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有的科學家認為,是外來文明匿身於海底,因為那種超級潛水物體所顯示的異乎尋常的能力,實在是地球人所望塵莫及的。海洋是地球的命脈,因此存在於地球本土之外的某些文明力量關注於我們人類的海洋是必然的。超級潛水物也許已經擁有它們的海底基地;至於它們的活動當然不是為了和地球人搞“捉迷藏”的遊戲。海洋便於隱藏或者說潛伏,這已是事實;但更主要的,海洋能夠提供生態情報,這已經足夠了。假如說未來的某個時候發現了並不屬於地球人的海底活動場所,那麼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因為人們對外來文明力量存在於地球水域中的事實早已預料到。

也有的研究者認為:不明潛水物的主人來自地球,不過他們生活在水下,甚至生活在地下。

據說,1968年1月,美國IC石油公司的勘探隊在土耳其西部270米的地下,發現了深邃的穴道。穴道高約4~5米,洞壁非常光滑,如人工打磨一般。但穴道沒有盡頭,不知延伸至何處,左右又連接著無數的穴道,宛如一個地下迷宮。在其中一處,有一個身高4米的白色巨人,忽然莫名其妙地出現在勘探隊員麵前。巨人在手電光下閃閃發亮,發出雷鳴般的吼聲,那聲浪竟然撤倒了所有的勘測隊員。如果此事確鑿,那巨人便是生活在地下的高級生物了。

也許在地下確實有一個為我們所不知道的世界。百慕大魔鬼三角是那個世界通向地麵的出入口。水下不明潛水物是那個世界派遣到我們這個世界來的探測器。但對於這些還沒有一個科學的依據,有待進一步研究。海底古老岩石之謎

科學家們在大西洋中脊一帶的海底發現,這裏的海底就像是一個被打破的雞蛋,到處都是像剛剛流出來的蛋黃一般的岩漿凝固而成的岩石,有的像鋼管,有的像薄板,還有的像繩子、棉紗,甚至像被擠出來的牙膏……這些岩石的表麵,還有一層恰似驟然冷卻的玻璃質外殼。他們還發現有許多切過裂穀底部、深不見底的裂縫。總之,種種跡象表明,正如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理論所認為的那樣,這裏是新生地殼的發源地,地幔物質正是通過那些深不可測的裂縫上升,並推擠著兩旁的海底向外擴張;證明這裏的岩石正像板塊構造理論所要求的那樣,其年齡值趨近於零。

然而,事物是複雜的,盡管有著這次實際觀察資料作為證據,但人們也發現一些與板塊構造理論不相符合的事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也正是在另外一些大洋中脊發現的具有古老得多的岩石。

早在1947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所屬的拉蒙特一多爾蒂地質研究所的“阿特蘭蒂斯”號海洋考察船,就曾在北緯30度的大西洋中脊,采集到幾塊變質玄武岩樣品。經用鉀—氬法測定,這些岩石的年齡值為4800萬年。由於當時板塊理論尚未提出,人們也就沒有對這一年齡值提出懷疑。後來,雖然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理論問世了,但理論的倡導者們又完全忽略了這一事實。斷言大洋中脊是新生岩石誕生的場所。有人提出質疑,有些板塊構造的支持者則以年齡測定誤差來應付。

20世紀60年代後期,有人決定對這些變質玄武岩進行重新檢驗。為了防止鉀—氬法可能出現的誤差,他們采用了一種更先進更準確的氮—氬法。實測的結果使人們不禁嚇了一跳,因為其結果表明,這些變質玄武岩的年齡不是像板塊構造理論的支持者們所期望的那樣變小了,而是變得更大了,為17億年。

這個毋庸置疑的數據,使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理論的支持者們大傷腦筋。著名的板塊構造說的創立者之一勒皮雄不得不為此發表一個聲明,聲稱他很熟悉這些變質玄武岩的采掘情況,認為這一年齡值可能與樣品采集後混入的外界物質有關,不能代表岩石的真實年齡;他還認為這些岩石在海底的原始位置也值得懷疑。也就是說,這些岩石不是大洋中脊的原生岩石,而是來自陸地。譬如在高緯度地區,那裏的陸地岩石被冰川刻蝕下來後,會和冰塊一起墜入海洋成為冰山,隨著海水漂移,當冰山融化以後,岩石便沉入海底。

然而,人們很快指出,這些岩石的采樣位置位於北緯30度,冰山是不可能向南漂移如此之遠的,即是在第四紀冰期時也不存在這種可能。同時,岩石學研究也證明,這些變質玄武岩的岩石化學特征和岩石結構特征,都清晰地證明它們是一種海洋玄武岩,而非來自陸地。另外,也沒有證據表明,它們在采掘後遭到了什麼嚴重的汙染,相反卻可以說明,測定的年齡值是可靠的。何況,類似的情況,在大西洋中脊的其他地方也有發現,那裏,人們找到了不僅年齡老而且屬於淺水成因的沉積岩,甚至古老的陸殼殘餘——一片麻狀花崗岩。

所有這些事實使研究者們不得不另尋解釋的途徑。曾對這些岩石進行氮—氬法測定的米諾路·奧茲瑪認為,這些岩石是大西洋破裂和擴張前存在的或初期形成的,以後盡管地幔物質上湧導致海底擴張,但這些岩石的部分破碎塊體卻可能因斷裂的關係,被保留在上湧帶的頂部,沒有受到擴張的影響。

