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第一次參加馬拉鬆比賽就獲得了冠軍,並且打破了世界紀錄。當他衝過終點後,很多記者蜂擁而至,爭先恐後地對他進行采訪,不停地問他:“你是如何取得這樣好的成績的?”
年輕的冠軍喘著粗氣說:“因為……因為我的身後有一隻狼。”原來在三年前,他開始練習長跑,訓練的基地是在山區,每天淩晨兩三點鍾就起床訓練,可是他費盡了全力也沒有太大的進步。
有一天清晨,他在訓練途中,突然身後傳來狼的叫聲,開始是零星的幾聲,似乎還很遙遠,但很快就急促起來,而且就在他身後。他知道狼已經盯上了自己,他甚至不敢回頭,沒命地向前奔跑。所以,他那天訓練的成績好極了,後來教練問他原因,他說聽見了有狼在叫,並且在追他。
教練意味深長地說,原來不是你不行,而是你身後缺少一隻狼。不過,他後來才知道,那天清晨根本就沒有狼,他聽見的狼叫,是教練裝出來的。從那以後,他每次訓練時,都想象著自己的身後有一隻狼,因此,成績突飛猛進。在今天的馬拉鬆比賽上,他依然想象著自己身後有一隻狼,所以他成功了。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孟子說過一句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當太陽出來的時候,非洲大草原上的動物就開始奔跑,獅子知道,如果它跑不過最慢的羚羊就會餓死;羚羊也知道,如果它跑不過最快的獅子就會被吃掉。
其實很多時候,困難和壓力就是人們的“狗魚”。對於它們,不少人都采取了厭惡和憎恨的態度。可是,沒有它們,怎麼去體現人們的能力和進步呢?沒有“狗魚”,就沒有鮮活的“鰻魚”。所以,改厭惡的態度為感恩吧,感謝緊咬著你的“狗魚”。正是因為“狗魚”的存在,才讓人們重新燃起了希望。
當你麵臨危機,甚至是生死存亡的時刻,就要有一種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心理準備。隻有你把自己置之死地方可後生,置之死地能強迫自己超越自我,迸發出自己都不可能想象出的力量,從而贏得生機。
楚霸王項羽率領楚軍援救趙國時,看到秦軍十分強大,很多將士都出現了畏戰情緒。於是項羽親自率領一支精幹部隊打先鋒,直接迎戰秦軍的主力。
當部隊過了滔滔漳河,項羽命令部下:“把過了河的船通通鑿穿,沉入河底;把做飯的鍋全部砸碎,丟棄不要。軍隊隻帶三天的糧草,急行軍迎擊敵人。”和秦軍交戰後,楚軍因為失去了退路,個個奮勇當先,結果接連取得了九戰九勝的戰績,一舉扭轉了整個戰局。
外界給了人們很大的壓力,人們更應該放棄一切與壓力抗衡。隻有人們不斷地充實自己,有時候要有把一切置之度外的勇氣,才能贏得成功。每一次承受壓力、成功突圍的經曆都彌足珍貴,因為它是個人成長和事業發展過程中不可複製的一筆寶貴財富。
有人曾經說過:“有勇氣去改變你所能夠改變的,願意接受那些你無法改變的東西,並明智地判斷出你是否有能力改變它們。”不是你不能改變,而是你沒有豁出去的勇氣。當你迎難而上時,不要畏懼它,拿出勇氣對抗它,那麼困難便會迎刃而解了。
生活中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沒有動力就沒有前進的毅力。就好像沒有發動的船一樣,隻能獨自停留在那裏。你要想在這瞬息萬變的世界裏求生存,隻要勇於挑戰自己,敢於用自己所特有的堅忍積極麵對困難,就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輝煌的未來。
6登門檻效應——步步為營,走向成功
“登門檻效應”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檻時要一級台階一級台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的門檻。
這個效應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裏德曼與弗雷瑟於1996年做的“無壓力的屈從——登門檻技術”的現場實驗中提出的。
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願接受較高較難的要求,因為它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相反,人們卻樂於接受較小的、較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了較小的要求後,人們才慢慢地接受較大的要求,這就是“登門檻效應”對人的影響。
“登門檻效應”告訴人們,不妨在定位的時候,把自己放低一點,由低走高,這樣反倒會收到從低起點上登堂入室的效果,讓人眼前一亮,對你刮目相看。《菜根譚》有雲:“攻之惡勿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當使人可從。”那些把自己困死在高起點上,不肯屈尊降貴的人,結果隻能是以失敗收場。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一步積累起來的。
丁奇是女孩中少有的博士畢業生,但卻因為要求高而遲遲找不到工作。在經過無數次的擇業碰壁之後,丁奇終於決定換一種方法找工作。丁奇收起所有的學位證明,自降身份,去找一份工作。結果出乎意料,丁奇很容易地進入了一家電腦公司,做一名最基層的程序錄入員。
沒過多久,上司就發現丁奇才華出眾——竟然能指出程序中的錯誤。這個時候丁奇把自己的本科學位證書拿出來了,於是上司就給她調換了一個與本科生水平差不多的工作。
沒有多久,丁奇在新的崗位上也遊刃有餘時,她又亮出自己的碩士身份,老板又提升了她。從此以後,老板就開始注意丁奇了,發現她應付現在的工作仍然綽綽有餘,於是就再次找她談話。這時丁奇拿出博士學位證書,並說明了自己這樣做的原因,老板這才明白怎麼回事,更對丁奇由低走高,步步為營的工作風格讚不絕口。理所當然的,丁奇在這個公司裏受到了重用。
你比別人強,還有比你更強的,你本科畢業,比那些專科畢業生有優勢,可是站在你後麵的就是碩士生,碩士生後麵還有博士生。總之,山外有山,樓外有樓,在強者如雲的隊伍裏,要想勝出談何容易!在大家都向高處擁擠的時候,你何不放下架子,降低身份,在低起點上登堂入室呢?
