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情緒心理學(1 / 3)

累的不是生活而可能是內心

1詹森效應——別讓壓力“壓倒”了你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有些名列前茅的學生在高考中失利,實力相當強的運動員卻在賽場上發揮失常而飲恨敗北,等等。細細分析起來,“實力雄厚”與“賽場失誤”之間的唯一解釋隻能是心理素質問題,主要原因是得失心過重和自信心不足造成。有些人平時“戰績累累”,卓然出眾,眾星捧月,造成一種心理定式:隻能成功不能失敗,再加上考場、賽場的特殊性,社會、國家、家庭等方麵的厚望,使得其患得患失的心理加劇,心理包袱過重,如此強烈的心理得失困擾著,怎麼能夠發揮出應有的水平呢!這種缺乏自信心,產生怯場心理,束縛了自己潛能發揮的現象正是“詹森效應”所帶來的影響。

“詹森效應”主要起源於一名叫詹森的運動員,這名運動員平時訓練有素,實力雄厚,但在體育賽場上卻連連失利,讓自己和他人失望。不難看出這主要是壓力過大,過度緊張所致。由此人們把這種平時表現良好,但由於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致正式比賽失敗的現象稱為“詹森效應”。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賽場上出現了開賽以來最具戲劇性的一幕。在男子50米步槍三種姿勢決賽最後一輪比賽中,此前發揮出色,遙遙領先的美國選手馬修·埃蒙斯在奪冠幾無懸念的情況下,最後一槍居然打出了不可思議的44環,總成績落至第四。而原本排名第三的中國選手邱健憑借最後一槍反超烏克蘭選手01環,奇跡般地獲得了冠軍。

更讓人扼腕痛惜的是,這已經是埃蒙斯連續第二次在奧運會上功虧一簣。在四年前的雅典奧運會上,埃蒙斯在同一項目中,在同樣絕對領先的情況下,離奇地把最後一發子彈打到了身旁的靶位上,讓中國選手賈占波意外獲得了金牌。北京奧運會埃蒙斯卷土重來,很多人都認為此次金牌之爭是埃蒙斯的複仇之戰,但這一次埃蒙斯卻再次把冠軍拱手送給了中國選手。這個結果顯然讓很多人都沒有意料到,以致各大通訊社都沒能第一時間出稿,因為他們不得不撤下已經寫好的稿件,重新撰寫文章。

埃蒙斯的失敗並不是他的實力不強,而正是“詹森效應”的體現。因此,當一個人受到來自外界的壓力過大時,就可能導致自己的心理變化巨大,從而導致自己的所作所為甚至都比不上平時的發揮。壓力成為人們心靈的羈絆,如果擺脫不了這個壓力,那麼永遠獲得不了成功。要想做生活的強者,不被壓力所壓垮,就需要人們把壓力變成動力,沉著冷靜地應對。隻有這樣,才能獲得最後的勝利。所以,要勝過別人,首先要戰勝自己,擺脫各種壓力,取得心理優勢。

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當中國女排以3∶2反敗為勝力克俄羅斯隊取得冠軍時,相信那一刻,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奏響,國旗升起的時候,有無數人為此落淚。這不僅僅是代表著因為我們贏了,我們拿了冠軍,更多的是因為在這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女排精神。

比賽剛開始的時候,中國隊一上來就負於俄羅斯隊兩局,如果再失一局那麼就意味著屈居亞軍。相信那一刻不少人都為此捏了把汗。但是中國姑娘們在第三局並沒有出現人們意料中的慌亂,打得依然有板有眼,除了其間出現一次12平外,比分更是一路壓著對手。當扳回第一局的時候,她們的勢頭就起來了,就這樣,贏回信心的中國姑娘笑到了最後。

對於在這樣先失兩局的情況下絕地反擊,我們不得不說是中國女排良好的心理素質贏了,是她們的沉著冷靜讓中國女排走向了最後的勝利。當在落後兩局時,她們的心中有壓力嗎?肯定有,但是,她們戰勝了心中的壓力,她們扳回了一局,把壓力送給了對手,在最後這場也可以說是心理素質比拚的比賽中,她們贏了,她們既贏了俄羅斯隊,也“贏”了她們自己。

良好的心理素質在人們的一生中起著關鍵的作用。那麼,應如何避免“詹森效應”呢?首先,要認清“賽場”,克服恐懼感,“賽場”並不可怕,隻是比平常正規一些而已。其次,要平心靜氣地走出狹隘的患得患失的陰影,不貪求成功,隻求正常地發揮自己的水平。“賽場”是高層次高水平的較量,同時也往往是心理素質的較量,“狹路相逢勇者勝”,隻要樹立自信心,一分耕耘必定有一分收獲。

有壓力才會產生動力,不要輕易讓壓力“壓倒”了自己,當承受住壓力而奮起反擊時,就會發現,頭上已經是一片豔陽天!

