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軀體疾病引起的心理反應與幹預(2 / 3)

三、對軀體疾病的心理應付方法

1.心理應付目標。

(1)與疾病或治療有關的目標:

1)處理症狀或功能損害;

2)適應治療環境和治療過程;

3)發展和保持良好的醫患關係。

(2)與整體心理狀態有關的目標:

1)努力控製負性情緒,保持或促進正性情感;

2)努力保持一個滿意的自我評價和能力感,保持自尊;

3)努力保持良好的親友關係;

4)對不確定的未來有充分的心理準備,逐步建立與接受新的現實生活目標與情境。

心理應付與幹預的每一步都依賴於疾病的性質、患者的個體素質以及外部客觀環境。如一個乳腺切除術的患者,可能最重要的目標是要讓她在心理上接受自己新的體象;而對於一個軀體運動功能喪失的專業運動員,病後最困難的適應目標是對輪椅的適應。

家庭成員也必須做出類似的適應,他們的狀態對幫助患者實現每一步目標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家庭成員積極參與患者的每一步治療過程,鼓勵患者充分發揮自主性,對患者的需求做出及時的、積極的反應,有助於患者成功地做出病後適應。

2.個體常用的心理與行為應付過程。

(1)否認或低估處境的嚴重性。在早期它有利於適應突如其來的問題,使患者避免強烈的情緒反應與不知所措感,使患者有時間調動個體心理社會資源來應付危機。調査表明,80%以上的患者都不同程度地應用這一機製來應付患病這一應激事件。但過分或過於持久地應用這一策略卻不利於心理的調整與疾病的康複。如住院後,患者仍一味采用否認機製,就減少了對疾病與預後的主動了解,影響遵醫行為,推遲了治療與康複行為的應用。

(2)積極獲取有關疾病與治療的信息,正確評價病情與估計預後。患者做出許多重要的認知調章,如思考疾病的意義,試圖控製疾病(如査閱文獻、求醫、自我照顧、谘詢等);降低生活的期望值,與周圍情況更糟的人比較自己的現狀以提高自信心。

(3)學會自我醫療照顧,獲得自我可有效控製疾病的感覺。

(4)學會表達需求與感受,來重建或恢複朋友、家庭、醫務人員的固定的情感支持。

(5)確定具體的、有限的生活目標。否認期過後,患者也開始從回避策略開始轉向積極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來應付,逐步恢複到有規律的日常生活中。如生活自理、散步、參加集體活動、保持日常生活常規等,積極的活動占滿整天的時間很重要,不但可以減少他們對自身疾病的關注,而且可以提高患者與家庭成員的自信心,有利於實現他們認為有意義的目標。但這些活動不能超出患者的能力,否則易使患者感到灰心與失望。

(6)通過評價病情與估計預後,修改病前的生活目標,重建現實可行的未來生活目標,對未來可能遇到的困難做好充分的準備。

3.心理社會學幹預。盡管患者和家屬麵臨疾病都會自覺不自覺地采用心理應付機製來應付應激,但並非所有的人都能很好地調章與適應。有許多問題,如軀體方麵功能的喪失或疼痛,無法接受的體象損害;焦慮、抑鬱情緒,自尊心的下降;職業能力受損,學業的延誤,社交活動的受限,人際重建以及性生活的改變等常常困擾著患者或他們的家庭。因此,在患者的整個心理適應過程中,醫務人員除了給予積極的臨床治療外,還應盡早提供必要的心理社會學幹預。一般來講,除非特別嚴重的情況,否則治療患者軀體疾病的非精神科醫護人員就可以直接提供有效的心理幹預,常會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不必一定要等待精神科專科醫護人員或臨床心理學家的參與,因為有可能失去最佳幹預的時機。

(1)提供該病的診斷、治療、預後等正確的信息給患者。如何策略的告知患者病情,詳見後章。

(2)幫助患者和家屬心理上接受患病和診斷的現實,減少不確定感,但特別應注意給予患者生存的希望,如某病即使隻有5%的治愈率,也應該告訴患者越積極治療,越有可能把群體5%的概率變成個體100%的可能。

(3)幫助患者認識和調整不良的心理應付方式,如過分依賴、否認、回避等;訓練患者增加自我照顧的能力。

(4)應用心理幹預和適當的藥物治療緩解焦慮、抑鬱、憤怒等負性情緒。

(5)幫助患者與家庭開始患病後的重新適應,改變或降低原有的生活期望,逐步實施新的生活計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