當你有一個遠大、宏偉的目標時,不妨也運用一下“登門檻效應”,把目標不斷細分,化解成一個個比較容易實現的階段性目標。這樣有助於明確自己的任務,肯定自己的成績,步步為營,走向成功。
日本馬拉鬆選手山田本一可謂是“一跑成名”。1984年,在東京國際馬拉鬆邀請賽上,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奪得了世界冠軍。當記者問他憑什麼取勝時,他隻說了“憑智慧戰勝對手”這麼一句話,當時許多人認為這純屬偶然,山田本一在故弄玄虛。兩年後,在意大利國際馬拉鬆邀請賽上,山田本一再次奪冠。記者又請他談經驗,性情木訥的山田本一還是那句話:用智慧戰勝對手。許多人對此迷惑不解。
10年後,山田本一在自傳中解開了這個謎,他是這麼說的:“每次比賽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看一遍,並畫下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比如第一個標誌是銀行,第二個標誌是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終點。比賽開始後,我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向第一個目標衝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後,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衝去。40多公裏的賽程,就被我分成這麼八個小目標輕鬆完成了。最初,我並不懂得這個道理。我把目標定在40公裏外的終點線上,結果我跑到十幾公裏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麵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山田本一成功的訣竅正是巧妙地利用了“登門檻效應”,針對自己最終的目標,設定與之相符的階段性目標。這就像把一個遙不可及的光環放在高台上,而人們所要做的,就是一步一個台階向上攀登,最終,光環就會籠罩在人們頭上。
在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今天,如果想在事業上有一番作為,就要由低走高,步步為營。從“入門”開始,在低起點上做起,這樣,選擇的機會不僅增多了,而且成功之時也指日可待了。
樓再高,也有樓梯通到頂層;山再高,也會有抵達山頂的羊腸小路;再困難的事情也會有完成的途徑,隻要你能潛下心來找到“台階”,一步一個腳印,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就一定能獲得成功。
7競爭優勢效應——合作才能雙贏
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經典的實驗:讓參與實驗的學生兩兩組合,但是不能商量,各自在紙上寫下自己想要得到的錢數。如果兩個人的錢數之和剛好等於100或者小於100,那麼,這兩個人就可以得到自己寫在紙上的錢數;如果兩個人的錢數之和大於100,比如說兩人錢數之和是120,那麼,他們倆就要分別付給心理學家60元。結果如何呢?幾乎沒有哪一組的學生寫下的錢數之和小於100,當然他們就都得付錢。
這個實驗反映了所謂的“競爭優勢效應”:在雙方有共同利益的時候,人們也往往會選擇競爭,而不是選擇對雙方都有利的合作。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人們與生俱來有一種競爭的天性,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比別人強,每個人都不能容忍自己的對手比自己強,因此,人們在麵對利益衝突的時候,往往會選擇競爭,拚個兩敗俱傷也在所不惜。
今天,波濤洶湧的人生競技場猶如戰場一般,每個人都要時刻做好迎戰的準備。隻是,不要天真地以為可以憑借一己之力戰勝“敵人”,即使是戰無不勝的將軍,也不可能以一個人的力量贏得一場戰爭。
有這麼一則寓言故事:一隻獵豹和一隻野狼同時發現一隻羚羊,於是商量好共同去追捕那隻羚羊。它們“配合”得很好,當羚羊從對麵過來時野狼一下就將羚羊撲倒,獵豹便上前把羚羊咬死。可是這時獵豹起了貪念,不想和野狼分享這隻羚羊,於是想把野狼也咬死。後來經過一番廝殺,野狼最終被獵豹咬死,但獵豹也受了重傷,因而無法優哉遊哉地獨享美味了。
這個故事讓人們深思:如果這隻獵豹不起貪念,和野狼共享那隻羚羊,那不就皆大歡喜了嗎?也許有人會說,這是動物的生存法則,在大自然中弱肉強食是講力量,而不是講日後長久利益的,這隻是生存上的需要。但作為人,就要從中有所啟發。
