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技術限製,微觀世界的研究也才開始不久,這與宏觀世界的研究有極大的差距。
文明誕生之初,人類就開始研究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樹木等一切能夠看到的東西。
從遠古的壁畫甲骨文,到近代的專門著述,裏麵的記載不勝枚舉。
特別是日月,甚至被當成圖騰來膜拜。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這些東西很大,不需要什麼專門的設備就可以輕而易舉的進行觀測。
那怕日月星辰距離我們很遙遠,但是這些東西真的很大,抬頭就能看到。
微觀世界則不一樣,必須借助專門的儀器設備,才能進行研究。
長度單位越小,需要的設備越精密,因此,微觀研究極其依賴相關設備的發展。
在17世紀,人們發現把兩塊凸透鏡組合起來,能明顯的提高放大能力,這種裝置就是顯微鏡的前身,在此基礎上,人們開始了對微生物的研究。
西曆20世紀90年代,世界上已經研製出放大率200萬倍的電子顯微鏡,人們利用它看到了物質的內部的精細結構,看見所有物質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見的極小極小的微粒組成的,由此才發現了原子世界。
西曆1983年,人們發明了掃描隧道顯微鏡。
自從掃描隧道顯微鏡發明後,世界上便誕生了一門以0.1納米至100納米這樣的尺度為研究對象的新學科,這就是納米科技。
沒有觀測設備的發展,想要研究微觀世界是根本不可能的,畢竟,越小的東西越不容易被看到。
“所有機器人就位,開始按計劃進行聯合,預計用時一分鍾。”
一聲彙報,打斷了杜甫的思緒。
放在宇宙中,一分鍾根本算不得什麼,但是這個時候,一分鍾就顯得特別漫長。
看著大量的機器人不斷的運動組合,形成一個個連貫整體,也是挺有意思的。
“開始試掃描,同步進行結果校準,預計耗時五分鍾。”一分鍾後,機器人組合完畢,進入下一步工作。
三組機器人分別掃描同一塊區域,然後進行結果比對,以校準誤差。
“試掃描結束,所有機器人工作正常,掃描結果誤差為10的36次方分之一,認定通過,即將進入全麵掃描。”
“全麵掃描開始,相關結果同步上傳至計算中心,全部掃描預計耗時三天。”
毫無感情的自動提示聲流水一樣依次響起,聽在杜甫的耳朵裏猶如天籟,是如此的悅耳動聽。
“各單位注意,根據掃描數據,同步建立殘骸全真模型,並進行結構分析。”杜甫在掃描開始後,下達了命令。
看到正式掃描開始後,杜甫放下了這塊殘骸的研究工作,轉向其他殘片的研究。
綠雨共和國戰艦一千艘,他們發射的各型炮彈超過十億發,大部分都在反物質反應中徹底湮滅,但到底還是留下了幾十塊碎片。
從飛船外殼到內部儀器碎片,都有留存,還有幾塊炮彈的碎片。
這些大的不過一米,小的才幾毫米,也可以提供很多情報了,根據分析結果,改進己方的攻擊方式,增強攻擊效果是沒有問題的。