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通過翻閱大量的地震曆史資料發現,這種白毛大多在南方長出,而在北方卻很少見。並且這些白毛在春夏季容易生長,秋冬季卻很少有,它們絕大多數是白色的,但也有少量的黑、黃、紅毛長出。
科學家們認為,不管怎麼說,地震後長白毛這一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但是,現在為什麼見不到了呢?為什麼會地生白毛?這種白毛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由於缺少這方麵的材料,一時無法解答。有人設想,如果白毛是一種豎立的絲狀物,可能與地震時產生的靜電作用有關。但這也隻是一種設想。
“地生白毛”這一現象至今還是個未解之謎。亞洲的“魔鬼三角區”
1982年以來,在亞洲海域也出現了一些類似百慕大三角區的“魔鬼三角”。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日本的野崎島海域和香港、呂宋、台灣之間的海域。
在野崎島海域,1970年1月6日,曾有一艘叫“索非亞P”號的利比裏亞萬噸油輪,在航經該海麵時,船體不知什麼原因折成兩段沉沒。2月7日,利比裏亞15萬噸的貨輪“安東尼奧斯·狄馬迪斯”號也在野崎島海麵神秘下沉。2月10日,6萬多噸的“加利福尼亞”號礦石運輸船也在這一海域遇難失蹤。前後隻1個多月,在同一海域,竟有3艘萬噸巨輪不明原因地相繼沉沒,而這裏是沒有礁石的深海,這種災難性的事件在世界航運史上是不多見的。
更可怕的是香港、呂宋、台灣之間的“魔鬼三角”海域。
1980年5月中旬的一天,馬尼拉南港海岸自衛隊無線電控製室突然接到一艘叫“海鬆”號貨輪的求救信號,說它在呂宋島北方、台灣南方的海麵遇難,但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它的簡短、急促的呼救信號突然中斷。據說,當天這個海域天氣晴朗,波浪不驚,海麵平若明鏡。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這艘貨輪突然失蹤呢?
1980年12月16日,“安吉陵明星”號貨輪,從馬尼拉駛往台灣途中,也是在“海鬆”號最後發出求救信號不遠的海麵上,消失得無影無蹤,以至救援的船隻前往搜索時,竟連這艘船的任何油漬、碎片或船員屍體也沒找到。
1981年2月16日,“東方明尼空”號1500噸改良式貨輪從香港開往馬尼拉途中,也是在這個海域的聖佛南多西北600海裏處,突然向東方航運公司馬尼拉辦事處發出求救信號,但信號很快中斷。當搜救船趕到時,該船連同船上30名菲籍船員都下落不明。
亞洲“魔鬼三角”海域類似的船隻神秘失蹤事件不勝枚舉,但其中的原因,還有待於科學家們的繼續探索。海洋是怎樣形成的
大海是什麼時候誕生的,又是怎樣誕生的呢?
有的專家認為,地球是從它的母親——太陽的懷抱裏脫胎而出的。當地球剛從熾熱的太陽中分離出來開始獨立生活的時候,還是一團熔融狀態的岩漿火球,它一邊不停地自轉,一邊又繞著太陽公轉。後來,由於熱量的散失,它逐漸冷卻下來。它的表麵冷卻得快,首先形成一層硬殼、它的內部也要冷卻和收縮,結果,在地殼的下麵便出現空隙。這種狀態當然不能長久,在重力作用下,地殼便大規模下陷。它們相互擠壓,形成褶皺,出現許多裂縫。岩漿從裂縫中湧出,引起火山爆發和地震。從地球深處迸出的熔岩,在地殼上緩緩流動,鋪滿了地殼,也把地殼上原有的許多裂縫填滿。漸漸地,這層迸出的熔岩也冷卻了,地殼也因此變厚起來。那些高聳的部分就成為陸地,那些低陷的部分就成為海洋。
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地球在形成過程中,將自己的一部分甩了出去,形成自己的一個女兒、太陽的“孫女”——月亮。
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20億年以前。
