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此,前者是空心的,而美洲金字塔是實心台基。此外兩者外形上也有差異,一個是四棱錐形,塔身僅一麵有入口處,直通墓穴,而另一個是四棱台形,塔身分成若幹截,正麵有台階……。但是,被稱為“銘記的神廟”的帕倫克金字塔卻是一座埋葬帕倫克統治者巴卡爾的墓穴,墓穴結構及其墓葬品反映了美洲金字塔和非洲金字塔的共性。亞曆山大墓
古代亞曆山大帝國的偉大統帥亞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3年)是古代馬其頓國王菲烈特二世的兒子。他於公元前336年即位後,便率兵大舉侵略東方。在短短的10餘年裏,東征西伐便把東起印度河、西至尼羅河與巴爾幹半島的廣闊的土地劃歸為自己的版圖。
在戰場上亞曆山大大帝曾是一位赫赫有名的英雄,但同時在生活上又是一位神秘人物。有關他的傳說很多很多。但遺憾的是在他生前的一些曆史記載中卻沒有留傳下來多少,而後來的一些傳抄本多為民間口傳,與一些史籍中的記載又矛盾重重,而且帶有極濃重的傳奇色彩。因此,就是在他死後2300多年的今天,這位古代偉大統帥的業績仍令人們十分關注。但對於他生前的一切,由於曆史的久遠,人們無法得到更多,所以一些考古及曆史學家都把希望寄托在對這位大帝的陵墓的發掘上。可是人們到現在也沒有發現這位不可一世的帝王陵墓,以求從出土文物中獲得一些有價值的證據的人們,到如今仍然隻是等待。
1964年的一天,埃及亞曆山大市的報紙發表了一則聳人聽聞的消息:“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的陵墓找到了!這是波蘭考古學家們的巨大成就!”消息很快傳遍了全世界。美國《紐約時報》立刻給波蘭考古隊發了一封電報,希望就這一偉大的發現寫篇文章,並給予優厚的稿酬。各國記者也爭先恐後地飛抵埃及。同時,大批旅遊者的湧進使得埃及警方十分地緊張。
可惜,好象是曆史與人們開了一個玩笑,這消息竟然是假的。原來發現的並不是亞曆山大的陵墓,而是古羅馬時期的一座劇院的遺址,是波蘭考古專家出的差錯,把人們引向了歧途。那麼這位著名的曆史人物的陵墓究竟在哪裏呢?他又是怎麼死的?這一謎團仍沒有找到答案。
關於亞曆山大的死因在當地曆來有兩種傳說。一是說他遠征印度時在距離巴比倫不遠的地方,迎麵碰上了一些精通天文和占卜的祭司,他們勸告他不要去巴比倫,否則凶多吉少。
雖然,他沒有停止前進,但此後他人卻變了一個模樣,心情陰鬱表情冷漠。
有一次,當他駕駛著戰艦在湖泊上遊逛時。突然刮來一陣風,把他的帽子吹走,掉在蘆葦叢中,正好落在古亞棕國王的墓上。所有的隨從以及亞曆山大本人都認為這是很不吉利的事。
去追趕帽子的水手,在泅水回來時,竟大膽地把它戴在自己頭上,這就更加強了不祥之感。亞曆山大惱怒了,當即把這個水手殺了。不久,亞曆山大身患重病。13天後,終於在公元前323年6月,32歲的亞曆山大,當了12年零8個月的國王,便在一個傍晚逝世。有人說這是一種巧合罷了。其實,大帝的死很可能是由於行軍路上的艱辛,加之經過多次作戰,弄得遍體傷痕,在沼澤地裏又感染上了瘧疾等原因造成的。
