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魂成因,見鬼防鬼(2 / 3)

六、別玩碟仙筆仙。

年輕人愛尋求刺激,喜歡大夥兒玩碟仙、筆仙,從而預知未來事。事實上,如此直接與靈體接觸、溝通,日常很容易會感應到“它們”的存在。尤其發覺近排印堂發黑氣者,這類玩意更是大忌。

七、八卦擋邪氣。

殯儀館是先人出殯的地方,兼且彌漫哀傷氣氛,故負麵磁場旺盛。家住殯儀館附近的朋友,建議在窗外掛一塊八卦。當中的八個卦數代表正氣,正氣十足,自然不怕邪氣入屋,住近殯儀館都不怕。

八、探病先拜家神。

若需要經常出入醫院探病,事前不妨往拜神,求個心安理得。若然探望的病人是你的親戚,拜祭家神特別奏效;而倘若病人是朋友而非親戚,則可以到一般廟上香祈求神明庇佑。

九、住酒店忌尾房。

去旅行住酒店,不少人都說尾房不宜住。這的確有根有據,皆因尾房通常日照不足,有欠陽氣,而靈體最喜歡流連此類陰暗之地,所以如果住酒店被分配尾房,不妨換房。

十、靈性號碼要避忌。

至於酒店房間的門牌號碼也需留意,在風水學上,“二”及“五”均屬靈性的數字,故酒店房間尾數不宜有“二”或“五”,不然容易引起靈怪注意,時運低者便可能和“它們”撞個正著。

====================================================

另外,經常出差或者去外地旅行住旅館,一些要記得一些避忌方法。因為如果不注意,極有可能會被“好兄弟”盯上……

一、入門前:敲門、側身。

到旅館入住的時候,開房門之前有門鈴要先按門鈴,沒有門鈴就敲個三下,然後進去之前要先側個身,表示對“好兄弟”的尊重。

二、進入後:開燈、衝馬桶、開櫥櫃、掀被拍枕。

進入旅館房間之後要把所有的燈,包括台燈、廁所……等等全部都打開,然後到廁所去衝馬桶表示把汙穢都衝掉,接著要開櫥櫃,然後把被子掀起把枕頭拍一拍,這些動作都是表示告知“好兄弟”請他走開的意思。

三、就寢時:鞋子亂放、亮燈。

睡覺的時候最好開個小燈可以避邪氣,也會帶給自己有安全感,另外鞋子不要整齊的擺在床邊,傳說如果擺的很整齊的話晚上“好兄弟”會穿著走,因此鞋子最好擺亂或者一正一反。

四、禁忌。

在陌生的環境最好不要太鐵齒或者口出穢言,在有些旅館中會擺放聖經或者佛經等等,不要因為宗教不同就做出不禮貌的舉動。否則……

中國四大鬼節介紹。

四大鬼節:三月三、清明節、七月十四、十月初一。

鬼節注意事項:避免帶紅繩、鈴鐺、風鈴等招鬼物,盡量避免出門。若遇到鬼壓身、鬼打牆等靈異事件,不要慌張,集中一切注意力,睜開眼睛。

三月三。

江淮、江南一帶,每年農曆三月三稱為鬼節,傳說這一天鬼魂出沒,夜晚,家家戶戶在自家每間房屋裏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鬼。

清明節。

我國傳統節日參見“清明節”詞條。

七月十四/十五。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農曆七月十四/十五日為盂蘭節,又稱中元節、七月半或鬼節,過去人們在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還準備一些菜肴、酒、飯、金銀衣紙之類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七月十四/十五日包容的節俗比較複雜,既是民間的鬼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彙報。

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

民間在中元節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動,拯救那些孤魂野鬼,應當與地官的赦罪有關。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蘭盆節。據說釋迦牟尼有個叫目連的弟子,其母雖然年輕漂亮,卻無嘉言懿行,愛財小氣,尤其仇視僧人,死後被打入惡鬼行列,目連按佛組指點,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準備百味五果,各種用具,裝入盆中,供養十方僧眾,其母才脫離惡鬼界,升入天堂。

佛祖有鑒於此,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恩情。佛家盂蘭盆會的意義與儒家的孝道合拍,這一天則成為民間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節。

農曆7月14/15日是陰間最大的節日――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三大冥界重要節日之一。民間有陽間過元宵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據說,當日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我們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國許多地方界時將舉辦祭祀、參佛、淨墓、回顧、賞花、垂釣等活動以示慶祝。

七月十四/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互聯網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一起思念過去的人,共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時“活著的人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因為,總有一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你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

道教的“中元節”。

按照道教的文化邏輯,一年的時空應該分成上下陰陽兩半,而且,中國道教認為養育世界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地、水。所以,道教將上半年看成是天官,下半年是地官。這裏需要說明一點的是,這裏說的“官”,不是指人間官員的“官”,而是指意時空流動過程中的節段,類似於中國圍棋對奕中的“官子”的那個“官”。

中國道教主要產生在中國農業文明發達地區,所以,中國道教一向認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萬物,水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這就是說,由於中國農業文明注重地水兩元素對人類萬物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中國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蘊涵著以地為中心去觀察世界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及其“方法論”。

按照道教這種世界觀,道教習慣將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稱之為“上元節”;下半年的地官節段的七月十五,則叫做“中元節”;由於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則是“下元節”。這上、中、下三元,則組構出了道教對世界的三元一體係統認識。

中國道教不同於世界上的的許多宗教。世界上的許多宗教都是神人合一的,或者就像基督教那樣講究“道成肉身”的三位一體,這使得宗教傳播者往往被高度神化。中國道教傳教的目的很明確,道教傳播者不是神而是人,所以,道教傳播道德倫理是“因材施教”的。

對智慧高的人,就明示《道德經》的道理,對那些智慧不夠或者沒有多少時間去深入反省自身道德倫理建設的人,就采取編寫故事去說明道理,“寓教於遊樂”,就是來源於中國道教的傳教方法。

中國道教的“中元節”,其實主要是傳播道德倫理的節日,也就是倡導人們在這天注重修德。中元節這天,有思想和有時間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一起共同學習老子的《道德經》,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

而對於一般教眾,道教則創造了一些故事去“寓教於遊樂之中”。比如,道教杜撰出有有個叫做陳子禱的人與龍王女兒結婚,分別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個孩子,這“三官”主管人間的賜福、赦罪、解厄三個任務,他們法力無邊,分別要在這三天到人間巡遊,檢察人們的道德品質是否好還是壞,對於那些道德品質好的人,他們就給予賜福,否則,他們就要降罪。

但是,中國道教又是一個很寬容和隨時給予人轉變更新自己的機會的宗教,所以,“中元節”並不僅僅是個獎勵善良和懲罰惡劣的的節日,而主要是個“赦罪節”,所以,“中元節”又是中國節日中的“懺悔節”和“贖罪節”,一年中有罪過的人可以在中元節這天通過各種儀禮去檢討自己和請求天地人的寬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