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發現長期食用大蒜的人,其血管內壁裏的沉積要比不吃大蒜的人要輕很多。而血管壁沉積是心血管病的一大誘因,時間長了會使動脈阻塞、彈性變差,引起中風或心肌梗死。大蒜還能降低血脂和血液的黏稠度、抗血小板聚集,使心髒病、腦血栓和腦出血的發作危險大為減少。所以,科學家稱大蒜為“血管清道夫”。
大蒜可防治肝炎
大蒜能夠促進肝髒的解毒功能,保護肝髒免受強毒物質的侵害,因而對肝髒疾病(尤其是慢性肝炎)有良好的治療和預防效果。同時,大蒜含有豐富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O)是自由基的天然清除劑,能抑製脂質過氧化反應對肝髒細胞膜脂層結構的損傷,從而達到保護肝髒的目的,使肝髒正常工作。
◆吃大蒜要因人而異◆
大蒜雖有“十八般武藝”,但卻並非人人皆宜。任何事物都有兩麵性,大蒜也有它的“禁忌人群”。
眼疾患者不可食用
患有眼病的人平時最好不要吃大蒜。中醫認為,長期大量食用大蒜會“傷肝損眼”,因此眼病患者應盡量不吃大蒜,特別是身體差、氣血虛弱的病人更應注意,否則時間長了會出現視力下降、耳鳴、頭重腳輕、記憶力減退等現象。
非細菌性腹瀉患者
非細菌性的腸炎、腹瀉患者不宜生吃大蒜。因為腸道局部黏膜組織有炎症,腸壁本身血管擴張、充血、腫脹、通透性增加,機體組織大量蛋白質和鉀、鈉、鈣、氯等電解質以及液體滲入腸腔,大量液體刺激腸道,使腸蠕動加快,因而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如果再吃生大蒜,辛辣味的大蒜素會刺激腸道,使腸黏膜充血、水腫加重,促進滲出,使病情惡化。如果發生腹瀉,就不要再食用大蒜了,以免對自身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其他疾病的重症患者
正常人食用大蒜有利於自身保持長久的健康,而對得重病、正在服藥的病人,則有明顯的副作用,不但會使藥失效,還有可能與藥物產生不良反應,使病人遭到危險。
18.保持飲食的酸堿平衡
所有的食物都有酸堿之分,如果搭配不合理,就會造成生理上的平衡失調,致使體液pH的相對恒定、蛋白質的理化狀態、酶的活性、細胞的正常活動受到影響。中醫裏講陰陽失調,西醫裏講酸堿失衡。不管怎麼樣,失衡就意味著不健康。
一般情況下,健康人的血液呈弱堿性,即pH為7.35~7.45。在這種狀態下的機體,免疫力強,較少患病。如果血液偏酸性,中老年人容易並發神經痛、血壓增高、動脈硬化、腦溢血、胃潰瘍等病症。
◆飲食酸堿平衡利健康◆
現在的飲食狀況,已經成為人們體質酸性化的主要原因。因此,為了防止人體組織、血液和體液的酸性化,在日常生活中應將酸、堿性食物的攝取比例控製在1∶3,保證營養攝入的均衡。在日常飲食中,多選擇進食偏堿性食品,在食用酸性食品尤其是肉類時,一定要同時食用充足的蔬菜,通過蔬菜中的鈣和鉀來中和肉類中的硫酸和磷酸,達到飲食的酸堿平衡。
此外,情緒對體液酸化也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保持愉快的心情十分關鍵。
◆如何判斷食物的酸堿性◆
民以食為天,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怎樣去搭配吃食物,身體才能健康,卻未必人人皆知。酸堿食物的比例應為1∶3,即吃1份酸性食物,必須要用3份堿性食物來中和。那麼,如何來判斷食物的酸堿性呢?
