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數學,你想到的一定是那一大堆枯燥的數字和一遍遍繁複的運算,提起來就讓人覺得頭痛。其實,數學中不僅充滿著智慧,而且還有很多妙趣橫生的曲折故事和動人傳說呢。你想知道阿拉伯數字是誰發明的嗎?你想知道加減乘除四個符號是怎麼來的嗎?你想知道"0"的曆史嗎?還有……有意思吧,相信你會著迷的!
阿拉伯數字是個誤會
【爺爺講故事】
皮皮在做數學題的時候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
"爺爺,像1、2、3、4、5、6……這些數字都叫阿拉伯數字,那這些數字是不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呢?"
爺爺說:"這些數字雖然叫阿拉伯數字,但不是阿拉伯人發明的,而是印度人發明的。這裏麵還有個非常有趣的故事呢!
早在古代七世紀的時候,阿拉伯人非常強大,它們不斷向外擴張,迅速征服了周圍其他民族。不久就建立起了一個巨大的薩拉孫帝國。這個帝國地域寬廣,從東邊到達印度,西邊則是到了非洲。不久,這個國家分裂成了東西兩個國家,這兩個國家非常重視科學文化,世界各國的人都紛紛慕名前來,特別是東邊的國家的都城--巴格達。西方的希臘學者、東方的印度學者都聚集在這裏了,各國人一起創造出了輝煌燦爛的阿拉伯文化。"
"阿拉伯數字就是這時候產生的嗎?"
"是。就在8世紀前後,一位印度天文學家拜訪了巴格達王宮。他把印度製作的天文表獻給了國王,印度的數字1、2、3、4、5……和印度的計算方法也介紹給了阿拉伯人。印度的數字和印度的計算方法太簡單方便了,所以很快就為當時人接受了。"
"當時的阿拉伯人在9世紀普遍使用這些數字之後,就開始傳到世界各國了。"
"為什麼阿拉伯人能夠將這些人傳到世界各國呢?"
"你知道阿拉伯國家在地圖上是什麼位置嗎?"爺爺問皮皮。
"在中亞!"皮皮自信地大聲回答。
爺爺笑了笑,繼續說道:"對,他們處在亞洲與歐洲的中間,並且當時的阿拉伯人經商的範圍非常廣泛,足跡遍布世界,哪都有他們的影子。在1100年的時候,阿拉伯數字就傳到了歐洲。那時,很多人都認為這些數字就是阿拉伯人發明的。"
"那麼,阿拉伯數字是什麼時候傳到中國的呢?"
"阿拉伯數字傳到中國的時候是在十二三世紀了,當時中國人與西方人、阿拉伯人交往非常密切,可是這些數字並沒有普遍使用。隻是到了1892年,我國才正式使用阿拉伯數字了。"
皮皮恍然大悟,這才明白了阿拉伯數字的真正來曆,原來阿拉伯數字是一個誤會啊。
【知識加油站】
羅馬數字
羅馬數字是歐洲在阿拉伯數字傳入之前使用的一種數碼。大約在兩千五百年前,羅馬人還處在文化發展的初期,當時他們用手指作為計算工具。為了表示一、二、三、四個物體,就分別伸出一、二、三、四個手指;表示五個物體就伸出一隻手;表示十個物體就伸出兩隻手。這種習慣人類一直沿用到今天。人們在交談中,往往就是運用這樣的手勢來表示數字的。當時,羅馬人為了記錄這些數字,便在羊皮上畫出Ⅰ、Ⅱ、Ⅲ來代替手指的數;要表示一隻手時,就寫成"Ⅴ"形,表示大指與食指張開的形狀;表示兩隻手時,就畫成"ⅤⅤ"形,後來又寫成一隻手向上,一隻手向下的"Ⅹ",這就是羅馬數字的雛形。
後來為了表示較大的數,羅馬人用拉丁文"century"的頭一個字母C表示一百,用"mille"的頭一個字母M表示一千。取字母C的一半,成為符號L,表示五十。用字母D表示五百。這樣,羅馬數字就有這樣七個基本符號:Ⅰ(1)Ⅴ(5)Ⅹ(10)L(50)C(100)D(500)M(1000)。
羅馬數字與十進位數字的意義不同,它沒有表示零的數字,與進位製無關。羅馬數字因書寫繁難,所以,後人很少采用。現在有的鍾表表麵仍有用它表示時數的。此外,在書稿章節及科學分類時也有采用羅馬數字的。在中文出版物中,羅馬數字主要用於某些代碼,如產品型號等。
【生活連連看】
為什麼單據上的金額一般要大寫
阿拉伯數字筆畫簡單,寫起來方便,看起來清楚,特別是用來筆算時,演算很便利,所以我們日常生活中和學習中用得最廣泛。但它也有個特點,就是很容易通過改變小數點的位置而產生巨大的變化,這樣,如果涉及到金錢的數額時,會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甚至非常大的損失,所以人們在涉及到金錢的票據和合約上一般用中文大寫字來描述金額。
【課本鏈接】
《小學數學o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四年級上第1課《大數的認識》你知道嗎
加減乘除符號的來曆
【爺爺講故事】
皮皮最近剛剛學了加減乘除運算,回到家中就向全家人炫耀。奶奶聽了之後很高興,為了鼓勵皮皮再接再厲,還特意做了他特別喜歡吃的油燜大蝦。
看到皮皮吃得滿嘴油光,得意洋洋的樣子,爺爺就笑著問他:"皮皮,你學會了加減乘除的算法,但你知道這些符號是怎麼來的麼?"
