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成功心理學(1 / 3)

你和成功隻隔一層薄薄的窗戶紙

1泡菜效應——想變富有,就跟有錢人在一起

同樣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後,將它們分開煮,其味道是不一樣的。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泡菜效應”。根據這個原理可知,人在不同的環境裏,由於長期耳濡目染,其性格、氣質、素質和思維的方式等方麵都會有明顯的差別,這正如人們常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泡菜效應”揭示了“人是環境之子”的道理,環境對人的成長具有不可抗拒的影響作用。有句話說得好,你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誰在一起。雄鷹在雞窩裏長大,就會失去飛翔的本領,怎能搏擊長空,翱翔藍天?野狼在羊群裏長大,也會喪失狼性,怎能叱吒風雲、馳騁大地?因此,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如果你想成為富人,那麼一定要和有錢人在一起,因為他會告訴你如何致富。

舉個例子來看:

假如你一直對自己每月1000元的薪水不太滿意,想尋找更好的機會,但你的那些月薪八九百元的朋友會告訴你掙錢是多麼的不容易,應該好好地珍惜現在的機會,不應該瞎折騰。久而久之,你也就會有相同的想法,從而打消換工作的念頭。

如果你的朋友都是月薪八九千元的人,他們一定會告訴你憑借能力完全可以掙得更多,不應該安於現狀,應該想辦法去爭取更好的機會。在他們的激勵下,你就會覺得每個月掙八九千元並沒有想象中的那樣困難,也就會滿懷信心地通過提高自己的能力去爭取更好的發展機會,結果你一定會脫離1000元月薪的現狀。

可見,在富人思維的影響下,你會不知不覺地加快追逐財富的腳步。成功是一個磁場,失敗也是。一個人生活的環境,對他樹立理想和取得成功有著重要的影響。周圍的環境是愉快的還是不和諧的,身邊的朋友是經常激勵你還是經常打擊你,都關係到你的前途。如果你能和有錢人保持密切關係,終有一天會加入富人的隊伍。

在一個主題為“創造財富”的論壇上,一個專家說:“請大家寫下和你相處時間最多的6個人,也是與你關係最親密的6個朋友,記下他們每個人的月收入,從他們的收入我就知道你的收入”,現場有很多人都在問:“為什麼?”專家回答道:“因為你的收入就是這6個人月收入的平均數!”

大家都說他這是在胡言亂語,怎麼可能呢?但是,經過測驗,基本驗證了這一“真理”。大家覺得這實在讓人不可思議,最後,這個專家總結說:一個人的財富在很大程度上由與他關係最親密的朋友決定。

國外有一句很經典的話:和狼生活在一起,你隻能學會嗥叫;和那些優秀的人接觸,你就會受到良好的影響,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成為一名優秀的人。

假如讓一個有錢人生活在窮人中間,久而久之,他的心態就演變成了窮人的心態,思維演變成了窮人的思維,做出來的事也就是窮人的模式了。同樣,如果一個窮人,生活在有錢人中間,他耳濡目染就學會了富人的思維方式和處世方法,慢慢地一定會脫離貧窮。所以,一個生活在窮人中間中的窮人,要想成為有錢人,很多時候必須和自己的窮人心態與思維說拜拜。這絕不是背叛,而是一種自我改造。

一位百萬富翁登門請教一位千萬富翁。

“為什麼你能成為千萬富翁,而我卻隻能成為百萬富翁,難道我還不夠努力嗎?”百萬富翁很鬱悶地問到。

“你平時和什麼人在一起?”

