乎,甚至自己的好心會被別人誤解。但這不是別人的錯,原因是在你自己身上。在沒有事先做好充分的調查或準備之前就行動,就按自己的主觀臆想去辦事,肯定會碰釘子,或者是事倍功半。
一次,一位文學青年去拜訪一位作家,因為自己喜歡喝茶,而且周圍喜歡文學的朋友都有喝茶的習慣,所以這位年輕人特地買了上等的西湖龍井準備送給這位作家。
一進門,年輕人就滿臉堆笑地把茶遞給作家,作家客氣了一番,就把茶放在茶幾上了。年輕人見作家對這麼好的茶都沒有任何表示,就主動拿起茶,說道:“我想您老一定喜歡喝茶,所以特地托朋友從杭州帶來了這種特級龍井茶,這種茶和普通的茶不一樣,它的原材料很講究……”還沒等作家開口,年輕人就開始長篇大論地談論起品茶的心得。本以為自己的一番陳述會引起作家的共鳴,得到作家的認同,沒想到等他好不容易說完後,作家淡淡地笑道:“真不好意思,我不太愛喝茶,所以對茶葉方麵的知識沒有什麼研究,你剛才說的那些我都不了解。”
年輕人一聽,呆住了,自己不但沒有贏得作家的好感,反而還在作家不懂的領域大談特談,自己也相當尷尬。後來年輕人知道,不是每一個作家都愛喝茶的,自己喜歡的事並不一定所有人都會喜歡。
在生活中,經常發生的種種類似的現象,是一種對認知缺乏客觀性的表現。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一些事情上進行美化或醜化,就失去了人際溝通中認知的客觀性,從而導致主觀臆斷並陷入偏見的泥潭。
《莊子·天地篇》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堯到華山視察,華封人祝他“長壽、富貴、多男子”,堯都辭謝了;華封人說:“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獨能不欲,何邪?”堯說:“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美德也,故辭。”
古人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是“投射效應”告訴人們,即使“己所欲”,也不要輕易“施於人”。不要把自己的刺蝟送給別人,推己及人可以,但不能一相情願,要設身處地體會別人的感受,要清楚別人真正需要的、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隻有這樣,才能一擊即中,才能讓自己變為交際群體中最受歡迎的那一個。
10蹺蹺板效應與互惠原則——人生不是一場
獨舞玩過蹺蹺板的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你和另外一個人分別坐在蹺蹺板的兩端時,你用力向下一壓,對方就蹺起來;對方再用力向下壓,你就可以蹺起來。這就是人們比較好理解的“蹺蹺板效應”。
蹺起來處在上方的感覺是興奮的,如果遊戲的雙方都自私不肯向下壓,那麼遊戲就不能繼續下去。隻有當雙方都不停的輪流向下壓,才能交替地享受遊戲的樂趣。這就是蹺蹺板互惠原則。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就如坐蹺蹺板一樣,任何關心、幫助和友好等都是一個相互的過程。幫助別人,給予別人,表麵上看是一種失去,但在給予中,人們也能從對方那裏得到,從而達到互惠互利。
一個永遠不吃虧,不願讓步的人,即便真討到了不少好處,也不會快樂。因為,自私的人如同坐在一個靜止的蹺蹺板頂端,雖然維持了高高在上的優勢位置,但整個人際互動卻失去應有的樂趣,對自己或對方都是一種遺憾。
一位大學教授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他從一群素不相識的人名中,隨機挑選出一些人來,給他們寄去聖誕卡片。他估計可能會有一些回音。但隨後發生的一切還是大大出乎他的意料。這些人回贈的節日卡片如雪花似的寄了回來。大部分給他回贈卡片的人根本就沒想過打聽一下這個陌生的教授到底是誰。他們收到卡片後,就自動回贈了一張。
這個實驗規模雖小,卻很巧妙地證明了“蹺蹺板互惠原則”在人們的行為中所起的作用。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采用盡量相同的方式回報別人為自己所做的一切。由於互惠原則的影響力,當人們收到恩惠、禮物和邀請後,就感到自己有義務給予回報。因為對恩惠的接收往往與償還的義務緊緊聯係在一起。有道是: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有些時候,給予看似付出,而實際上,給予別人所需要的東西,你也能得到更值得珍惜的東西。生活中任何事情都是相互的,選擇一個好夥伴,懂得與人分享,取長補短,才能在漫漫人生路上走得更遠。
人際關係心理學家認為,互利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基本原則。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最好能夠相互合作,借助對方的力量,彌補自身的不足,以達到雙贏的局麵。
從前,有兩個饑腸轆轆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漁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其中,一個人要了一簍魚,另一個人要了一根漁竿,於是他們分道揚鑣了。
得到魚的人原地就用幹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魚,他狼吞虎咽,還沒有品出鮮魚的肉香,轉瞬間,連魚帶湯就被他吃了個精光,不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另一個人則提著漁竿繼續忍饑挨餓,步履艱難地向海邊走去,但是天高路遠,因為一路上沒有食物充饑,最終倒在了路上。
