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2 / 3)

“你們聽到過貓打鼾嗎?”瑪麗堅決地反駁道。

失事的當天晚上,野獸在營帳外吼叫,海明威學著這些野獸叫來作為回報。

黎明的曙光剛一露臉,海明威、瑪麗和飛機駕駛員這三位遇險的幸存者便開始上路,四處尋找通往尼羅河的途徑。

與此同時,英國海外航空公司的一個駕駛員在默奇森瀑布附近一片叢林裏發現了失事的飛機。

沒有跡象表明有幸存者。沒有空地可供飛機降落讓他去調查。駕駛員用無線電向最近的聯絡點報告了遇難飛機的牌照號碼。不一會兒,他得到回音,說他發現了海明威那架失蹤了的飛機。

所有的晨報都發表消息說,在非洲的一個叢林裏發現了海明威乘坐的那架飛機的殘骸。海明威怕是凶多吉少。

其實他們不知道,這時,海明威一行三人已經找到尼羅河,搭上了滿載旅客的汽船,免費到了阿伯特湖畔的布提亞巴。

海明威又租了一架輕型比賽用飛機,前往烏幹達首都恩德培。

飛機淩空升起,碧空萬裏無雲,是一個適合飛行的好天氣。哪裏想到飛機僅僅飛了片刻就一頭栽到一個西沙爾麻種植園的地麵上,幾秒鍾後就轟然爆炸了。

幹燥的麻株燃成一片火海,熊熊烈火頓時將海明威夫婦徹底吞沒。大火和盤旋上升的黑煙象征海明威死於非命。

世界各報幾乎都以頭版頭條位置報道了海明威遇難的消息。

“海明威專機在非洲上空失事!”

“海明威失蹤!”

“海明威機毀人亡!”

“海明威及其夫人遇難!”

“喪鍾為作家而鳴!”

正當電傳打字機和無線電訊不停地發出海明威遇難的噩耗,各報都在匆忙草擬頭版訃告時,海明威夫婦以及駕駛員從飛機殘骸和火焰中爬了出來。

“瑪麗小姐”,海明威事後說,“從未目睹過飛機起火,見到這種場麵實在是令人難忘,尤其是當你還身處在飛機中的時候。”

瑪麗受了很嚴重的傷,幾乎不能動彈。她的肋骨斷了,刺進腰部。海明威顯然感覺良好,還幫助一群當地人和農民撲滅烈火。他在起火的田塊之間衝來衝去。瑪麗則躺在地上,用力把肋骨按在原來的部位上。

“跑慢點,海明威,你昨天在飛機失事時受了傷,你忘記了嗎?”

“可是這火勢太猛了。我們得先滅火,幹完了我立刻就回來,別擔心,親愛的。”

這個敢作敢為的巨人果然控製住了火勢。

海明威開始了艱苦的跋涉。現在沒有了飛機,也沒有汽車。最近的醫院在200多英裏以外的恩德培。他們隻好步行去那裏。與他同行的當然還有瑪麗和飛機駕駛員。

主治醫生檢查了全身。

病曆卡:

歐內斯特·海明威,美國公民

職業:新聞記者

出生:1899年,依利諾伊州,橡樹園。

病情:

關節粘連

右腎挫傷

肝損傷

腸道機能紊亂

腦震蕩

可能並發眼疾

二度和三度燒傷

海明威沉睡了幾小時,醒來就問:“瑪麗呢?”

“我在這兒。”

“可是你有傷啊,你受了傷。”

“根本沒受傷。你現在倒是應該躺下去。我沒什麼,你傷得很重,全身都有傷呢!你需要睡覺。”

“不過,瑪麗你沒受傷?我根本不在乎,你真的沒受什麼傷?”

