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生活心理學(1 / 3)

為什麼有的人活得那麼遊刃有餘

1巴霖效應——輕信,被算計的開始

“巴霖效應”就是,這句話放在誰的身上都合適。它源自馬戲團經理巴霖先生的一句名言:每分鍾都有一名笨蛋誕生。“巴霖效應”多少解釋了為什麼有些星座或生肖書刊能夠“準確地”指出某人的性格。原因在於,那些用來描述性格的詞句,其實根本就屬於“人之常情”或基本上是適用於大部分人身上的。換言之,那些詞句是如此的空泛,以至往往說了等於沒說。

人性本來複雜。有時候,當一個並不熟悉的人,突然對你示好並讓你做一些事情的時候,你一定要想清楚,是不是人家真的好心,還是有意讓你去掉到他預先設計好的陷阱裏麵呢?這並不是人們生性多疑,小心行得萬年船,有很多“好心”可能包藏禍心。

紀伯倫有句名言:“一個人的實質,不在於他向你顯露的那一麵,而在於他所不能向你顯露的那一麵。”善良固然是可貴的,但許多人由於過於善良,所以往往輕信於別人,以至於上當受騙。做人要多個心眼,千萬不要被別人顯露的假象所蒙蔽。

曆史上有個叫做鄭袖的女人,是楚懷王的妃子,深得楚懷王寵愛。一次魏王贈送楚懷王一位美人,即溫柔又賢惠,一下就把楚懷王迷住了。鄭袖非常傷心,眼見被人橫刀奪愛,大有被打入冷宮之險。

但是陰險的鄭袖表麵上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不向楚懷王囉唆,也不發半句牢騷,而是對那位新夫人表示特別友好。新夫人愛好什麼衣服,喜歡什麼玩物,鄭袖一定給她辦到;她要把房子布置成怎樣,鄭袖也很快給布置好。鄭袖對新夫人的關懷,比楚懷王更加周到,像奴婢服侍主子一樣,無微不至,甚至還在楚懷王麵前大讚新夫人的長處。

楚懷王見鄭袖與如花似玉的新夫人相處得這麼好,心裏也十分高興。鄭袖知道楚懷王絕不懷疑自己吃醋了,於是準備實施計劃。

有一次,鄭袖在和新夫人閑談的時候,似無意地告訴她。“大王嫌你的鼻子略大了點兒!”“那怎麼辦呢?”新夫人摸一摸鼻子問道。“這也沒什麼了不起的。”鄭袖依然若無其事地回答,“你以後見到大王時,輕輕把鼻尖掩一掩不就行了嗎?”新夫人認為這辦法可行,以後每次見到楚懷王時就把鼻子掩起來,楚懷王覺得很奇怪,又不便當麵問,便問鄭袖。“為什麼新夫人近來每次見到我時,就把鼻子掩起來?”

對於楚懷王的詢問,鄭袖誠懇地答:“我聽她說過,可是……”。她向楚懷王飛一下媚眼,欲言又止。“你就快說吧!”楚懷王追問,“就算說錯了,我也不怪你。”鄭袖此時裝出害怕的樣子,低聲說:“她說討厭你身上有一種惡心的臭味!”“我身為國王,身上竟有臭味?她會討厭我?豈有此理!”

這位喜怒無常的楚懷王大發雷霆,猛力一拍桌子,狠狠地喊道:“來人哪!快去把那個賤人的鼻子給我割下來!”新夫人就這樣被毀了容,鄭袖的情敵被打倒了,達到了她獨自爭寵的目的。

誰都希望能夠得到別人一個好的建議。因為一個好的建議不僅能讓人們改正自身的缺點,同時還能讓人們學到很多東西。但是,要記住,並不是每一個給你提建議的人都是真心的,這就需要有一雙明察秋毫的眼睛。

古往今來,由於在個人利益和私欲膨脹的驅使之下,麵帶謙和而陷害別人反不被人知的小人有之;因善良無知,受人甜言蜜語的蒙蔽而身受其害的又何其之多。人心叵測,有時讓你防不勝防。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對於那些無端示好的人,一定要辨別他們的用心,不要輕信了他們的建議或者關心。