判斷食物的酸堿性,並不是根據人的味覺,也不是依據食物溶於水中的化學性來判斷的,而是要看食物被人體消化、吸收後形成的最終物質對血液、淋巴液等體液所起的作用而確定。例如水果含有果酸,吃起來常帶有酸味,這些有機酸在人體內經過氧化、分解後成為水和二氧化碳被排出體外,但它所含的鈉、鉀、鈣、鎂等金屬元素卻在體內形成了使血液呈堿性反應的、帶陽離子的堿性氧化物。所以,有酸味的水果並非是酸性物質,而恰恰是堿性物質。而雞、魚、肉、蛋、麵粉、玉米、花生、大米等味道雖不酸,但因含有較多的硫、氯、磷等非金屬元素,經氧化、分解後會使血液呈酸性反應,所以是酸性食物。明白了這一點,並做到平衡膳食,一般是不會出現酸堿失調現象的。
酸堿食物大分類
◎酸性食物有:雞肉、豬肉、牛肉、蛋黃、鯉魚、蝦、蠶豆、花生、白米、糙米、油炸豆腐、幹紫菜、啤酒等。
◎堿性食物有:大豆、豆腐、四季豆、菠菜、胡蘿卜、土豆、藕、洋蔥、海帶、黃瓜、橘汁、西瓜、香蕉、梨、蘋果、柿子、牛乳、蛋白、茶等。
酸堿性食物還分為強、中、弱。
◎強酸性食品有:蛋黃、乳酪、白糖做的西點或柿子、金槍魚等。
◎中等酸性食品有:巧克力、火腿、雞肉、豬肉、牛肉、鰻魚、麵包、奶油、馬肉等。
◎弱酸性食品有:玉米油、白米、空心粉、花生、啤酒、油炸豆腐、章魚等。
◎弱堿性食品有:牛乳、橄欖菜、洋蔥、卷心菜、筍、油菜、南瓜、豆腐、蘋果、梨、櫻桃、葡萄等。
◎中等堿性食品有:蘿卜幹、大豆、紅蘿卜、番茄、香蕉、橘子、草莓、蛋白、梅幹、檸檬、菠菜、生薑、茶葉、葡萄酒等。
◎強堿性食品有:地瓜、香菇、芹菜、黃瓜、鮮黃豆、辣椒、大蒜、豆芽、海帶、醋、芋頭、土豆等。
俗話說,吃四條腿的不如吃兩條腿的,吃兩條腿的不如吃一條腿的,吃一條腿的不如吃沒有腿的。四條腿的就是豬肉、牛肉、羊肉、狗肉等;兩條腿的是雞肉、鴨肉、鵝肉等;一條腿的就是蔬菜;沒有腿的指的就是魚類。其中除了一條腿的蔬菜屬於堿性食品外,其餘全是酸性食品。這樣,你就該知道如何搭配食品了。
16.防止蔬菜營養流失有妙招
蔬菜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獲取營養素的重要來源,並且對調節人體的正常代謝有重要作用,能維持人體的酸堿平衡。正因為如此,許多人認為,隻要常吃營養豐富的蔬菜即可保證自身的營養。其實不然,許多營養成分會因為各種原因而流失,要想營養得到保證,一定要防止蔬菜在食用前的營養流失。
掌握防止蔬菜營養流失的妙招,讓蔬菜營養不流失,達到養生保健的作用。
◆醋保營養更健康◆
醋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調味品,具有開胃消食等功效。
平時炒菜時,很多蔬菜本身富含有維生素,但經高溫加工後,易造成營養流失。如果在炒菜過程中加點醋,就可以起到保護維生素的作用。比如維生素C,本身就屬於弱酸性,在酸性的醋裏會增加穩定性,不易被高溫破壞。比如大家平時吃的糖醋豆芽、醋溜土豆絲等各種加醋烹製的綠葉蔬菜,可保留食物豐富的營養素。在炒鍋快達到最高溫時,適當放點醋,然後快速翻動,讓食物充分與醋接觸。最後再大火烹調,這樣就可以讓做好的菜肴裏保留大量的維生素。
醋不僅在炒菜時可以放,在燉煮肉、骨、皮類的食物時,也可以多加一點醋。這是因為,醋不僅能使這些食物快速熟透,還能促進其中大量蛋白質充分分解,讓燉煮熟後的豬蹄、肘子、五花肉等優質蛋白質被人體充分吸收。
◆巧烹蔬菜保營養◆
蔬菜在烹調之前必洗切,這也是分先後順序的,應該先洗後切,隨切隨炒。如果沒吃之前先把菜在水裏長時間浸泡,蔬菜中的可溶性維生素和無機鹽就會溶解在水中而損失掉。還要注意切了就要及時下鍋,不然維生素受到空氣氧化也會不翼而飛。
另外,在炒菜時要講究旺火、熱油、快炒。油菜、黃瓜、芹菜、蒜苗之類,綠色係由葉綠素構成,是一種不穩定的植物色素,若加溫時間很長,葉綠素變成脫鎂葉綠素,呈黃褐色,吃起來既不脆嫩可口,維生素也會損失很多。在做這類菜時不妨動作麻利一些,在不妨礙殺菌的情況下,迅速炒好,維生素C和核黃素、胡蘿卜素等都可大部分保留下來。再拿肉食來說,據統計豬肉切成絲,用旺火急炒,其維生素B的損失率隻有13%,而切成塊用慢火燉,維生素損失率則達65%。
所以,炒菜切忌慢火久炒,非達到熟爛不可。此外,做菜還要注意蓋嚴鍋蓋,否則溶解於水的維生素也會隨著水蒸氣的散發而大大流失。
在烹調食物時,除了以上方麵外,大家還可以采取下列保護性措施,留住食物中更多的營養素。
◎對不同種類的蔬菜,都應先洗後切,才能減少水溶性原料的損失,而且應該現切現烹,這樣才能使營養少受氧化而盡量減少損失。
◎上漿掛糊。原料先用澱粉和雞蛋上漿掛糊,不但可使原料中的水分和營養素不致大量溢出,減少損失,而且不會因高溫使蛋白質變性、維生素被大量分解破壞。
◎勾芡能使湯料混為一體,使浸出的一些成分連同蔬菜一同攝入。
◎烹調時忌用堿。堿能破壞蛋白質、維生素等多種營養素。因此,在焯菜、製麵食時,最好避免用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