皮皮從來沒有聽說過這些符號的來曆,就說:"爺爺,你快告訴我這些符號是怎麼來的吧。"
"早在古希臘和古印度,人們總是會把兩個數字靠的很近表示相加,例如3+16就表示成316,若是在今天看來還以為是一個數字316呢。若是表示相減就把兩個數字寫得遠一些。例如16-6,就寫成166,可是這樣非常容易產生誤解,因此後來意大利著名的數學家塔塔裏亞就用p表示相加,13+6也就寫成13p6。古希臘著名的數學家基奧芬特就用m表示減法,例如16-5就表示成16m5。"
"可是這些還不是我們見到的減號和加號呀?"
爺爺點了點頭說:"是呀,到了歐洲中世紀的時候,社會上商業逐漸繁榮了,一些商人為了表示貨物的重量就在裝貨的箱子上畫上一個"+",而在一些較輕的箱子上麵畫上一個"-"。這些符號被廣泛運用。到了1489年,德國數學家魏德曼就在他寫的書中用這兩個符號表示加減運算。其他數學家也對此大力提倡,到了1630年終於獲得了大家的公認。"
"那麼乘號與除號是怎麼發明的呢?"
"乘號與除號這兩個符號的運用時間就更短了,也就僅僅300年的曆史。據說,英國著名的數學家奧特萊德1631年在他的著作中就用"×"表示乘法了,可是德國的數學家萊布尼茨認為,"×"與"X"非常相似,因此強烈表示反對,他提議用"o"表示乘法,可是後來人們還是把"×"這個符號沿用了下來。"
"那麼除號也是歐洲人發明的麼?"
"除號是由好多人一塊發明的,在中世紀的時候阿拉伯有一個著名的大數學家叫花拉子密,他曾經把4/5或者是4:5表示4除以5,所以現在很多人也認為分數就是這麼產生的。"÷"雖然在歐洲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不過人們把它當作減號使用了,到了1630年,英國人約翰o比爾就在他的著作中使用"÷"當作除法的符號了。很多人就推測這是阿拉伯人用"-"和":"合成的。"
皮皮聽完爺爺的故事,終於明白了這些符號的由來,心想:原來自己不知道的知識還有這麼多呢,以後可再也不能驕傲了。
【生活連連看】
生活的加減乘除
有人說,人生就是一道四則混合運算題:
快樂用乘法。遇上高興的事用"乘法"來計算,快樂會翻倍。
苦悶用除法。遇上鬱悶苦痛,應以"除法"來算,則苦痛煩惱就會由大化小,盡快排解。
愛心用加法。凡友情、恩澤應用"加法",常言道:"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就是這個意思。
憂怨用減法。凡憂怨、憤懣,以"減法"相對,胸懷自會開闊三分,有益於身心健康。
【課本鏈接】
《小學數學o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三年級上練習七你知道嗎
最早的計算器--算盤
【爺爺講故事】
皮皮放學後看見爺爺正在拿著電子計算器算著什麼。
他可真是個"十萬個為什麼"(爸爸給他起的,因為他的問題太多了。),看到了計算器,他的問題就又來了。
"爺爺,我們古代人沒有電子計算器,那他們用什麼算數啊?"
爺爺笑著說:"那時候雖然沒有電子計算器,但也有其他的計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