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太平洋西北漁場,是世界著名大漁場。它從日本近海,經千島群島、勘察加半島,一直延伸到阿留申群島近海。這裏是世界第二大暖流——黑潮與“千島寒流”、親潮交彙的地方,因而形成了盛產鱈魚、鯡魚、秋刀魚和金槍魚的漁場,產量始終名列世界前茅。1970年以來,年產量都在1000萬噸以上,而且穩步上升。
大西洋東北海域,從冰島到西斯匹次卑爾根島,從北愛爾蘭到挪威近海,是世界第一大暖流——灣流延續支脈北大西洋暖流與東格陵蘭寒流,以及挪威暖流與北極寒流的交彙區。結果,這一帶也形成了一個著名的漁場——大西洋東北漁場。這裏盛產鰭魚、鯡魚等魚類,年捕獲量也超過1000萬噸,產量也有上升的趨勢。
著名的北大西洋紐芬蘭漁場,是灣流和拉布拉多寒流彙合的地方,以產鰭魚為主,年產量為400萬噸。不過,這個漁場近年漁業產量有下降趨勢。
除了上述三大漁場外,還有許多較小的漁場也與“流隔”有密切關係。如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東部近海盛產金槍魚的漁場,就與東澳大利亞海流和西風漂流之間的“流隔”一致;印度洋南部亞古爾哈斯暖流和西風漂流的彙合;南大西洋巴西暖流與福克蘭寒流的彙合,也都形成了漁場。
中國舟山群島外海也是一個很好的漁場,這裏盛產大小黃魚、帶魚、鰻魚等。這個漁場的形成也與兩股水流交彙有關。當黑潮暖流在台灣轉向流入東海後,在台灣東北角分出一股支流,緩慢地向長江口一帶流去。它和從長江入海以後沿著浙江沿海流動的海流,正好在浙江舟山群島一帶相遇。於是,這裏就形成了漁場。
“流隔”的位置是經常變化的,要掌握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通過研究海流的路徑、強弱變化的規律,對“流隔”作出預測;也可以根據各種海洋要素如溫度、鹽度等變化情況來推斷。如在大西洋場流與拉布拉多寒流間的“流隔”,溫度相差很大,有時一條船的船頭和船尾竟相差好幾度。
富有經驗的老漁民在實踐中,積累了許多用肉眼尋找“流隔”的方法。比如,寒流多半水色發綠,暖流多半水色發藍;沿岸水多呈黃綠色,外洋水多呈深藍色。所以,根據海水的顏色,可以大致判斷“流隔”的位置。再如,“流隔”既是兩支海流相遇的地方,它們的撞擊必然使海水產生摩擦攪動,發出聲響,形成浪花。當然,也有些“流隔”並不全都出現激烈的變化。但仔細觀察,仍可以看出海麵的某些異常,如海水漩渦增多;以魚為食的海鳥。大群大群飛到“流隔”區覓食等。
也不是所有的“流隔”都能形成漁場的。如果“流隔”附近由於某種原因不適宜魚類棲息,那裏就沒有或隻有少量的魚。
不僅表層的兩股海流相逢會造成魚兒大聚會,還有一股神秘的海流,也會使群魚聚會。
1962年6月,南美的秘魯沿岸突然刮起一陣涼風,氣候變得和深秋一樣涼爽,消夏的人們紛紛穿上秋裝。這時,海麵上出現了異常現象,人們發現藍色的大海突然變成了絳紫色,而且越靠近海岸,顏色越深,綠紫色的波濤一個接一個向著海岸襲來。更令人吃驚的是,隨著海潮上岸的竟是一群一群的鯉魚。
這一年,秘魯漁民一沒有增加漁船二沒有改進漁具,漁業產量卻比上一年增長了1倍,達696萬噸,一舉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一。而且這些魚是在1300千米長、50千米寬的狹長區域內捕到的。此後,秘魯的漁業產量扶搖直上,到1970年,登上曆史最高峰,捕獲了1053萬噸。秘魯漁民興奮不已地說:“上帝恩賜秘魯人,幸運之神常在。”
“幸運之神”來自何方?經海洋科學家調查發現,她是來自海洋深處的一股海流。這股海流不是那種水平運動的海流,而是在垂直方向湧升的海流,這種湧升的海流,叫上升流。它在海洋中,似一團粗大的水柱在旋轉上升,就像大氣中的氣團似的,有人又稱它為“海底台風”。
但這股“海底台風”卻不像大氣中的台風刮得那樣猛、那樣快。據測量,秘魯近岸的上升流,是一個個直徑約200千米的漩渦,它們遍布秘魯外海水域,它們在100米深度大範圍的垂直運動速度是每天約10米左右。
別看它慢慢騰騰地移動,可帶來的浮遊生物卻不少。如果我們把寒暖流交彙造成的攪動,比做像無數把鋤頭深翻土地,將海洋深翻了一遍的話,那麼,上升流則像無數台拖拉機耕地那樣,把海洋翻得更深了。海洋深處的水是寒冷的,營養物質很少被消耗,所以當它一旦大量向上湧升,就會大大增加海洋表層的營養,從而使浮遊生物盡情滋生,冷水性的魚類也隨之大聚會。
上升流區域是魚兒的大聚會場所。上升流在世界不少海域出現,規模大而明顯的屬秘魯沿岸的上升流,但上升流所占的麵積卻極其微小。有人粗略地估計,全世界沿岸上升流區域的麵積還不到海洋總麵積的l/1000。可是,就在這不到1/1000的水域裏,卻收獲了世界漁業產量的一半。
那麼,秘魯近海的上升流是怎麼產生的呢?
