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朱婉貞歸家訴別緒 陳六皆勸酒試奸徒(1 / 3)

且說當下泊定了船,黃學農先自上岸,帶了一個船戶,去訪問朱小翁住家,叩門求見。朱小翁延入,相見已畢,小翁讓坐獻茶。學農道:“閣下且休客套,先打發人去接千金要緊。”小翁訝道:“閣下說什麼?”學農道:“是閣下千金回來了,請打發家人到船上去接來。”小翁道:“弟生平隻有一個小女,已在肇慶落水身故,閣下此話何來?”學農道:“弟便從肇慶,送千金回來。他已遇救,並未身死。”小翁此時,如醉如夢,將信將疑,目定口呆,對著學農發傻。學農站起來道:“此去碼頭不遠,閣下不信,且同去看來。”說著拉了就去。小翁此時,身不由主的,跟著便走。船戶在前領路,一徑來到碼頭,走上船來。婉貞望見父親來了,搶步迎去前艙,叫得一聲父親,便撲到懷裏,雙膝跪下,放聲大哭。

小翁直挺挺的站著,一言不發,呆了半晌,方才落下淚來,說道:“女兒,你真個回來了也。”婉貞不曾聽見,還是跪在地下,抱著小翁雙膝,哭個不休。學農便叫王媽出來勸止。婉貞勉強忍住了哭,滿心委屈,要訴說一番,卻隻說不出一句話來。小翁歎氣道:“此時事已過了,哭他甚麼。我兒且先跟我回去罷。”學農道:“正是。今日父女重逢,是大喜啊!”婉貞隻得整了整鬢發,拭幹了淚痕。學農再和小翁登岸,王媽和婉貞在後相隨。碼頭離家並不多路,不用轎子,一行走了回去。小翁重新和學農見禮,再三致謝,婉貞也向學農叩謝了。學農先打發王媽回船,略略和小翁了幾句在貞德庵遇見婉貞醫病的話,便起身告辭。小翁再三相留,學農道:“弟並不便回肇慶,不過到船上看看,可以再來的。”小翁方才送至門首而別。

婉貞等父親送客回來,重新上前見禮,父女兩個,對訴別後事情,提到了仲晦,小翁不覺咬牙切齒。婉貞訴到在蒼梧縣攔輿,詞中並未提到仲晦,小翁道:“這也罷了。”婉貞又訴到在肇慶翻船一節,小翁道:“這裏以前之事,我都略略知道,不過一向若明若昧,不甚清楚罷了。”婉貞訝道:“父親何由得知?”小翁道:“當日翻了船時,廖春亭全家及杏兒都被救起,單少了你一個。春亭把杏兒送了回來,我細細問過他,所以有點知道,隻苦於小孩子說不明白。”婉貞道:“這也難怪。本來到了梧州,他便不和女兒在一處了。此刻杏兒呢?”小翁道:“我因為沒了你,家中便不用女仆,小孩子沒有人照應,我把他送到親家那邊去了。”婉貞又把遇了武老太太救起之事,從頭至尾,述了一遍,隻聽得朱小翁涕淚交流。婉貞訴完之後,小翁卻又嗬嗬大笑起來,道:“好!好!你能如此立誌,真不枉我教你讀書一番。”

婉貞正要答話時,忽然所用的童子,拿了一包東西進來道:“老爺,方才那客人丟下了一包銀子呢。”小翁接過手來,見是一個手帕包著的,沉甸甸約有三四十兩重,便道:“在那裏拾來的?”童子道:“就在那客人坐的椅子上。”小翁道:“如此,待我送去還了他。”說罷,拿了銀子,徑到碼頭上看時,誰知那船已經不見了,問問碼頭上的小船,卻說開去多時了。小翁心中十分疑訝,道:“這黃學農是甚麼人?他救了我女兒,還要送銀子給我,天下斷無是理。”一路疑惑著回家,對婉貞說知。婉貞猛然省悟道:“是了。

這是女兒在貞德庵時,代人寫字,人家送的潤筆。當時女兒不受,卻是老尼姑妙悟,在旁一一代收了。依著女兒的意思,是姑且由他收了下來,等臨行時,隻說送他香金,以報他救護之意。誰知臨行時送他,他卻不受,定要還了女兒,女兒又不肯接收,是黃先生收下來的。想是此物。”小翁打開手帕一看,裏麵是用皮紙封裹嚴密的,紙裹之外,有一張字條兒,寫著“令千金潤筆所入,承妙師法囑,謹以帶呈。賢父女睽隔日久,正當細談別況,仆不便久擾,仍即解維上駛矣。黃學農留白。”小翁看罷,不覺歎道:“不圖今日,尚有此古人也。”然而追之不及,隻索收了。婉貞便到自己從前的臥室裏,收拾一切。

此時崗邊村裏的人,早已一傳十,十傳百,知道朱婉貞被救回來。陳公孺知了這個信息,便告知李氏,要打發女仆前去問訊,又把丫頭杏兒送回去。李氏道:“送了回去也罷。我看他主仆兩個,多是不祥之人。一邊定了親,便把疇兒克跑了,直到此時,死生未卜。這丫頭自從到這裏,我總是天天有病,沒有一天不躺下兩三回的。送了他回去也罷。”公孺明知他思子情急,氣的發昏了,所以說出這等蠻話,也不和他計較。便打發一名女仆,帶了杏兒去了。這邊李氏,還是咕噥個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