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1月起,連續數周的暴雨給厄瓜多爾等地帶來了百年未遇的洪水。

總之,那次厄爾尼諾共造成近百億美元的經濟損失,1300多人在厄爾尼諾引發的自然災害中喪生。

1997年4~5月開始的厄爾尼諾,其嚴重程度不亞於80年代初的那次給世界一些地方帶來的災難。

1997年1月下旬,加拿大馬尼托巴省南部地區遭受了70年未遇的特大洪水,方圓2000多平方千米的農田和村鎮成為澤國,25萬人流離失所。

9月14~16日,風速達每小時158千米的“奧利娃”台風襲擊了日本南部的九州島,造成4人死亡,數萬人被迫轉移,全國有500多所房屋被淹。

據世界糧農組織統計,由於東南亞、加勒比海和南美等地區受厄爾尼諾的影響,糧食總產量比1996年下降15%。麵臨饑荒威脅的國家增加到29個,其中18個在非洲,亞洲和東歐各5個,拉美1個。

據統計,20世紀共發生了12次大的厄爾尼諾事件,它們分別發生在1925年、1941年、1957~1958年、1965年、1972~1973年、1976年、1982~1983年、1986~1987年、1991年、1992年、1994~1995年、1997年。

從以上統計看,進入90年代以來,厄爾尼諾頻繁出現,間隔時間越來越短。

厄爾尼諾暖流是怎樣產生的呢?盡管各國學者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仍沒有完全搞清它產生的機理,未能破譯它的“密碼”。

有人認為,它是由於東南信風異常弱化,熱帶輻聚向南移動,越過赤道而形成的。還有人認為,它是由於循環流減弱的結果。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平行於海岸的風量減弱,從而上升流也減弱、甚至停止。於是,厄爾尼諾暖流便乘虛而入。

也有人認為,控製厄爾尼諾暖流的氣象因子,使太平洋信風的輕微波動。由於東太平洋熱帶暖水團的大量堆積,南風消失,溫暖的熱帶水覆蓋於秘魯海流的冷水上麵,因而產生了厄爾尼諾暖流。

美國地球物理學家丹尼爾·沃克卻提出,厄爾尼諾的主要驅動力是從太平洋海底的結構板塊間噴發出來的熾熱的熔岩。它們加熱了熔岩上部的海水,使其溫度升高,足以影響海洋表層溫度,並由此引發了厄爾尼諾現象。

中國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王永吉研究員和呂厚遠副研究員,近年來對海洋調查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太陽、月亮和地球三者之間的位置與厄爾尼諾息息相關。他們認為,地球自轉速度減慢和東太平洋海溫增高同步發生。在地球自轉減慢的1968~1969年、1972~1973年和1975~1976年,赤道表層東向海流出現峰值。而地球自轉速率變化對海洋、大氣的影響,主要發生在低緯度地區。當地球自轉速率大幅度持續減慢的時候,使赤道附近的海水(大氣)獲得較多的東向角運動量,引起赤道洋流減弱以致出現大量的東向赤道洋流,致使厄瓜多爾和秘魯沿岸湧升的冷水難以向赤道擴散,從而使東太平洋暖水積聚,海水溫度增高,於是厄爾尼諾發生。

兩位研究員在研究中還發現,赤道上空,月亮離地球距離變化存在4425年周期。也就是每年的1月3日或1月4日(聖誕節後幾天),是月亮離地球的最近點。而太陽、月亮、地球相對運動,每隔4425年,這個最近點又出現一次。每逢此時,天文引潮力顯著增加,進而影響地球自轉速度減慢,赤道附近的海水獲得較多的東向角運動量,同時引起赤道洋流減弱而出現大量的向東方向流動的赤道洋流,導致東太平洋暖水積聚,厄爾尼諾形成。

總之,目前世界一些主要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對厄爾尼諾進行研究。相信有一天,厄爾尼諾生成的“密碼”終會被破譯,人們就可以防患於未然。沒有鹹味的波羅的海

波羅的海是世界上海水含鹽度最低的海,這個海是最後一次冰期結束,冰川大量融化後形成的。波羅的海的海水較淺,它與外海海水很少交換,又有大小250條河流注入,再加上氣候寒冷,蒸發特別慢,因而成了含鹽度最低的海。其海水含鹽隻有7%~8%,大大低於世界海水的平均含鹽度(35%),波羅的海各個海灣的含鹽度更低,隻有2%左右。

波羅的海是歐洲北部的內海,它的四周差不多都被陸地所環繞,隻有西部通過厄勒海峽,卡特加特海峽和斯卡洛拉克海峽等與北海相通。

波羅的海是北歐重要的航道,它通過北海—波羅的海運河與白海相通,通過列寧伏爾加河—波羅的海水路與伏爾加河相連,沿岸較大的港口有聖彼得堡、斯德哥爾摩、羅斯托克等。但其北部和東部海域每年通常有一段不利於航運的冰封期。為何地球上有傷口

在許多人的眼中,我們生活的地球應是一個圓形的,其實不然,在這個“圓滿”的地球上,有許多難以愈合的傷口,誰也不知道那“傷口”是怎樣形成的。幾萬年過去了,至今仍留給我們許多未解之謎。

