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強者,隱藏自己的真實目的
在強者麵前示弱、在弱者麵前示好是低調做人和尋求自我保全的大學問。尤其在自己羽翼未豐之時,保持低調的處世方式,主動避開強者鋒芒,對於個人或團體保存實力、養精蓄銳都是大有裨益的。
明朝徐階入閣當上大學士時,正是一代權相嚴嵩氣焰最囂張的時期。徐階上任後,既不標新立異,也不和嚴嵩發生正麵衝突,在政務上保持沉默跟隨的態度,讓嚴嵩感到沒有威脅;而在青詞的撰寫上精益求精,來迎合明世宗的歡心;偶爾也會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上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既不會讓嚴嵩起太大的戒心,又向明世宗表明:自己和嚴嵩並非沆瀣一氣,因為臣下結黨營私同樣是明世宗的大忌。
徐階以勤勉謹慎贏得了世宗的信任,嚴嵩對他也很滿意。這一年世宗所居的西內萬壽宮發生大火,世宗想要重修萬壽宮,詢問嚴嵩,嚴嵩一時失察,沒有揣摩透世宗的真實意圖,感到重建宮殿缺乏木材,時間也太緊,便請世宗暫時遷到南城離宮。殊不知恰好觸中世宗的忌諱,南城離宮乃是明英宗當太上皇時所居住的。世宗心內惱火,便轉問徐階,徐階力讚世宗重修,用當年修三大殿剩餘的木材,責成工部,可計日功成。明世宗大為滿意,便讓徐階的兒子督建萬壽宮,僅用三個多月時間便重建完成。
經此一事,明世宗覺得徐階比嚴嵩更為稱職,對嚴嵩則覺得不太滿意。嚴嵩當時已八十多歲,世宗覺得他已老得不中用了。
徐階見形勢有利,就暗中支持禦史鄒應龍上疏彈劾嚴嵩父子的不法之事。雖如此,徐階仍舊把自己的“倒嚴”之心藏得很嚴。因為他深知,嚴嵩並不是好對付的,隻有把自己的意圖深深掩藏起來,才可能進一步取得嚴嵩的信任,從而尋找機會扳倒嚴嵩。所以,等到鄒應龍的奏疏呈給皇上之後,徐階又特地到嚴嵩府中去拜謁嚴嵩,對他講了許多安慰的話,令嚴嵩倍感貼心。
後來,世宗因嚴世蕃的罪惡將嚴嵩罷免回鄉,嚴嵩去後,徐階仍是“書問不絕”。
然而事情並未結束,世宗顧念嚴嵩侍奉自己二十年,功勞不小,依然對他很懷念,並有意召回嚴嵩。
徐階暗暗自危,知道不能坐以待斃,便派禦史林潤巡視福建。嚴世蕃雖被流放,卻根本不赴戍所,反而在江西老家大興土木,林潤便上章彈劾嚴世蕃不但毫無悔過之心,反而心懷怨恨,蓄養壯士,勾結山中盜賊,並且暗通倭寇,有負險謀反之意。世宗看罷大怒,立命林潤將嚴世蕃捉拿進京拷問。
到了這個時候,嚴世蕃仍然有恃無恐。他聚集其黨私下謀劃,認為在自己的罪行中,行賄已經是無法掩蓋的事實,但那不是皇上所深惡的方麵,而“聚眾以通倭”的罪名大,必須設法刪除,還補充填寫楊繼盛、沈煉之獄的事,這樣既可激怒皇上,又可得到赦免。謀劃好了以後,他又讓他的黨徒到處去宣揚。於是,主持審理案件的刑部尚書黃光異、左都禦史張永明、大理寺卿張守直聽信了傳言,草擬了這一內容的疏稿,準備進呈給皇帝。
他們先將此疏稿帶給徐階過目。徐階看過獄詞後,對大理寺的官員說:“你們這是要嚴公子活啊?”大理寺的官員說:“一定要他死,怎會讓他活?”
徐階說:“這些罪都是嚴嵩父子巧借皇上之手做的。你們把這些列為罪狀,死的是你們,嚴公子明天就騎馬出城了。”大理寺的官員驚惶請教,徐階拿筆隻列一條罪狀,即嚴世蕃勾結倭寇,圖謀造反。
果然不出他所料,上疏以後,皇上震怒,令三法司核實後奏聞。徐階急忙帶著聖旨出宮來,三法司官員齊集在宮門外候旨。徐階隻簡略地問了他們幾句話,就回家去草擬奏疏,在奏疏中,他極力上言事已屬實。
就這樣,嚴世蕃終於罪有應得地被判斬首,嚴嵩被黜為民,嚴府被抄,人心大快。曾斂財無數的嚴嵩最後餓死在別人的墳墓旁邊。
以卵擊石無異於自取滅亡,不動聲色地與對手周旋,借以迷惑、麻痹敵人,然後再置其於死地,這才是機智做事之法。在徐階與嚴嵩的較量中,徐階一直是實力較弱的一方,所以他選擇了韜光養晦,讓自己的目的藏而不露,然後伺機而動,因此,徐階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