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以瑞典物理學家阿爾文、前蘇聯天文學家施米特為代表的一派則提出“成品說”。他們認為在太陽係形成初期,小行星與大行星一樣,都是從原始星雲中誕生的,其他大行星得到了完全的發育,這些小行星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成為大行星,而以半成品的散狀形態遺留至今。
關於小行星的起源還有其他許多種假說,哪一種是正確的,還需要經過人們的進一步探索才能得到答案。太陽自轉之謎
15世紀時,人們普遍認為,地球由於自轉引起了按一定周期變化的晝與夜的交替,並且太陽係內許多其他行星也都存在著自轉現象。但對於太陽係的主要成員是否也有自轉還不敢肯定。
1612年,伽利略發表了關於太陽黑子的活動記錄,其中又發現黑子位置並非固定不變,也發現了太陽確實有自轉。伽利略估計,“太陽自轉周期大約為一個太陽月”,德國數學教授沙伊納也曾有過類似的觀測。
到19世紀中葉,英國天文愛好者卡林頓對太陽黑子和太陽自轉周期進行了詳細觀察,由於太陽不是一個固體球,而是氣體球,因而它的各個部分自轉是不同的,這是卡林頓的發現。
太陽自轉周期隨緯度不同而變化,赤道地區自轉周期為25天,緯度為40度的地區自轉周期為27天,80度地區為35天,太陽自轉的平均一周期為254天,在地球上測量太陽的自轉周期平均為273天。
太陽自轉除了因緯度變化而不同外,自轉速度也是不均勻的。在20世紀初時,人們測定太陽自轉速度的變化差不多是太陽自轉平均速度的1/4000。1970年,有些科學家還提出,太陽的自轉速度每天都在變化,它的變化速度是在一個極大值與極小值之間,這似乎令人感到難以解釋。
研究太陽自轉還包括太陽大氣層的自轉問題。一般來說,在大氣低層的自轉情況也基本上隨緯度而變化,在大氣中上層的自轉沒有什麼明顯變化。此外,太陽自轉還涉及到太陽黑子的分布問題。這些研究還是初步的,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太陽對地球有哪些影響
誰都知道太陽對地球氣候的影響是由於地球繞太陽公轉,同時又繞自身極軸自轉而造成的,但太陽對地球的其他影響你知道嗎?
19世紀時,著名天文學家赫歇爾指出地球雨量多少與太陽黑子有關。異常的降水或天氣冷暖都與太陽黑子活動周期有關。
近年,科學家瑪莎·亞當斯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觀點:太陽是引發地震的原因。她指出,當太陽產生耀斑時,溫度高達2000萬攝氏度,爆發能量相當於百萬噸級的氫彈。耀斑發射輻射能,電磁場攜帶高能粒子衝擊地球,會使地殼的許多岩石產生受壓放電和伸縮現象,使積聚著巨大能力的斷層發生共振,導致地殼板塊發生斷裂、錯動或滑移,引發地震。但瑪莎的觀點還沒有足夠的統計資料證明。
太陽活動除了影響地球生物節律變化外,有人指出,它還對人類的創造活動有著極大的影響。蘇聯科學家伊德利斯曾指出,牛頓、庫侖、法拉第等著名科學家一生有很多重要發現和發明,如果把他們的活動列表,就會發現一個周期,大小恰為111年,基本上和太陽活動周期等同。有些人還列出一些藝術家的創造活動,如著名音樂家肖邦的兩首鋼琴協奏曲、門德爾鬆的《蘇格蘭交響曲》、貝裏尼的《諾勻瑪》和《夢遊者》等作品都是在1829~1830年間完成的,而1830年正是太陽活動高峰期。
針對上述奇妙現象,一些科學家解釋說,強烈的太陽活動對人的神經係統有影響,這是因為它影響地球的磁場而造成的。也有人認為,地球的土壤和岩石內存在一些放射性元素氡,它對人的影響很大。當太陽活動劇烈時,特別是耀斑的爆發常使大氣中放射性的氡含量增加,激發了人的創造力。但這種猜測受到許多人的懷疑。
太陽對地球、對人類到底有哪些方麵的影響,影響到什麼程度,至今還無法解答,有待科學的進一步研究,一旦研究成功,將會給人類帶來許多方便。月球的起源
月球到底是怎樣誕生的呢?有科學家曾斷言,月亮是地球早期與另一個天體發生猛烈的宇宙碰撞時產生的。也就是說,月亮是在一次“大撞擊”之後,由從地球母體中分裂出來的部分物質形成的。
1984年,探索月球的科學家們就以碰撞學說舉行了首次嚴肅的學術討論會,大家的看法已逐步趨於一致。最近的計算機模擬使撞擊鏡頭變得更加活靈活現。大約45億年以前,一顆巨大的星體,或許與火星的大小差不多,在一次空前的宇宙大碰撞中猛擊了地球。兩個天體的球殼都很薄,撞擊時破裂開來。撞擊物艱難地破開地幔,全麵進入地核,在那裏留下了大部分軀體。來自兩個天體地幔中含矽非常多的岩石揮發掉了,殘片便形成一團環繞地球運轉的雲霧。氣體冷卻之後,雲霧顆粒冷凝成一個薄薄的光環。在那裏,通過反複碰撞,粒子開始聚合增大,經過數千萬年之後,月亮就逐漸誕生了。