地球上最大的傷口是東非大裂穀和海底深處的大裂穀。

東非大裂穀從北亞的南土耳一直延伸到非洲東南的莫桑比克海岸。裂穀跨越50多個緯度,總長超過6500千米。人們稱它是“地球上最大的傷疤”。裂穀底部有些地方深不見底,積水形成40多個條帶狀或串珠狀湖泊群。其中東非坦噶尼喀湖,是全球最深的湖泊,水深超過1400米。而在無水的裂穀帶,巨大而狹長的凹槽溝穀,兩邊是陡峻的懸崖峭壁。同時裂穀帶上活躍著火山帶和地震帶。在裂穀帶的基伍湖下層,還發現至今形成機製還不清楚的甲烷氣,儲量高達500多億立方米。60年代以來,在東非高原的裂穀帶找到好幾個碳酸岩火山,竟自地下深處噴湧出類似碳酸鹽岩性質的岩漿來。但碳酸岩的形成原因各說不一。東非大裂穀還是人類最早的發源地。英國人類學家李基夫婦在坦桑尼亞奧杜韋峽穀,於1959年發掘到175萬年前的東非人頭蓋骨,打破了人類曆史不超過100萬年的傳統觀點。後來,人們又在坦桑尼亞、肯尼亞和埃塞俄比亞境內的裂穀地帶,找到更多更早的古人類骨骼或足跡的化石,報道年代有早至250年前、300萬年前甚至500萬年前的。關於東非人起源的絕對年代以及他們為什麼選擇在裂穀帶生活,至今還是個謎。而東非大裂穀究竟是由河流衝刷而成,還是因為地殼沉降形成一個夾在兩邊的峭壁間的“地塹”,至今未有定論。

總之,地球上的傷口,現在仍無法知道它的形成原因,隻等科學的不斷發展,再去破解。奇特的重力場

魔潭、異河、怪丘

宇宙中最強大的引力場,掘說就是黑洞,它所產生的引力使光都無法逃脫。正是這番緣故,科學家到現在還無從確認這種極端黑暗的天體殘骸究竟存在於何處。

不過,人們已經發現在地球上也存在著某種強引力場,被猜測得最多的是著名的“百慕大三角區”、非洲西諾亞洞中的“魔潭”。

西諾亞洞是津巴布韋境內的一處古人類穴扈遺址,它是由明暗兩洞及兩洞間的一個深潭組成的。深潭位於一個石洞底部,距地麵數十米;一潭深藍色的清水宛若一塊巨大的寶石晶瑩閃光。石洞直壁上有透穴同明暗兩洞相望,石洞的下部有一穴口,潭水從這裏流出,綿延形成長達15千米的地下河。

洞中的深潭為什麼有“魔潭”之稱呢?原來它有一種魔法般的引力。明明潭麵隻有10餘米寬,按理說將一塊石頭從水潭的此岸扔向彼岸的石壁,不該費什麼力氣,可事實上連大力士都絕對無法將石頭扔過去,飛石一過潭麵必定要下墜入水。不可能麼?也確有不服氣的,人力不行,就借助於槍械。但子彈射出去,同樣不等走到深潭對麵的石壁,就如同被什麼神力吸住了似的,往下一栽濺落潭中。

這樣的實驗已進行過無數次。西諾亞洞中的魔潭的這種神奇得令人難以置信的引力由何而來?直到今天,沒有人能夠揭開這個秘密。

地球上類似的重力之謎很多。誰都知道,地心引力製約著地球表麵物體的運動,河水因此也隻能往低處流。可是如果你有機會到我國台灣省台東縣一條公路附近開辟的觀光點去看看,就會懷疑地心引力在此地是否失常了。你不得不睜大自己的眼睛,這裏有一股河水分明是傍著山腳往上流去的,是名符其實的“逆流河”,真是奇怪。看到四周的遊客們在為“水往高處流”的奇景而咋舌時,你又該作何感想呢?難道是地心引力的指向在這裏出了毛病?

這樣的地方,不僅中國台灣有,美國猶他州也有,這就是“重力怪丘”。你想開車省力氣麼?在這個州議會大樓不遠處右麵的曲道上,迎麵一段陡峭的斜坡,長達500米左右。你開車至坡前停下,隨便放開車閘,怪事就會出現,車子像被無形的力牽引著或推送著,它會自動地緩緩爬上斜坡,讓你莫名其妙。實驗表明,這個“重力怪丘”特別作用於重的物體,分量越重,它所產生的反常的作用力就越大。

汽車司機為“重力怪丘”而開心,科學家卻在為“重力怪丘”而迷惑。

聖塔克斯“怪秘地帶”

最令科學家為反常的地球重力表現傷腦筋的地方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塔克斯鎮郊外的一個“怪秘地帶”。從加州海濱城市舊金山驅車南行,大約2個小時就可到達聖塔克斯小鎮,然後再行車5分鍾的光景,就會受到“怪秘地帶”的歡迎。這裏的遊客總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