我們知道,吹到海麵的風,能夠引起海水的水平運動,產生風海流。風搖著海水向右方45度角流去,這裏的海水就減少了,左方的海水就源源不斷地流過來補充。這在開闊的海洋裏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有海岸阻擋,就是另一種情形了。
設想風平行海岸吹刮,你背風而立,在你的左方有較為平直的海岸。這時,風海流不斷使海水離岸而著你的左方是海岸,當然不可能有海水來補充,唯一的辦法是海水從下麵湧升而起。這樣一來,上升流就出現了。
中國海洋學家研究發現,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海洋中一股上升流,對中國沿海也頗為偏愛。正當中國魚類資源日趨減少時,從日本對馬海峽湧來一股強烈的上升流。這股海流在東海800~1000米深處移動,並攜帶一種名叫馬麵鈍的魚,來到中國沿海安營紮寨。漁民捕獲量大增。從此,由馬麵鈍納加工製成的烤魚片,為人們提供了美味可口的佳肴,深受國內外市場的歡迎。
但是,上升流也並不是那樣恒定的。以秘魯為例,1970年則是上升流的全盛時期,那年他們的漁業產量達到1053萬噸。此後,上升流開始衰減,秘魯漁業產量也跌落下來。1975年隻捕獲了345萬噸,從世界第一位降到了第四位。1971~1975年的平均產量也不過504萬噸。由這些漁業產量數字可確認,海流是處在變化之中的。厄爾尼諾之謎
在智利北端與秘魯交界的阿裏卡附近的海域,當隨著低溫的上升流舉家遷徙而來的冷水性魚類,在這裏盡情地覓食,自由地嬉戲,繁衍生息時,一場災難突然降臨了。
一個“不速之客”闖進這裏,頃刻間,冷水性浮遊生物幾乎全都喪失性命,絕大部分的鯉魚成批成批地死亡,許許多多的海鳥因喪失食物而餓死……不到幾天,海麵布滿了魚類和海鳥的屍體。它們腐爛後,分解產生了大量硫化氫,造成海水腥臭異常,並且迅速變成黑色。行駛到這裏的航船的船殼,甚至海岸礁石,都被染成了黑色,像塗了一層黑色油漆。硫化氫與海霧相結合,隨風飄蕩,給秘魯首都利馬外港卡亞俄的房屋和汽車也染上了黑色。因此,當地人戲稱黑色的海水和黑色的霧氣為“卡亞俄油漆匠”。至今,航行到卡亞俄一帶沿海,就會發現這裏的海水與別的地方的海水顏色不一樣,簡直像一鍋醬油湯。
大量魚類和海鳥的死亡,使秘魯漁業產量急劇下降;以齦魚為原料的魚粉加工廠被迫停工,工人失業;鳥糞工業也受到嚴重的損失。
是誰製造了這場災難?原來是一支小小的暖流,人們管它叫“厄爾尼諾”。
“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意譯為“耶穌之子”或“聖嬰”。盡管它的名字挺美,可行為卻醜惡,在人們的眼裏,它是一個專門製造惡作劇的“壞小子”。每當它光臨一次秘魯西部漁場,就把災難帶給海洋生靈。最可怕的災難大都發生在耶穌基督聖誕12月25日前後。因此,秘魯人便把這種自然現象稱為厄爾尼諾。
厄爾尼諾的老家在太平洋東部赤道海域,那裏終年溫暖,水溫較高。赤道逆流本來自西向東較穩定地流動著。可偏偏在某些時候,這支赤道逆流也分叉,其中一部分海水沿著厄瓜多爾海岸南下,穿過赤道,向南流動,就闖入了秘魯漁場,使這裏的海水溫度驟然升高3℃~5℃,有時高達8℃,給許許多多冷水性魚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厄爾尼諾原本是秘魯海域局部地區的“專利”。有資料說,在秘魯,厄爾尼諾就是表示“暖水南侵”的意思。後來,科學家發現。厄爾尼諾不僅給秘魯的海洋生物帶來災難,而且它還影響全球氣候,使地球發起“瘧疾”。它曾使幹旱地區突然暴雨成災,又使雨量充沛的地方久旱無雨,它使寒冬臘月溫暖如春,又讓炎熱季節低溫寒冷。
20世紀強度最大的厄爾尼諾發生在1982~1983年。這次厄爾尼諾來臨時,東太平洋赤道水溫一下子升高了6℃,世界上許多國家氣候意外反常,遭受了幾個世紀以來少有的自然災害的侵襲。津巴布韋60%的地區有旱情,玉米減產2/3,50萬頭牛因幹旱而死亡或提前遭屠宰。
素以風和日麗著稱的瑞士,1982年春季卻陰雲密布,寒風颶颶,時而大雨傾盆。5月上半月的雨量為46年間所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