有意思的是,不僅大西洋中脊有這種奇怪的岩石,同樣,在西印度洋海嶺上人們也采掘到年齡為515億年的古生代花崗岩。

如果說大西洋中脊和西印度洋海嶺上的這些古老岩石,還可以用奧茲瑪的理論來進行解釋,那麼,1982年前蘇聯“拉普捷夫”號考察船在太平洋中的發現,就使人們如墜霧中了。“拉普捷夫”號在太平洋中心用洋底鏟掘器從基岩露頭麵上采取到一大塊的岩石,竟然是代表古老陸殼的花崗片麻岩。大家知道,這裏不是太平洋中脊的所在地,當然無法用奧茲瑪的理論來解釋,那麼它又是怎樣來到這裏的呢?海底深淵之謎

1960年1月23日,太平洋西緣馬裏亞納海溝的洋麵上,驚濤奔湧,狂風怒號。有兩位勇敢的科學家乘坐在美國“的裏雅斯特”號深潛艇裏。潛艇憑借著壓載鋼球的重量,就像天女下凡似的直向地球的深淵飄落下去。兩個多小時後,人類終於第一次到達海底的最深處。水壓計指示這裏的水深是11000米,這比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還要大2000多米。11千米高的水柱壓到了深潛艇身上,它的分量恐怕不下於當年壓在孫猴子身上的五行山。潛艇承受了大約15萬噸重的壓力。雖然潛艇的殼體由一種強度特高的合金鋼製成,它的直徑仍然被壓縮了15毫米。

海底的深溝,是由堅硬的岩石組成,海底上蓋著薄薄的一層泥沙。溝底的軟泥,有的來自繁殖於海麵上的微小生物的遺體。因為它們太小、太輕了,從海麵沉到海底,大約得一年光景。另外,溝坡上的泥沙偶爾也會崩落到溝底。海溝的上部比較開闊,越往下,漸漸縮窄,與長江三峽等陸上峽穀的情形相仿。可是,就規模大小來說,名揚中外的長江三峽,擺到深逾萬米的馬裏亞納海溝麵前,那就慚愧得很,隻不過是巨人麵前的侏儒罷了。

世界海洋的平均深度不到4000米,而全球19條海溝的水深卻都在7000米以上,是名副其實的海底深淵。多少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苦苦思索:海溝為什麼會這樣深?難道它僅僅是海底上一種偶然的起伏不平?

在海底的深淵裏,終年暗無天日。這裏見不到海麵上的浪濤,也聽不見人世間的喧囂。它是如此的幽深,莫非已臨近傳說中的地獄冥城?

直到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家才漸漸明白:就在這寂靜詭秘的世界裏,正發生著一樁驚心動魄的事情。

原來,海底的深淵,果然就是“地獄”的入口處——海底地殼就在這兒被一股瘋狂的無形的力拖進地底去了。

海底最深的地方,並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是在大洋的中央。恰恰相反,19條海溝幾乎都處在大洋的邊緣。而且,絕大多數海溝環繞在太平洋的周圍地帶。海溝或者與大洋邊緣的群島配對,例如,日本海溝、琉球海溝和菲律賓海溝等就緊挨在日本群島、琉球群島和菲律賓群島邊上,海溝、群島形影相隨;海溝也可以與大陸邊緣的海岸山脈相伴,例如,與南美洲安第斯山平行排列的,是太平洋東南緣的秘魯—智利海溝。海底地殼在海溝底並不是直著身子被拖進地球的內部,而是傾斜地插入旁邊的群島或大陸底下。

現在我們可以明白,海溝之所以這樣深,就是因為海底在這兒向下彎曲,沉潛到相鄰大陸或群島之下的緣故。這情景很像水麵上的冰塊,一個冰塊斜插到另一冰塊之下,兩個冰塊相互重疊起來。在海溝附近,大陸地塊騎跨在海底地塊之上,陸塊向上仰衝,被高高地抬起來;海底則向下俯衝,深深地下陷。目前,南美洲的安第斯山上衝到六七千米的高度,旁邊的智利海溝卻沉於海麵下7000餘米,二者高差將近14萬米。這是地球表麵上最大的起伏不平。

當然,浩大的地殼塊體畢竟不是冰塊。我們粗略估算一下,太平洋地塊的重量大約有億噸。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強行衝進大陸地塊之下,自然非同小可,必定會弄出些駭人的事變來。

1923年9月某日中午,鄰近日本海溝的東京、橫濱一帶,大地突然顫抖起來了,在幾秒鍾以內房屋紛紛倒塌。當時多數人家正在做午餐,火爐翻倒,許多地方騰起了熊熊大火。居民們掙紮著逃出屋外,每個人都在倉皇地奔逃,可是,誰也不知道要跑到哪裏去,許多人漫無目的地亂兜著圈子,街道上越來越擁擠不堪。終於,有人省悟過來了:要盡快逃離這坍塌和燃燒著的鬧市區。歇斯底裏的人群爭先恐後,一片混亂。在這場著名的關東大地震以及由它導致的大火中,大約55億日元的財產毀於一旦,傷亡人數達24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