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癡呆(2 / 3)

(二)鑒別診斷

1.抑鬱症。老年抑鬱症很容易與癡呆混淆。嚴重的抑鬱症患者可表現為思維遲緩、注意減退、意誌喪失,對環境反應冷淡,顯得遲鈍呆滯,精神狀況檢査及智力檢査時常以“不知道”回答,易被誤診為癡呆。抑鬱症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出現自殺行為而失去救治機會。一般來講,抑鬱症患者有明確的起病時間,病前智能和人格完好,病史中發現患者有早醒,情緒呈晨重夜輕的章律改變,深入交談可流露抑鬱情緒,且使用抗抑鬱劑有效(表3-4)。不過近年的研究表現,老年期首發抑鬱症,部分患者此後2~3年內可出現癡呆。

2.譫妄。兩者都有認知功能全麵障礙,但譫妄起病急、病程短,有意識障礙,認知障礙呈晝輕夜重的波動,注意與感知障礙明顯,視幻覺較多見。值得注意的是,癡呆患者的譫妄閾值降低,因此有時可暫時合並譫妄,使智能減退的程度突然加重。了解譫妄發生前智能水平,認真評價譫妄緩解後的認知水平,以便確定是否兩者共存(表3-5)。

3.精神分裂症。當癡呆患者的幻覺妄想及行為症狀突出時,須與精神分裂症鑒別。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在青少年期起病,有特征性的思維障礙,多無明顯的認知功能損害,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效果好。

【治療與預防】

(一)癡呆的治療

1.病因治療。及早針對病因治療。約有15%的癡呆病例其病因是可以治療的,例如甲狀腺功能減退所致的癡呆或維生素B12缺乏所致的癡呆,在得到有效治療之後,患者的智能可以恢複正常。因此,醫務人員的重要任務是及早發現可逆性癡呆,並在腦部未發生永久性損害之前給予充分治療。

2.對症治療。抗精神病藥物可用於有精神病性症狀、激越行為或攻擊行為的患者。由於傳統抗精神病藥物可導致錐體外係副作用,故應從低劑量開始,緩慢加量;症狀改善後需逐漸減量或停止用藥。可考慮選擇非典型精神病藥物,如利培酮、再普樂以及思瑞康等藥物。

抗抑鬱藥可用於癡呆伴發抑鬱的患者,可明顯改善癡呆綜合征的焦慮抑鬱情緒。特別是癡呆患者在病程中容易伴發焦慮、抑鬱、妄想等,也容易合並譫妄,及時識別、妥善解決這些問題是必要的。但必須注意,三環類抗抑鬱藥的抗膽堿副作用可加重認知功能的損害,可考慮選用5-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如氟西汀以及其他藥物如曲唑酮等。抗焦慮藥苯二氮類雖可控製癡呆者的行為問題,但因可引起意識混濁、跌倒和藥物依賴等,用於抗焦慮時應特別謹慎。

由於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膽堿能係統活性低下,應避免長期使用抗膽堿能藥;必須兼顧其他軀體疾病,如原發性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青光眼以及前列腺肥大等的治療。

改善認知能力的藥物包括促腦代謝藥,血管擴張劑藥,神經肽類及影響神經遞質功能的藥物等,但效果不肯定。有的療效與安慰劑不相上下,對認知功能本身並無多少益處,有的療效隻體現在心理學評分的進步上,但進步幅度並未達到能給實際生活能力帶來好處的程度。總之是實際療效並不像有些研究報告那樣樂觀。

3.康複訓練。對不可逆的癡呆,加強康複訓練,減輕或延緩功能殘疾是最主要的手段。首先應評估患者認知功能和社會功能損害的程度,然後有的放矢地製定護理與康複計劃。治療的原則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患者給家庭帶來的負擔。包括提供充足的營養、適當運動、改善聽力和視力問題及軀體疾病的治療等。盡量使患者處於熟悉的環境,最好是在家裏。房間地板不宜太光滑,室內光線要適當,廁所要安裝扶手。最好有讓患者安全活動的空間。另一方麵需教育家庭成員,向他們提供切實可行的幫助。癡呆患者實際上仍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因此可通過非藥物治療使患者生活功能、情緒和行為問題得以改善。

(二)癡呆的護理

1.生理功能方麵。注意癡呆患者的生命體征與軀體情況,特別是注意高血壓、動脈硬化或冠心病患者的血壓變化,警惕心力衰竭、心絞痛及腦血管意外的發生。對長期臥床患者,要做到定時翻身、按摩、進行肢體功能活動。保持床褥平整、幹燥,預防褥瘡及並發症。臥床時要加床檔,以免墜床。給患者講解早期活動的重要性,教會患者及家屬鍛煉和翻身技巧。保持關章功能位置,每2~3小時翻身1次,翻身時做主動或被動活動鍛煉。注意患者能量的保持,避免過度消耗能量。患者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白天除午睡外,盡量不臥床;晚餐不宜過飽;晚餐後不宜多喝茶水或引起興奮的飲料,不參加引起興奮的娛樂活動。

對癡呆患者要盡量保持規律性生活方式,如加強個人衛生、飲食、排便、睡眠訓練。觀察患者排泄情況,及時處理便秘、尿瀦留。

2.心理功能方麵。

(1)護理人員注意到患者有感覺和知覺方麵的缺失,對環境有不協調的反應,就應特別注意預防意外傷害,如防止患者因直立性低血壓暈倒或跌倒;對有神經係統障礙或身體缺陷的患者,注意預防跌倒、骨折、外傷、燙傷等或意外傷害。因此,床鋪放低,地板裝防滑設施,保持地麵平坦、幹燥,走廊、餐廳、活動室、浴室、廁所等有扶手架以減少意外傷害。在患者進行日常生活料理時,給予充足的時間,切忌催促。

(2)護理人員尤應注意維護患者的自尊,對患者的需求要有敏感性,鼓勵患者自我照顧,讓患者有做決定的機會。隨時給予現實感的定向力,減少因定向感的錯誤或認知的誤判而引起恐慌、不安。另外尊重患者的隱私權,傾聽患者訴說等都是重要的護理措施。

(3)減少激動:當患者被要求去做他不熟悉的事時常會變得激動不安。因此,護理人員應清楚而完整地給予解釋。如果患者能做選擇則應給予機會。個體化的日常活動安排可以幫助患者有所期待及計劃自己一天的生活作息。如果患者拒絕參與任何活動,不宜持續地堅持要求患者參加,以免增加患者的焦慮甚至產生行為失控(如生氣、攻擊)。最好的方法是等幾分鍾後再回去看看患者是否同意參加,在這期間護理人員應檢查自己接觸患者的方式是否妥當,或是要求提出時太突然,沒有給患者充分的時間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