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菲力普斯在埃塞俄比亞《塞拉姆塔》雜誌上發表文章,認為這些蘇丹金字塔和埃及金字塔的作用一樣,是公元前三世紀開始的麥羅埃曆代國王和王後的墓,墓就在塔下麵。麥羅埃存在的年代從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350年左右,它曾是一個很有生氣的獨立國家。沒有受到北麵強大的埃及帝國的控製,相反,有一個時期似乎曾對埃及發動過軍事進攻,並取得了勝利,在第二十五王朝即“埃塞俄比亞王朝”統治了埃及。麥羅埃文化是沿現在北蘇丹尼羅河發展起來的。有人已對該王國首都所在地進行了挖掘工作,並挖出一個規模巨大的城市遺跡:三條林陰大道和多處貴族住地。金字塔是最高統治者的陵墓,這是國際學術界的一致結論。

這個結論最近受到了挑戰。兩位法國專家艾赫利和愛乃爾最近出版了一部名為《石頭聖經——大金字塔的神聖字母》的著作,提出金字塔是頌揚埃及主神的巨大神龕,是讚美生活和創造的神廟,與法老陵墓之說毫無關聯。他們對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字母作了長達20年的研究,認為金字塔的大門是古埃及象形文字的一個符號,意思是人群似洪流般地走進來,塔內各大廳分別為埃及至高無上的主神埃孟名字的逐個字母。他們的結論是,金字塔猶如浩大的密碼,其大門、大廳乃至通道都含有確切的特定意義。由此他們推論金字塔是宗教建築,而非帝王的陵寢。由於麥羅埃文化深受埃及文化影響,所以蘇丹金字塔同樣是宗教建築,而非王朝曆代國王和王後的陵墓。

人們普遍認為,在埃及,建造巨大的金字塔是把沙子沿塔的四周堆成斜坡,這樣工匠們才能順著慢坡把巨石放到規定的位置上。因而有的學者就認為蘇丹金字塔采用了同樣的建築方法。然而,研究蘇丹金字塔已有十多年的德國著名考古學家欣克爾博士卻認為這些塔和埃及金字塔的建造方法不一樣,因為麥羅埃金字塔之間的距離很近,不可能使用把沙子沿塔四周堆成斜坡的方法建造。欣克爾還提出了三個根據:(1)從結構上看,這些金字塔有一個共同特點,它們不像埃及金字塔那樣一下子就建到頂端。從一些塔頂長時間沒有被風化或被盜墓者弄毀來看,可能在離塔頂幾米的地方建築工作就中止了,然後把一塊大圓石頭吊上去放在塔頂,整個塔就算竣工。對此可有這樣一種解釋:作為塔身結構的砂岩巨石是用固定在塔頂上的一種吊車一塊一塊吊上去的,這種吊車在工作時隻能直上直下。這就是塔在最後幾英尺處不能完工的原因。也是這些塔的塔基比埃及金字塔小和塔身很陡的原因。(2)遺址中發現了一根大木杆子的殘存部分,從下至上穿過塔的中心,可能是為了保證把塔建成對稱,使塔的各頂角和杆子都保持等距離的那種裝置。聯想起尼羅河沿岸現在仍然使用著一種古老的提水吊杆,與當時使用這種吊杆一類的工具修建金字塔完全符合實際。(3)塔上的新泥灰看上去很不相稱,這是為了使它們符合原樣,而在粗糙的砂岩上塗上泥灰並加以裝飾。

那麼,這些蘇丹金字塔是何人所建的呢?曆史文獻沒有明確的記載。不少專家和學者當然認為這是麥羅埃人民的偉大傑作。還有的學者仍認為這些金字塔和埃及金字塔一樣是“外星人”的傑作,因為至今仍無法想象古人能建造出如此雄偉、奇特的建築物。墨西哥的金字塔

