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附錄
生活與鬥牛差不多,不是你戰勝牛,就是牛挑死你。——海明威海明威附錄經典故事
永不認輸的拳擊手
海明威14歲時就長得明顯比他的朋友們都高大。他的肩膀寬闊,脖子短粗。
有一天,他看到《芝加哥論壇報》上的拳擊訓練班招生廣告,便請求父親允許他去報名。
雖然母親反對,但在父親的支持下,海明威還是去報了名。可是,在第一堂拳擊課時,他就被對手、一個中量級拳擊手中的佼佼者打得眼腫鼻破,血流滿麵倒在地上。但是,歐內斯特卻毫不氣餒。
第二天,他在臉上縛上紗布,依舊來到拳擊場上再與對手比個高低。因為他認為,一個人難免跌倒在地上,這沒什麼可怕,跌倒了再爬起來。
海明威曾說:“拳擊教會我絕不能躺下不動,要隨時準備再次衝鋒,要像公牛那樣又快又狠地衝。因為‘拳擊是為了取勝’。”
一切為了勝利,不是勝利就是毀滅,強者必勝。這是少年時代的海明威對人生的認識。
一天使用7支鉛筆寫作
海明威每天早晨6時30分,便聚精會神地站著寫作,一直寫到中午12時30分,通常一次寫作不超過6小時,偶爾延長兩小時。
他喜歡用鉛筆寫作,便於修改。有人說他寫作時一天用了20支鉛筆。海明威說沒這麼多,寫得最順手時一天隻用了7支鉛筆。
海明威在埋頭創作的同時,每年都要讀點莎士比亞的劇作,以及其他著名作家的巨著。
此外,海明威還精心研究奧地利作曲家莫紮特、西班牙油畫家戈雅、法國現代派畫家謝讚勒的作品。
海明威說,他向畫家學到的東西跟向文學家學到的東西一樣多。他特別注意學習音樂作品基調的和諧和旋律的配合。
難怪海明威的小說情景交融,濃淡適宜,語言簡潔清新、獨創一格。
改到出版前最後一分鍾
海明威寫作態度極其嚴肅,十分重視作品的修改。他每天開始寫作時,先把前一天寫的讀一遍,讀到哪裏就改到哪裏。
全書寫完後又從頭至尾改一遍,草稿請人家打字謄清後又改一遍,最後清樣出來再改一遍。
海明威認為這樣3次大修改是寫好一本書的必要條件。
海明威的長篇小說《永別了,武器》初稿寫了6個月,修改又花了5個月,清樣出來後還在改,最後一頁一共改了39次才滿意。
《喪鍾為誰而鳴》的創作花了17個月,脫稿後天天都在修改。
海明威帶著他的樣稿前往紐約,由於車上的空氣調節器出了問題,海明威頂著高溫繼續校訂。
清樣出來後,海明威連續修改了96個小時,沒有離開房間。
海明威主張“去掉廢話”,把一切華而不實的詞句刪去。最終,他取得了成功。
年譜
1899年,歐內斯特·海明威出生在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郊區橡樹園。
1909年,父親埃德送給海明威一支一人高的獵槍。
1913年,進入橡樹園高級中學學習。
1917年,海明威在堪薩斯城做報館記者。
1918年,海明威參加紅十字救護隊。他在意大利受重傷,住醫院治療數月,傷愈後,以中尉軍銜隨同意大利陸軍作戰。因作戰英勇而榮獲美國和意大利授予的勳章。
1919年,海明威返回美國,決定當作家。
1920年,擔任《多倫多明星日報》記者。
1921年,為《芝加哥論壇報》特寫編輯。與哈德莉結婚。
1922年,任《多倫多明星日報》駐歐記者,開始與格特魯德·斯泰因等名流交往。
1923年,第一部著作《三個短篇小說和十首詩》在巴黎出版。同年,長子出世。
1924年,《在我們的時代裏》出版。與哈德莉離婚。
1926年,《春天的激流》和《太陽照樣升起》先後出版。
1927年,與波林·法伊芙結婚。
1928年,次子出世。父親埃德·海明威自殺。
1929年,《永別了,武器》出版,成為最偉大的戰爭小說之一。第三個孩子出世。
1930年,至1932年,定居基韋斯特,創作《午後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