另一個傳說是:亞曆山大之死是因為在宴會上有人往他的酒杯裏下了毒藥。如果這個傳說是真的,那麼亞曆山大就不是自然死亡,而是死於陰謀。亞曆山大死後,他的部下托勒密將軍(後來成為埃及王)用靈車把它的遺體運往埃及,安葬在亞曆山大城,並為他建造了一座富麗堂皇的陵墓。後來的凱撒大帝、奧古斯丁皇帝、卡拉卡爾皇帝等曆史上的著名人物都曾到此陵墓朝拜過,還在亞曆山大的塑像頭上加上一頂金冠。可是到了公元3世紀,有關陵墓之事,不知為什麼無聲無息了,甚至連有關的記載都消失了。
公元642年,阿拉伯大軍攻占了亞曆山大城,這裏的輝煌曆史陳跡使他們感歎不已。到了1798年,法蘭西拿破侖的軍隊進入亞曆山大城時,這裏已是一派衰落景象,城中隻有6000居民了,跟隨拿破侖的一些學者還看見不少古建築的廢墟。19世紀末,這裏開始修建海港,古老的建築遺址成了采石場,有許多遺跡被深埋入地下。亞曆山大城很快成為地中海上一個重要的貿易中心,可是曆史陳跡卻蕩然無存,成為後人的憾事。
古希臘的習俗是把創建城市的國王,在他死後一般都要埋葬在這個城市的中心。根據這個理論,有的考古學家分析認為,陵墓很有可能在位於城市東部的皇宮區。也有人認為,陵墓應在兩條街道的交叉點上,因為這裏過去是古城的中心位置。當時波蘭的考古學家瑪麗亞·貝爾德就是對當地出土的古陵燈進行了一番研究後發現,古人在製作陶燈時,在上邊繪製了古代亞曆山大城的模型,根據這張圖,她對陵墓的位置做了一個有趣的推測,她認為在模型內的許多建築物之中,有一個圓錐形的建築物可能就是亞曆山大的陵墓。因為,奧古斯丁皇帝的陵墓是尖頂錐形建築,這種墓形很有可能就是在仿造亞曆山大陵墓。而英國人維斯曾對托勒密王朝的墓地進行過分析研究,認為這些墓應當同亞曆山大陵墓相象。他想象亞曆山大的木棺是安放在一座宏偉的廟宇裏,周圍是一些圓柱,墓裏一定有許多稀奇精美的物品。墓內還可能保存著從埃及各處廟宇送來的經書。
後來直到20世紀70年代,一些考古學家的發現大體上證實了這些猜想。專門研究古代馬其頓曆史的考古學家安得羅尼克斯依據這種推測發現了亞曆山大的父親——菲烈特二世的陵墓。
陵墓大殿的中央停放著高大的大理石石棺,上麵裝飾著寶石的、沉重的金質瓶狀墓飾。國王的遺骨就放在石棺中,他的周圍是一些陪葬的珠玉金器,還有王權標誌、戰盔等物。墓中有五個用象牙雕刻的雕像,製作得相當精美,引人注目的是這五個雕像是國王的一家:菲烈特二世本人、他的妻子、兒子亞曆山大和國王的父母。這個發現在考古界一度引起了轟動。被認為是20世紀考古中最偉大的發現。
但人們在驚喜之餘不禁要問:菲烈特二世國王的陵墓尚能找到,難道他兒子的陵墓就這麼難尋覓?但事實畢竟是事實,亞曆山大陵墓的確沒有人能夠找到,至少現在還沒有找到。西夏王陵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以西約30千米的賀蘭山東麓,有一大片古代帝王的陵園。那是西夏王國八代帝王的安息之地,距今已有700多年到900多年的曆史了。
西夏是黨項族建立的封建政權,在公元1038~1227年的190年中,先後跟北宋、南宋相對峙。根據考古工作者在1927年至1975年對王陵中第八號陵墓發掘所獲得的文物資料,結合有關史書中的記載來看,可以知道西夏王國具有嚴密的政治製度、比較完備的法律和獨樹一幟的西夏文字,是西北地區一個比較強大的封建王朝。
