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抗精神病藥物(2 / 3)

(3)類帕金森症:最為常見。臨床表現與震顫麻痹症相似,特征為:①運動不能;②肌肉強直;③震顫;④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傳統抗精神病藥發生率約30%。治療的最初1~2個月發生,發生率可高達56%。女性比男性更常見,老年患者常見並因淡漠、抑鬱或癡呆而誤診。處理:服用抗膽堿能藥物鹽酸苯海索,劑量範圍2~12mg/d。抗精神病藥物的使用應緩慢加藥或使用最低有效量。沒有證據表明常規應用抗膽堿能藥物會防止錐體外係症狀發展,反而易發生抗膽堿能副作用。

(4)遲發性運動障礙(tardivedyskinesia,TD):為長期治療中出現的異常不自主運動綜合征。特征為頰-舌-咀嚼綜合征,表現為吸吮、舐舌、鼓腮、軀幹或四肢舞蹈或指劃樣運動。有些患者在應激或激動情況下加重,有的相反,鬆弛時較明顯。用藥時間越長,發生率越高,發生率因藥物種類、劑量、療程和個體敏感性而不同。平均年發生率為3%~4%。老人和軀體病者為高危人群。TD最早體征常是舌或嘴唇周圍的輕微震顫。處理:尚無有效治療藥物,關鍵在於預防、使用最低有效量或換用錐體外係反應低的藥物,如非抗膽堿能藥物會促進和加重TD,應避免使用。早期發現、早期處理有可能逆轉TD。

2.惡性綜合征。是一種少見的、嚴重的不良反應。臨床表現為顯著的帕金森綜合征(肌肉強直、運動不能、木僵、緘默、構音或吞咽困難)和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多汗、流涎、血壓不穩、心動過速、體溫增高)。可出現意識障礙、急性腎衰竭。最常見於氟呱啶醇、氯丙嗪和氟奮乃靜等藥物治療時。藥物加量過快、用量過高、脫水、營養不足、合並軀體疾病以及氣候炎熱等因素,可能與惡性綜合征的發生、發展有關。處理是停藥和支持療法,如補液、降溫、預防感染。DA激動劑如金剛烷胺、左旋多巴或溴隱亭治療有成功的報道。特別是溴隱亭。

3.自主神經係統不良反應。表現為口幹、視力模糊、排尿困難和便秘等。並可加劇青光眼症狀,高齡或前列腺肥大患者可能導致尿瀦留和麻痹性腸梗阻等嚴重不良反應。尤其是抗精神病藥物合並抗膽堿能藥物及三環類抗抑鬱藥物治療時更易發生,嚴重時患者應停藥。

4.心血管不良反應。直立性低血壓和反射性心動過速較常見。直立性低血壓在治療的前幾天最為常見,氯丙嗪肌內注射時最容易出現。患者由坐位突然站立或起床時可以出現暈厥無力、摔倒或跌傷。原因可能為α-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處理:輕者頭低腳高位臥床;嚴重病例應輸液並給予去甲腎上腺素、間羥胺等升壓,禁用腎上腺素。應告誡患者服藥後臥床1小時,起床宜慢,不應猛然改變體位。

心動過速頗常見,如心率超過120次/min或有心悸、胸悶症狀,可用β-受體阻滯劑普萘洛爾或美托洛爾。

酚噻嗪類抗精神病藥可引起各種心電圖異常,如T波改變(增寬、低平、倒置、切跡)、ST段下移、QT間期延長以及心律失常和傳導阻滯。心電圖最早可在服藥1周內出現,一般為良性,往往不伴有明顯症狀。停藥可消失,原有心血管病者發生率較高。

在聯絡會診時,應注意:①高齡或原有心血管病者應慎重,劑量宜少,加藥應慢,盡可能采用對心血管影響小的藥,如新一代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奧氮平、奎硫平等。②定期監測心電圖。③盡量避免多藥聯用。④如出現心律失常、傳導阻滯或患者有胸悶、心悸等主訴,應減藥、停藥或換藥並應密切觀察。

5.代謝內分泌的副作用。婦女中常見溢乳、閉經和性快感受損。男性表現陽痿和射精困難。氯丙嗪、氯氮平、奧氮平等引起血糖升高和尿糖陽性的比例高於其他精神藥物。

體重增加多見,且容易並發其他軀體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已越來越引起人們關注。患者應章製飲食。以氯氮平、奧氮平、利培酮多見。

6.精神方麵的副作用。

(1)過度鎮靜:治療劑量約半數以上患者出現乏力、嗜睡。輕者不必處理,重者應予減藥。過度鎮靜與藥物種類有關,以氯丙嗪、氯氮平多見,也與劑量、個體反應有關。

(2)精神運動性興奮:與過度鎮靜相反,少數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明顯興奮躁動,尤其在剛開始治療時。表現為焦慮不安、激動、敵意、衝動和攻擊行為,可能是原來精神症狀的加劇或對藥物過分敏感或不適應。

(3)意識障礙或中樞抗膽堿能綜合征:症狀和中毒性精神病相似,如定向力障礙、譫妄、近記憶障礙、言語散漫或衝動行為。可伴有脈速、出汗、震顫、構音不清、擴瞳等症狀。多見於老年人、腦器質性病變或軀體病患者。

(4)藥源性抑鬱狀態:臨床表現為焦慮、煩躁、心境惡劣、快感缺失、消極悲觀。應及時減藥、停藥或加用抗抑鬱藥。另外,抗膽堿能作用強的抗精神病藥物如氯氮平、氯丙嗪等較易出現撤藥反應,如失眠、焦慮和不安,應予注意。

7.肝功能。抗精神病藥對肝髒的影響常見的為穀丙轉氨酶(ALT)升高,多為一過性穀丙轉氨酶升高,往往無明顯症狀,且多能自行恢複。重者或出現黃疸者應立即停藥,加強護肝治療。膽汁阻塞性黃疸罕見,有時可以同時發生膽汁性肝硬化。

8.血常規變化。氯氮平引起粒細胞缺乏。高危因素是老年婦女、白細胞計數偏低或伴有全身疾病者較易發生,多於治療前6~12個月出現,與劑量無明顯關係。如果白細胞計數低,應避免使用氯氮平、氯丙嗪等,且應用這些藥物時應常規定期檢測血常規。

9.癲發作。抗精神病藥物能降低抽搐閾值而誘發癲,氯氮平、氯丙嗪較多見。與劑量和加藥過快及個體易患性有關。應減藥、換藥或加服抗癲藥。應詳細做神經係統和軀體檢査,以排除器質性疾病的可能。

10.其他。其他罕見的變態反應包括斑丘疹、多形性紅斑或蕁麻疹。可用抗過敏藥撲爾敏4mg,每日2~3次。剝脫性皮炎現已罕見,如出現,應停藥並及時處理。

11.過量中毒。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企圖服過量抗精神病藥物自殺,意外過量多見於兒童。過量的最早征象是激越或意識混濁。可見肌張力障礙、抽搐和癲發作。常有嚴重低血壓及心律失常、低體溫。抗膽堿能作用(尤其是硫利達嗪)可使預後惡化;治療原則是對症處理,大量輸液,注意維持正常體溫,應用抗癲藥物控製癲。抗膽堿能作用使胃排空延遲,所以過量數小時後都應洗胃。由於低血壓是α和β腎上腺素能受體的同時阻斷,隻能用作用於α受體的升壓藥如阿拉明和去甲腎上腺素等升壓,禁用腎上腺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