“和我在一起的全都是百萬富翁,他們都很有錢,很有素質……”那位百萬富翁自豪地回答。

“嗬嗬,我平時都是和千萬富翁在一起的,這就是我能成為千萬富翁而你卻隻能成為百萬富翁的差別。”那位千萬富翁輕鬆地回答。

窮人之所以窮,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沒有錢,而是他們根本就缺乏一個賺錢的頭腦,有錢人富有並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手裏擁有大量的金錢,而是他們擁有一個賺錢的頭腦,擁有一個富人的思維。向有錢的人學習他們的創業經驗,和他們相處,你會獲得很多啟示和把握發財的機會;而如果你在窮人中間,除了學會怎樣節儉之外是什麼都得不到的。

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你想成為什麼樣子的人,就和什麼樣子的人在一起吧。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有錢人,無論你現在多麼窮,都要和有錢人在一起,汲取他們致富的思想,學習他們成功的經驗,如此才能實現你人生的目標。

2最後通牒效應——讓拖拉見鬼去吧

生活中,人們對於不需要馬上完成的任務,總是習慣在最後期限即將到來時,才努力去完成。這種心理在心理學上叫做“最後通牒效應”。人們大多時候都具有這一種拖拉的傾向:在從事某一活動時,總覺得準備不足,能拖拉就拖拉,但在不能再拖拉的情況下,例如條件不允許或到了規定時間,人們基本上也能完成任務。

馬爾頓說:“拖拉最能損壞和降低人們做事的努力。”拖拉是一種對待生活的消極態度,如果你總是寄希望於明天,那麼你終究會被拖入一事無成的境地。昨天,是作廢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兌現的期票;隻有今天,才是現金,才能隨時兌現一切!

或許你會羨慕那些成功的人,羨慕他們豐富多彩的生活,可是你知不知道,其實你也可以那樣,隻是愛拖拉的你總是認為事情明天再做也不遲,時間還早,直到拖拉把你從青年俊才拖成白發老翁,你方才悔悟是拖拉害了你一生。

如果你有新的創意而沒有及時去實施,那麼你也許就失去了一次成功的機會;如果你身體不適,而拖拉著不去治療,那麼你也許就會由於延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而悔恨不已;如果你決意要減肥,可在麵對美食的誘惑,你的減肥計劃卻一拖再拖,結果你的體重仍然在直線上升;如果你總是習慣於把今天的工作拖到明天去做,那麼你永遠都無法在工作上取得任何成績。由此可見,無論何時,拖拉總是出現在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奧格·曼狄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位很有才氣的教授告訴朋友,他想寫一本傳記,專門研究“幾十年以前一個讓人議論紛紛的人物的逸事”。這個主題既有趣又少見,真的很吸引人。這位教授知道得很多,他的文筆又很生動,這個計劃注定會替他贏得很大的成就、名譽與財富。

一年過後,教授的朋友碰到教授時,無意中提到他那本書是不是快要大功告成了?老天爺,他根本就沒寫!教授猶豫了一下,好像正在考慮怎麼解釋才好。最後終於說他太忙了,還有許多更重要的任務要完成,因此自然沒有時間寫了。

他這麼辯解,其實就是要把這個計劃埋進墳墓。他找出各種消極的想法。他已經想到寫書多麼累人,因此不想找麻煩,事情還沒做就已經想到失敗的理由了。

拿破侖·希爾認為,天下最悲哀的一句話就是:“我當時真應該那麼做卻沒有那麼做。每天都可以聽到有人說:‘如果我1952年就開始那筆生意,早就發財啦!’或‘我早就料到了,我好後悔當時沒有做!’”一個好創意如果胎死腹中,真的會叫人歎息不已,永遠不能忘懷。如果真的徹底施行,當然也會帶來無限的滿足。

拖拉的習慣總是讓人們陷入一事無成的困境,所以每一個想要成功的人都應該改掉拖延的壞習慣,千萬不要讓自己成為愛拖拉的白日夢者和行動的侏儒!心理學認為,人們拖拉的真正原因其實就是恐懼。而驅除恐懼唯一辦法就是迎向它,行動起來,盡早完成任務,這樣才能脫離恐懼。

美國副總統亨利·威爾遜出生在一個貧困家庭裏。在這樣的貧窮困境中,亨利·威爾遜下定決心,不讓任何一個發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機會溜走。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樣深刻地理解勤奮的價值。他像抓住黃金一樣緊緊地抓住時間,不讓時間在拖拉中耗費掉一分一秒。