不過前蘇聯科學家瓦欣和謝爾巴科夫曾提出:月球是一個受智慧生物控製的天體,也就是巨形宇宙飛船說。假如這個假說成立,那麼月球應該是中空的。月球的全部天文參數都應符合這種特性。事實證明,前蘇聯兩名科學家的假說得到了許多事實的支持。美國多次載人登月的阿波羅飛船飛行證明,第四種假說可能成立。宇航員在月麵上做的月震試驗、火箭三級毀月試驗都表明月球是中空的,產生如銅鍾般的震動效果,另外月麵環形山不管大小,山的深度都一樣,說明月表下層可能有加固鋼體。以前月球曾離地球不遠,但現在卻離地球越來越遠,且軌道也越來越遠。從這些現象中,都說明月球是受外星人操控而來到地球身邊的一個外星人人造天體的可能性相當大。根據宇宙信息,有人更確切地提出,月球的確是外星人改造過的一個天體,是外星人的宇宙基地。在100萬年前來到地球附近,近軌道運行在地球周圍,利用它來控製地球的軌道穩定運行,以防止偏向金星的軌道。不然在太陽係中,地球可能變軌進入金星軌道,因此會給地球人類造成災害。多年來,外星人(常居月球內部,故又稱為月球人)一直操控著月球,不停地調整著地球軌道,他們使用的完全是超現代的高科技手段。後來,種種原因又使月球變為高軌道飛行,而且慢慢遠離地球。這種假說或許有些神奇怪異,但根據近年來的地球氣候變遷和宇航登月飛行的種種試驗表明,上述假說又好像非常有道理。
要徹底搞清楚月球的誕生原因,還有待人們運用各種高科技手段進行不懈地探索來解決。月球是怎樣誕生的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中國唐代詩人張若虛的著名詩章《春江花月夜》中有雲:“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其實,在世界古往今來許多民族的傳說中,月亮是詩文創作始終擺脫不開的主題之一。地球人這樣的熱愛月球,關心月球,於是就少不了會產生一種迫切的原望:與地球朝夕相伴的月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是不是像百姓所說——太陽是陽、月亮是陰?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奔月、月亮中的玉兔和桂樹到底是真的嗎?
誠然,時代發展到當今社會,科學知識的普及已經使當代人對月球有了正確的認識。
天文望遠鏡的誕生,使人類第一次有幸目睹了月球的表相,看到了月球表麵上的山峰和田地,於是,便開始了對月球的科學研究。人造衛星上天,宇宙飛船的研製成功,打開了從地球通向月球的路,開始了人類天文研究的新紀元。
1969年7月16日,美國佛羅裏達半島上的肯尼迪宇航中心站人潮洶湧,歡聲雷動,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觀光人群正萬分激動地等待著劃時代時刻的到來——人類首次登月航行開始點火!7月20日下午4時17分,人類終於完成了這一劃時代的偉大創舉,千百年來人們登月的夢想變成了生動的現實。
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地爬出艙門,一步一歇地走下來,因重力小,他用了3分鍾的時間才走完9個梯級。他向月球表麵邁出了曆史性的第一步,非常激動地向全世界宣告:“對一個人來說,這是一小步。對人類來說,這是一大步。”
之後,人類又先後多次登上月球,並在月球上設置了科學站,進行各種考察試驗。隨著人們對月球認識的不斷深入,月球展示出了更多的謎團。
最令人不解的是月球的形成。根據研究結果發現,月球從誕生到現在已有45億年曆史,與地球同樣古老。這45億年的月球是怎樣形成的?目前,主要有5種假說被較多的人接受。首先是分裂說:月球原為地球的一部分,早期地球還處於熔融狀態,由於旋轉太快,在赤道附近鼓了起來,越鼓越大,有部分向外凸出,最後斷裂脫離,形成了月球。
其次是俘獲說:認為月球原是一個繞太陽公轉的小行星,在30億~40億年前,因靠近地球,被地球引力俘獲,從此成了地球的一顆衛星。
還有孿生說:認為在太陽附近原有一大片分散著的星雲物質,後來以其中兩個較大的星團為中心,凝聚其他雲狀物質,便形成了地球和月球兩個星球,它們是“孿生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