人們往往有這樣的習慣,對自己最親的人或者朋友不設防,可是就是這些身邊最值得信賴的人有時候卻傷害得最深!人心是世上最難揣測的,在一些好話背後,很可能包含著功利之心。當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心也難免會變得躁動不安,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人們客觀冷靜地觀察事物,分析周圍情況,還要學會察言觀色。對於別人的話語不可輕信。否則,一旦輕信,很可能就會被算計。

2王永慶法則——節省一元錢等於賺了一元錢

有我國台灣省“經營之神”、台灣企業界“精神領袖”之稱的台塑總裁王永慶先生生前曾在多個場合反複強調這樣一句話:“節省一元錢等於淨賺了一元錢。”他的這一思想被台塑集團員工奉為經典,並為國內外企業管理者稱為“王永慶法則”。

很多人都會說,自己也知道節儉的好處,可是自己從小就大手大腳慣了,要養成節儉的習慣太難了,有時甚至認為這是小家子氣。事實上,節儉沒有想象的那麼難,殊不知,節儉也是理財的一部分。學會了節儉每一分不必花費的錢,也就學會了對財富的運用和創造。

很多時候,人們的錢都被那些心裏的欲望給“吞”掉了。本來不值得買的東西,因為喜歡,就買了;衣櫥裏的衣服,已經掛不下了,可仍然遏製不住購買的欲望;一個菜已經夠吃了,可是卻要兩個……所以,提倡節省,就是要進行理智、健康的消費,適度提高生活質量,杜絕盲目消費。

你留心一下就會發現,少花一元錢,比多掙一元錢要容易得多。比如,你看中了一雙鞋,價格很實惠,100元一雙,頭腦一熱就要買,在掏錢的時候,忽然想起自己家鞋架上的鞋已經快放不下了,忽然覺得沒有買的必要了。很好,你已經省了100元。從這裏可以看出,其實節儉並不難,對人們的生活也沒有什麼影響。對聰明的人來說,節儉也可以過得很有麵子,隻需省掉那些被浪費的錢,而把錢花在刀刃上。

吃飯的時候,有些人總是習慣盛滿滿一碗米飯,最後卻因吃不完被倒掉。而如果能在盛飯的時候少盛一些,這就等於把以前要倒掉的那些米飯省了下來,而這樣的節省要比餓肚子節省容易得多。節省金錢也是這樣,人們需要的隻是一些小小的技巧,把時間和金錢用在那些真正需要,並且物有所值的東西上,而不要浪費在沒用的地方。

那麼,節儉具體有什麼技巧呢?你該怎樣做呢?

(1)領到薪水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銀行把一部分存成定期。至於百分之多少,就自己掌握吧,但別少於10%,否則這件事就沒意義了。

(2)交朋友要謹慎。朋友的消費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你的消費觀念,如果你的好朋友追逐名牌,你也會慢慢地對名牌產生興趣,以致每個月都會出現財政赤字。

(3)選擇淡季旅遊。如果時間允許,不妨在淡季旅遊。季節和風景依然不錯,但價錢卻比長假期間便宜至少20%以上。

(4)把所有的家電都換成節電型的。節電型的家電雖然買的時候價錢稍微偏貴,但是卻能為你省掉更多的電費。

(5)請客吃飯不要耍大牌,除非你真的是大牌。不要為了你的麵子而充闊,與朋友小聚不如去經濟實惠的小飯店。點菜適量,吃不完一定要打包,可以在下一餐食用,浪費才是最可恥的。

(6)購物的小竅門。要確定自己買什麼,不要貪圖打折便宜就去買那些不實用的東西,不要輕易就掉進了商家的促銷陷阱中。“三思而後買”才是省錢之道。

(7)少用信用卡。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青睞信用卡,在不知不覺中就透支了。如果你想縮減支出,那麼停止刷信用卡吧,盡量使用現金付賬,這樣你就會有“心疼”鈔票花出去的感覺,也就能多為你的“水庫”存些水。

其實,節省就是這麼簡單,如果你養成了習慣,會發現這還是一門學問,一門非常有趣的學問。節省的宗旨就是杜絕浪費金錢的現象出現,要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

不要相信“錢是掙來的,不是省出來的”之類的話,相信這個理論,就算你中了500萬元的大獎,也還是會回到曾經沒錢的艱苦歲月。如果你每個月掙2000元,在不節省的情況下,會欠債500元,在節省的情況下還能剩餘500元,那麼裏外一計算,不就等於多掙了1000元嗎?