在亨利·威爾遜21歲之前,就已經設法讀了1000本好書,這對一個農場裏的孩子,是多麼艱巨的任務啊!在離開農場之後,他徒步到160公裏之外的馬薩諸塞州的內蒂克去學習皮匠。他風塵仆仆地經過了波士頓,在那裏他可以看見邦克·希爾紀念碑和其他曆史名勝。整個旅行隻花費了他1美元6美分。

一年之後,亨利·威爾遜已經在內蒂克的一個辯論俱樂部脫穎而出,成為其中的佼佼者了。後來,他在馬薩諸塞州的議會發表了著名的反對奴隸製度的演說,此時距他到這裏尚不到8年。12年之後,他與著名的查爾斯·薩姆納平起平坐,進入了國會。對於亨利·威爾遜來說,勤奮的學習是他走向成功之路的階梯。

讓拖拉見鬼去吧!立即行動才是你現在最應該做的;讓拖拉見鬼去吧!不要總在最後一刻再奮起。拖拉已經毀掉你的不少寶貴的時間了,如果你不想後悔,那麼就趕快行動吧!

富蘭克林說:“把握今日等於擁有兩倍的明日。”將今天該做的事拖拉到明天,而即使到了明天也無法做好的人,占了大約一半以上。應該今日事今日畢,否則可能無法做大事,也不可能成功。那麼,你還在拖拉什麼?

3蔡戈尼效應——善始善終,一生隻做一件事

人們天生有一種辦事有始有終的驅動力,人們之所以會忘記已完成的工作,是因為欲完成的動機已經得到滿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這同一動機便使他對此留下深刻印象。這種解答未遂的問題,深刻地留存在記憶中的心態被稱為“蔡戈尼效應”。

1927年,心理學家蔡戈尼做了這樣一個試驗:將138位受試者分為甲乙兩組。讓他們同時演算相同的並不十分困難的數學題。他讓甲組一直演算完畢,而在乙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後讓兩組分別回憶演算的題目。其結果乙組記憶成績明顯優於甲組。同理,對於工作的人來說,未完成工作的人,記憶比已經完成工作的人更清楚。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現象呢?這是因為人們在麵對問題時,盡管全神貫注,一旦解開了就會鬆懈不再在意,因而很快忘記。而對解不開或尚未解開的問題,則要想盡一切辦法去解開它,因而一起潛藏在大腦裏。

善始善終是一種品格,更是人們天生的本性。但是,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表現出這一點。放棄的理由很多,違背了人們堅忍的本性。因此,想成功,就需要人們善始善終,專注堅持,一生隻做一件事。

中國現代的許多畫家都是“一生隻做一件事”的代表人物:齊白石一生專注於畫蝦,畫出的蝦栩栩如生;黃胄一生專注於畫驢,畫出的驢活靈活現;徐悲鴻一生專注於畫馬,畫出的馬呼之欲出;李苦禪一生專注於畫鷹,畫出的鷹形神兼備。

一生隻做一件事,並不是幹不成的。所有成大事的人物,都把某種明確的目標當成他們努力奮鬥的主要推動力。如果你能專注於自己的目標,直至成功,就會有很多很多的收獲。

在一個小城市裏,有一位男教師在一所中專教經濟學。他的妻子下崗了,就在街上租了個門麵房,開了一家紐扣店。

男老師平時沒什麼特殊的愛好,除了到圖書館翻翻經濟類雜誌,就是到妻子的小店幫忙。他妻子的小店雖然說是紐扣店,實際上不隻賣紐扣,還賣針線、頭飾、胸花等一些小東西,生意不算興隆,也還算不錯。

一天,男教師告訴妻子他有一個新發現。他說這幾天他在看一本書,專門介紹被列入世界500強的大公司,他發現那些公司的創始人都是一根筋,隻走一條路。妻子不懂,就問是什麼意思。