人類社會和動物世界不同,人類社會遠比動物世界複雜,個人與個人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的依存關係相當緊密,除了競賽之外,任何“你死我活”或“你活我死”的遊戲對自己都是不利的。因此“孤軍作戰”並不是人類社會的生存之道,所以最近很多人在提倡“並肩作戰”的雙贏之道。
麵對現在激烈的競爭,要學會與人合作,在合作中得到雙贏。團隊合作精神,是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必須具備的素質。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有一個很著名的公式:“我+我們=完整的我”。絕對的“我”是不存在的,隻有融入“我們”的“我”才是“完整的我”。合作為每一個人營造了一個自由的發展空間,因此,合作才是社會的主旋律。
三國亂世之中,劉備、關羽、張飛在桃園結義,在誓詞中明確地建立了三人的共同願景,即“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經過結拜成為兄弟,三人就已經確立強強聯手的“戰略聯盟”,為以後“匡複漢室”打下了牢固的戰略基礎,從而成就了千古美名,也奠定了西蜀王朝的根基。以後三分天下,西蜀稱帝。劉備始為皇帝,關羽、張飛也成開國元勳、西蜀重臣。
董卓之亂時,呂布稱梟雄。劉備、關羽、張飛三英大戰呂布,卻隻打成平手,可見呂布何等厲害。但呂布匹夫無助,枉自豪勇,最終被曹操所殺。
回頭看看,劉備、關羽、張飛結義之時,三人均是下層草民。劉備雖是漢室皇親,卻落得流浪街市,販席為生。張飛隻是一個屠夫。關羽殺人在逃,無處立身。三人的合作,正是建立在利益一致、一起打天下,共創一番偉業的基礎上的。所以結義為兄弟的三人,才能彼此珍重,相得益彰。
正是桃園的三結義,從而成就了劉備、關羽、張飛。試想一下,如果當初三個人沒有相遇,那麼劉備也許隻能一生賣草席。關羽和張飛成就了劉備,同樣劉備也成就了關、張。
美國著名實業家亨利·福特說:“相聚,是開始;團結,是進步;合作,則是成功。”沒有錯,隻有團結合作,才是縱情商海,實現“黃土變黃金”的美夢的保證。缺乏團結一致的合作精神不可能獲得前進,這就像幾匹馬拉一輛車行駛一樣,當所有的馬朝著一個方向步調協調地奔跑時,這輛車才能有速度。如果幾匹馬朝著不同的方向前進,這輛車根本就不會前進,如果步調不一致,還會導致馬倒車翻。
生活中總有很多人喜歡故步自封,自信到一意孤行,我行我素,不願和任何人合作,這樣也是很危險的。縱使你有雷厲風行、不屈不撓的做事態度,可是若不經常與人交流、互通有無,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已被別人劃入了落伍的行列。
“一把筷子不易折斷”的道理,人人都明白,可是又有多少時候,人們能隨時記得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為人處世和工作生活中去呢?人們總希望比別人得到更多,比別人更強,但卻往往會讓自己變得淺薄、短視。任何一個人,要想實現自身價值,就必須與周圍的人友好相處,精誠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在競爭中共同發展。
當今社會,要求每個人都要懂得在競爭中合作,懂得“競爭優勢效應”。在競爭中謀求雙贏,是一種成熟的智慧,它促進人類和諧發展,互利共榮。隻有“雙贏”,才是真正的贏。
8蛻皮效應——“破繭”才能“成蝶”
許多節肢動物和爬行動物,生長期間舊的表皮脫落,由新長出的表皮來代替,通常每蛻皮一次就長大一些。等到蛻皮幾次以後,這些動物就基本成熟,獲得了完全依賴自己的生活能力。
蛻皮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是經過蛻皮的痛苦過程之後,換來的是新生,是更強壯、成熟的生命。人們正是通過這種現象從中衍生出“蛻皮效應”,即指隻要不斷地超越自己,終能取得成功。
“蛻皮效應”帶給人們的啟示是:滿足現狀,往往隻會故步自封;隻有首先超越自己,才能不斷成長成熟。
有句話叫“沒有危機是最大的危機,滿足現狀是最大的陷阱。”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如果你覺得自己有一份不錯的工作,生活也還過得去,並無他求,如果是這樣的話,很遺憾,你的人生就隻能是這樣的,甚至有可能會變得很糟糕。
奧裏森·馬登說過:“如果一個青年人的境遇不逼迫他工作,讓他感到生活上的不滿足,那麼他就不會再努力奮鬥。”大凡成功人士成功的過程,都是不滿現狀,孜孜不倦探索的過程;就是一個攀登一個又一個的高峰,實現一個又一個的一級比一級高的目標的過程。