西夏王陵的範圍東西寬約4千米,南北長約10千米。在這個約40平方千米的陵園裏,8座王陵及其附屬的70多座陪葬墓,按時代先後,依山勢由南向北順序排列,形成了一個整齊的墓葬群。每座王陵占地約10萬平方米,都舍棄賀蘭山的石頭不用,一律用夯土築成。原先都有自己的闕門、碑亭、月城、內城、獻殿、內外神牆、角樓等附屬建築。由於年深月久,如今每座陵墓的附屬建築多已毀壞,獨有陵墓的主體仍巍然挺立,向人們顯示著西夏王國的曆史風貌,因而被人們稱為“中國的金字塔群”。
凡是參觀過西夏王陵的遊客,除了充分領略西夏的風格以外,仔細一想,都會覺得有許多問題像謎一樣留存於腦海,難以求得解答。
問題之一是8座西夏王陵為什麼沒有損壞?王陵的附屬建築都已毀壞了,但以夯土築成的王陵主體卻巍然獨存。根據年代推算,最早的一座王陵距今約900年,最晚的一座也超過了700年,如此漫長的歲月,許多磚石結構的建築已經由於風雨的侵蝕而傾毀倒塌了,更何況是夯土建築。有人認為是王陵周圍原有的附屬建築保護了王陵主體,使它免受了風雨的侵襲。可是那些附屬建築有的早已不存,很難說它們起了保護王陵主體的作用。有人認為王陵在賀蘭山東麓,西邊的賀蘭山就是王陵的一道天然屏障,為它們擋住了西北風的侵襲。可是王陵主體和附屬建築同樣都在賀蘭山的屏障之下。為什麼附屬建築都已毀壞而王陵主體卻安然無恙呢?
問題之二是王陵上為什麼不長草?賀蘭山東麓是牧草豐美之地,西夏王陵的周圍也多是牧民放牧牛羊的好地方,可是惟獨陵墓上寸草不生。有人說陵墓是夯土築成的,既堅硬又光滑,所以不會長草。可是石頭比泥土更堅硬,隻要稍有裂縫,落下草籽,就能長出草來,陵墓難道連一點兒縫隙也沒有嗎?有人說當年建造陵墓時,所有的泥土都是熏蒸過的,失去了使野草得以生長的養分,所以長不出草來。可是熏蒸的作用能持久到將近千年嗎?陵墓上難免有隨風刮來帶有草籽的浮土,這些浮土是未經熏蒸的,為什麼也不長草呢?
問題之三是王陵上為什麼不落鳥?西北地區人煙比較稀疏,鳥獸比人煙稠密地區相對要多一些,尤其是繁殖力較強的烏鴉和麻雀,遍地皆是。烏鴉落在牛羊背上,落在樹上和各種建築物上。麻雀更是落在一切可以讓它們歇腳的地方。可是它們惟獨不落在王陵上。有人認為王陵上光禿禿的,沒有什麼可吃的東西,所以不落鳥類。可是有些光禿禿的石頭或枯樹枝上,也沒有什麼可吃的東酉,為什麼常會落下一大群烏鴉和麻雀呢?難道鳥類也知道封建帝王具有權威而不敢隨便冒犯嗎?
問題之四是西夏王陵的布局有些令人不解。王陵按照時間順序或者說帝王的輩份由南向北排列,但是每座王陵的具體位置的安排似乎又在體現著什麼事先設計好了的規劃。如果從高空俯視,好像是組成了一個什麼圖形。有人說那可能是根據八卦圖形定的方位,也有人說那是根據風水安排的。可是最早一個國王的逝世到最後一個國王的逝世,時間相差近200年,怎能按照八卦來定方位呢?事先誰能估計到西夏王國要傳8代王位呢?再說,西夏是黨項人建立的政權,黨項是古羌族的一支,難道他們也崇拜八卦和相信風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