男教師說,打個比方:你賣紐扣,就隻賣紐扣,賣所有品種的紐扣,店再大,都不賣別的。妻子說:這算什麼新發現?不就是開專業店嗎?男教師說,好像是開專業店。但他搞不清楚的是,為什麼成為500強的都是這些專業店,而不是其他的店。這裏麵一定有名堂。

從此這個男教師就開始研究這個問題,他認真查閱了世界第一強零售業的老大沃爾瑪的資料。他發現它自始至終隻做零售,錢再多也不買地,也不去做房地產生意。他又查閱了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它是世界第二強,100多年來,也是隻做汽車與配件,資產達到幾萬億了,都不去做航空與輪船。他還研究了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他發現此人也是一條路走到底,錢再多,也隻做軟件,其他行業再賺錢也不去做。

男老師想:是不是心無旁騖地做一件事,更容易成為強者?他也想試試看,他要求妻子以後再進貨的時候,頭飾、胸花之類的小東西,不要再進了,全進紐扣,有多少品種進多少品種,看看會怎麼樣。

妻子聽了男教師的話,除了紐扣,再也不賣其他小商品了。這個以前的小雜貨店,逐漸地成了一家專賣紐扣的小店,這裏的紐扣品種齊全,漸漸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這位男教師也因此被稱為“紐扣大王”。

這家小店為賣紐扣而放棄了可以給自己帶來利潤的頭飾、胸花之類的商品,看起來是損失了,實際上卻因為騰出了時間和精力來經營紐扣,使得紐扣的品種齊全、花樣繁多,以此為自己打造出了一個品牌。堅持登一座山峰的人,一定會到達頂峰。一輩子堅持隻做一件事的人,一定會成功。

當今,一些大學生在校讀書期間,忙著考這證那證,證書弄了一大摞;忙著做主持、當模特,業餘職業換了一個又一個,但畢業之後卻很難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原因是他們分散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沒有專注於某一件事情並善始善終,結果必然事與願違。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種內在的驅動力,希望自己可以這一生能夠圓滿成功。可是在走向成功的路上卻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有的人放棄了,有的人氣餒了,隻有善始善終,一生隻做一件事的人才會獲得最後的勝利。

4約拿情結——戒掉“成功恐懼症”

“約拿情結”又稱“約拿情意綜”,指的是一種對最高成功、對神一樣的偉大的可能既追崇又害怕的心理。人們害怕變成在最完美的時刻最完善的條件下,以最大的勇氣所能設想的樣子,但同時我們又對這種可能非常追崇。

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人性能達的境界》中首次使用了這個詞,最初在他的筆記中稱這種情結為“對自身傑出的畏懼”或“躲開自己的最佳天才”。

大多數人內心都深藏著“約拿情結”,尤其是當成功機會降臨的時候,“約拿情結”尤為明顯。因為要抓住成功的機會,就意味著要付出相當的努力,麵對許多無法預料的變化,並承擔可能導致失敗的風險。因此,麵對成功,很多人都會有一種“成功恐懼症”。

美國心理學者Homer曾提出“成功恐懼症”的理論,指出一些人普遍存在一種害怕成功的心理。成功是個人自我價值實現的表現形式,是值得慶幸的一件好事。有成功相伴,更應該是一種值得慶幸的好事。但事實卻是,很多人都患有“成功恐懼症”。

“約拿情結”是人類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取得成功,但當麵臨成功時,卻又總伴隨著心理迷惘:在自信的同時又自卑;不僅躲避自己的低穀,也躲避自己的高峰。“約拿情結”發展到極致,就是“自毀情結”,即麵對榮譽、成功或幸福等美好的事物時,總是浮現“我不配”、“我受不了”的念頭,最終與成功的機會擦肩而過。

卡爾·蒙尼格在他的名著《反對自己的人》中寫道,現代人陷入一種群體性的恐懼,仿佛害怕自己變得成熟,害怕自己取得成就。靈魂承受著恐懼和負罪感的折磨,就是要自己陷入失敗!