2杜利奧定律——尋找屬於你的熱情

“一個人如果缺乏熱情,那是不可能有所建樹的。”作家拉爾夫·愛默生說,“熱情像糨糊一樣,可讓你在艱難困苦的場合裏緊緊地粘在這裏,堅持到底。它是在別人說你‘不行’時,發自內心的有力聲音——‘我行’。”

美國自然科學家、作家杜利奧提出:“沒有什麼比失去熱忱更使人覺得垂垂老矣。”這一觀點被人稱之為“杜利奧定律”。一個人心態上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就決定了其生活是光明的還是灰暗的。為了能夠準確地預測出樂觀者和悲觀者的情緒特點,心理學家曾做過“半杯水實驗”。

一個人麵對半杯水說:“我就剩下半杯水了。”另一個人則說:“我還有半杯水呢!”由此,人們很容易地看出來,這兩人誰是悲觀者,誰是樂觀者。那個說“我就剩下半杯水了”的人悲哀於既定的現實,悲哀於那失去的半杯水。擁有悲哀的人很容易沉浸在過去的挫折與失敗中不能自拔,自然也就很難讓自己快樂。而那個說“我還有半杯水”的人則從另外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他覺得“我還有半杯水,而不是一點水也沒有了”。當他這樣想的時候,自然內心裏是輕鬆和愉悅的。因此,這樣對生活充滿熱情的樂觀者,他的內心世界總是充滿光明和希望的。

人與人之間隻存在著微小的差異,但就是這種很小的差異卻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異!很小的差異就是所具備的心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巨大的差異就是成功與失敗。成功人士的首要標誌,就在於他們有熱情積極的心態。一個人如果心態積極,樂觀地麵對人生,樂觀地接受挑戰和應付麻煩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熱情是成為一個優秀者所必須具備的品質,影響著一個人生活的方方麵麵,這個人表現的是熱情還是冷漠,決定了其在社交方麵是被人接受還是排斥。其保持熱情,別人就會慢慢地靠近、接納和信任他。

1842年11月,22歲的恩格斯為了見久仰大名的馬克思,專程趕到位於德國科隆的《萊茵報》所在地拜訪他。但當時,馬克思對這位衣著考究、風度翩翩的商人之子並沒有留下好的印象,態度也比較冷淡。可恩格斯並沒有介意,反而主動加入了倫敦的工人調查中,還參與了工人運動,因此取得了馬克思的信任。

兩年後,當他們再次在巴黎相見的時候,通過了解恩格斯文章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成了有著共同革命理想的相知的戰友。

如果恩格斯不以自己的熱情去影響馬克思,也許兩個人一輩子都隻能是泛泛之交。熱情的人是真誠的、積極的和樂觀的,可以感染人們的情緒,並帶給周圍人良好的心境。熱情像一塊磁石,能把周圍的人吸引到身邊來,讓他們感到精神的力量。所以,用熱情打動身邊的人,才能為自己的生活鋪就成功的道路,才能創造奇跡。

1987年2月8日,亞特蘭大的普通市民比利·佩恩想為亞特蘭大市申辦奧運會。

佩恩把想法告訴了妻子,但並沒有得到妻子的支持。她想讓朋友皮特說服佩恩放棄這瘋狂的念頭,可是皮特卻支持佩恩的想法,還提出了很多建議。

得到朋友的支持後,佩恩全身心地投入申奧活動。接著,他以其夢想和熱情說服了亞特蘭大市長加入了申奧的行列,他們組成了申奧9人組。可當他們為舉行環市跑爭取市民的支持時,卻被大家奚落,因為大家都認為申奧是不可能的。

當時,他們隻能申辦1996年奧運會,那是奧運會100周年紀念,許多人都認為會在希臘舉行,而另一個申辦城市多倫多比他們實力高出很多。再說二戰後,奧運會舉辦地從未批準過給第一次申辦的城市。但佩恩堅持自己的夢想,他不斷吸收支持自己的人,而把所有告訴他“不可能的”專家拋在一邊。由市長衝鋒在前,他們在世界各地向人們宣傳亞特蘭大,每到一處就搞一個“亞特蘭大房舍”,請國際奧委會的代表共進晚餐。他們沒有工資和差旅費,他們隻是行動著,相信友誼能使夢想成為現實。

終於,經過兩年半的努力,佩恩的熱情終於有了回報,國際奧委會打破了所有的傳統和慣例,決定1996年奧運會在亞特蘭大舉行。

佩恩的熱情打動了所有的人,所以他才吸引了周圍更多的人幫助他,支持他。無論何時何地,用一顆熱情的心對待別人,你就會得到更多的朋友。相反,那些對人冷淡者,拒人千裏之外的人,人們也會排斥他。請保持你的熱情,你會因此有一個廣泛的交際圈。

熱情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些對生活和工作投入熱情的人目標明確,總是對生活充滿渴望又精力充沛,能夠始終堅守自己的使命。毫無疑問,這樣的人肯定是生活中的強者。如果你想做生活中的強者,那麼就去尋找、發現和投入屬於你的熱情吧。

3羅伯特定理——堅持,才會創造奇跡

美國史學家卡維特·羅伯特提出:沒有人因倒下或沮喪而失敗,隻有他們一直倒下或消極才會失敗。後來人們把這段話稱為“羅伯特定理”。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在生活中,人們不可能做任何事情都能風雨無阻、一帆風順。當人們遭遇失敗,跌倒在前進的道路上時,是聽任困難壓倒自己還是心存信念、勇敢地站起來?成功者永遠選擇的是後者,隻有堅持,才能創造奇跡。