幾年後,同樣兩個饑餓的人,他們同樣也得到了長者恩賜的一根漁竿和一簍魚。隻是他們並沒有各奔東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尋大海,他倆商定每次隻煮一條魚,在吃完最後一條魚的時候,他們看到了蔚藍色的大海,他們奔跑著來到了海邊,用漁竿釣起了他們的第一條魚。從此,兩人開始了以捕魚為生的日子,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有人說“現在是創業時代,早已不是單打獨鬥、顯現個人英雄的時代了。大家互惠互利,合作雙贏才是硬道理。”的確,每一個單獨的個體在自然麵前都顯得蒼白無力,隻有聯合起來,互惠互利,才能以集體的力量共同戰勝未知的困難。
所謂“有付出才可能有回報,有耕耘才可能有收獲”,今天的收獲就是你昨日耕耘的結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這樣。隻要你善待周圍的人,在別人困難之時及時伸出雙手,你的真心付出就一定會結出驚喜的果實。像玩蹺蹺板一樣,你幫助我蹺起來,我同樣會讓你享受在上麵的樂趣,你來我往,那才能共享遊戲的快樂。互相幫助、給予、關心等都是相互的過程,主動一點,就可以蹺動你人際交往的“蹺蹺板”。
11暈輪效應——給自己的頭頂加一圈光環
“暈輪效應”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隻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也即常常以偏賅全。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這就好像刮風天氣前夜月亮周圍出現的圓環(月暈),其實呢,圓環不過是月亮光的擴大化而已。據此,愛德華·桑戴克為這一心理現象起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稱——“暈輪效應”,又稱做“光環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凱利曾經以麻省理工學院的兩個班級的學生分別做了一個試驗。
上課之前,凱利向學生宣布,臨時請一位研究生來代課。接著告知學生有關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況。其中,向一個班學生介紹這位研究生具有熱情、勤奮、務實、果斷等品質,而向另一班學生介紹研究生的信息時,把“熱情”換成了“冷漠”,其餘各項都相同。當然學生們並不知道。
兩種介紹間的差別是:下課之後,前一個班的學生與研究生一見如故,親密攀談;另一個班的學生對他卻敬而遠之,冷淡回避。可見,僅介紹中的一詞之別,竟會影響到整體的印象。當學生戴著這種“有色眼鏡”去觀察代課者,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暈輪”。
心理研究表明,人的內心活動中常有這種心理現象產生: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最初印象決定了他的總體看法,所以你可以有效地利用“暈輪效應”,努力讓自己在某些方麵有突出的表現,這樣就會給別人心中留下一個好的印象,使別人相信你在其他方麵也同樣優秀。
正如歌德所說:“人們見到的,正是他們知道的。”如果一個人的某種品質給人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那麼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方麵也會給予較好的評價,如同成語中“愛屋及烏”所揭示的道理一樣。“暈輪效應”對人們的生活來說,其實是一種片麵和偏執的表現,它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比如,人們認識到一個人的好處,往往就會認為他的全部可能都是好的。因此,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應該警惕“暈輪效應”,千萬不能讓“一俊遮百醜”的觀念蒙蔽了雙眼和理智。
但如果能借用“暈輪效應”為自己所用,那麼就會產生“四兩撥千斤”的妙用,能幫助人們實現自己的夢想。很多品牌正是借助了“暈輪效應”,迅速地提升了產品的知名度,拓寬了市場,借助了“暈輪”起飛。
天津“飛鴿”牌自行車就是通過“暈輪”作用從而成功造就為國際名牌。“飛鴿”牌自行車在國內享有盛譽,占據了國內自行車市場的半壁江山,在曆屆自行車質量評比中,獲國家銀質獎、輕工國際博覽會係列產品金獎等,但是在開拓海外市場時卻遇到了不小的壓力。“飛鴿”牌自行車在外國人眼裏不過是“阿斯匹林車”,即騎上去就累得滿頭大汗,可治感冒。因此,如何改變國外公眾對“飛鴿”牌自行車的不良印象是其進入世界市場的關鍵。
1989年,飛鴿自行車集團公司(天津)得知美國總統老布什將偕夫人訪華,領導認為機會來了,因為老布什夫婦是自行車迷,於是馬上決定通過贈車表達中國人民對美國人民的友誼,他們選出造型美、重量輕、騎著方便的兩輛彩色自行車送到釣魚台國賓館。當總理將兩輛“飛鴿”牌自行車送給老布什夫婦時,他們十分高興,連聲誇讚,還興致勃勃地騎上車子,讓眾多的記者拍照。對此,國內外上百家媒體進行了報道。很快,“飛鴿”變成了“美國總統喜愛的車”、“國家元首級的禮品”。在美國,一時間興起爭買“布什”型、“芭芭拉”型“飛鴿”牌自行車的熱潮。正是借助了老布什夫婦,“飛鴿”牌自行車打開了海外市場,一朝改變了40年的品牌形象。
在20年後美國總統奧巴馬訪華期間,飛鴿自行車集團公司(天津)同樣運用了“暈輪效應”,為奧巴馬送上了“飛鴿”牌的電動自行車,使“飛鴿”再次成為眾人矚目的亮點。可見,“暈輪效應”的作用是巨大的。
在生活中,你也一樣,有時並不需要你在每個方麵都表現得很優秀,而隻需要在某一方麵表現突出,就足以讓周圍的人對你另眼相看,以至於相信你其他方麵的能力也不會弱到哪裏去。你的一個優點被別人發現,就仿佛你頭上立即增加了一圈光環一樣,你的身價會立即得到提升。
所以,一旦給人造成了在某方麵很好的印象,那你的其他方麵也會被染上光環的色彩。那麼,就多多展示你的才華,讓自己的光環再亮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