月亮被甩出以後,地殼上留下了一個大窟窿,這就是現在的太平洋。月亮誕生時,地球所經曆的震動極其強烈,強烈的震動必然會使尚未完全凝固的地殼的其餘部分張裂開來,出現巨大的裂隙,於是,大西洋和印度洋也形成了。
嚴格說來,這還隻是一些幹涸的海洋,裏麵並沒有水。隨著地球的不斷冷卻和凝固,一部分水便從岩石中壓榨出來,但這時地表的溫度仍然很高。從岩石中壓榨出來的水很快變成蒸汽,充溢於地球周圍的大氣中。水蒸氣越來越多,終於達到飽和的程度。隨著地球的進一步冷卻,飽和的水蒸氣便開始凝結成水滴,水滴越積越大,越變越重,在重力作用下,它們降落下來,地球便開始下了一場滂沱大雨。
這是地球上第一場雨,也是一場極不平常的雨。它沒有止息地下了幾千年、幾萬年,甚至幾百萬年,而原先幹涸的海洋這時也就成為名副其實的汪洋大海了。
另有一種學說認為地球是一團冷凝的固態物質。
當早期的地球大致上達到了現在的質量時,必然會以更大的引力吸引周圍的固態物質,使其以極高的速度與地球相撞——如此劇烈的碰撞,必然會產生極高的溫度,足以使碰撞物體本身和地球表麵碰撞區的物質完全氣化、經過反複碰撞,地球表麵便變得坑坑窪窪,出現了高地和海洋。
第四種觀點是1912年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學說。這種學說認為,地球上原先有一塊龐大的原始陸地,叫做泛大陸,它被廣袤的海洋——泛大洋所圍繞。後來,這塊大陸分裂開來了,像浮在水上的冰塊,不斷漂移,越漂越遠,越分越開,終於,美洲脫離了非洲和歐洲,中間留下的空隙就變成大西洋。非洲有一半脫離了亞洲,在漂移過程中,它的南端略有移動,漸漸與印巴次大陸分開,這樣,印度洋也誕生了。還有兩塊比較小的陸地離開了亞洲和非洲,向南漂去,一直漂到很南的地方,這就是澳大利亞和南極洲。隨著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誕生,原來的泛大洋縮小了,變成了今天的太平洋。
以上假說,雖然公說公有理,但都未真正解開海洋成因之謎,這個謎團還有待於我們進一步去探索。海水是從哪裏來的
地球可稱為是一個水球,在它的表麵上有大約3/4的麵積是海洋,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水源,但海水是地球水的主體。那麼多的海水是從哪裏來的呢?
起初,人們認為,這些水是地球原本就有的。當地球從原始太陽星雲中凝聚出來時,便攜帶有這部分水。隨著地球的不斷變化,這些起初以結構水、結晶水等形式貯存於礦物和岩石中的水釋放出來,成為海水的來源。譬如,在火山活動中總有大量的水蒸氣伴隨岩漿噴溢出來。據此,一些人認為,這些水氣便是從地球深部釋放出來的“初生水”。
天體地質研究表明,在地球的近鄰中,無論是距太陽較近的金星和水星,還是距太陽更遠一些的火星,甚至離地球最近的月球都是貧水的,唯有地球得天獨厚,擁有如此多的水。科學家們對此說法不一。一些人認為,地球上的水,不是地球所固有的,而是由撞入地球的彗星帶來的。一些由冰塊組成的小彗星衝入地球大氣層,隕冰摩擦生熱轉化成彗星水。
有的學者認為,金星、火星和月球上原先也有水,但是由於月球和火星質量太小,引力太小,致使原有的水全部逃逸;火星表麵溫度又太高,也無法維持水的存在。地球由於條件適中,就使原有的水能夠長期保存下來。不能從地球近鄰目前的貧水狀態來推論地球早期也是貧水的。
我國學者董妙生提出“大自然存在多四季規律”的假說。按此假說,自地球形成至今的46億年間,生物圈曾數次周期性地從地球轉移到另一個星球,又周期性地像候鳥回歸那樣循環到地球上來。這其中自然也包括海水的數度幹涸與高漲。用此假說,正可以解決以往“天外來水”說和“地球固有”說都未能解決的難題。
但是,海水到底來自何方,科學的根據並不充足,因此,海水的發源處仍是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