人生可以沒有很多東西,卻唯獨不能沒有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信心;有了信心,就有了戰勝困難的勇氣,就會想方設法堅持下去,直至取得成功。

美國作家歐·亨利在他的小說《最後一片葉子》裏講了一個故事:

病房裏,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從房間裏看見窗外的一棵樹,在秋風中樹葉一片片地掉落下來。病人望著窗外的蕭蕭落葉,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說:“當樹葉全部掉光時,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畫家得知後,用彩筆畫了一片葉脈青翠的樹葉掛在樹枝上。最後一片葉子始終沒掉下來。隻因為生命中的這片綠,病人竟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一位波斯哲人指出:“黑暗並不可怕,或許,它隱藏著生命之水的源頭。苦難並不是世界末日,有時反而是一種轉機,甚至是成功的契機。”泰戈爾說:“隻有經曆地獄般的磨煉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隻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讓人生在苦難中起舞吧!”人之所以能,是因為相信自己能。任何的限製,都是從自己的內心開始的。自己不打倒自己,就沒有人能打倒你。

2004年9月28日,邰麗華在雅典殘疾人奧運會閉幕式上,帶領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聾人舞蹈隊表演的《千手觀音》震撼了世界,向全世界展示了燦爛的中華文化以及特殊藝術與人性之美,為中華民族贏得了榮耀。

在無聲的世界裏,邰麗華創造出一種特殊的美麗,給人們帶來純淨至美的藝術享受。邰麗華讓世界的舞蹈都因她而動容,世界上的殘疾人因她而驕傲。她將痛苦掩埋,掩埋在無聲的世界裏,然後用微笑去麵對艱難,用堅強去追求夢想。

任何一個人走向成功的發展之路,都不會是完全筆直的,都要走些彎路,都要為成功付出代價。對於那些真正擁有希望並且為了希望而努力奮鬥的人,即使麵對鐵窗石壁也不會悲觀失望。隻要堅持走下去,就會看到希望,就會創造奇跡。

托馬斯·愛迪生,對於人生中的挫折抱著罕見的不放棄精神,使他創造了非凡的成就。在發明電燈的過程中,將每一次失敗視為又一個不可行方法的減少,每一次失敗是讓自己向成功又邁進了一步。

愛迪生的堅忍不拔在於他知道有價值的事物是不會輕易取得的,如果真的那麼簡單,那麼人人皆可做到。正是因為他能堅持到一般人認為早該放棄的時候,才會發明出許多當時的科學家想都不敢想的東西。

英國首相丘吉爾不僅是一名傑出的政治家,而且是一個著名的演講家,十分推崇麵對逆境堅持不懈的精神。他生命中的最後一次演講是在一所大學的結業典禮上,演講的全過程大概持續了20分鍾,但是在那20分鍾內,他隻講了兩句話,而且都是相同的:堅持到底,永不放棄!堅持到底,永不放棄!

這場演講成為成功學演講史上的經典之作。丘吉爾用他一生的成功經驗告訴人們:成功根本沒有什麼秘訣可言,如果真是有的話,就是兩個:第一個就是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第二個就是當你想放棄的時候,回過頭來看看第一個秘訣:堅持到底,永不放棄。

在成功過程中堅持的毅力非常重要,麵對挫折時,要告訴自己:堅持,再來一次。因為這一次失敗已經過去,下次才是成功的開始。跌倒了,爬起來。隻是成功者跌倒的次數比爬起來的次數要少一次,平庸者跌倒的次數比爬起來的次數多了一次而已。最後一次爬起來的人被稱為成功者,最後一次爬不起來或者不願爬起來、喪失堅持的毅力的人,就叫失敗者。

隻要不放棄,那麼奇跡就會出現。那些在青海玉樹大地震中被鋼筋混凝土掩埋的被困者,經曆100多個小時依然沒有放棄希望,最終見證了生命的奇跡。正是因為希望,才讓他們重新獲得了生命的陽光。因此,不要放棄希望,堅持下去,“地獄”也可以變成“天堂”。

4巴納姆效應——正確認識自我

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更能準確地揭示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是一位廣受歡迎的著名魔術師肖曼·巴納姆提出來的。他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表示他受歡迎的秘訣就在於“永遠要讓每個觀眾都感到自己若有所獲”,即他的節目裏包含了所有人都喜歡的成分,因此能使每分鍾都有人“上當受騙”。

“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因為它最早是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於1948年通過試驗證明的。他在給一群人做完一項人格測試後拿出兩份結果:一份是參加者自己的結果,另一份是多數人的回答平均起來的結果。讓參加者判斷哪一份是自己的結果。結果多數的參加者認為後者更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在生活中隨處都可以看到“巴納姆效應”。人們經常會受到周圍信息的暗示,從而迷失其中,並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一個典型的證明就是人們的從眾心理:人們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既不可能每時每刻地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來觀察自己。正因為如此,所以人們總是會借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從而常常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