特奧蒂瓦坎,即印第安語的“眾神聚居之所”,它位於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北郊40公裏處。古城遺址長65公裏,寬325公裏,麵積21平方公裏,估計曾有居民20萬,相當於同期歐洲羅馬城的規模,是古代西半球乃至全世界最大城市之一。目前除了已經修複的金字塔和神廟外,隻能看到街道輪廓線和莽莽灌木叢掩沒的無數土墩,依稀可以窺見昔日的繁華都城的盛景。

該城中軸南北幹線稱“黃泉大道”或“死亡大街”,寬55米,長25公裏。全城主要建築群都布置在大道兩旁。“黃泉大道”是1325年南進的阿茲特克人起的名字。據說當時大軍路經這裏,隻見城市破敗,找不到一座完整的房屋,而大道兩旁卻有連綿不絕的棱錐形高台,疑為墳墓,故稱此名。又一說,當年大批奴隸被送上金字塔祭天,都是從這條大街走向死亡的,後人便稱之為“黃泉大道”。

城內有許多華麗的宮殿、神廟。平民的住宅也很寬大,通常一座房屋有50~60個房間,環繞著一個內院。可惜這些房舍都已蕩然無存,隻剩下房基了。城址已發掘1/10以上,取得了大量文物,其中以彩繪陶器和石雕像最多。一尊大型水神雕像以數塊巨石精心琢磨銜接而成,水神頭戴冠冕,兩耳佩垂飾物,兩眼深沉有神,衣袍上的幾何圖案和裝飾線條相當嚴整。在沒有鐵器的石器時代,能將粗石雕琢得如此傳神、明快、凝煉,實為難得。此外,還有一種三足鼎式的陶罐,釉麵光潔,花紋精細,造型巧妙,完全可以列入古代藝術精品之林。

在“黃泉大道”東南,屹立著1910年前後修複的太陽金字塔,四方錐體,分5層,逐層斜縮,總高645米。底邊各長222米和225米,占地5萬平方米,有65個足球場那麼大,略小於埃及金字塔。正麵有台階通到塔頂,上麵是平台,曾建有金碧輝煌的神廟,內供黃金裝飾的太陽神像。如今塔頂光禿禿一片,因神廟模樣難以考證,至今未能複建。其它三麵陡峭平滑,難以攀登。塔身還穿插裝飾著用琢磨光亮的素色、彩色或浮雕火山岩石鋪鑲的圖案。塔為實心,以沙土充填,外以巨石封裹,與埃及金字塔的空心陵墓有所不同。

祭祀月亮神的月亮金字塔規模稍小,距太陽金字塔1公裏。塔基長150米、寬120米,占地18萬平方米,也比兩個足球場大,它高43米,也是5層,建築藝術比太陽塔更為精巧。兩塔之間有可容約數萬人的大廣場,由此可見當年祭祀場麵之大。

第三個大建築群在“黃泉大道”兩端。在一個凹式廣場上,三麵環以平台式神廟多座,猶似一個相對獨立的城堡。最大的一座是6層塔,每層飾有羽蛇頭和玉米軸組成的浮雕,前者代表蛇神,後者代表雨神。“羽蛇”是托爾特克人崇拜的圖騰。

根據推測,太陽塔、月亮塔的建造年代為公元一世紀,建築周期至少50年。蛇神廟的建造遲於10世紀,風格與前迥然不同。

埃及金字塔雖然出名,但數量沒法同拉美的金字塔相比,從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15世紀歐洲人來到拉美為止,居住在中美洲墨西哥到尼加拉瓜的印第安人,每個時期都興師動眾,大建金字塔,總數可能超過10萬座。每一個定居點,每一次戰役勝利之後,都要建塔。最高可達70米,四五層至十幾層不等。塔頂設神廟和祭壇,純粹是宗教建築。有的戰勝者喜歡將戰敗者的金字塔包起來,愈包愈大,以至內部包有三塔四塔的。可惜的是,隨著歲月流逝,拉美金字塔同它們所在的城市,不是湮沒於荒原中,就是被入侵的殖民者毀壞,成了當今世界一個難解的謎。