格羅弗·克利夫蘭剛開始時隻不過是一名商店的售貨員,如果當時他滿足於現狀,理想隻是當一名站櫃台的好售貨員,養家糊口,那麼他就不可能兩度出任美國總統;世界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剛進入企業界時隻不過是一名鍋爐工,如果他僅僅滿足於燒好鍋爐,當好鍋爐工,那他至多不過是一名稱職的鍋爐工,也不可能成為世界鋼鐵大王;亨利·福特是一名農莊主的兒子,如果他按照他的父親願望成為一名農民,而不是身無分文地跑到了城市裏闖世界,那他也不可能創立了他的福特汽車王國。
李嘉誠說過:“對於商人來說,最可怕的是自我滿足,滿足於眼前的一些小利潤,因為這種滿足感等於失去前進的動力,要想成大事,必須對自己擁有的成就不滿足。”一個人倘若滿足一時的生活無憂無慮而喪失了進取心,是多麼的悲哀!成功者和一般人的差別在於:一般人隻看到眼前的一片天空,而不知道遠方還有更高遠的天地值得人們去開拓。
魯迅曾說過:“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唯有不滿足於現狀,才有前進的動力;唯有不滿足於自己的成績,才有更上一層樓的抱負。孟子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滿足隻能讓人走進消沉的深淵,隻能讓人一蹶不振,隻能讓人在前進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失去自我。人隻有在不滿足時,才會努力地去改變現狀,永遠向前發展。
俗話說“有誌者,事竟成”,相信“世上無難事,隻要肯攀登”,你就能“直掛雲帆濟滄海”。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要敢於披荊斬棘,勇於攀登。或許你會受點傷,但傷口會漸漸愈合,形成帶血的痂,血痂剝落,結成疤。盡管疤很醜,卻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點綴,那是曾經浴血奮鬥的見證。毛毛蟲隻有經過蛻變的痛苦才能成長為美麗的蝴蝶,老鷹隻有在蛻變之後才能得到新生,人也隻有不斷地超越自己才能成就自己的夢想和事業的成功。生活中不經曆“蛻變”的等待,那麼如何獲得蛻變之後的另一番風景呢?
在18世紀,有100多位德國青年先後加入駕船橫渡大西洋的冒險行列,但是這100多位青年均未生還。當時人們普遍認為,獨身橫渡大西洋是完全不可能的。德國有位叫林德曼的精神病學專家,他向世人宣布:他將獨身橫渡大西洋這一死亡之海。理由是,他想用自己做個實驗,證明強化信心,對人的心理和肌肉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
林德曼獨舟出航十幾天後,船艙進水,巨浪打斷了桅杆。林德曼筋疲力盡,渾身像被撕成碎片一樣疼痛,加上長期睡眠不足,開始產生幻覺,肢體漸漸失去感覺,在意識中常常出現死去比活著舒服的念頭。但他馬上對自己說:“懦夫,你想死在大海裏嗎?不,我一定要戰勝死亡之海!”在整個航行的日日夜夜裏,他不斷地對自己說:“我能成功,我一定要成功!”堅持下去,一定要成功成為控製他意識的唯一意念,從而產生出無限的潛能。
結果被人認為早已葬身魚腹的林德曼,卻奇跡般地到達了大西洋彼岸。
林德曼隻身橫渡大西洋,給人以很大啟迪。前100多名先驅者遇難的真正原因既不是船體的翻覆,也不是自身能力到了極限,而是由精神上的絕望導致的勇氣和信心的喪失。
很多時候,當人們遭遇到挫折或者失敗時,究其原因,所缺乏的不是能力,而是信心。不要因為缺少勇氣,而不思繼續前進,隻有誌存高遠,才能不斷進步。
墨守成規隻能保住一時,保不住一世。社會是進步的,一味地滿足於現狀,終將會被淘汰。如果你想成為能在空中飛舞的“蝴蝶”,那麼就必須經過“蛻變”的過程,隻有不斷地去超越自己,才能站在一個新的高度,才能成為生活中的強者。
9貝爾效應——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美國布道家、學者貝爾通過自己的經驗總結出:當你想著成功,成功的景象就會在內心形成。這就是著名的“貝爾效應”。
“貝爾效應”的主要觀點是:當一個人擁有了對成功的信心,那麼他已經成功了一半。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是一個人對自身力量的認識和充分估計,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精神核心,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也是一個人克服困難、自強不息、取得成功的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