“是的,的確沒事。我雖然斷了兩根肋骨,但是現在外麵已經裹上了鬆緊適中的紗布,一點也不痛了。叫人擔憂的是你的傷。來吧,把這個大冰袋放到額頭上,你會感到涼颶颶挺舒服。這冰袋擱在你的頭上還特別好看。”

“光鎮冰袋管屁用,得來點朗姆酒才行。”

他伸開手腳躺在病床上,不計其數的記者和攝影記者把他團團圍住。就在這時,他看了用25種語言文字發表的他的訃告。

自己讀到自己的訃告,這場麵委實有些滑稽。

“發訃告有一點不可取,就是你讀到自己的訃告時,簡直太難受了。”

海明威在非洲上空兩次飛機失事之後,負責為他治療的醫生對他說:“你第一次墜機時本該立即喪命的,可是你沒有死,所以又發生了第二次墜機。加上火燒,你又一次本該喪命,但是你大難不死,活下來了。可見以後隻要你安分守己,你就再也死不了啦!”

海明威聽後不以為然。他說:“其實,有朝一日我會變成一具夠你瞧的屍體。我不會再活5年以上,我得抓緊時間。”

這或許隻是海明威一句自我幽默的解嘲語,但不幸的是,他的這話真的應驗了。

《老人與海》和諾貝爾獎

聖地亞哥是一個獨自在灣流裏的一隻小船上打魚的老頭兒。生活和歲月給老人的折磨,令他後頸上凝聚了深刻的皺紋,顯得又瘦又憔悴,身上的每一部分都顯得老邁了。

可是他的那雙眼睛跟海一樣藍,是愉快的,毫不沮喪的。一開始時,老頭兒正趕上“黴運”,84天,整整84天,他連一條魚都沒有捉到。這對一個以打魚為生的漁夫來說,那真是再倒黴不過了。

就連跟老人在一起很長時間的一個孩子,也不得不在第84天離開了他。

聖地亞哥為了證明自己是個“古怪老頭兒”,或者說是為了證明自己是有堅強勇氣與毅力,為完成隻屬於自己的那項別人無法替代完成的任務,為了鰥夫的光榮與尊嚴,聖地亞哥一定要捕到一條大魚。

老漁人聖地亞哥也意識到了“85”是個吉利的日子,“可以捉到1000磅的大魚”。

聖地亞哥老人捕到他一生捕到過的甚至見到過的最大的魚,可是卻引來了一群鯊魚。老人耗盡了全身了精力,不僅兩手空空,而且傷痕累累。

老人看著財富的落空,傷心地落下了眼淚,隻能把著那條大馬林魚的骨架拖了回來。

這本書就是海明威生命的後期最後的一部作品《老人與海》。而海明威在寫完這部最優秀的作品後,直到最後的自殺都未曾發表過任何作品。

1954年,瑞典文學院作出決定,將當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海明威。消息不脛而走,到處都有人在談論“老海明威”,而事實上當時海明威才55歲。

紐約《世界電訊報》用老海明威捕捉到海裏最高貴的魚作為頭版通欄大標題,欣喜地報道了這則喜訊。

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獎金委員會多年來一直在考慮授予歐內斯特·海明威諾貝爾文學獎。上一年評選海明威的呼聲僅次於溫斯頓·丘吉爾。

而現在,當歐內斯特·海明威兩次死裏逃生以後,瑞典諾貝爾獎金委員會認為,他應該立即榮獲諾貝爾獎金,以防“他會自己送命”。

瑞典人承認文學天才時總想搶在他們最喜愛的獲獎者健在時向他表示敬意,免得這位似乎在尋求死亡的作家先一步把自己送進死神的魔爪。

當然,海明威兩次死裏逃生促使瑞典文學院盡可能快地把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他,但是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他的傑作《老人與海》。

斯德哥爾摩的瑞典科學院常務秘書安德斯·奧斯特林博士宣布說:“勇氣是海明威的中心主題,是使人敢於經受考驗的支柱。勇氣能使我們堅強起來,迎戰缺乏勇氣時看來是嚴酷的現實,敢於喝退大難臨頭時的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