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深海生命之謎

一提起深海,人們自然會把它同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聯係起來。大家都知道,萬物生長靠太陽,沒有太陽,植物就不能生長;而沒有植物,動物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條件。那麼,在深海裏,常年漆黑一片,應該是不會有生物存在的。美國的一艘深海探測器“阿爾文號”通過對深海進行考察,對以上說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1977年2月,“阿爾文號”在東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島附近幾千米深的海下熱泉處發現,這個終年黑暗沒有陽光的世界,其實是一個繁衍生命的沃土,在這裏,生活著許多蛤、貝、白蚌、蟹和紅冠蠕蟲等動物,但其形狀卻與陽光世界裏的有很大區別。這裏的紅冠蠕蟲最長的達2~3米,它用白色外套管把自己固定在岩石上,保護著自己的柔軟身體。它沒有嘴,沒有眼睛,也沒有消化係統,就靠著伸出套管頂端的身體過濾海水中的食物。它的血液裏充滿了富含鐵質的血紅蛋白,因此顯得格外紅。有一種巨蛤足有1英尺長,也是靠著過濾水中的顆粒食物生活。毛茸茸的深水白蚌與陸地上的蒲公英極為相似,好像與僧帽水母有一定的親緣。還有一種像蝦一樣的動物,在眼睛柱柄的末端長著肉冠,用它在岩石上刮取食物。還有樣子像蟹的東西,長著長腿的小蜘蛛,等等。這一切,給科學家們出了一個不小的難題,怎麼給它們分類?它們在沒有陽光的世界裏是怎麼生活的?這些都是未解的謎。

有人曾對這些深海生命的生存條件進行過分析,認為海水經過高溫和高壓,所含的硫酸鹽變成硫化氫,有些細菌就靠著硫化氫進行代謝,靠吸收溫泉熱能而得以繁殖;一些小動物則靠過濾這些細菌生存,大的動物又以小的動物為食物。就這樣,在沒有陽光的深海世界裏,形成了一條獨特的食物鏈,由此而維持了一係列生命的生存。

如果這一說法成立的話,那麼,它給人類的啟示將是極為深遠的:人們一方麵可以發展沒有陽光的世界裏的生物,另一方麵,還可以探索沒有陽光的星球上的生命。但是事情會是這麼簡單嗎?海洋中是否有“無底洞”

在希臘克法利尼亞島阿哥斯托利昂港附近的愛奧尼亞海域,有一個許多世紀以來一直在吸取大量海水的無底洞。

據有人估計,每天失蹤於這個無底洞裏的海水竟有3萬噸之多,曾經有人推測,這個無底洞,就像是地球的漏鬥、豎井、落水洞一類地形。

我國四川省興文縣的石海洞鄉,也有這樣的一個大漏鬥。它的長徑650米,短徑490米,深208米。無論是暴雨傾盆,還是山水聚至,其底部始終不積水。通常采用各種檢測手段,總是能夠重新找到消失於漏鬥裏的水流的遺跡,它們或近或遠總會在地麵上重新出現。可是,克法利尼亞島附近的海底無底洞卻與此不同,在那裏消失的海水怎麼也找不到。

為了揭開這個謎,美國地理學會曾派遣一支考察隊先後兩次到那裏考察、試驗。第一次試驗毫無結果。第二次考察隊員用玫瑰色的塑料小粒替水做“記號”。他們把130千克重的這種肩負特殊使命的物質,統統擲入到打旋轉的海水裏。片刻工夫,所有的小粒塑料就像一個整體,全部被無底深淵所吞沒。科學家指望這一次可以把秘密揭穿,希望能在附近或者更遠一些的海域找到一粒玫瑰色的塑料,但是,他們的計劃仍然落空了。

許多年過去了,人們找遍了大海的每一個角落,但始終沒有發現那些玫瑰色的塑料到底在哪裏。它們真的流進無底洞了嗎?魔海之謎

在大西洋中部、西印度群島東北部、北緯25~35度,西徑35~70度範圍內有一大片海域,這裏的海水透明,溫度及鹽度,都比其他地方為高,是世界上唯一為大洋所包圍的一個特殊的海,它的名字叫馬尾藻海。