有一個合同製編輯,工作一直很努力,最近由於工作業績突出,受到表彰。可就在接受表彰的那一天,突然暈了過去。因為他無法麵對接下來的生活,不知道下麵的路要怎麼走。

他懷疑自己的能力,隻因為他是個合同製編輯,他害怕自己做不好就可能被報社解除合同。不僅在工作中,在其他場合,他也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自我懷疑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不知道該如何停止懷疑。

可見,“成功恐懼症”在人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成功沒有帶給他們滿足感,卻讓他們感到愈來愈多的恐懼和焦慮。

很多人總是把外部條件看得很重,而忽略了成功的內因源自自信心和進取心。自信心能告訴你“我能行”;進取心能激勵你向所有人證明“我能行”。需要堅守的時候,你絕不能放棄。有時你隻差半步就成功了,這就要你提高自己的意誌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約拿情結”是我們平衡自己內心壓力的一種表現。我們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但是在麵臨機會的時候,隻有少數人能夠打破平衡,認識並克服自己的“約拿情結”,相信自己,克服“成功恐懼症”。這也是為什麼隻有少數人成功,而大多數人平庸一世的原因!

基安很小的時候隨母親從意大利到了美國,在汽車城底特律度過了悲慘的童年,極度自卑。基安的父親說基安將一事無成,這更令他沮喪。

基安的母親似乎發現了基安的自卑傾向,告訴他:“世界上沒有誰跟你一樣,你是獨一無二的。”他心裏燃起了希望之火並認定自己是第一的,沒人能比得上他。

基安第一次去應聘的時候,這家公司的秘書要他的名片時,他遞上一張黑頭A。結果立刻得到麵試的機會,經理問他:“為什麼是黑頭A?”

“因為A代表第一,而我剛好是第一”他滿懷自信地回答。

所以他被錄用了,而事實上他成了世界第一。他一年推銷1425輛汽車,創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拿破侖·希爾告訴人們:“隻要有信心,你就可以移動一座山。”隻要熱愛自己,相信自己能成功,並努力去證明自己,就一定會贏得成功。

當然,最關鍵的還在於自己。人們渴望成功,就要先減少對成功不必要的擔心與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正確認識這一心理現象。對成功的恐懼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後天積累的結果,如果能夠消除對成功的恐懼,你將會獲得屬於你的輝煌。

每個人成功的道路,注定都要艱辛無比。很多人不敢向自己的最高峰挑戰,就是因為不相信自己,覺得自己不可能成功。如果你逼迫自己勇攀最高峰,總有一天會發現,所有你曾經畏懼的東西,都會被踩在腳下。如果你因為害怕成功導致放棄,那麼永遠無法成功,也注定隻能做生活的“弱者”。

5狗魚效應——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

古時候日本漁民出海捕鰻魚,因為船小,回到岸邊時鰻魚幾乎都死光了。漁民後來想出一個辦法,在盛鰻魚的船艙裏,放進了一些狗魚。鰻魚和狗魚天生就是死對頭,為了對付狗魚,鰻魚竭力反擊。一直處於緊張狀態中的鰻魚充分調動自然求生的本能,所以一直保持著很強的生命力。人們把這個哲理命名為“狗魚效應”。

聰明的漁民通過這種現象悟出了人生的道理:要勇於接受挑戰,隻有在挑戰中,生命才會充滿生機和希望。引入競爭可以激活組織或集體的內部活力。

在自然界中,“狗魚效應”十分常見。科學家曾觀察過大自然中的鹿群,他們發現,如果一個鹿群的活動區域內沒有狼等天敵,它們缺少危機感,不再奔跑,身體素質就會下降,種群繁衍就會大受影響。生活中,人們麵對現在這樣一個充滿挑戰和競爭的社會,更應該有效地利用壓力,提高自身的競爭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