省的都是掙的,而要節省一元錢,要比多掙一元錢容易得多。想想什麼時候老板才會主動給你加工資呢?想想要付出多少,才敢向老板提出加薪請求呢?每個月要多掙一點錢是多麼困難,而要省下一點,卻相對容易得多。

你賺的一元錢不是你的一元錢,你存的一元錢才是你的一元錢。不要小看你隨手花掉的小錢:一杯咖啡、一包香煙、一件衣服,省下它,就有可能改變你的一生!

3布裏丹毛驢效應——什麼都想要,結果往

往什麼都得不到“布裏丹毛驢效應”是指在決策過程中猶豫不定、遲疑不決的現象。它是由法國哲學家布裏丹提出的。有一次,布裏丹在議論自由問題時講了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有人養了一頭小毛驢,每天向附近的農民買一堆草料來喂。這天,送草料的農民額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邊。結果這頭饑餓的毛驢站在兩堆數量、質量和與它的距離完全相等的草料之間,為難壞了。盡管它享有充分的選擇自由,可由於兩堆草料的價值絕對相等,客觀上無法辨別究竟哪一堆更好。

於是,這頭可憐的毛驢就這樣站在原地,一會兒考慮數量,一會兒考慮質量,一會兒分析顏色,一會兒分析新鮮度,猶猶豫豫,來來回回,在無所適從中活活地餓死了。

事實上毛驢吃一堆草料就足夠了,但它竟然會活活餓死?是的!其根源就在於,它吃掉一堆草料的同時就必須放棄另外一堆草料,而毛驢舍不得放棄!在現實生活中,毛驢的悲劇也同樣困擾折磨著人們,尤其是一些涉世未深、缺乏社會經驗的人。

追求完美,又不願放棄那些相對次要的目標;遲遲不能作出選擇,進而錯失良機;等等。這些情形往往出現在依賴性較強的人身上。也許是因為不敢承擔責任,或者害怕麵對可能產生的不良後果,由於長時間承受負麵情緒的壓力而使自卑感加重,最終放棄獨立選擇。其實人們忽略了,原來選擇不可能十全十美。古人雲:“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於狐疑。”麵對選擇時,猶豫不決勢必錯失良機,妨礙事業的發展。隻有當機立斷才能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

有個人的妻子和孩子同時被洪水衝走,這個人從洪水中奮力救起了妻子。但等他回頭去救孩子時,孩子已經被洪水衝走了。對此,人們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有的說這個人先救妻子做得對,因為妻子不能死而複生,孩子卻可以再生一個;有的卻說這個人做得不對,應該先救孩子,因為孩子死了無法複活,妻子卻可以再娶一個。

有一位記者聽了這個故事,也感到疑惑不解,便去問那個人,希望能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結果那個人告訴他:“我當時什麼也沒有想到,在洪水襲來時妻子就在身邊,便先抓住妻子往邊上遊,等返回再救孩子時,想不到孩子已被洪水衝走了。”

如果這個人猶豫不決,在洪水到來時還在考慮先救誰,那麼他就成了一頭餓死的“布裏丹毛驢”,可能孩子和妻子都救不成。所以說,“布裏丹毛驢效應”是決策之大忌。當人們麵對兩堆同樣大小的“草料”時,或者“非理性地”選擇其中的一堆“草料”,或者“理性地”等待下去,直至“餓死”。前者要求人們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運用直覺、想象力、創新思維,找出盡可能多的方案進行抉擇,以“有限理性”求得“滿意”結果。