說起馬尾藻海的得名,還頗有意思哩。在這裏生長著一種獨特的海藻——果囊馬尾藻。它是一種類似馬尾藻的海草。普遍的馬尾藻是有根的,生長在水深5米左右的海底岩石上,而這裏的果囊馬尾藻卻是無根的,呈樹枝狀,依靠其體內的氣泡漂浮在海中。在大西洋的這片海洋中,這種海草不僅分布廣泛,而且長勢也十分旺盛。所以最早駛往這裏的哥倫布便把這片海域叫作“果囊馬尾藻海”即“馬尾藻海”。它的麵積比日本的國土要大兩倍。

馬尾藻海的西部和北部是墨西哥灣暖流,南部為北赤道暖流,海域上空的空氣相對來說不大流動,因而,被稱為無風之地。在蒸汽機尚未問世以前,帆船是人們海上的主要交通工具。帆船是靠海流和風力作為動力的,因此,當船隻駛入這片既沒有海流,也沒有海風的海域,隻能是死路一條。

在那個時代,不知有多少船隻因為誤入這片奇特的海域而被圍住。船隻被馬尾藻死死纏住,動彈不得。船上的人因為淡水和食品用盡,在這水盡糧絕之後。船員們統統悲慘地死去,過不了多久,船也會被大量的海草纏住,船隻漸漸在馬尾藻叢中匿跡。所以,自古以來,人們把這片海域又叫做“海洋上的墳地”、“大海的墳墓”和“魔海”。

最先進入這片海域的是哥倫布。1492,哥倫布從西班牙揚帆起航,尋找新大陸。經過了兩個星期的航行後,在一個星期日的黎明時分,哥倫布發現船隻被密密層層的海草包圍住了。盡管船員們拚命努力,但船還是掙脫不了這可怕的海草。一些海員看到海麵有那麼多的一片海草,竟誤以為是陸地到了,便歡呼雀躍起來,結果是被海草包圍起來了,他們被圍了一個多月,哥倫布和船員們一起協力奮戰。最後,哥倫布死裏逃生,終於逃出了這片可怕的海域。此後不久,他就發現了美洲新大陸。

1894年,有一位名叫斯科特的探險員駕著帆船(因為,當時為帆船時代)冒險進入了“魔藻之海”,他感覺到海域上一點風也沒有,隻見四處都是毀壞了的船骸,不知過了多少日子,他才脫險。

1926年7月,英國航海愛好者、大學生亨利·巴庫福特和5位夥伴,決定利用暑假駕駛一艘小帆船,航海橫跨大西洋,前往美國去。

“乘這樣的小船,橫渡大西洋,簡直是胡來。”

“這條小船沒有安裝引擎,要是闖進果囊馬尾藻海,那可就完了!”

聽到巴庫特的計劃後,那些富有航海經驗的人們都異口同聲地反對起來,他們擔心的是巴庫福特的安全。有人好心地勸他,為了預防萬一,還是最好把船上裝起引擎。但他們卻認為,哥倫布幾百年前能夠做到,那麼,他們今天也應該做到,就沒有給船裝引擎。於是,他們6人便乘著“普羅·斯卡伊”號,從英國的普利茅斯港出發,開始了橫渡大西洋的航行。

啟程這一天,風平浪靜,航行十分順利。四五天後,天氣突變,暴雨伴隨著狂風,鋪天蓋地,向“普羅·斯卡伊”號撲來,海麵上激浪滔天,連續3天的暴風雨襲擊,巴庫特指揮著小船,與狂風暴雨進行搏鬥,3天後,暴風雨突然停息了,海麵又呈現出一片風平浪靜的太平景象,但小船卻變得麵貌全非了:桅杆被攔腰折斷,舵失蹤了,甲板上所有的東西都被海浪洗劫一空。小船受到毀滅性破壞。看到這一切,船員們不寒而栗,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