拉美的曆史沒有文字記載,特奧蒂瓦坎也不例外。那麼繁華的都市,那麼大的金字塔,靜悄悄地消失於熱帶叢林之中,沒有一點蛛絲馬跡可尋。考古學家對此不能作出準確的回答,隻能從出土文物的研究中加以推測。

特奧蒂瓦坎大約崛起於公元前2世紀,它與瑪雅、薩波特克並列為中美三大部族,維持了大約1000年曆史。到了公元8世紀,它就神秘地消失了。對於它的消失,學者們議論紛紛,說法各異。有人說是天災、饑荒、瘟疫,也有人認為是北方部落的入侵或是內訌自相殘殺。到底為什麼,始終沒有統一的認識。美洲的金字塔

據科學考察,人類祖先在非洲生活的曆史要上溯到200~300萬年以前,這是地球上最古老的一塊大陸,而人類進入美洲的曆史隻有1~2萬年時間(也有說4~5萬年的),然而在最古老的大陸和最年輕的陸地上卻都矗立著許多雄偉壯麗、氣勢傲然的金字塔。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非洲金字塔主要集中在埃及尼羅河下遊兩岸河畔吉薩及其以南的廣大地區,總共約有70多座,其中以吉薩大金字塔最聞名,它包括三座金字塔,而尤以第四王朝法老庫孚金字塔規模最為壯觀,氣勢最為磅礴。另外兩座是哈夫拉(庫孚之子)金字塔和孟考拉金字塔。美洲金字塔則密布在墨西哥和中美洲的危地馬拉和洪都拉斯等國,其中以墨西哥的太陽金字塔、月亮金字塔、奇欽·伊察金字塔、烏斯瑪爾金字塔、帕倫克金字塔和危地馬拉的蒂卡爾金字塔、洪都拉斯的科潘金字塔最盛名天下。30多年前,巴西一飛行員在巴西南部叢林中也發現了三座金字塔。1979年美、法兩國科學家在考察大西洋海底古建築群時,竟在西半球百慕大三角海區的海底下又發現了一座金字塔。據科學測定,這座海底金字塔規模比庫孚金字塔還宏偉,邊長300米,高200米,塔尖距海麵100米,塔身有兩個大洞,海水飛速穿過洞口,在海麵上掀起一股洶湧澎湃的狂瀾。人們不禁要問,這些星羅棋布在年輕大陸上的金字塔與古老非洲土地上的金字塔之間有何聯係呢?它們之間有何不同呢?它們是在什麼年代建造的呢?

人們對此存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美洲金字塔是當地土著居民在其世代生息的土地上創造的古老文明的傑出象征,它不是外來文化的延伸,更不是外來文化的翻版。

根據科學測定和實地考察,史前美洲印第安人是在貧瘠的原始土地上開始其勞動創造,進入人類曆史社會的。勤勞的印第安人經過長期的勞動實踐和社會發展,憑借其雙手和聰穎的大腦創造了燦爛的、獨特的美洲文明,金字塔正是這文明的一個代表。美洲金字塔是古代印第安人的祭神活動中逐步發展起來的。

古代印第安人信奉多種自然神,如太陽神、月亮神、雨神、河神、天神等。他們登上高山之巔進行祭奠活動,以示更靠近神靈,而生活在平原、河穀地帶的印第安人則在平地建起土丘,在土丘頂端築起廟宇,以祭祀用。隨著築壇祭神活動的盛行和發展,神壇的規模也越來越大,逐漸建成為金字塔型,而且金字塔的建築藝術也越來越精巧。整個金字塔和塔頂廟宇與神壇中的神像、石碑及其他石雕藝術品集中反映出不同時代和地區的古印第安人的政治、經濟、文化,並代表了不同時期印第安文化的特點與風貌,與埃及金字塔無共同之處,同時也反映出金字塔是美洲古代印第安人社會的神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