美國偉大的心理學家、哲學家威廉·詹姆斯曾經說過:“明智的藝術即取舍的藝術。”生活中,如若不能很好地麵對各種紛繁複雜的事物,不能對這些事物進行適度的取舍,那麼人們在生活中的表現就不能算得上是明智的,那些不懂取舍之道的人也不能算得上是生活中的大智慧者。要知道,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什麼都想要,往往什麼也得不到。隻有合理適當地進行取舍,才能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盡享人生道路上的種種樂趣。

意大利的世界超級男高音歌唱家盧卡諾·帕瓦羅蒂在年輕時曾經有過一段時間特別迷茫。當時他即將從一所師範學院畢業,他總是在苦苦地思考:自己畢業後是選擇做一名平凡的老師呢,還是從事自己喜愛的歌唱事業?要麼二者兼顧?

這確實是個難題,雖然帕瓦羅蒂在大學裏學的專業是教育,但他覺得自己更加喜歡唱歌。他想要認真學習唱歌,並希望在歌唱領域做出一番成就,可是又不忍心放棄教師這樣一份收入穩定而且待遇優厚的工作。到底該做什麼呢?在思想鬥爭毫無結果之後,他隻得請教做麵包師的父親。

父親沉思了片刻之後,對兒子說:“哦,孩子,你記著如果你想同時坐在兩把椅子上的話,那你也許會從椅子間的空隙裏掉到地上。生活要求你隻能選一把椅子坐上去。”

帕瓦羅蒂聽了父親的話,終於下定了決心為自己選擇歌唱這把“椅子”。結果正如他所料,他在歌唱領域獲得了世人的認可,成為一名光芒四射的世界巨星。

無論是取與舍還是得與失,你總得麵對。對於人生道路上的種種選擇,你需要懂得選擇。當外在的環境紛繁複雜之時,應該全力進取時,你需要當仁不讓;應該有所放棄時,你也不必過於執拗。

什麼都想要,那麼結果往往是什麼也得不到。如果你已經“饑腸轆轆”了,那麼唯一的目的就是填飽自己的肚子,而不是在“兩堆草料”之間猶豫不決,成為餓死的“布裏丹毛驢”!

4奧卡姆剃刀定律——化繁為簡是一種大智慧

14世紀邏輯學家、英格蘭聖方濟各會修士威廉提出了這樣一個原理: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其含義是:隻承認一個個確實存在的東西,凡幹擾這一具體存在的空洞的普遍性概念都是無用的累贅和廢話,應當一律取消。後來由於反對教皇,威廉的出生地奧卡姆和他的名言“如無必要,勿增實體”一起出了名。這一似乎偏激獨斷的思維方式,後來被人們稱為“奧卡姆剃刀”。

“奧卡姆剃刀”的出發點就是:大自然不做任何多餘的事。如果你有兩個原理,它們都能解釋觀測到的事實,那麼你應該使用簡單的那個,直到發現更多的證據。對於現象最簡單的解釋往往比複雜的解釋更正確。如果你有兩個類似的解決方案,選擇最簡單的、需要最少假設的解釋最有可能是正確的。一句話:把煩瑣累贅一刀砍掉,讓事情保持簡單!

生活中不論你麵臨什麼問題或困難,或者正在努力實現什麼目標,都應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是解決這個問題或實現這個目標的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你可能會發現一個簡便的方法,為你實現同一目標節約大量的時間和金錢。

在太空中,由於低溫失重,所以宇航員使用的墨水筆寫不出字。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美國太空總署投入一大筆費用,科研人員經過努力,終於研製出一種在低溫失重條件下能寫出字的筆。這時他們才發現,俄國太空人不費吹灰之力就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改用鉛筆。

看起來都是很簡單的問題,可確實曾經讓人們頗費周折。在人們的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事情:有時候,為了一件事情、一項工作、一道數學題,人們投入了很多,結果不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就是增加了大量成本。不是人們不聰明,而是把事情想得過於複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